周遠清(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

周遠清(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遠清(1939— ) ,清華大學副校長,國家教育部副部長。 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委員會委員。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遠清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39年5月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個人簡介,人生履歷,主要貢獻,社會職務,著名語錄,人物專訪,

個人簡介

周遠清,湖南省桂東縣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教授。1956年衡陽市一中高中畢業,考入清華大學,讀了6年本科,3年研究生。9年的刻苦學習,為後來的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國家教育部副部長。
周遠清周遠清
周遠清周遠清
周遠清周遠清

人生履歷

1992年調國家教委任高教司司長,不久後提任國家教委專職委員; 1995年底任國家教委副主任;
1998年國家教委改為教育部後,改任教育部副部長、部黨組成員,分管高等教育工作;
2000年11月當選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四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文革”中,曾去江西五七幹校勞動一年,被分配到鄱陽湖鯉魚洲的一個農場去當連長。之後,一直在清華大學從事教學與管理工作。1981年作為訪問學者去日本大阪大學深造。在日本留學兩年,學習“人工智慧”專業。學成後回到清華,在一個有關“智慧型技術與系統”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任主任。較早地講授有關微機的課程,著有《智慧型機器人》一書。

主要貢獻

清華大學,歷任教研組的副主任、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教務處處長、副教務長、教務長,副校長,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管理經驗。1992年調國家教委任高教司司長,不久即任專職委員。1995年底任國家教委副主任,1998年改任教育部副部長,主管高等教育。
國家對高等教育改革,實行共建、合併、調整的方針,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務院各部門不再直接管理學校,大部分學校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並以地方管理為主;一部分學校合併組建了一批綜合性的大學,改變了長期學科單一的不利狀況;民辦高等學校從無到有,並逐步形成規模。同時,教學改革、高考改革、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也邁出了較大的步伐。
對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他強調:“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更應該成為我們面向21世紀改革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思考。”還強調要文理並重,不要重理輕文。
關於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思路,早在1994年,他就提出了“三注",即注重素質教育,注視創新能力的培養,注意個性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他認為應特別著眼於“三提高",即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提高廣大教師的文化素質?提高大學自身的文化品位。
從“三注"到"三提高",是他對高教改革的一個重要貢獻,顯示了他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智慧的光芒,體現了中國高教改革在思想觀念上的轉變。

社會職務

2000年11月當選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四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委員會委員。

著名語錄

說體制改革是關鍵,也就是要改革長期以來在高度計畫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的體制和機制。那么,中國高等教育的體制到底有什麼毛病呢?又有哪些不適應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東西呢?當時,我們將高度計畫經濟體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總結歸納為一句話,即,“一包二統”。“一包”就是一切由國家包下來;“二統”就是一切由政府統起來。這是高等教育體制上最突出的兩個問題。………………………………周遠清
在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問題上,我們當時就確定高等教育辦學體制、巨觀管理體制、經費籌措體制、招後就業體制、內部管理體制物方面的改革。由於這五大體制改革,使中國高等教育的體制基本上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只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走回頭路,中國高等教育的體制改革就絕對沒法否定,這就是我的結論; ………………………………周遠清
在跨世紀的時候,我們很想借這個時機組建一批學科更加綜合的大學。應該說,我們是抓住了跨世紀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組建了一批學科更加綜合的大學。當時的口號,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要使有條件的學校科類更加綜合一點兒”。這就是當時我們要搞合併改革的起因。我們搞合併,主要是解決學校里學科更為綜合的問題。通過合併,我們也確實組建了一批綜合實力更強的學校 ………………………………周遠清
如果不很好地把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融合起來,中國教育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都要受到很大影響,特別是人才的培養。世界上很多的教育家或教育專家都說過類似的一句話,就是,科學的成果到了一定程度,如果想要再提高一個水平,往往是一個人文的過程。我非常同意。………………………………周遠清
教育的綜合質量是提高還是下降了,在短時間內是不好衡量的。我說,應該總結和分析一下,現在妨礙著教育質量提高的問題有那些,然後,我們再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改革。當時,通過調查研究,我們提出了六個問題:第一,專業設定過窄;第二,教學內容偏舊;第三,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第四,外語水平偏低;第五,教學方法偏死;第六,人文教育過弱。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展開了改革。………………………………周遠清
我說過,如果不重視教育思想研究的校長,就不是一個成熟的校長。我也說過,你們學校里有幾百個專業,什麼都研究,就是不研究學校自身。你們學校里什麼學科都有,什麼博士點、碩士點都有,但是,就是沒有高等教育的博士點、碩士點,而且,你們還不著急。沒有很強的高等教育研究就不可能建成現代化的高等教育,這是我的一種信念。………………………………周遠清

人物專訪

訪問:遠清同志,非常感謝您能接受專訪。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進程中極其重要的時期。您是1992年從清華大學副校長的崗位調任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司長的。兩年多後,又升任國家教委副主任,主管高等教育工作,直至2000年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這就是說,90年代中國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您或者是設計者,或者是參與者,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因此,在回顧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開放30年的今天,特地對您做一個專訪。請您以一個參與者、見證者的身份,暢談一下90年代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情況。
第一個問題,上世紀90年代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是什麼?也就是說,當時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進行這一場大改革的呢?請您談談。
口述:上世紀90年代是中國高等教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代,我趕上了這個時代,而且我是一個參與者和見證者。另外,我在高教戰線工作的時間比較長。所以,非常高興能共同回顧這一段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歷程。
回顧這一段歷程,我想用三句話來概括:第一是大改革。應該說中國高等教育從解放後就一直在改革,包括當時學習蘇聯模式。改革開放以來也一直在改革。多年來,中國高等教育進行了很大的改革,這些改革不是一般的改革,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大改革。大改革是從1985年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出台以後,或者說是從1992年第四次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以後開始的。
在大改革取得了較大成績的同時,我們國家又出現了高等教育大發展的局面,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由於大改革帶動了規模的大發展,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開始“擴招”,特別是普通本、專科教育的規模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2007年底,中國高等教育在學人數達到270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大發展也包括進行“211工程”、“985工程”建設,使中國高水平大學或者說是重點建設的一批大學得到了很大發展,研究生教育和科研狀況也得到了很大發展。把這些都綜合起來,應該稱得上是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在經歷了大改革、大發展之後,現在,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提高階段。中央非常明確,當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質量。中央和教育部都採取了很多政策來推動大提高。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很好地回顧、總結或者說是重新認識這一段改革與發展的歷程,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特別是對於高等教育戰線來說。
剛才談到,這一輪改革可以說是從1985年中央做出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以後,或者說是在1992年全國第四次高等教育工作會議以後開始的。這一輪改革的背景是什麼?當然與世界上科學技術大發展很有關係,資訊時代到來了。另外,“文化大革命”中,中國高等教育受到了很大破壞,非常需要有一個很好的恢復和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世界高等教育也處於比較好的發展時期。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背景。但是,最重要的一個背景是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來,江澤民同志在中央黨校特別講到的,後來,又經黨的代表大會確定下來的,就是中國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的高等教育受蘇聯的影響很深,在高度計畫經濟體制下運行的時間很長。當年,我念書的時候用的都是蘇聯的教材,例如,數學教材就是貝爾曼、斯米爾諾夫主編的。我們的教學計畫也都是蘇聯專家幫助制訂的。中國長期在高度計畫經濟體制下運行,高等教育體制也是學習蘇聯模式,計畫經濟體制的色彩比較濃。所以,當中國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時候,教育體制就表現出了很多不適應的問題。
江澤民同志當年在中央黨校講話中曾經提出,體制改革是關鍵。但是,他後來在黨的代表大會上沒有用這句話。我們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用了這句話。說體制改革是關鍵,也就是要改革長期以來在高度計畫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的體制和機制。在1992年全國第四次高等教育工作會議上,我們提出了“體制改革是關鍵”,就是要改革我們的高等教育體制。
那么,中國高等教育的體制到底有什麼毛病呢?又有哪些不適應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東西呢?可以講,表現在很多方面。前一段時間,我又翻了翻我的筆記和講話記錄。當時,我們將高度計畫經濟體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總結歸納為一句話,即,“一包二統”。“一包”就是一切由國家包下來;“二統”就是一切由政府統起來。這是高等教育體制上最突出的兩個問題。今天回過頭來看,可能認識得會更加深刻些。
解放前,中國有國立大學、省立大學、私立大學。解放後,所有大學都收歸國有了,上大學也完全由國家包下來。學校的經費完全由國家提供,學生上學不要交錢。我上大學六年和讀研究生的幾年,家裡一分錢也沒有拿過,當然也拿不起。我的一伙食費就是靠助學金,是在學習、生活基本上都由國家包下來的情況下完成的學業。
大學畢業以後就業,也是由國家統起來的,國家包分配,每個人都有工作。比如,今天下午畢業設計答辯,明天班主任就來宣布分配方案,誰誰到哪兒。然後,學生就可以離校了。全國有統編教材,而且,各校的教學計畫大體上也是統一的。當然,也有個別學校不完全一樣。這裡有很多細節問題,今天就不詳細講了。因此可以說,當時在高度計畫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的體制和運行機制上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一包二統”。這樣的體制肯定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高等教育體制,所以必須改革。我想,這就是大的背景。為什麼後來我們的很多改革都很順利?就是因為改革順應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趨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