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義

周易本義

《周易本義》是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據說作者是伏羲、文王、周公、孔子。

基本介紹

  • 書名:周易
  • 又名易經
  • 作者:伏羲 文王 周公 孔子
  • 譯者:朱熹
  • ISBN:2186·18
  • 類別:卜筮書、哲學書
  • 頁數:75
  • 定價:0.79元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7
  • 開本:850*1156   1/32
作品簡介,八卦次序,圖書目錄,本義序,筮 儀,本義卦歌,卷一.上經,卷二.下經,卷三,繋辭上傳,繋辭下傳,卷四,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其它,

作品簡介

1986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周易本義.朱熹注》為朱熹著。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亦字仲晦,別號有晦庵、晦翁雲谷老人、滄州病叟等。天資聰慧。十四歲時父親去世,遵父遺訓,師事胡憲劉勉之、劉子翬三先生。十九歲登進士第,一生敘任官職二十餘次,但遭逢不遇,抑鬱不得志。二十四歲時問學於其父同學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因得承襲洛學正統。與張栻呂祖謙同出其時,過從甚密,人稱“東南三賢”,為宋代理學集大成者。其著述有《周易本義》、《詩集傳》、《儀禮經傳通釋》、《家禮》、《釋宮》、《孝經刊誤》、《四書或問》、《論孟精義》、《或問小注》、《伊洛淵源錄》、《名臣言行錄》、《紹熙州縣釋奠儀圖》、《四書問目》、《上蔡語錄》、《延平答問》、《近思錄》、《雜學辨》、《國小集注》、《陰符經考異》、《周易參同契考異》、《原本韓文考異》、《楚辭集注》、《晦庵集》、《南嶽倡酬集》、《大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朱子全書》、《二程遺書》、《通鑑綱目》、《易學啟蒙》、《卦考誤》、《通書解》、《朱文公易說》。另有《朱子語類》也為朱熹言。
《周易》原本是卜筮之用,同時也是包含豐富哲學思想的著作。孔子作“十翼”,進一步闡述了 “周易”所包含的哲學思想;王弼作《周易注》、《周易略例》也進一步闡述“周易”的義理。朱熹的哲學思想繼承程頤,世稱“程朱”,而他的《易》學思想則有異於程頤。程氏《易》學遵循王弼開拓的道路,以義理解《易》;朱熹則認為《易》是卜筮之書,作《周易本義》就是要還《周易》的本來面目。
1986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周易本義.朱熹注》卷首尚有河圖圖、洛書圖、伏羲八卦次序圖、伏羲八卦方位圖、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文王八卦次序圖、文王八卦方點陣圖、卦變圖共九個圖,與陳摶、郡雍象數學接近。
朱熹註解的《周易本義》初稿名《易本義》,定稿歷經二十餘年。初稿《易本義》依呂祖謙古周易》本分卷。上經和下經各一卷;十翼(即 :《彖》上傳、《彖》下傳、《象》上傳、《象》下傳、《文言》、《繫辭》上傳、《繫辭》下傳、《說卦》、《序卦》、《雜卦》)每翼為一卷 。“經”、“翼”共合十二卷。成書定稿,朱熹將書名定為《周易本義》,將原稿割裂,重組成四卷。上經,卷一;下經,卷二;《繫辭傳》,卷三;《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為卷四;《彖傳》與《象傳》分附於各條經文之下。故朱熹註解的《周易本義》有十二卷與四卷本之別。
易經是孔子哲學思想的來源,而朱熹註解的《周易本義》是對孔子哲學思想的詮釋。《周易本義》之說:柔變而趨於剛者,退極而進也。剛化而趨於柔者,進極而退也。既變而剛,則晝而陽矣。既化而柔,則夜而陰矣。六爻,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動,即變化也。極,至也。三極,天地人之至理,三才各一太極也。此明剛柔相推以生變化,而變化之極,復為剛柔。流行於一卦六爻之間,而占者得因所值以斷吉凶也。(22)易道深奧,易象繁複,但朱熹認為,貫通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無非一剛一柔之理,柔化為剛,剛復化為柔,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變化之極復為剛柔,將剛柔作為“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之本質內涵的意義,揭示無餘。

八卦次序

系詞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也。說掛傳曰:易逆數也。邵子曰: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時之比也(見下表)
伏羲八卦次序
八卦
四象
兩儀
太陰
少陽
少陰
太陽
太極
【注】表中加粗字卦象為陰,普通字卦象為陽。

圖書目錄

前言
周易序
筮儀
周易本義卦歌
周易本義圖
卷一 :
上經
卷二:
下經
卷三:
繫辭上傳
繫辭下傳
卷四:
序卦傳

本義序

《易》之為書,卦、爻、彖、象之義備,而天地萬物之情見。聖人之憂天下來世,其至矣!先天下而開其物,後天下而成其務,是故極其數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盡變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所以,「《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
陰陽,一道也。太極,無極也。萬物之生,負陰而抱陽,莫不有太極,莫不有兩儀。糹因縕交感,變化不窮。形一受其生,神一發其智,情偽出焉,萬緒起焉。《易》所以定吉凶而生大業,故《易》者,陰陽之道也;卦者,陰陽之物也;爻者,陰陽之動也。卦雖不同,所同者奇、耦;爻雖不同,所同者九、六。是以六十四卦為其體,三百八十四爻互為其用,遠在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暫於瞬息,微於動靜,莫不有卦之象焉,莫不有爻之義焉。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無不包,其用至神而無不存。
時固未始有一,而卦未始有定象;事固未始有窮,而爻亦未始有定位。
以一時而索卦,則拘於無變,非《易》也;以一事而明爻,則窒而不通,非《易》也。知所謂卦、爻、彖、象之義,而不知有卦、爻、彖、象之用,亦非《易》也。故得之於精神之運,心術之動,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然後可以謂之知《易》也。雖然,《易》之有卦,《易》之已形者也;卦之有爻,卦之已見者也。已形已見者,可以言知;未形未見者,不可以名求,則所謂《易》者,果何如哉?此學者所當知也。

筮 儀

擇地潔處為蓍室,南戶置床室中央。
床大約長五尺,廣三尺,勿太近壁。
蓍五十莖,韜以纁帛,貯以皂囊,納之櫝中,置於床北。
櫝以竹筒或堅木或布漆為之,圓徑三寸,且其長如蓍草之長。半為底,半為蓋,下別為台函之,使不偃仆。
設木格於櫝南,居床二分之北。
格以橫木板為之,高一尺,長竟床,當中為兩大刻,相距一尺。大刻之西為三小刻,相距各五寸許,下施橫足,側立案上。
置香爐一于格南,香合一於爐南,日炷香致敬。將筮,則灑掃拂拭,滌硯一注水,及筆一,墨一,黃漆板一,於爐東,東上。筮者齊潔衣冠北面,盥手焚香致敬。齊,側皆反。
筮者北面,見《儀禮》。若使人筮,則主人焚香畢,少退,北面立,筮者進立於床前少西,南向受命。主人直述所占之事,筮者許諾,主人右還西向立,筮者右還北向立。
兩手奉櫝蓋,置於格南爐北,出蓍於櫝,去囊解韜,置於櫝東。合五十策,兩手執之,薰於爐上。
此後所用蓍策之數,其說並見《啟蒙》。
命之曰:“假爾泰筮有常,假爾泰筮有常,某官姓名,今以某事云云,未知可否。爰質所疑於神於靈,吉凶得失,悔吝憂虞,惟爾有神,尚明告之。”乃以在手取一策,反於櫝中,而以左在手中分四十九策,置格之左右兩大刻。
此第一營,所謂分而為二以象兩者也。
次以左手取左大刻之策執之,而以在手取在大刻之一策,掛於左手之小指間。
此第二營,近謂掛一以象三者也。
次以右手四揲左手之策。揲,食列反。
此第三營之半,所謂之以四以象四時者也。
次歸其所余之策,或一、或二、或三、或四,而扐之左手無名指間。
此第四營之半,所謂歸奇於扐以象閏者也。
次以右手反過揲之策於左大刻,遂取右大刻之策執之,而以左手四揲之。
此第三營之半。
次歸其所余之策如前,而扐之左手中指之間。
此第四營之半,所謂再扐以象再閏者也。一變所余之策,左一則右必三,左二則右亦二,左三則右必一,左四則右亦四。通掛一之策,不五則九。五以一其四而為奇,九以兩其四而為耦,奇者三而耦者一也。
次以右手反過揲之策於右大刻,而合左手一掛二扐之策,置於格上第一小刻。
以東為上,後放此。
是為一變,再以兩手取左右大刻之蓍合之。
或四十四策或四十策。
復四營如第一變之儀,而置其掛扐之策于格上第二小刻,是為二變。復,扶又反。營,於平反,下同。
二變所余之策,左一則在必二,左二則右必一,左三則右必四,左四則右必三。通掛一之策,不四則八。四以一其四而為奇,八以兩其四而為耦,奇耦各得四之二焉。
又再取左右大刻之蓍合之。
或四十策,或三十六策,或三十二策。
復四營如第二變之儀,而置其掛扐之策于格上第三小刻,是為三變。
三變余策,與二變同。
三變既畢,乃視其三變所得掛扐過揲之策,而畫其爻於版。
掛扐之數,五四為奇,九八為耦。掛扐三奇合十三策,則過揲三十六策而為老陽,其畫為“□”,所謂重也。掛扐兩奇一耦合十七策,則過揲三十二策而為少陰,其晝為“--”,所謂拆也。掛扐兩耦一奇,合二十一策,則過揲二十八策而為少陽,其畫為“—”,所謂單也。掛扐三耦合二十五策,則過揲二十四策而為老陰,其畫為“×”,所謂交也。
如是每三變而成爻。
第一,第四,第七,第十,第十三,第十六,凡六變並同,但第三變以下不命,而但用四十九蓍耳。第二,第五,第八,第十一,第十四,第十七,凡六變亦同。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二,第十五,第十八,凡六變亦同。
凡十有八變而成卦,乃考其卦之變,而占其事之吉凶。
卦變別有圖,說見《啟蒙》。
禮畢,韜蓍襲之以囊,入櫝加蓋,收筆硯墨版,再焚香致敬而退。
如使人筮則主人焚香,揖筮者而退。

本義卦歌

伏羲六十四掛次序圖伏羲六十四掛次序圖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鹹恆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卷一.上經

乾卦: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利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務,萬國鹹寧。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覆道也。或躍(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儀之和也。貞者事之乾也。君子體人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故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元亨利貞。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退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天利見大人,君德也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脩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進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謂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居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而無咎。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恆,非為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上九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天時合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坤卦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牝馬地類行也,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至,陰始凝也,馴致其道,指堅冰也。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六四,括囊無咎、無譽。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 也。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成田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墄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履霜堅冰至,善言順也。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而立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屯卦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易建侯而不寧。象曰:雲蕾屯君子以經綸。初九亅磐利居貞,利建侯。象曰:雖盤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反常也。六三,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象曰:即鹿無虞以從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象曰:而往明也。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蒙卦亨。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非我求童夢,童夢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九二,包蒙吉,那婦吉,子克家。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六三勿用,娶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象曰:勿用,娶女行不順也。六四,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六五,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上九撃蒙,不利為寇,利禦寇。利禦寇上下順也。
需卦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晏樂。初九,需於郊,利用恆,無咎。象曰:需於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恆,未失常也。九二,需於沙,小有言,以吉終也。象曰:需於沙,衍在中也,雖小有言,以吉終也。九三,需於泥,致寇至。象曰:需於泥,災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六四,需於血,出自穴。象曰:需於血,順以聽也。九五需於酒食,貞吉。象曰:酒食吉。以中正也。上六,入於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訟卦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凶,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於淵也。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做事謀始。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辨明也。九二,不克訟歸而捕其邑人三百戶無眚。象曰:不克訟,歸捕竄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象曰:食舊德,從上吉。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象曰:復即命,渝安貞,不失也。九五訟元吉。訟元吉,以中正也。上九,或錫之鞶帶,中朝三榹之。象曰:以訟受服,也不足敬也。
師卦貞,丈人吉,無咎。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初六,師出以律。失律凶也。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六三,師或輿屍,凶。象曰:師或輿屍,大無功也。六四,師左次,無咎。象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六五,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師,師弟子輿屍,貞凶。象曰:長子師,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屍,使不當也。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比卦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凶。彖曰: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凶。其道窮也。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見萬國親諸侯。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六二,比之自內,貞,吉。象曰:比之自內,不自失也。六三,比之匪人。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六四,外比之,貞,吉。象曰比於賢以從上也。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上六,比之無首,凶。象曰:比之無首,無所終也。
小畜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密雲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象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 懿文德。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象曰:復自道其義吉也。九二,牽復吉。象曰:牽復在中亦不自失也。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象曰:有孚攣如,不獨富也。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凶。象曰:既雨既處,,德積載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履卦虎尾,不咥人,亨。彖曰:履,柔履剛也。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初九,素履,往無咎。象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六三,眇能視,不足以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咥人之凶,位不當也。武人為於大君,志剛也。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象曰:愬愬,終吉。志行也。九五,夬履,貞厲。象曰:夬履,貞厲。位正當也。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泰卦小往大來,吉,亨。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向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象曰: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以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初九,拔茅茹其彚征,吉。象曰:拔茅茹正,吉,志在外也。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王。得,尚於中行。象曰:包荒,得,尚於中行,以光大地。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於食有福。象曰:無往不復,天地際也。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上六,城復於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城復於隍,其命亂也。
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於祿。初六,初六拔茅茹以其匯,貞吉亨。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吝。否,亨。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當也。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象曰:有命,無咎,志行也。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繋於苞桑。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上九,傾否,先否,後喜。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同人卦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衍詞)。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初九同人於門,無咎。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六二,同人於宗,吝。象曰:同人於宗吝,道也。九三,伏絨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醒。象曰:伏絨於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象曰:乘其墉弗,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九五,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大師克相遇。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剋也。上九,同人於郊,無悔。象曰:同人於郊,志未得也。
大有卦元亨。彖曰:大有,柔得尊為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初九,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象曰:大有初九,無交害也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吝。象曰: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九三,公用,亨於天子,小人弗克。象曰:公用亨於天子,小人害也。九四,匪其彭,無咎。象曰:匪其彭無咎,名辨析也。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威如之吉易而無備也。上九,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謙卦亨,君子有終。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象曰:地道中有山,謙。君子以裒(po)多,益寡,稱稱物平施。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六二,鳴謙,貞,吉。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六四,無不利撝謙。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豫卦利建侯行師。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從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初六,鳴豫,凶。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凶也。六二,介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六三,盱豫,悔。遲有悔。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也。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贊。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六五,貞疾,恆不死。。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恆不死中未亡也。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隨卦元亨,利貞,無咎。彖曰: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元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向悔人入宴息。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不失也。六二,系小子,失丈夫。象曰:系小子,弗謙與也。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象曰隨有獲,其義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九五,孚於嘉,吉象曰:孚於嘉吉,位正中也。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象曰:拘系之,上窮也。
蠱卦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下行也。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象曰:幹父之蠱,益承考也。九二,乾母之蠱,不可貞。象曰:乾母之蠱,得中道也。九三,幹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象曰:幹父之蠱,終無咎也。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象曰:裕父之蠱,往未得也。六五,幹父之蠱,用譽。象曰:乾父用譽,承以德也。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臨卦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凶。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下之道也。至於八月有凶,消不久也。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驕思無窮容保民無疆。初九,鹹臨,貞吉。象曰:鹹臨貞吉,志行正也。九二,鹹臨,吉,無不利。象曰:鹹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六四,自臨,無咎。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六五,知臨,大君子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上六,教臨,吉無咎。象曰:教臨之吉志在內也。
觀卦盥而不薦,有孚顒若。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六二,闚觀利女子貞。象曰:闚觀利女子貞,亦可醜也。六三,觀我生進退。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象曰:觀我生觀民也。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噬嗑卦亨利用獄。彖曰:順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勑法。初九,屢校滅趾,無咎。象曰屢校滅趾,不行也。六二,噬膚,滅鼻無咎。象曰:噬膚滅鼻,乘剛也。六三噬臘肉遇毒,小吝,無咎。象曰:遇毒,位不當也。九四,噬乾胏得金夫利艱貞。象曰:利艱貞吉,未光也。六五,噬乾肉得黃金,貞厲,無咎。象曰:貞厲無咎,得當也。上九,何校滅耳,凶。何校滅耳,聽不明也。
賁卦亨,小利有攸往。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人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象曰:舍車而徒。義弗乘也。六二,賁其須。象曰:賁其須,與上興也。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象曰:永貞吉終莫之陵也。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象曰:六四當位疑也。匪寇婚媾,終,無尤也。六五,賁於丘園舒昂戔戔,吝,終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上九,白賁,無咎。象曰白賁無咎上得志也。
剝卦不利,有攸往。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訊息盈虛天行也。象曰: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初六,剝牀以足,滅貞凶。象曰:剝床以足,以滅下也。六二,剝床以辨滅貞凶。象曰:剝床以辨未有與也。六三,剝之無咎。象曰:剝之無咎失上下也。六四,剝床以膚凶。象曰:剝床以膚妾近災也。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象曰:以宮人寵。終無尤也。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盧。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慮終不可用也。

卷二.下經

鹹卦亨,利,貞,取女吉。
遯卦亨,小 利貞。

卷三

繋辭上傳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署。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第二章 聖人設卦觀象縏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事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憂。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變之者善也,成之者行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智為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儲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為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像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便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専,其動也直,是以大生言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直善配至德。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第八章 聖人有以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繋辭焉以斷其吉凶也。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嚼,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居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乎爾者乎。居其室出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乎爾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爾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火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其位者也。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知其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法之矣。慢藏悔盜。冶容悔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第九章 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天以,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乾之事畢矣。顕道神得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為乎。
第十章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者,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自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齊戒以神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神,閉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是故易有大(太)極,是 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隠,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釁釁者莫大乎著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繋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順也,人之所助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繋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其利,故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聖人有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見以天下之動者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繋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者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繋辭下傳

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要在其中矣剛柔想推,變在其中矣。繋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有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第二章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盡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惘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之沒,神農氏作。斲木為為耜,柔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禹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禹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蓋取諸隨,垂門撃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杵臼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楝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其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者。是故吉凶生悔吝諸也。
第四章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U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 。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而君一民也。小人之道也。
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 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署來。,署往則寒來。寒暑相推則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曲以求信來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人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易曰: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神必危即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可得見者邪。 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動。不為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而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而無尚,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君子安而不忘其危,存而不忘其亡,治而不忘其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繋於苞桑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某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於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焉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祇悔。元吉。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德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明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明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第七章 易之興也,於其中古乎。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稱而隱。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亨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第八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敵。無師保如臨父母。初豐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第九章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是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君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四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第十章 易之為書,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有雜故曰文,文不當故曰吉凶生焉。
第十一章 易之興也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王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盛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某鬼某,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吉,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判者器辭慙中心疑者其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巫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卷四

說卦傳

第一章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里於義。窮理盡性以致於命。
第二章 昔者聖人以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花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觀六位而成章。
第三章 天地定位i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想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故易逆數也。
第四章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第五章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相見乎離,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第六章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第七章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了,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第八章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艮,為狗。兌,為羊。
第九章 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首。兌,為口。
第十章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目。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再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第十一章 乾,為天,為圓,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旉,為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其與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作足,為得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於人也,為寡髪,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揉,為弓輪。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於馬也,為每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曵其於輿也,為多眚,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多心。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冑,為戈兵。其於人也,為大腹,為乾卦,為鼈,為蟹,為蠃,為蚌,為龜。其於木也,為科上槁。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為堅多節。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於地也,為剛鹵,為妾為羊。

序卦傳

上篇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稺。也。物稺,必不可養也,故受之以需。需,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故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而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賁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以,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頣。頣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下篇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妻。有夫妻,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夫妻之道不可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物不可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終遯,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盡必有所傷,故受之以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家人。家道窮必乘,故受之以睽。睽者,乘也。乘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 ,故受之以革。各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既濟。物不可以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雜卦傳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儀,或與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無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殆也。噬嗑食也。賁無色也。兌,而巽伏也。隨,無故也。蠱則傷也。剝,爛也。復,反也。晉,晝也。眀夷,誅也。井通而困相遇也。鹹,也速也。恆,久也。麗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家人,內也。否,泰反其類也。大壯則止,遯則退也。大有,眾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
鼎,取新也。小過,過也。中孚,信也。豐,多故也。親寡旅也。未濟,離上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處也。需,不進也。比,親也。大過,顛也。姤,遇也。柔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艮,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其它

二千多年來,孔子受到官方的提倡和保護。歷朝歷代都尊孔,並封給孔子種種稱號。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弟子心喪三年,廬於墓旁者百餘室,因名其地為「孔里」,並各植樹一棵。孔子後裔承繼其儒學,為名相、博士、大儒。1974年出生在台灣之孔垂長先生,為其79代嫡孫。孔子是教育家、亦是政治家,孔子去世後,歷代帝王為彰顯對孔子的尊崇,不斷追封追謚。
西漢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衎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古人認為“褒成”是國名,“宣尼”是諡號,“公”是爵位。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稱孔子為“文聖尼父”。“文聖”是尊號,“尼父”是敬稱。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靜帝宇文衍追封孔子為“鄒國公”,“鄒”是國名,“公”是爵位。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楊堅稱孔子為“先師尼父”;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為“先聖”。“先師”、“先聖”都是尊稱。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稱孔子為“宣父”,“宣”為諡號,“父”是美稱。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贈孔子為“太師”,“太師”為官位。武周天綬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封孔子為“隆道公”。“隆道”是封號,“公”是爵位。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為“文宣王”。“文宣”為諡號,“王”是爵位。這兒的“王”不是後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宋仁宗至和二(1055年)年改文宣公為衍聖公,後代相沿不改。自誕生朱熹註解《周易本義》的宋朝之後,歷代朝廷或政府對孔子的尊崇,有贈無減。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加銜“大成至聖文宣王”。明朝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至聖先師”。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世祖尊“大成至聖文宣先師”。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尊“大成至聖先師”。
朱熹註解的《周易本義》也就備受其之後歷代朝廷或政府青睞。宋嘉泰年間,有朱熹註解的《易本義》稿本流傳。朱熹註解的《周易本義》成書後,有朱鑒刊本,吳革刊本。《四庫全書》收入朱熹註解的《周易本義》十二卷本,並附有朱熹註解的《周易本義》四卷本;《西京清麓叢書正編》和《劉氏傳經堂叢書》它們都收入朱熹註解的《周易本義》十二卷本;《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1984年北京中國書店鉛排本《四書五經》和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易學叢刊》它們都收入朱熹註解的《周易本義》四卷本;1986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周易本義.朱熹注》四卷單行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