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玉

周克玉

周克玉,男,漢族,1929年1月生,江蘇鹽城阜寧人。曾任中共中央委員、總後勤部政治委員上將軍銜。因病醫治無效,於2014年3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克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蘇阜寧
  • 出生日期:1929.1
  • 逝世日期:2014年3月25日
  • 職業:解放軍高級將領
  • 畢業院校:抗日幹部學校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主要成就:淮海戰役、渡江戰役
  • 代表作品:《天方行草――克玉出訪日記》
個人簡介,個人履歷,擔任職務,逝世,授銜情況,榮譽,相關,將軍寫詩,人物評價,工作視察,周克玉上將考察揚州市,周克玉一行來皖調研,周克玉來漢考察,個人影響,簡介,讀書不止博洽多聞,寫詩習字礪志修心,不忘百姓效國愛民,研究會,

個人簡介

周克玉,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人,1941年參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

個人履歷

1944年 蘇北射陽縣抗日幹部學校學員、學救會主任
周克玉
1945年 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革命工作
1946年 蘇北射陽縣委青年工作隊隊員,陳良區青聯主任、縣青聯常委、縣後勤總隊部組織幹事。
1947年 參軍,任蘇北5分區建陽總隊喻口獨立連副指導員、指導員
1948年 任蘇北5分區獨立3團政治處組織幹事
1949年 陸軍軍政治部組織部幹部科見習幹事,軍幹部管理部任免科科員
1953年 陸軍軍速成學校幹部科副科長,第81文化速成中學幹部處副處長
1956年 陸軍軍政治部幹部部任免科科長、軍政治部幹部處副處長
1960年 北京軍區政治部秘書處秘書科秘書,濟南軍區司令部辦公室秘書
1965年 炮兵團政委、師政治部副主任
1969年 濟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
1976年 山東軍區獨立第1師副政委、獨立師副政委
1978年 濟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
1980年 濟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
1982年 陸軍六十七軍副政委
1983年 陸軍六十七軍政委
1984年總政治部主任助理、部黨委委員
1985年 總政治部常務副主任、黨委委員、副書記
1990年 總後勤部政委、黨委副書記
1998年 第九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擔任職務

1985年增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中共第十三屆、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黨的十二、十三、十四大代表,第六、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逝世

解放軍總後勤部原政治委員周克玉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4年3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周克玉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授銜情況

1955年被授予大尉軍銜,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1994年5月晉升為上將軍銜。

榮譽

相關

革命生涯中,歷任兒童團團長、學生救國會主席、縣參議員、區青年聯合會主任、組織幹事、連副政治指導員兼排長、連政治指導員、宣教幹事、副科長、科長、副處長、團政治委員、濟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師副政治委員、濟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軍副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助理、常務副主任等職,參加了漣水、益林、淮海、渡江等戰役戰鬥,參加了抗美援朝,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將軍寫詩

周克玉同志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65歲授上將軍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總後勤部政治委員,第9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克玉的大部分詩詞在形式上不肯刻意遵守唐代以來近體詩的格律要求,而他的詩歌又大大有別於“五四”以來產生的新體詩,是一種新舊結合的樣式。有民謠的直白,也有古風的曠達,像是脫口而出,卻又耐人尋味。
周克玉周克玉
在這數百首作品當中,不乏情韻悠長者,清新自然,不粘不滯,高遠淡泊,深得古風妙處,其中也頗多“心有戚戚焉”的人生感悟,令人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更重要的,這些詩是與時事緊密結合的,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精神,絕不會混入唐人集中難以分辨。其實,周克玉所關心的問題並不囿於自己工作生活的小範圍以內,而是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社會,洞察民生疾苦,懷“兼濟天下”之心。目之所見,深植於心,訴諸筆端,發人感慨。先看下面這幾首詩。這是詩人對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這感悟中也蘊含著對諸多社會問題的思考。
周克玉的詩詞呈現出新穎、獨特的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內容。《天方行草――克玉出訪日記》(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4年10月)是一本被周南先生稱為“功補信史”的著作,其中以日記的形式記述了作者從1985年10月――2002年9月,17年間6次主要的出訪經歷,出訪十六國,行程百萬里。文中亦頗多詩作,記述異域風情,抒發內心感慨,情景交融,詩文並茂。這中間多數詩作已經收入前面提到的兩本詩集當中,還有一些則是令人耳目一新。周克玉詩中有一股流動的真情,如其人一樣率真坦蕩,清澈透明,同時還體現出令人欽敬的磊落胸懷和凜然正氣。他的詩不僅“情真”、“味厚”,更可貴在於“格高”,其內容上貼近生活,關心民生疾苦,反映時代風貌,在語言表達上大氣硬朗,謙遜里透出風骨,平實中蘊涵著一種精神。這不僅是一種“求真務實”的精神,這精神中還蘊含孟子所謂的“浩然之氣”,或可謂之民族之魂魄,不可磨滅,不會消歇。
周克玉周克玉

人物評價

周克玉將軍為人和藹,善交友。在經常造訪他的友人中,有領導幹部,也有科技人員;有在職的,也有離退休的;有從政的,也有經商的;有要人,也有百姓;更多的則是文化、藝術、理論界人士。有時一天要接待幾種不同類型的人,交談的話題跳躍性大,知識涵蓋面寬。他常常給人這樣一種印象:談什麼懂什麼。研究黨史國史的著名教授邵維正說:“周克玉政委博學多識,他的談話,文化含量高。” 在和平時期的工作中,表現出的則是一片“愛民”之心。曾先後在他身邊工作過的一些同志,對周克玉將軍印象最深刻的一點就是,他對人民民眾的事,對基層官兵的事,格外關心。1990年,周克玉由總政治部副主任調任總後勤部政委。總後的單位多數都駐在大城市,而他到任後,首先到環境條件最惡劣的青藏高原部隊調研和看望官兵。當他得知在建設青藏公路和鋪設輸油管線以及運送物資中犧牲了不少官兵時,專程去為烈士墓獻花;又冒著雨、打著手電筒一家一戶地走訪看望了20多名烈士的遺屬和子女,並當場拍板解決困難。事隔10年,當時陪同他看望的一位大校軍官至今談起此事還感慨頗深地說:“當時周政委要求,看望時一家都不能漏,少說客套話,主要是問有什麼困難。見到政委,有好幾個遺屬都泣不成聲。”在談到這件事時,周克玉將軍說:“作為烈士的遺屬和子女,困難和苦衷要比常人多得多,特別是精神之苦,是常人難以想像的。”離開青藏高原不久,他又到條件同樣艱苦的嫩江基地和武漢基地駐偏遠山區的幾十個倉庫,實地了解情況,解決困難。他說,越是艱苦地區,越是基層,困難越多,越需要首長和機關去解決。有些戰士在高山哨所值勤,周克玉堅持要上去看望。他對勸阻的隨行人員說:“戰士都是孩子,離開了父母到山溝倉庫當幾年兵,有的連一趟縣城都沒進過就退伍了。對這些戰士,無論他們的哨位有多高,路有多遠,我都應該去看一眼。”看望中,見到許多戰士與他握手時直掉淚,他儘量放慢腳步,讓戰士握手時間長一些。從一個倉庫到另一個倉庫,有的要行車很長時間,如果時間寬裕,他就順路到沿途村莊歇腳,以便與老百姓拉拉家常,了解民情。有一次,周克玉政委在一個山區村莊與農民交談中,看到他們生活艱難,很動情,讓工作人員把帶在路上野餐用的速食麵、香腸、飲料等分給老人和孩子。
1995年,周克玉將軍離開了部隊領導崗位,當選為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任副主任委員。他把深入實際、服務於民的作風又帶到了國家立法工作中。人大法律委員會分工他組織審議修改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十幾部法律,在審議修改前,他都親自下去作深入調研。1999年,為了審議修改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他不顧因腰腿痛造成行走不便等困難,帶人到人煙稀少的塔克拉瑪乾大沙漠氣象站等偏遠基層單位調研。他說:“調查研究得越深細,出台的法律才越符合實際,越能反映和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這是立法的目的,也是法律的本質。”
據跟隨周克玉十幾年的警衛人員介紹,周克玉將軍對窮苦民眾、基層官兵、科技人員、先進典型、年輕幹部、離
退休老同志、特別是革命烈士和老同志遺孀,有著特殊的感情。比如,家鄉民眾來北京找他辦事,能辦的他都給予幫助,尤其是對來看病的,總是囑咐工作人員儘快安排就醫,對不符合原則不能辦的事,作耐心解釋,對有經濟困難的,送給路費,甚至讓工作人員買好車票;他出差所到之地,凡有烈士陵園或烈士墓的,都要去看一看;逢年過節,他看望和拜訪的重點對象是知名專家、住醫院的老同志和遺孀,看望的重點單位則是基層連隊、干休所和幼稚園;出差每離開一個單位,都必須到炊事班與炊事員們握個手,告個別;在總後任政委期間,親自過問解決機關中青年幹部的住房問題,看到有的年輕幹部結婚無房,他指示有關部門:“哪怕解決一間房,安個床,支個灶,也算是個家。安居才能樂業。”並督促建了幾棟包括營連職單元在內的宿舍樓。警衛人員還談到,周克玉將軍和老伴王昭,每年都拿出自己的積蓄捐資助學。救助對象主要是家鄉農村的窮孩子。在已救助的50多個學生中,有的從國小資助到高中,有的上了大學後還繼續資助。冬天,他和老伴從家中找出些衣服,讓工作人員寄給救助對象。他說:“我小時候也是農家苦孩子,我知道窮人過冬的滋味。” 文懷沙不愧是著名學者,有眼力,把“求真務實”作為周克玉將軍“善”和“美”之心靈的歸結,一下子就尋到了源,觸到了根,見到了本,揭示了周克玉將軍大智大儒之真諦。

工作視察

周克玉上將考察揚州市

2006年5月9日,原中央軍委委員、總後勤部部長周克玉上將來揚州考察,揚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王燕文,副市長陳衛慶,軍分區領導常高潮、董文林,市政府秘書長楊明榮陪同考察。在古運河畔,周克玉駐足長留,由衷讚嘆:“揚州夜景宛若人間仙境”。周將軍深情寄語:揚州要進一步做好“運河文章”、“人文文章”和“環保生態文章”,把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得更加文明富裕秀美。

周克玉一行來皖調研

2001年11月21日至23日,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克玉一行來安徽省就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研究修改的《文物保護法》進行立法調研。
在皖期間,周克玉一行聽取了安徽省文物局關於安徽省文物保護情況的匯報,並赴九華山進行了調研,實地考察了文物保護情況。調研中,他對安徽省在文物保護方面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好評。
孟富林,安徽省委副書記沈躍躍,全國政協常委盧榮景,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天棟,安徽省政府副省長田維謙,安徽省軍區副政委楊洪立,原安徽省軍區司令員沈善文等,在合肥會見了周克玉一行。會見中,周克玉充分肯定了安徽省在社會經濟發展、民主法制建設和人大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特別是對安徽省人大常委會正在對安徽省公安廳社會治安管理工作和省工商局市場監督管理工作進行的評議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周克玉來漢考察

2006年4月19日,後勤部原政委、中國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周克玉上將一行來漢考察。周克玉一行先後來到武昌辛亥革命紀念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和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參觀考察,追尋“鐵軍”精神的源頭,了解湖北省、武漢市開展愛國主義與革命傳統教育的情況。周克玉對省、市新四軍研究會在弘揚“鐵軍”精神、構建和諧社會、配合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給予了肯定。
周克玉周克玉
武漢市委副書記葉金生會見了周克玉一行。省老領導、省新四軍研究會會長王群和市老領導、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第一會長何其雄陪同考察。

個人影響

簡介

說到“將軍”,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叱吒風雲”這個詞。然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原政委周克玉上將,人們深為他的“儒者”風範所折服。

讀書不止博洽多聞

“儒”,古指學者。故此,通常人們把博學善文的軍中將帥稱為“儒將”。唐代詩人薛能在《清河泛舟》詩中,描寫春秋時晉國元帥郄?為:“儒將不須夸郄,未聞詩句解風流。”可見,儒將者,貴在“儒”也。最早聽人稱周克玉為儒將的是著名學者、楚詞專家文懷沙老教授。文老是周克玉將軍的摯友,1997年周克玉出版詩集《京淮夢痕》,就是文老作序。當時,筆者有幸拜讀序文後,甚贊文老的文采、文風。他用手捻著鬍鬚,一臉認真地說:“為儒將詩集作序,馬虎不得。”
周克玉題詞周克玉題詞
周克玉將軍“博洽多聞”,得益於博覽群書。在談到讀書學習時,他說:“我主要是靠自學。所謂‘自學’,就是自己學,自覺自愿地學,自始自終地學,自強不息地學。”他參加革命50多年來,至今保持著每天讀書寫日記的習慣。在他家中,有一個大書房和一個書法室——“躬耕堂”,閒暇時間,你總能在這兩個地方找到他的身影。幾十年來,他勤奮地躬耕於知識的海洋。如果你走進他的書房,映入眼帘的是那擺滿十幾個大書櫃各種各類的書籍,尤以文史哲類居多。信手翻來,你會發現,在許多書頁上,都留下了他圈、點、批的痕跡,還有他隨讀隨記的字條夾於其中。周克玉將軍興趣廣泛,在文化活動方面,經常應邀參加各種座談會、懇談會、首發式、首映式以及參觀各種書畫展覽等;在體育鍛鍊方面,喜歡游泳、打網球和練快步走;在交友方面,也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是他說:“我雖然有這愛好那愛好,但第一愛好是讀書,書是我的終身朋友,讀書是我生活的第一需要。”年過古稀,但仍每天讀書不止。他之所以“博洽多聞”,這,或許就是一“解”吧。
大哲學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作為將軍,周克玉之“儒”,也曾化為治軍之力。比如,他先後作為總政治部副主任和總後勤部政委,對如何有效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許多自己的見解。他主張把思想政治工作從說教式、簡單化和形式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強調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含量,藉助各種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塑造軍人美的心靈。僅這窺豹之斑,就足以使我們看到這位儒將的智與謀。

寫詩習字礪志修心

《健康生活報》2001年第8期以封面人物介紹了周克玉將軍,並發表了將軍用自己的詩作揮就的書法作品:“勿因位尊沾自喜/任重豈可忘鄉梓/娘親教我時謹慎/萬變不離農家子”。這首題為《鄉音》的詩,是1994年6月他被中央軍委授予上將軍銜時寫下的。
他從十幾歲開始記日記,不少日記都是用詩歌寫成的。1945年4月25日是周克玉將軍終生難忘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他從鹽城射陽中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5日夜裡,他在日記本上寫了一首題為《啟明星》的詩歌:“春雨綠柳新裝/風和氣爽苗壯/今晨的啟明星/特別特別的亮//腳踩泥濘小徑/前方道路寬廣/今晨的啟明星/特別特別的亮//母親最懂兒心/喜在胸中深藏/今晨的啟明星/特別特別的亮”。如果說,我們從這首詩歌中所看到的還只是一個年僅16歲的中學生新黨員心靈的純真和對黨的赤誠的話,那么,兩年後在解放戰爭最緊張的時期,周克玉擔任部隊指導員,他在戰火中寫下的詩,不僅能把讀者帶進槍林彈雨,而且可從中感受到這位基層指揮員的英武、勇猛和豪氣。
周克玉將軍是個善思考、勤動筆的人。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發表了200多篇論文並寫下了四五百首詩詞。1997年,他在出版詩集《京淮夢痕》的同時,還出版了論文集《京淮求真》。細讀這兩本書,你所看到的是這位將軍17歲從蘇北出發參加新四軍到66歲離任於北京一路走來所留下的半個世紀的腳印。
周克玉將軍收藏了許多古今書法名帖,讀帖已成為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他的體會是,經常讀帖,可以潛移默化地融會古今名家的書法風格。他對書法的理解是:法無定法。所以他練字時雖然也常把帖擺在旁邊,但並不對著帖一筆一畫地去描,只是意臨。他說:“字由人寫,每個人寫出的字都應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他的一位書法界朋友說:“克玉是位將軍書法家。他練書法,運筆前先構思片刻,一旦起筆,便隨心所欲,輕重快慢自然而出,一幅作品無論長短,都是一氣呵成。所以,他的書法,大字粗獷,有豪氣;小字清秀,有靈性;通篇流暢,無做作之嫌;或行或楷,字字端莊。”欣賞他的作品,不僅能感受到這位儒者行筆走墨的敏思、韻勢和法度,更能由字見人,看出這位將軍為人做事的認真、嚴謹和方寸。

不忘百姓效國愛民

對於春秋時代的儒將郄元帥來說,能文善詩,或許也就夠了,但對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上將周克玉來說,僅詩詞書法和博洽多聞,還不足以展示他內在的“儒將”風範。 “儒家”學說的一個重要思想是,要求為吏者“效國愛民”。人民軍隊的“儒將”,更應以國為重,以民為本。這一點,在周克玉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
周克玉1929年出生在蘇北的一個貧寒農家。他說:“小時候的事,有一件我記得最清楚,那就是特別想上學讀書。”雖然家裡窮得有時揭不開鍋,父母還是勒緊褲帶,於1936年他7歲時,送他進了一所只收書本錢不收學雜費的官辦農村國小。後來幾經輟學、轉學、寄讀,斷斷續續地讀到了中學。1941年,共產黨在蘇北建立革命根據地,他開始接受革命思想。1945年,16歲的周克玉被破格發展為共產黨員。1946年,他帶領民工支前隊參加了漣水保衛戰。1947年轉入新四軍在蘇北喻口區獨立連任指導員,由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從指導員到上將,至今歷史跨度54年,周克玉已由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礪煉成躬耕不止的離任老將軍。回首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他深思著說:“無論是戰爭年代扛槍打仗,還是和平時期做各項工作,雖然也考慮一些個人和家庭的事,但是,‘國’和‘民’這兩個字,就像兩盞燈,在我腦海里閃著光,只要這光亮不滅,我就知道該怎么做人做事。”
了解周克玉的人都說,這位將軍做人做事,貫穿其中的一個精神,就是“效國愛民”。在談到他為什麼要從軍時,他說:“我青年時代,是舊中國社會秩序最為混亂、民眾苦難最為深重的時期。上有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下有地主惡霸、土豪劣紳的肆意盤剝,加之土匪如毛,惡棍橫行,敲詐勒索,魚肉鄉民;特別是日軍侵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老百姓活得非常艱難和痛苦。共產黨到蘇北後,宣傳‘救國救民’。這四個字,像一把火,一下子把我點著了,我就是這樣走進了共產黨,走進了新四軍,一直走到現在。”
周克玉將軍不僅用“國”和“民”這兩盞燈照亮自己的路,他同樣用這兩盞燈照亮著子女們的路。他家教甚嚴,要求孩子們最多的,就是任何時候都要以國為重,以民為本。在1979年那場自衛反擊作戰中,他把兒子和女婿都送到前線。

研究會

“新四軍研究會”是1979年,由栗裕同志發起成立的。“文革”後,栗裕在廣州療養,有一次和當地人聊天時,無意中發現,他們竟然不知道“新四軍”這支抗戰中與“八路軍”齊名、由共產黨領導的著名部隊。後來,他便與彭沖、張震等新四軍老將一道,發起成立了新四軍研究會(全稱為: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首任會長為葉飛。這個研究會實際上是全軍性的,因為新四軍研究事實上也是我軍軍史研究重要組成部分。
葉飛逝世後,由彭沖同志接任會長,南京軍區老政委傅奎清任副會長,譚碧興任第二副會長。2004年時,彭沖已接近90歲,其它幾位副會長也在80歲左右,這時候研究會就討論要找一位相對年輕的新四軍老戰士來做會長,幾經遴選,最後定了他們一路看著成長起來的周克玉。
“主要還是因為他的個人經歷與新四軍息息相關,出任會長也是了了他的心愿。接任兩年多的時間,他走遍了江蘇、安徽、河南、湖南、江西、湖北等根據地憑弔歷史,緬懷英烈,他不僅詳細聽解說員講,有時遇上自己熟悉的事跡和人物,他也及時補充、提建議。他這個人,閒不住,重感情,標準高。”提及這位老領導,新四軍研究會的“得力幹將”——前軍事醫學科學院政治部副主任蔡宜喬將軍也是滿臉敬佩。
“說實話,當時我已在總政幹了6年,總後幹了6年,又在人大待了5年,從能力、精力等各方面來說都希望退下來,(新四軍)研究會攤子大,任務重,我怕不能勝任。但後來幾個老同志反覆找我談,出於對歷史的責任和對新四軍的情感,我接受了任命。”
周克玉之所以沒再推辭,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早在1998年,他曾受邀出席“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成立大會,就是這次大會,使他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至今我還記得,大會當天,原本以為來人不會很多,結果嘩啦啦來了3000多人,而且大多數是80歲以上的白髮蒼蒼的老人,當中有的人還是推著輪椅來的,由於來的人太多,(會場裡)連過道里都擠滿了人。那次大會開得很成功。我想,這是和新四軍自身特殊的戰鬥歷程分不開的。”
2004年底,經彭沖等人力邀,剛剛卸任的周克玉開始代理“新四軍研究會”會長職務。在他的操持下,籌劃已久的“新四軍聯誼會”得以在北京召開,彭衝出席並講了話。次年,周克玉接任會長之職。2006年初,“新四軍研究會”第四次常務會議召開,理事會順利通過了研究會章程。
為了更好地提煉和升華“鐵軍精神”的思想內涵,使之更好地服務於當代軍人及各界青年,周克玉除了參加各地新四軍研究會舉辦的重要活動外,還千里迢迢赴上海、江蘇、安徽、福建、河南、江西、湖北等新四軍戰鬥過的革命老區和紀念地考察調研,每到一地,他都一定要去新四軍老戰士及遺屬家中坐一坐、看一看,通過與他們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從中獲得啟發和靈感。周克玉所說的“走”,可不是“走過場”,他是真的身體力行,實地考察,並為此不捨千里,風雨無阻。“記得有一次前往福建長汀瞻仰楊成武將軍墓,當時天上下著大雨,我們問是否可在車裡舉行個儀式,這樣就不必下車了。他聽了,很生氣的樣子,手一揮,大聲說,下車!就這樣,那天我們和他一起冒雨瞻仰了楊成武將軍墓。這之後,去任何地方,遇上再大的雨,我們也都知道該怎么做了。”在周克玉身邊工作的一位同志這樣告訴記者。
正是周克玉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工作作風不斷感染和帶動身邊的同志,這個以宣傳和弘揚“鐵軍精神”的民眾性學術團體,也正身體力行,孜孜踐行著“鐵軍精神”,並且將這種精神發揚到一個新的高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