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光洵

呂光洵

呂光洵(1508~1580),字信卿,號沃洲,浙江紹興新昌人。

基本介紹

  • 本名:呂光洵
  • 字號:信卿沃洲
  • 所處時代:明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新昌
  • 出生時間:1508
  • 去世時間:1580
  • 主要作品:《元史正要》《詩易箋》《三巡奏議》《皆山堂稿》《可園詩鈔》等
  • 主要成就:兵部尚書
幼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世宗嘉靖十年(1531)中舉,次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出為福建崇安縣令。母亡服除,任江蘇溧陽縣令,講學勸農,均田清稅,善政畢舉。有御史至溧陽,食中有垢,疑為毒,欲罪吏役。光洵即取而食之,遂釋疑,吏役感其德,由是親而敬之。十九年,擢為河南監察御史,條陳邊防守衛事,出巡陝、甘。後又巡按蘇、松、常、鎮等府。四府地勢低洼,常患水災,光洵實地考察後作三吳水利圖,修築堤岸,疏浚水道,水患得治。世宗賞以金綺。又奏免四府旱租60餘萬石。倭寇騷擾東南,光洵率水師盡殲之,晉俸二級。有獄囚20餘人潛逃,縣令追捕,株連數十家。光洵以不應驚擾無辜,令細偵察,緩緝捕。後越獄者盡捕,民得以安。二十九年,俺答犯古北口,直逼京師,光洵一日連上13疏,力陳有戰無和、有進無退之策。遷光祿寺少卿。以父喪歸,服除,改太僕寺、大理寺少卿,南京光祿寺卿,應天府尹。時用兵江南,因軍餉不足激發譁變,殺南京兵部侍郎,擢光洵為副都御史辦理糧餉,息兵變。尋改南京工部侍郎,督修瀘溝橋,未期年竣工,加正二品俸。四十二年,雲南李向陽、王應朝叛亂,授光洵右都御史巡撫雲南,遣兵守險,捕緝奸凶,平息叛亂,進兵部尚書。武定府土官鳳繼祖挾眾數萬,地千里,據城叛亂,光洵奏請調川、貴諸道兵,與兵備副使張天復協力討叛,數月即平,改土歸流,興辦學校,教以文化。因得罪雲南黔國公沐氏,改為南京工部尚書。旋乞終養歸鄉。滇人作《平黔記》表彰其事,建生祠紀念。
歸里後,勤於著述,來往天姥、鏡湖間,與錢德興、王畿、唐順之等切磋學問,又置義田,睦親族,樂施鄉里。著有《元史正要》、《詩易箋》、《三巡奏議》、《皆山堂稿》、《可園詩鈔》等。萬曆八年(1580)卒於家。墓葬原在新昌縣儒岙鎮裡越村(今稱里橋)後門山,墓在“文革”中被毀,墓前神道的翁仲石獸為明代大型石雕文物.收入紹興及新昌文物志。《徐渭文集》收有《呂尚書行狀》,《國朝獻徵錄》收有張元汴撰《呂公行狀》。
明烏程南潯人朱國禎(1558~1632)筆記小品《涌幢小品》有《鞭打之德》一則稱:新昌呂光洵的父親,是個土豪,新昌縣令曹祥揍了他一頓,最後成了好人。曹祥,太倉州人。後來光洵為御史,巡視太倉,去謁見曹祥。曹祥已經忘了以前的事,光洵把事情的緣故說出來,曹祥感到很不安。光洵說:“要不是老先生,我父親哪能改惡行善?那件事之後,我一直感激你的恩德十餘年都不變呢。”結果就留宿在那裡作長夜之談,呂光洵離開時,還厚贈了曹祥很多禮物。新昌明朝的確有縣令名曹祥者,為江蘇太倉人,此事當是真實的。說明呂光洵為政為人之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