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打之德

鞭打之德,由朱國禎所記錄的明代典故。講述了呂光洵父親因縣令曹祥責罰棄惡從善,呂光洵日後顯赫,屈尊拜訪曹祥,感謝曹祥當年對自己父親的責罰的感恩報德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鞭打之德
  • 朝代:明朝
  • 作者:朱國禎
  • 類型:文言短文
原文
鞭打之德
〔明〕朱國禎
新昌呂光洵之父,豪於鄉,縣令曹祥抶之,卒為善士。曹祥,太倉州人也。光洵為御史,按太倉,謁祥。祥已忘前事,光洵語其故,祥不自得。光洵曰:“微翁,吾父安得改行善?其後,蓋戴恩十餘年如一日也。”竟留夕譚,乃去,且厚贈之。
注釋:抶之:鞭打
按:巡視
豪:強橫的
譚:通
翻譯:新昌縣呂光洵的父親,在鄉里橫行霸道,由此被縣令曹祥責罰,最終改過自新變為好人。縣令曹祥是太倉人,後來呂光洵當了御史,巡視太倉,去謁見曹祥。曹祥已經忘記了以前的事,光洵便把事情的緣故說了出來,聽聞曹祥感到良心不安,害怕被由此被處罰。但呂光洵卻說:“要不是老先生您,我父親哪能改惡行善?自那件事之後,我對您的感激之心在這十年都沒有變化。”於是留在曹祥家暢談到晚上,在呂光洵離開時,送給了曹祥很多貴重禮物。
作者:朱國禎(1558--1632) 明烏程南潯人。字文宇,號平涵,又號叫庵居士、守愚子。明萬曆十六年(1588)舉人,十七年進士,累官國子監祭酒,右春坊等職,謝病不出。天啟元年(1621)提升禮部右侍郎,中途請告歸,未上任。天啟三年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後改文淵閣大學士,累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四年(1624)春晉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總裁《國史實錄》,不久加少傅兼太子太保。時魏忠賢竊權,朱國禎為葉向高首輔助手,向高去職,由韓火廣繼之;韓火廣又罷官,朱國禎任首輔。旋為魏黨李蕃所劾,朱國禎連上三疏,引疾歸里。崇禎五年卒,終年76歲。
時魏忠賢竊權,朱國禎為葉向高首輔助手,向高去職,由韓火廣繼之;韓火廣又罷官,朱國禎任首輔。旋為魏黨李蕃所劾,朱國禎連上三疏,引疾歸里。魏忠賢謂其黨曰:“此老亦邪人,但不作惡,可令善去。”乃加少師兼太子太師,晉吏部尚書兼建極殿大學士,遣人送歸故里。崇禎五年(1632)卒,終年76歲,贈太傅,諡文肅。
朱國禎告老歸田後,留心典故,潛心著作,有《明史概》一百四十二卷,《皇明紀傳》三十卷,《大政記》三十六卷,《涌幢小品》三十二卷(其名所出,蓋朱國禎嘗構木為亭,六角如石幢,結構略如穹廬,可以擇地而移,隨意而張,忽如湧出,故以為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給予良好評價,認為:“其是非不甚失真,在明季說部之中,外尚有《朱文肅遺集》八冊,《平涵詩文鈔》
作品:記載明朝掌故﹐大而朝章典制﹑政治經濟﹑徭役﹑倉儲備荒﹑清軍勾補﹑遵化冶煉技術﹐小至社會風俗﹑人物傳記。其中有關明代中葉戴冠﹑王守仁﹑沈周﹑吳昂等人的瑣聞逸事﹐敘述相當生動﹔對於嘉靖年間倭寇騷擾東南沿海﹐隆慶﹑萬曆以來的農民起義﹑兵變及王朝佐﹑葛賢等領導市民抗稅(見城市民變)等史事﹐敘述頗具條理。作者熟悉明代之事﹐所記多質實可信。最早有明天啟年間朱氏家刻本。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了鉛印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