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廟(安徽合肥廟宇)

吳王廟(安徽合肥廟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王廟位於安徽合肥城北35公里的吳山鎮東側。因這裡安葬著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吳王楊行密,以及後人為祭祀他而建的廟宇,故得名。現存廟宇磚牆瓦屋,雕樑畫棟,塑像碑刻,莊嚴肅穆。上廟敬香的人們紛至沓來,連年不絕。廟側有吳王墓和子楊博百花公主墳,毫無雕鑿修飾之狀,足見吳王生前之清貧淡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吳王廟
  • 地理位置:安徽合肥城北
  • 氣候類型: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吳王墓、楊博百花公主
  • 周邊建築:吳王廟、百花園
紀念人物,由來傳說,周邊建築,百花園,吳王廟,傳奇故事,

紀念人物

楊行密(852-905年)系合肥人,字化源。年輕時即怒視朝廷腐敗,憐憫民不聊生,二十幾歲便揭竿而起,出生入死,南征北戰。由於"寬仁雅信,善取人心",縱橫馳騁,屢戰告捷;建立吳國後又施行一系列優撫百姓的政策,因此深受四方擁戴和敬仰。千百年來,吳山廟幾遭戰火,歷經興衰。現存廟宇磚牆瓦屋,雕樑畫棟,塑像碑刻,莊嚴肅穆。上廟敬香的人們紛至沓來,連年不絕。廟側有吳王墓和子楊博百花公主墳,毫無雕鑿修飾之狀,足見吳王生前之清貧淡泊。後來因吳山起義,在此建立了吳山起義紀念館和紀念碑。

由來傳說

吳王廟位於安徽合肥城北35公里的吳山鎮東側。因這裡安葬著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吳王楊行密,以及後人為祭祀他而建的廟宇,故得名。
吳山廟(鎮)特產有“吳山三寶”(西瓜、貢鵝、早甜桃)和“吳王貢酒”以及被稱為“華夏一絕”鐵字書畫等。
漢初劉邦共封8位異姓王,7王皆反,旋被翦滅,唯吳氏長沙國忠於漢室,共歷5代,以無嗣而國除。因此,吳王被歷代統治者譽為忠君的典範。吳王廟由此而立。《一統志》雲,吳王廟在“長沙縣西北吳王冢旁”。《城訪古錄》說得更為具體:“吳王廟在長沙北門外,今北門外大道旁菜園內有極小之廟,即其地。”民國《抱一遺著》則點明在北大馬路(今湘雅路)旁。廟雖小,卻引來無數憑弔著。詩人熊少牧 《吳王廟》詩云:“長沙國小亦金湯,帶礪繩承異姓王。未必韓彭無反跡,莫將烹狗怨高皇。”
五代十國時期的吳王楊行密在故鄉合肥留下了許多與其有關的歷史遺蹟。
據《新五代史》和《資治通鑑》記載,楊行密雖然身高力大,但“馳射武伎,皆非所長”,其所以能號令三軍,平定江淮,除了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遠大的政治眼光外,其“寬仁雅信,善得士心”,“寬簡有智略,善撫御將士,與同甘苦,推心待物,招撫流散,輕徭薄斂”是使軍民歸心,事業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吳山鎮的民間傳說則賦予吳王更多的鄉土味、鄰里情。楊行密總是不忘合肥、惦念家鄉。華誕設宴,離不開家鄉的白鵝;犒賞有功將士,需用家鄉的美酒。因而長豐吳山鎮毛潔肉嫩的大白鵝就被世人稱為“貢鵝”,而如今的“貢吳王酒”也是挖掘整理當年貢奉吳王的美酒配方研製而成。
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十一月,楊行密病卒,終年54歲,謚武忠,吳乾貞元年(公元927年)追尊為武皇帝。吳王棺槨由其長子楊渥及女兒白花公主護送還鄉,葬於合肥城北,即今吳山鎮東側。吳王陵墓高大如山,墓旁立碑,文曰:“吳王墓。”後人懷念吳王仁勇愛民之德,建廟祭祀,一時香火鼎盛,四時八節,進香者絡繹不絕,遂名吳山廟吳山鎮也因此得名。

周邊建築

百花園

吳王墓西邊是百花園。傳說,百花公主與父王楊行密之間的父女感情非常深,吳王去世後,公主悲痛欲絕。為了緬懷父王,不忘父情,百花公主在其父王的墓旁修建了這座花園,用於寄託哀思。花園以水面為主,湖景與吳王?小道,即到達以行密長子楊渥命名的楊渥街。楊渥在其父病故後繼承王位。楊渥街是吳王遺蹤景區的主要幹道,景點主要分布在路兩邊,百花街將其分成南北兩段。在楊渥街上,遊人可以購到當地的名牌藝術品吳山鐵字和品嘗到歷史名菜“吳山貢鵝”。

吳王廟

百花園楊渥街交匯處,便是遠近聞名的吳王廟。據史書記載,吳王廟原名大聖庵。相傳百花公主至愛至孝,此廟便是她為吳王守孝所建,她死後也葬於吳王墓不遠處,就是今天的公主墳。原存的大聖庵是一座清代建築,破舊不堪,殘缺不全。這些年加以改建,由山門、東西廂房及大殿組成一個獨立的院落。修復後的吳王塑像莊嚴,碑刻雋秀,青松肅立,粉牆黃瓦,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

傳奇故事

那天,康熙皇帝一早就從嘉興出發,船隊沿大運河浩浩蕩蕩地向杭州進發。旅途中,他在龍舟里批閱奏章,召見隨行大臣商議朝政,閒下來就捧著陳壽的《三國志》閱讀,倦怠時抬頭眺望運河兩岸緩緩而逝的鄉村景色。
由於這天心情甚好,晚膳後他便步出艙門,佇立船頭,迎著夕陽的餘輝,遠遠望見有一處高大巍峨的寺廟,忙問身邊侍從:“到了什麼去處?”侍從回稟:“德清縣界大麻吳王廟。”康熙聽後興致盎然,即命叫皇孫弘曆過來。不一會兒,一葉小舟便載著一個八、九歲的華服少年登上了龍舟。
“給皇爺爺請安!”少年跪拜皇上。
康熙爺眯笑著眼說:“免禮、免禮!”並指著前方道:“弘曆你看——,這是吳王廟。此廟是宋南渡時為紀念三國時東吳孫權所建,至今巳有五、六百年歷史了。”
弘曆連忙接口說:“皇爺爺對地方上的歷史掌故如此熟悉,令孫兒非常敬佩!孫兒也一定要好好學習。”
康熙撫摸著孫兒繼續說:“我在看《三國志》,正讀到曹操讚嘆‘生子當如孫仲謀’之句。弘曆,我要考考你了,辛棄疾稱頌孫權的詞你可知道?”
弘曆略一思索,便朗朗誦道:“《永遇樂》,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爺孫倆論古道今,不知不覺暮靄降臨。康熙便吩咐:“天色巳晚,朕將在此泊舟。你趕快回皇祖母的船上去吧,免得她為你擔憂。”
“孫兒遵旨!”弘曆跪叩告退,邊跨下船沿邊戀戀不捨地回首再看一眼皇爺爺。不料一腳踩空,弘曆跌倒下去,很是危險。說時遲那時快,康熙身邊的兩名侍衛同時迅捷撲出,一人拎起一隻胳膊,往後一摔,弘曆便倒在龍舟之中,而兩位侍衛卻留腳不住,“撲通”、“撲通”掉入河中,水面上漂起了兩頂紅翎帽……
大內侍衛個個身手不凡,但卻都是北方“旱鴨子”不習水性,終致溺水而亡。待將屍體撈上岸時,巳是深夜,康熙爺還在吳王廟方丈室坐等訊息。聽到噩耗,他心情萬分沉重。吳王廟方丈也陪侍在側,見皇上因事出意外而龍顏不悅,忙跪稟道:“萬歲,兩位侍衛大人因救護皇孫而亡,其忠勇可嘉,應塑像在小廟,以永享香火之祭。”康熙爺頷首應允:“也好。讓他們列於廊下,侍奉吳王去吧!”並命人厚葬之。
這故事因為吳王廟裡確有頭戴紅翎的神像,而在民間廣為流傳。據《德清縣新志》卷十三載:“清康熙、乾隆間數南巡,至大麻鄉,停泊龍舟,暫時駐蹕吳王廟。廟之東西廊首,列偶像二,頂卦武裝,雲是康熙南巡時,兩侍衛在該處失足墮河而死者,塑作紀念。”也可得到印證。
十多年以後,弘曆登基做了皇帝,改年號為乾隆。他效仿皇祖,南下巡視,體察民情。途經大麻時,每次都要泊舟登岸,到吳王廟進香,以緬懷康熙兩侍衛的救命之恩。並命方丈於廟後岸邊多種楊樹,為進香者繫舟之便。方丈大師深知乾隆爺的良苦用心,連稱“遵旨!”。從此,吳王廟後楊樹蒼翠,廟裡香火鼎盛。乾隆在位時曾六下江南,其中乾隆49年(1784年)是他最後一次南巡,當時他也巳年屆古稀,觸景生情,而特頒優老恤民上諭,對當地年老民眾優待有加。
據說,吳王廟廟後臨水處,蒼老的古楊,直到民國年間依然垂綠。這仿佛在告訴人們:乾隆皇帝和吳王廟曾經有過一段不解之緣。此皆見於方誌所載,只可惜當年乾隆沒有留下墨跡,深感遺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