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慶寺

同慶寺

系唐代禪師溈山靈佑( 771~853)弘法之處。憲宗元和末年(820 頃)靈佑即住於此,後因李景讓之奏請,賜額同慶寺。靈佑之弟子仰山慧寂出後,弘揚宗風,與師齊名,故後世以‘溈仰宗’稱之。山內留有許多與靈佑有關之遺蹟,如其所居之密印寺,及仰山淨室遺蹟、宰相裴休所居住之庵、香嚴擊竹之岩等。民國十七年(1928),太虛大師曾駐錫於此。惟原有安置禮部侍郎鄭愚所撰‘敕賜大圓禪師碑記’之堂塔,現僅存小屋一宇,余已不存。[全唐文卷八二○潭洲大溈山同慶寺大圓禪師碑銘並序、大清一統志卷二七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慶寺
  • 外文名:Tongqing Temple
  • 地理位置:湖南省寧鄉縣溈山祖塔鄉
  • 性質:建築
位置,歷史,地圖信息,

位置

同慶寺位於湖南寧鄉(古稱潭州)之西,大溈山南麓。

歷史

位於湖南省寧鄉縣溈山祖塔鄉,距密印寺十公里,是靈佑禪師隱修退居之所,他的墓塔也建在此地,祖塔鄉因此得名。根據史書的記載,連帥李景讓曾奏建同慶寺,時當密印寺初創之期,也就是說,當時的密印寺又叫同慶寺,與現在所說的靈佑禪師的退隱地並不是同一個地方。如今的同慶寺早已不復存在,寺院原址被改建為祖塔鄉政府。我們去參拜祖塔的時候,就在鄉政府的院內有兩間矮小磚房的佛堂,兩三位比丘尼師父住在那裡看守祖塔。
同慶寺四周的風景很美,一灣溪水在村莊前蜿蜒流過,四山環抱,面前三座山猶如三座塔一樣立在那兒,據說,在這裡原來就有個寺廟叫做三塔寺。也許正是祖塔鄉如詩畫般的山水,才孕育出了一代詩僧齊已吧。齊已的詩作,《全唐詩》共收錄八百餘首,數量僅次於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位。齊已自幼家貧,其父佃種同慶寺寺田為生,六、七歲時父母相繼去世,靠為同慶寺牧牛度日,寺僧愛其聰慧,常教以識字念經,談詩論文。後出家,從此開始了他的詩僧生涯。
「會昌法難」時,溈山靈佑禪師裹首為民,隱居於今祖塔鄉一帶。解禁之後,一日恰好被退居還鄉的裴休碰到了,幾經辨識,認出他就是溈山靈佑禪師,就請他出山,重振禪風。靈佑以自己持戒為由,固辭不允。後來裴休便設計假裝邀請他到家做客,結果把他用轎子抬上密印寺,一下轎,只見左右僧俗整肅,在三禮請登法王座。眾意難違,靈佑只好再次披上袈裟。訊息傳出之後,四方學人云集而來,願聞法要。然而祖師不與人語,有相見者,祖師便往上推一下常戴在頭上斗笠,露出他憨厚的笑容。不到一年,靈佑託辭老病,又回到祖塔鄉獨居,沒多久便舍報圓寂了。
眼前的祖師塔,高一丈有餘,塔前方有七尺高的圓頭石碑,上刻唐朝宰相裴休親筆題詞「大圓禪師塔銘記」七個篆字,塔座刻有溈山靈?禪師法脈源流,此塔是二○○二年五月由長沙市佛教協會會長博明法師主持重修。
溈山密印寺現任住持悟謹法師介紹說,原來的祖塔並不是現在這個樣子,而且有一個十分神奇的故事流傳下來。當年祖師圓寂之時,叮囑寺僧不可火化,三年後開缸檢視,面目依舊。於是建塔供養。塔分兩層。地面以上是殿堂,作日常供奉之用;地面下為地宮,真身藏於內,有門可以進入。說也奇怪,每過三年,祖師的頭上的頭髮都會長出一寸來。因此每過三年,密印寺的住持都會在年關這一天來為祖師剃一次頭,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明代。最後一次因為剃頭時不小心刮破頭皮,流出血來,頓時天搖地動,雷閃電鳴,暴雨如注,嚇得住持趕緊退出塔室。從此塔門封閉,有欲重啟者,則觸天怒,無人敢再開啟。「文革」之際,祖塔被毀,蕩然無存,原塔具體位置在何處,也無人知曉了。

地圖信息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寧鄉市溈山風景名勝區同慶寺(黃溈線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