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古城牆

合肥古城牆

合肥古城牆,始建於隋,至明朝形成沿今環城公園而築的格局。有關部門正在研究修復古城牆一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座凝結著合肥厚重歷史的古城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合肥古城牆
  • 外文名稱:Ancient city wall of Hefei
  • 地理位置:合肥
  • 城垣周長:9km
歷史,拆除城牆的記憶,現狀,

歷史

合肥古城牆始建於隋,至明朝形成沿今環城公園而築的格局。秦始皇修萬里長城時,合肥就有了城池,隨之有了“合肥縣”這一行政區域。合肥的城池,漢和三國以前在如今城區的西北方,因此涵蓋逍遙津教弩台三孝口四牌樓這些地名的整個老城區那時都在城外。唐時的合肥新城就是現在的老城,但偏南,面積大約只有如今老城區的三分之一。到宋朝城池擴展基本定型,格局維持到解放初將近1000年裡,沒有大的變動。在民國建元前的1200多年間,合肥也一直是廬州府的府治所在地。合肥最早的城牆歷史可以上溯到東漢初年,合肥侯鑒鐔在今天的合肥西北面建起了一座古城牆,史稱“漢城”,後衰敗成為空城。東漢末年,揚州刺史劉馥合肥侯國的古城原址上,重建了一座新漢城。三國時期,為抵禦吳王孫權的進攻,鎮守合肥的魏國大將滿寵在“漢城”西邊另築一座“新城”,先後兩次成功地阻止了吳王孫權以及東吳大都督諸葛恪的重兵圍攻。唐貞觀年間,右武侯大將軍尉遲恭在以今天的四牌樓為中心的周邊地方築起了合肥的第三座城牆,幾經興替,至宋時,基本奠定了以現在的環城公園為範圍的老城區。起初城牆只是用土坯堆壘起來,明朝初年,虢國俞通海監修合肥城牆,開始在土牆兩邊砌磚,形成了後來“內層土,外層磚”的城牆結構。弘治年間廬州知府馬金修將老城牆改建成周長26公里的堅固牆體,並疏浚加寬了原有的護城河。此後,合肥老城牆經過不斷修葺,城樓屢有加高,櫓垛多次加固,但基本格局一直維持到解放初期。
歷史上曾有“天生重慶,鐵打廬州”之語。把廬州和重慶並列,一是說兩地的戰略地位皆重要,一是說兩地皆城高池深,易守難攻。例如東吳孫權重兵圍城,屢攻無果;南宋時金兵長驅直入,打合肥或不克而退.或反被趕走;北伐時國民革命軍馬祥斌師駐守合肥,奉系軍閥張宗昌攻城40餘天,甚至動用僱傭軍白俄哥薩克騎兵參戰,終以敗北而告終。馬祥斌後來被奉系軍閥暗害於山東,合肥民眾把他的牌位和同期守城的馮玉祥部北伐先遣司令王金韜的牌位供奉在新修的四牌樓上,紀念這兩位使合肥免遭屠城的將軍。
合肥古城牆

拆除城牆的記憶

許有為教授是李鴻章家族第五代外孫,小時候生活在合肥,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才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讀書。他說合肥的城牆起初都是用土坯堆壘起來。元末加固擴修。明清兩代進一步開鑿西北濠,補其殘缺,逐步形成周長4706丈,高2丈余,底寬4丈余,上寬8尺,有牆垛、望台、城門七座、水關兩座的廬州府城。
說起當年拆除老城牆,上了年紀的老合肥至今還記憶猶新。許家輝老人當時在派出所工作,他們單位按照上級的部署,和當時的街道人員以及市里派來的勞教人員一起,從老城牆上往下拆磚。由於合肥的老城牆是採用石灰與糯米汁製成的黏合劑將一塊塊城磚粘合在一起的,所以拆起來相當吃力。拆牆用的撬槓、榔頭、鐵錘不知損毀了多少。拆下來的城牆磚頭有的拿去砌牆了,有的就是隨便一扔,如今,早就難覓蹤影了。由於全靠人力一點一點地拆除,整個工程大概用了三年的時間。而城牆的堆土就留在了原地,成了今天環城馬路的路基。
聽說我在尋找老城牆遺留下來的蛛絲馬跡,許有為教授給我指點迷津:2005年底,合肥市阜南西路與環城路交口處施工時,曾經發現了當年拆除城牆時留下來的基石,後又在原第六步兵學校發現了當年部隊用老城牆磚蓋的營房。曾經還引發了合肥市民重新關注老城牆的熱情,許多熱心人希望給老城磚找一個理想的“家”。
見我不解的目光,許有為教授哈哈大笑,說,你們這個年紀肯定不知道合肥以前還有個第六步兵學校,那其實就在今天的合工大北區。上次《江淮晨報》刊登過《靜謐的娘娘池》,想當年,那裡還是培養軍事人才的地方。

現狀

合肥的城牆周長約17華里,它的位置大致和今環城路的走向相當。其中,城牆的東邊開有威武門即今大東門,在淮河路橋西,時雍門即今小東門,在長江中路東口;南邊開有南薰門即今南門,在建設廳與銀河大廈之間,德勝門今仍用其名,在省教育廳與安徽日報社之間;西邊開有西平門即今大西門,在省團校與琥珀潭之間,水西門今仍用其名,在省財政廳以西;北邊開有拱辰門即今北門,在省政協以北。
1949年解放時,合肥的城牆基本完好,平均高度約8米,內外牆磚石結構,底座厚約1.3米,中間填土墊高,便於燎望和戰守。清人徐子苓在《廬州戰守記》中謂:“廬州城周二十六里,為堞四千五百七十有奇,總七門。”這可能含有部分地段和城門附近的雙道城牆的長度,實際上合肥老城的城牆周長約17華里,它的位置大致和今環城公園路的走向相當。其中,護城牆的東邊開有威武門即今大東門在淮河路橋西,時雍門即今小東門在長江中路東口;那邊開有南薰門即今南門在省建設廳以東,德勝門今仍其名在省教育廳與安徽日報社之間;西邊開有西平門即今大西門在團省委以北,水西門今仍其名在省財政廳以西;北邊開有拱辰門即今北門在省政協以北。歷史上,合肥古城牆原本共有八個城門,除了大家熟悉的“威武門”、“時雍”、“南熏門”、“德勝門”、“西平門”、“水西門”、“拱辰門”七座城門以外,還有一座“金斗門”。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圍攻合肥,因為城牆既高大且堅固,久攻不下。後來他們將地道挖到了金斗門(今亳州路橋附近)下,用炸藥炸毀了這座城門。後人用泥土把那段城門封堵了起來,自此合肥古城牆的“八門”只剩下“七門”了。
上世紀50年代,全國大興拆城牆之風,合肥城牆也被拆除,改建環城馬路。據悉,現在的環城馬路下三四米,即為古城牆牆基。近年,全國城市復建古城牆蔚然成風,武昌、開封、大同、濟南、夔州、麗水、歙縣、池州等地紛紛恢復古城牆,以合肥的條件,雖不具備大規模復建古城牆的基礎,也無必要,但恢復部分城牆,再現歷史風貌,增添城市景觀,不失為明智之舉。
目前,合肥市有關部門正在研究修復古城牆一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座凝結著合肥厚重歷史的古城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