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知府

台灣知府

《台灣知府》是王新翔先生編著的文學劇作選集。主要摘錄了王新翔先生十年間創作、改編的三十餘個劇本,這些劇本大部分都被搬上了舞台,並連續三屆在“玉茗花”戲劇節上上演、獲獎、發表。該劇作選集於2013年8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台灣知府》
  • 作者:王新翔
  • 類別:文學/劇作選
  • 頁數:293
  • 定價:38.00元
  • 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8
  • 開本:850×1168mm1/32
發展,17世紀,18世紀,19世紀,《台灣知府》,作品目錄,作品導讀,作者簡介,基本信息,

發展

台灣知府系中國封建朝代在郡府一級設定官名之一,其官秩大多朝代為正四品。資格深者加中憲大夫。台灣自古至清海峽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至清中末葉歸屬福建省管轄)清代台灣府最高行政長官名稱為台灣知府。以下是台灣於明鄭時期、台灣清治時期與台灣民主國(1661年-1895年)三時期的台灣知府列表。該知府名稱與管轄範圍或許有所變動,但是一般來說,是台灣省的實際地方統治者。 台灣知府於官署組織,上受分巡台灣兵備道(亦稱按察史分巡台灣兵備道,簡稱台灣道)(1684年-1727年稱台廈兵備道,簡稱台廈道)、與非常設的巡視台灣監察御史管轄或監督(1731年增設,前為巡台御史)。(另軍事統領為“鎮守台澎掛印總兵官”簡稱為台灣鎮) 除此之外,台灣於1879年後增列台北府,1887年台灣設省後,統治者單純成為台灣巡撫者等,均於此表一併列出。

17世紀

楊朝棟鄭成功1661年5月台灣設承天府,楊朝棟知第一任承天府尹,後因貪污,連同家屬盡被鄭成功所誅。鄭省英:1661年10月接承天府。(1664年,鄭經廢承天府設天興,萬年兩州)
蔣毓英:1683年,清治時期第一任台灣知府。高拱乾:1691年,任台廈道。
靳治揚:1695年,台灣知府。

18世紀

衛台揆:1701年,台灣知府。
周元文:1707年,台灣知府。
王敏政:1704年,台廈道。
陳璸:1710年,任台廈道。
王珍:1716年,任台灣知府。
黃辰明:1717年至1720年任台灣知府、1723年至1727年轉任台灣御史兼學政。
高鐸:1721年,任台灣知府。
黃立本:1722年至1724年任台灣知府,1725年至1728年以中憲大夫在籍調用兼署台灣知府。
黃叔璥:1722年,巡台御史。(與吳達禮共任)
吳達禮:1722年,巡台御史。
陳大輦:1722年,台廈道。
夏之芳:1728年,台灣御史兼學政。
倪象愷:1729年,台灣知府,1730年升台廈道。
李元直:1730年,巡台御史,兼提督學政
林天木:1733年,以御史巡視台灣,兼理學政。
嚴瑞龍:1735年,任巡台御史。
劉良璧:1738年,知台灣府事,1740年,第一任台灣道。
楊二酉:1739年,任巡台御史。
錢洙:1740年,台灣知府。
張湄:1741年,巡台御史,兼理學政。
陸柒:1743年,巡台御史。
白瀛:1746年,巡台御史。
方邦基:1747年,台灣知府,1749年分攝台灣道
曾曰瑛:1753年,台灣知府。
錢琦:1751年,巡台御史。
陳玉友:1751年,台灣知府。
楊景素:1757年,調補台灣道
余文儀:1760年,知台灣府事,1764年,擢分巡台灣道。
蔣允焄:1763年,知台灣府事,1769年,擢台灣道。
奇寵格:1765年,任分巡台灣道。
張珽:1766年,擢分巡台灣道,兼理學政。
鄒應元:1767年,調知台灣府。
李師敏:1772年,任台灣知府。
蔣元樞:1775年,知台灣府事,1776年任分巡台灣道,兼理學政。
穆和藺:1782年任分巡台灣道,兼理學政。
孫景燧:1784年,任台灣知府,1786年,林爽文事變遇害。
楊廷理:1786年,攝台灣府,1791年,任台灣道。
楊紹裘:1787年,署台灣府。
徐夢麟:1788年,署台灣府。
萬鐘傑:1788年,任台灣道。
吳逢聖:1799年,署台灣知府。

19世紀

蓋方泌:1818年,調知台灣府。
呂志恆:1831年,任台灣知府。
周凱:1832年,權台灣道。
姚瑩:1838年,台灣道,因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斬殺英伏,被流放四川
仝卜年:1841年,升台灣知府。
徐宗乾:1848年,授台灣道。
丁曰健:1864年,補台灣道。
孔昭慈:1854年,擢台灣知府,1858年,升台灣道,死於戴潮春事件
洪毓探:1862年,調任台灣道。
夏獻綸:1873年,署台灣道。
林達泉:1875年,試署台北知府。
袁聞柝:1881年,升台灣知府。
劉璈:1881年,台灣道。
程起鶚:1883年,台灣知府,1889年,台灣建省後的台灣府知府事
劉銘傳:1885年,台灣首任巡撫。
唐景嵩:1887年,授台灣道,1895年,任台灣知府。
包容:1891年,台南知府。
沈應奎:1891年,代台灣巡撫
邵友濂:1891年,台灣巡撫
俞鴻:1895年,台灣台北知府。
黎景嵩:1895年,台灣知府

《台灣知府》

作品目錄

十年磨一劍
台灣知府
秦香蓮外傳
北魏魂
公子扶蘇
……

作品導讀

十年磨一劍
(自序)
公元1983年,我29歲那年,在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從金融系統調到樂平贛劇團擔任編劇。遠離枯燥單調的阿拉伯數字,跳進一個多姿多彩的藝術天地,對我來講,是個重大轉折,充滿著挑戰。
沒有受過專業培訓,沒有舞台經驗,甚至沒有登台扮演過一個限兵甲乙、民眾丙丁的角色,我是一無所有。
若說一無所有也不盡然,我的父親1958年曾擔任過贛劇團團長兼編劇(同年“授銜”右派)。大姐14歲進劇團,雖然不是“當家小旦”,也小有些名氣。可以說,我好歹也算是半個梨同世家出身。憑著家庭的薰陶,憑著幼時被父親逼著背的幾首唐詩宋詞,憑著對平平仄仄的格律入門,憑著對藝術的嚮往追求喜愛,懵懵懂懂的我信心滿滿地坐上了編劇這把“交椅”。
人們都說藝高人膽大,我想,有時候無知膽更大。
進得劇團來,頭腦清醒了許多。莎士比亞說,生,或者死,是個問題。我沒有生與死的問題,我面臨的是做不做南郭先生,混得下去混不下去的問題。
沒辦法,我只有游泳中學習游泳,戰爭中學習戰爭,編劇中學習編劇了。
靠著一分悟性,兩分勤奮.j分機遇,經過實踐,我逐漸琢磨出了一些編劇的門道,心中有了些底,並且小有斬獲。這是值得欣慰的,起碼我的編劇飯碗不會被砸。
以前曾聽人說過,戲劇是文學藝術門類中較難的一種。初聽時不以為然,既然是文學藝術,哪樣不難?人得門來,方知有一定的道理。詩歌、小說、散文、繪畫是作者的單獨勞動,只要編輯通過,基本上大功告成。而戲劇是綜合藝術,要搬上舞台,除編劇外,還需導演、演員、音樂、舞美等人員的集體勞動,再度創作。眾人需要統一創作理念、基調、風格……如果有一方不夠和鑿,都將功虧一簣。我想,所謂的“較難”,也許就“難”在這方面吧。
作為編劇,總不想自己的劇本成為平面的案頭文學,供人閱讀,總希望能成為立體的、鮮活的舞台形象,以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同時,能給人以某種啟迪。然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投資少、生產周期短、平民百姓所熟悉的傳統劇目是劇團的首選。為鼓勵創新,出人才,出成果,江西省有關主管部門從1986年開始,每隔3年舉辦一屆“玉茗花”戲劇節,這對痴情於戲劇藝術的人士來講,無疑是個福音。遺憾的是時空有限,粥少僧多,高手如林,競爭激烈。我看到不少同行,為自己多年的辛勤勞動成果不能在舞台上展示而唏噓感嘆,黯然神傷。如果說我在別的方面不大走運的話,那么,在劇本的成活率上是幸運的。十 年來,我先後創作(包括與人合作)、改編了大大小小二十餘個劇本,大部分搬上了舞台,連續三屆“玉茗花”戲劇節上均有作品上演、獲獎、發表,因而有了這本結集。我衷心感謝那些幫助過我,支持過我的前輩、同仁。我還要感謝“上帝”——觀眾,是他們抱著寬容的心態,不惜浪費時間,甚至有時冒雨觀看我的拙作。

作者簡介

王新翔,1954年12月生,江西樂平人,江西大學作家班本科畢業。系江西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任樂平市劇協副主席、市作協副主席。1977年參加工作,歷任樂平農行辦公室幹事、市贛劇團編劇、《樂平廣播電視劇場》總編、市電視台副台長兼專題部主任。先後創作大小劇本三十餘個,部分在省、景德鎮市獲獎、發表,撰寫、編導電視專題片百餘個(集),部分在中央台、省電視台播映或獲獎。

基本信息

作 者: 王新翔
出 版: 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 編 審: 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 址: 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甲1號
責任編輯: 金 童
開 本: 850×1168mm1/32
字 數: 220千字
印 張: 9.5
版 次: 2013年8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定 價: 38.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