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程式納米處理器

可程式納米處理器是由美國哈佛大學與MITRE公司共同研製的帶基本數學邏輯運算的納米處理器。不過,這樣的新概念納米處理器短期內還很難與傳統半導體製造技術相競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可程式納米處理器
  • 地點:美國哈佛大學與MITRE公司
  • 性質:帶基本數學邏輯運算的納米處理器
  • 缺點:難與傳統半導體製造技術相競爭。
可程式納米處理器 - 結構,可程式納米處理器 - 特性,可程式納米處理器 - 意義,可程式納米處理器 - 研究者,

可程式納米處理器 - 結構

該原型晶片單個電晶體的面積為1.9平方微米,是32nm CMOS技術製造晶片單個電晶體0.09平方微米麵積的20倍以上。包含多個“瓦片”式的模組,每個模組包含496個可程式電晶體,全部由10納米厚度的鍺納米線構成。此次研究展示的成果就是用這些“瓦片”設計、搭建和使用可程式晶片,其可複製性、可擴展性與傳統的半導體製造方式截然不同。

可程式納米處理器 - 特性

這款原型處理器代表著用合成納米級元件組裝複雜計算電路上重大突破。同時,該處理器還擁有可程式特性,可以實現加減乘除以及鎖存等基本數學邏輯運算。
此類納米處理器的另一大特色即低功耗和非易失性,一旦納米線電晶體經過編程,不需要施加任何電壓就可保持信息的存儲。未來,這種簡單、低功耗、專用型的納米控制器可用於微型嵌入式系統、生物醫藥設備等。

可程式納米處理器 - 意義

哈佛大學負責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Charles M. Lieber表示,這項工作代表著自下而上方式製造電路技術在複雜性和功能上的一次飛躍,證明了這種與目前商用處理器製造方式截然不同的方法,未來可以用於有效的製造納米處理器以及其他集成系統。
研究者表示,過去10到15年中,科學家們一直都在試圖用納米線、碳納米管或其他納米結構打造哪怕最基本的電路。但由於單個納米結構的差異性,這種努力一直難以成功。如今的成果則證明了這種自下而上的搭積木方式可以用於製造未來的電子設備。

可程式納米處理器 - 研究者

除了項目負責人Charles M. Lieber外, 《自然》雜誌這篇論文來自哈佛大學的另外四位作者均為華人或亞裔,分別是三位博士Hao Yan、SungWoo Nam和Yongjie Hu,以及一位在讀博士Hwan Sung Cho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