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

亞裔

亞裔是指具有亞洲血統的公民,在美國主要包括了華裔美國人、菲律賓裔美國人、韓裔美國人印度裔美國人等。移民時間多為20世紀四五十年代。截至2017年1月亞裔占美國人口5.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裔
  • 血統:亞洲血統
  • 所屬:美國公民
  • 種類華裔美國人、菲律賓裔美國人
  • 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
  • 購買力:4.7%
文化含義,社會地位,亞裔形象,工作消費,問卷調查,

文化含義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美國亞裔各族雖具體處境有所不同,但文化選擇趨向與華裔大體一致,基本上是義無反顧地認同美國。到了六七十年代,情況發生了逆轉,即亞裔中的大多數,通過審視自己在美國的社會地位與身份屬性,進而主張放棄對美國主流文化的追求,確立亞裔美國文化在美國社會的真正地位。這種轉變具有里程碑意義,它反映了美國泛亞裔族群意識的深度覺醒,是所有亞裔美國人在特定歷史時段取得的豐碩精神成果。本文將著重分析泛亞裔族群意識形成的內外動因,探討“亞裔美國人”稱謂的文化含義。泛亞裔族群意識的形成,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
20世紀六七十年代
國際政治力量發生了重大改組,一大批新獨立的國家從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中分離出來,進而形成了“第三世界”。這種新的組合,不僅打擊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囂張氣焰,還使種族平等成為一項國際公認的準則,從而在世界歷史上開始了一場新的革命。國際上這一新的現象,極大地鼓舞了具有批判現實傳統的美國知識分子,在國內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新左派運動”,“反傳統文化運動”以及黑人民權運動,矛頭直指美國的內外政策和社會問題。其中倍受關注的兩大主題,一是要求種族平等,一是反對越戰。這些運動所形成的強勁的社會思潮,給美國現行體制以前所未有的衝擊。
在激烈的社會動盪中,美國學術界的研究理念也發生了變化。少數族裔,這個一度受到忽視或被“邊緣化”了的社會群體成為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黑人史,亞裔史,土著美國人史,西班牙裔史,婦女史,同性戀史等領域呈現十分繁盛的景象。”由此,少數族裔在美國歷史中的地位得到空前的強調。在此期間,美國政府頒布實施新的(移民法》(1965年),廢除舊有的民族來源制,實行限額條件下的優先原則。隨著法案的實施,亞洲移民數量激增,使得美國亞裔隊伍不斷擴充;移民素質有較大提高,使得亞裔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加強;移民中女性明顯增多,使得亞裔的性別比例更趨平衡。這對美國亞裔反對種族歧視,爭取社會平等權利,無疑是一個有利的時機。在上述背景下,作為曾經被主流社會“消音”的美國亞裔,儘管步子邁得遲緩一點,但仍以積極的姿態和獨特的方式,加入到這場質疑美國社會,文化和根本價值觀的運動中。
反越戰運動
美國侵略越南的行徑,引起了全美各族人民的廣泛憤怒。許多亞裔人認為,這場戰爭的性質是美國對亞洲人進行的種族歧視與種族侵略。而且,“縱觀種族主義者在世界範圍內悠意橫行的歷史,當前白人殖民掠奪性的戰爭和亞洲人民的流血事件不會很快停止,它將會無止境地拖延下去。”鑒於美軍在越南的暴行,越來越多的美國亞裔大學生及高中生震驚地意識到:“美國士兵瞄準和射殺的敵人是和他們長著一樣面孔的亞洲人。”所以,當他們群情激奮,走上街頭的時候,並不像白人抗議者那樣高喊“我們要和平”或“把軍隊撤回來”等口號,而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高舉“停止屠殺亞洲兄弟姐妹”,“拒絕種族戰爭”等標語牌,齊聲高喊同樣的口號參加反戰遊行。顯然,他們把這場戰爭與自己遭受種族壓迫聯繫起來,並開始相信,無論自己做何種努力,主流社會把亞裔視為亞洲人,外來者這一事實,不會有任何改變。這樣一種全新的認識,有利於泛亞裔族群意識的形成。
反越戰運動反越戰運動
美國亞裔之所以積極投身於黑人爭取民權的運動,就是因為他們切實感到自己的身份,地位與黑人有許多共同之處。這個運動,“給我們帶來了種族自豪感和種族自尊;同時領悟到:“政治鬥爭和一個全新的認同之間有著重要的聯繫,……對於作為亞裔美國人的意義有r新的理解”;“爭取獲得經濟,政治和文化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與爭取自主權的美國少數民族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第三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與美國國內少數民族要求平等權利的鬥爭是並行不悖的。”另外,黑豹黨關於黑人自衛,重建平等的宗旨,對亞裔學生也有很大影響。因此,民權運動對於泛亞裔族群意識的促進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校園運動
60年代,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和舊金山州立大學的亞裔學生還在校園內開展了爭取自己平等權利的運動。事情源於校方對亞裔學生有關改革歷史課設定的正當要求不加理睬,因而導致亞裔學生集體罷課。在美國的高等學校中,一般都實行以歐美為中心的教育體制,根本不考慮少數民族社區的需要,這也是一種典型的種族歧視。在這種體制下,許多亞裔學生對自己族裔歷史了解甚微,甚至作為華裔,連他們怎樣被迫生活在唐人街的事實都不清楚。為此,學生們經常自行舉行報告會,如伯克利校區舉行的“黃種人身份”大會(Yellow Identity Conference),分別講述了有關華裔,日裔身份的歷史,美國對亞洲的政策,唐人街的社會結構與風俗習慣等,一位聽過這類報告的學生後來回憶說:“在聽報告的全過程中,我頻頻點頭,對演講者的話表示贊同。一瞬間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經歷的一切就是種族歧視。就在那次會議上,我為長久以來積壓在心頭的感覺找到了一個準確的表達詞語。所以,亞裔學生急切盼望歷史課程得到改革。在受到校方冷落之後,學生們開始懷疑學校教育的真實目的,有人尖銳地問道:“伯克利的學位對於亞裔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叔叔曾在30年代獲得伯克利的工程學位,可是他最終卻只是唐人街一家雜貨店的店主。
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加州大學伯克利校
當關於成立“第三世界學院”的要求再遭擱置時,亞裔學生終於被激怒了,紛紛加入了激進的“第三世界解放陣線”,與學校當局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1968年秋舊金山州立大學學生的罷課示威活動(The San Francisco State Strike),把亞裔學生校園運動推向高潮。經過五個多月罷課,1969年春,舊金山州立大學創立全美第一個亞裔美國學系;不久,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也設立了少數民族研究課程;到70年代初,加州的巧所大學以及東海岸的一些大學,也相繼開設有關亞裔歷史,社會與文化方面的課程。
以校園運動為核心的亞裔學潮,是泛亞裔族群意識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對美國社會和亞裔集團的影響不可低估。首先,它改變了教育界和學術界對亞裔的態度,使亞裔研究和少數民族研究在美國大學教育體系中開始占有一席之地。亞裔研究這一新的學科成為體面的,受尊重的領域,並對美國種族研究起到了提高,創新和繁榮的作用。其次,亞裔學潮改變了輿論環境,使亞裔由原來的被消音(silenced),滅跡(erased),到60年代後期被主流社會聽到(heard)和看到(emerged)。儘管仍處於社會邊緣,但是跨種族的聯合使他們的力量壯大,社會輿論不能再無視他們的存在,政府決策部門對亞裔美國人的了解與關注也有了相對的改進。再次,它是真正意義上的亞裔美國文化,歷史,文學的第一代亞裔美國學者與作家的搖籃。1960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激進亞裔知識精英創建,連結全美各地的”亞裔美國人政治聯盟“(Asian American Political Alliance),是相當活躍的一個民眾性組織。當時,把”亞裔美國人“這個概念正式提出,並把它作為一個政治組織的行為主體,在美國歷史上還是首次,其重大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它至少從以下方面反映了亞裔族群意識的覺醒:
首先,承認自己是”亞裔美國人“而非”純正美國人“,表明亞裔在文化認同觀念上,不再追隨美國白人的價值標準。
五十年代羅絲李提出的“融合論”,在當時條件下,對廣大亞裔確實有著極大的誘惑力,並致使他們像著魔一樣,瘋狂地追求並實踐著自己的美國夢。(1)但是,正如聯盟成員瑪莉Uyematsu所指出:在美國化的進程中,亞裔人已經盡力使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上轉換成美國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語言,習俗,歷史和文化價值觀等,以適應白人的文化。然而經過這些努力後,卻發現自己並沒有被主流社會所接納,受歧視的狀態依然如故。所以他們“對於白種人投來的蔑視眼光”做出的反應,只能是一種“近乎絕望的自卑與永遠的迷茫”。聯盟創始人Yuji Ichioka說得更為透徹:儘管亞裔扮作白人的模樣,模仿他們的行動,說話,幾乎在所有方面都力求同他們一樣,但“這只是一種自我欺騙般的夢想,反而加重了自己的認同危機。”
經過這樣的反思,廣大亞裔深刻意識到:白人的意識和文化,對於自己可望而不可及;必須放棄這種不切實際的美國認同,而應確立一個更加適合自己的特點的新方向。這種認識上的轉變,是泛亞裔族群意識形成的關鍵。其次,徹底否定了“東方人”等帶有竣視韻味的蔑稱,表明廣大亞裔種族平等意識的空前增強。
自亞洲人第一次登上北美大陸起,就有了“東方人”的“雅號”。以後世代相傳,並愈髮帶有歧視意味。這個稱謂,幾乎使亞裔生活在充滿偏見和限制的“囚籠”中,對他們在美國立足和發展造成巨大障礙。1965年以後,儘管亞洲移民數量不斷增大,素質得到提高,經濟有所改善,但主流社會對其排斥與歧視卻絲毫不減。據1970年調查結果顯示:曾被讚譽為“模範少數族裔”的華裔,有巧%的大學畢業生在飯館,禮品店或食雜店工作,另有許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成為典型的“不完全就業者”(underemployed);在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的男性中,個人收入達到1萬美元的只有13。39%,而在同等學歷的白人男性中,個人收入達到1萬美元的竟占27。7%。至於華裔女性,不完全就業是個普遍現象;即使能夠就業,大多也從事文職工作,諸如會計,收銀員,秘書,打字員,檔案管理員等。據統計,超過40%的華裔女秘書具有大學學歷,而大多數從事這種職業的白人女性,往往只有高中學歷。在加利福尼亞,華裔女性雇員中的36%從事文書或打字員的職業。
在這種情況下,廣大亞裔對“東方人”的稱謂深惡痛絕。但長期以來,一直苦於沒有解決辦法,只能忍氣吞聲。“亞裔美國人”作為一個新的概念,強調“亞裔也是美國人”這個主流社會也不得不承認的理念,進而否定了“東方人”等一系列帶有明顯貶損之意的稱謂。圍繞稱謂問題展開的這場鬥爭,實質在於對現存種族歧視的維護或反對,反映了廣大亞裔種族平等意識的新覺醒。再次,將亞裔不同種族視為一個整體,且有“美國本土第三世界”的認知,是對單一族裔意識的超越。
長期以來,亞裔各族之間缺少必要的聯繫,反歧視鬥爭總是單兵作戰。印年代末以來,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改觀。縱觀聯盟的諸多言論,無論作者來自哪個特定裔族,其基本立場都是一致的,即都把自己看作亞裔族群的一員,並從此點出發討論問題。1970年出版的論文集(根:一個亞裔美國讀本》(Roots: An Asian American Reader),由聯盟核心人物富蘭克林沃多,瑪莉 Uyematsu,肯 漢納達,佩琦 李以及瑪麗亞程合作撰寫,而他們則分別來自日本,印度,中國等不同裔族。書中表達出他們共同的心聲:“我們以艱苦的勞動和繳納的稅款,終飽了美國富人的私囊,得到的回報卻是沒有平等權利,受盡限制與歧視的生活。如同殖民地人民一樣,這種生活竟被認為是合理的,不存異議的,可以一成不變的。問題很明顯,美國對待亞洲人與其對待境內的亞裔人之間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DH (P24)“許多困擾第三世界的問題,也同樣困擾著美國本土的第三世界。”[III (P225)可以說,相同的經歷,社會地位以及爭取亞裔人平等權利的共同追求,將泛亞裔族群意識推上了亞裔美國史的舞台。“亞裔美國人”這一稱謂將所有亞裔美國人跨民族聯合在一起,為他們的身份與屬性貼上“獨特”的標籤,使他們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認識自己,界定自己,探尋作為一個亞裔美國人的真正意義。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優秀的亞裔作家開始湧現,他們的作品無一不是在探討與他們息息相關的種族身份和文化認同問題。華裔美國作家趙健秀(Frank Chin),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他經過歷史的和文化的過濾,比較精確地概括“亞裔美國人”文化內涵:“亞裔美國人並不是一個族裔,而是由華裔,日裔和菲律賓裔等幾個族裔群體組成。華裔和日裔已經同中國和日本在地理位置,社會文化以及歷史諸方面各自分離了七代和四代。他們在美國這塊土地上已經演化出了十分獨特的文化與情感,它們既不同於中國和日本的特點,也有別於美國白人的特點。就連目前在美國仍然由亞裔族群使用的亞洲各種族的語言,也已經被調整和發展成為表達他們全新經歷體驗的獨特語言。”
亞裔美國人”這一稱謂,把所有在美國出生的亞洲後裔集結在這個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命名之下,以空前廣泛的亞裔族群集體意識將分散的美國亞裔個體凝聚在一起。它猶如一枚榮譽徽章,一個精美的戰利品一樣掛在了所有美國出生的亞裔人胸前。

社會地位

美國亞裔在大選中的地位
亞裔在美國只屬少數,卻是不可忽視的票源和捐款來源。因為,亞裔不但是多元社會的美國經濟能力較強的群體(據前不久發表的“亞太美籍人士現狀”指出,在全美年收入7萬5000美元以上的階層中,亞裔所占比例最高,且略超過白人),也是人口增長最快的少數族裔群體,資料表明,自1970年以來亞裔人口已經增加一倍,預估到2020年將增至2000萬人,占全美人口的6%。
前車之鑑,參與爭奪提名的各路人馬都知道亞裔選票的重要。從形勢來看,戈爾和小布希都在極力拉攏亞裔社群,其中小布希更獲得加州財政廳長鄺傑靈的支持,令其在加州亞裔中的地位大為鞏固。戈爾作為民主黨大熱門和柯林頓時代的副總統,一貫地強調要爭取亞裔支持,只是政治獻金風波至今還未平息,民主黨的長期籌款人夏鈴更在日前被判有罪。為免瓜田李下,戈爾在爭取支持的同時不得不小心翼翼。
值得一提的是,亞裔人士參政議政的熱情空前高漲,例如由美國最重要的華人組織之一的“百人會”發起的80/20運動,即呼籲華人選民集中手中選票以便發揮更大的效力。這是因為亞裔的處境確實存在不少問題。總部設在洛杉磯的“亞太地區族裔領袖教育”研究機構,關於美國全境1100萬亞裔人士處境的研究報告表明,亞裔在美國社會的教育和經濟成就超越多數白人,成功地掙脫了美國社會對少數族裔所持的成見,但因長期以來自成一統、保守刻板,且游離於主流社會之外,約占全美人口4%的亞裔始終被視為外國人。
亞裔
換句話說,亞裔在教育和工作方面固然享有令人讚嘆的成就,但在其他領域所受的待遇仍未能稱得上公平。至於原因,則有:一、多數亞裔並不清楚少數民族在美國社會爭取民權的歷史事跡,對自身權益漠不關心;二、他們在美國社會中的定位仍被歸類為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意味著可以被忽視;三、在政治上表現冷感,通常被美國社會認定為神秘難解,其愛國情操普受美國社會質疑。所幸這一切都將成為“過去式”,因為亞裔選民已意識需要通過選票來彰顯自身的力量,通過選票來伸張自己的訴求。

亞裔形象

隨著荷李活拍的歷史片成為年輕人的“真歷史”,荷李活眼中的中國人或非白種族裔形象亦會成為“全球標準”。監察荷李活和美國傳媒的亞裔形象的“亞裔美國人媒體行動網路”早前發了一封公開信,列出多種被傳媒不斷重覆的“指定亞裔形象”:
在美國,亞裔永遠是外國人,不能融入社會
電影中亞裔人講英語時多帶口音,而白人亦會以此為笑柄,令人以為亞裔人沒辦法溶入美國。
亞裔美國人的職業千篇一律
在電影和劇集中,總是南韓人賣雜貨、日本人做生意、印度人開的士講新聞,其他定型職業包括餐廳侍應、武術教練、信仰治療師、洗衣店工人、黑社會、妓女。這種手法扭曲了亞裔人在美國從事多種行業的事實。
亞裔是白人的配角
亞裔人絕少當主角領導白人。就算是以亞洲為題材的電影,主角也大多是白人。
亞裔男人不是性無能便是沒性慾
雖然亞裔女性常常在電影中成為白種男人的伴侶,亞裔男人卻幾乎沒可能搭上白種女子,更遑論做愛,似乎亞洲男人都在性生活上有問題。(有論者說,若周潤發在《安娜與國王》中與朱莉亞羅拔斯做愛,白人觀眾肯定會倒胃)。
亞裔女性被定型
亞裔女性在銀幕上有兩個極端:充滿異國情調、順服、勤勞和容易討好的“中國娃娃”;或者是隨時反咬人一口的“龍女”。
耍功夫的中國人是壞的
白人耍中國功夫,棒!而在電視片集上,耍功夫的中國人是壞的,而懂功夫的白人則是英雄,令人覺得只有在白人的手上,亞洲技藝才可有正面用途(這種情況在成龍的電影中正好相反,凡是耍功夫的白人都是壞的)。
“亞裔美國人媒體行動網路”認為,塑造這些“指定亞裔形象”的電影工作者對亞裔的認識表面,同時亦忽視矮化亞裔對亞裔美國人社群的影響。

工作消費

亞裔成全美最富有的消費族群
中新網2007年5月8日電據美國《明報》綜合報導,日前的一份市場調查報告指出,亞裔已經成為美國最富有的消費族群,他們的購買力高達4340億美元,占全美消費者購買力的4.7%。這份報告還預測,美國亞裔的購買力2010年將達到6110億美元,而華裔是亞裔中最大的消費族群。
據統計,亞裔家庭的平均收入在美國各族裔家庭中是最高的,中位數是56200美元,比拉美裔家庭高56%,比白人家庭高15%,比全美國平均水平高26%。同時,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的亞裔家庭大約有28%,這在全美各族裔家庭中也是最高的。美國亞裔的人均收入是25800美元,超過了全美人均收入的24000美元。而在亞裔中,華裔人均收入為28000美元,位居第三。
專家指出,亞裔美國人收入多,但對消費比較謹慎,要買最划算的商品。他們在家庭用品﹑名牌產品﹑科技﹑網上購物以及保健等方面捨得花錢,也願意接受各式各樣的推銷廣告,所以成為廠家心目中理想的目標市場。專家表示,儘管亞裔美國人的消費能力巨大,但美國的消費廣告對亞裔族群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
該報指出,美國的亞裔人口將近1300萬,其中華裔有大約300萬,占美國人口的1%,是全美最大的亞裔族群。另外,預計到2010年,美國的亞裔人口將增至1460萬,累計增長率為14%。
在美國,大部分亞裔居住在城市,大約40%的亞裔住在洛杉磯﹑舊金山和紐約等大都會地區。大約540萬亞裔住在夏威夷和美國西海岸,其中住在加州的就有大約420萬。
高科技公司最適合“亞裔”工作
即將出版的最新一期《財富》周刊評選出了全美“最適合少數族裔工作的50家公司”。雖然所評選出的企業同樣不能逃脫美國經濟不景氣的噩運,但這些企業依然沒有放棄平等對待各個種族優秀人才的念頭。

問卷調查

從總體而言,少數族裔在美國公司中的處境和地位在不斷改善。調查顯示,前50名的企業管理層人員中少數族裔占24%,2001年的比例是23%,而1998年只有17%。在公司董事會中少數族裔占到了19%,2000年只有11%。這次調查中,《財富》雜誌向美國200多家大公司發放了問卷,問卷將少數族裔分為亞裔、非洲裔、拉美裔以及美國本土土著。考量企業排名的主要因素有:
-員工中少數族裔人員的數量
但數量與企業排名沒有必然關係。以思科公司和Intel為例,兩家公司的少數族裔人員的數量分別在40%和30%以上,處於前50名的中上游,但他們的綜合排名都在30名以後。
-少數族裔人員的位置
這是比數量更重要的因素。他們是否進入了管理層,在整個管理層中的比例。有多少名董事是黑人、拉丁美洲人、亞洲人或美國土著人。
-少數族裔的薪酬
同樣的地位是否會得到同等的分紅,公司中薪金最高的前50人中有色人種占多少。
問卷還詢問了這些公司是如何分配資金,是否從少數族裔經營的公司中進貨,他們是否會為少數族裔的公司擔保。在綜合各種數據後,《財富》為每一家公司制訂了等級。
2001年的大贏家是美國房屋信貸服務的巨人聯邦國民抵押協會,它是首次登上排行榜的第一名,這主要歸功於其強有力的由少數族裔組成的管理隊伍:在18位董事會成員中占了5個,而公司CEO弗蘭克本人是黑人。麥當勞公司排名第五,它的少數族裔員工也是最多的,達到了55%,白人反而成了少數。
此外《財富》還依據各族裔比例分別列出了最適合亞裔、非洲裔、拉美裔和美國土著的前十大公司。
最適合亞裔的前六名全是高科技公司
包括INTEL、太陽微系統、Sun等耳熟能詳的行業領導者。第一名是套用材料公司(它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製造設備的供應商,INTEL、三星生產CPU、記憶體條的設備從它這裡訂購)。它也是連續五年打進排行榜。此前一份報告指出,矽谷科研人員的一半是華人或華裔,還有1/3是印度移民。一方面說明亞裔人群在科技領域具有相對優勢,另一方面也與美國的移民政策導向有關。
最適合非洲裔的前10名中有7家是服務型公司
與亞裔相反,黑人在美國服務行業如魚得水,包括麥當勞、聯邦快遞、可口可樂等大型跨國公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