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意義

可持續發展最初於1972年提出,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早期認為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成長模式,隨著發展問題的進一步暴露以及認識的加深,人們對可持續發展認識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經濟的發展(更不是經濟成長的意思),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四大支柱是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只有四個方面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可持續發展意義
國家領導人一再強調,加快開發西部地區要有新的思路。什麼是新思路?就是要打破常規,打破傳統發展模式想問題,就是按照不斷變化著的新形勢想問題。那么,西部大開發著眼點就放在什麼地方,是自然資源大開發,還是知識資源大開發?我的思路是,西部大開發應該把知識資源開發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其理由如下:
1.決定一個地區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是知識因素,而不是物質因素
土地、能源和礦產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但在技術飛速發展和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的今天,自然資源對經濟成長的作用相對下降了。據世界銀行對許多國家的經濟成長差異分析發現,物質資產投入只能解釋這些差異的不到30%,其餘的70%以上直接或間接歸因於知識、信息、教育、技術等無形因素。從國際上來年,資源開發導向型國家的經濟成長比較緩慢,而知識開發導向型國家的經濟成長要快得多,如日本、新加坡和西歐的一些國家,它們自然資源極其匱乏,但人力資本卻非常豐富,因此經濟發展就比較快。我國香港地區的發展更加說明這個問題。這是因為資源性產品需求彈性低,易受外部市場需求變化衝擊的影響,造成經濟成長的不穩定性。而知識發達地區則有較強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這一趨勢就越發明顯。這種現象在我國也顯露出來。拿廣東和山西作比較,1998年,廣東45種礦產資源潛在價值占全國總量只有0.8%,但專利批准量占全國總量的19.5%,電話用戶數占11%,行動電話用戶數占15.8%,網際網路用戶數占18.9%,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占26.2%,是我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地區之一。相比之下,1998年山西的45種礦產資源潛在價值占全國總量的20.1%,但專利批准量只占1.2%,電話用戶數占1.8%,行動電話用戶數占1.8%,網際網路用戶數占0.6%,吸收外資占0.5%。礦產資源僅為山西1/20的廣東為什麼經濟發展就能優於山西呢?就是因為它擁有的知識資源比山西多。
2.投資於開發知識資源的收益要大大高於投資於開發自然資源的收益
改革開放以來,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逐漸拉大,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知識發展差距逐漸拉大所致。改革初期,西北5省區人均GDP都高於福建人均水平,其中青海人均GDP水平還高於廣東人均水平。但是,1998年廣東和福建人均GDP相當於西北各省區人均GDP的1.7-3.5倍。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么大的變化呢?有專家研究表明,物質資產投入的差距所起的作用僅占19%,其餘80%以上原因直接或間接歸因於知識、信息、教育和技術等無形因素。拿福建和青海比較,1978年,福建人均GDP居全國第22位,青海人均GDP則大大高於福建,居全國第7位。但到1998年,福建人均GDP上升到全國第6位,而青海人均GDP則下降到全國第24位。原因何在?看看1998年兩省綜合知識發展指數就可找到答案。1998年福建綜合知識發展指數居全國第5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而青海則居第29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4%,差距十分明顯。由此看出,投資開發自然資源是不可能縮小西部與沿海地區的發展差距。
3.全球能源原材料價格下跌不利於西部自然資源開發
亞洲金融危機不僅使世界經濟成長率和貿易增長率大幅度下降,而且出現大量過剩生產能力,需求銳減,導致國際市場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下跌。根據世界銀行按主要商品名義美元價格統計,1998年,世界非能源產品價格下降了16.5%,其中金屬和礦產品價格下降了15.4%,甚至連黃金也告別了“黃金時代”,價格一路下跌;能源產品價格下降了28.5%,不過1999年3月以來,由於歐佩克組織實施了限產措施,石油價格才止跌回升;1997年製成品出口產品價格下降了5.1%,1998年下降了3.8%。西部地區的能源和原材料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競爭優勢,也不具備出口比較優勢,隨著沿海地區大量進口石油、天然氣、鐵礦等資源性產品,將導致石油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等原材料工業進一步向沿海地區集中,西部在全國市場需求中的資源優勢將大大下降。目前,西部地區的許多採掘業和原材料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比如煤炭產大於銷,生產一噸賠30元。如果“十五”計畫仍然以開發自然資源為主導的發展戰略,不僅不能帶動整個西北的經濟發展,反而成為西北發展的沉重包袱。
4.西部脆弱的生態環境也不利於大規模開發自然資源
西部地區特別是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是一個生態危機區。如果再大規模開發自然資源,就可能使西部生態環境雪上加霜。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60多萬平方公里,西部地區約占80%;全國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積2400多平方公里,大都也在西部地區。西北部大部分地區森林覆蓋率十分低下,青海僅為0.35%,新疆為0.79%,甘肅為4.33%。草原也在大規模的退化。西部地區環境污染在不斷加劇,1998年全國大氣污染最為嚴重的10大城市中,西部就占了4個,依次是烏魯木齊、蘭州、重慶和貴陽。其中,西北5省區省會城市的總懸浮顆粒物濃度均嚴重超標,1998年年均值分別為:蘭州632微克/立方米,西寧507微克/立方米,烏魯木齊504微克/立方米,西安428微克/立方米,銀川329微克/立方米,而國家二級標準值200微克/立方米,超標1.6-3.2倍,位列全國前茅。
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國三大江河的發源地均在西部,“一江春水向東流”。但每年因上游地區水土流失造成20多億噸的泥沙進入長江、黃河,加劇了中下游地區的水患。我國的沙漠大部分集中在西部,每年形成的沙塵暴不僅危害西北地區,而且也危及到京津地區,甚至危及到南京等長江下游地區。西部地區是我國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其環境優劣直接決定了全國的總體環境狀況,兩者的關係是唇齒相依的關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綜上所述,知識資源是最重要的發展資源,西部發展的最大瓶頸是知識資源的匱乏,並且對現有知識資源利用不足。因此,西部開發的方向應從主要開發自然資源轉向開發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源,使知識要素成為加快西部發展的最主要的推動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