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導系統

反導系統

反導系統,是針對敵方彈道飛彈的探測及攔截系統。理想的反導系統可以完全攔截敵方的飛彈襲擊,而飛彈是目前核武器的最佳載具,因此一個完備的反導系統可以被稱為現有技術條件下的“核武器終結者”,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較為成熟的是飛彈反導技術:已服役的具有反導能力的防空飛彈主要有美國的愛國者系列,THAAD飛彈,和海基的標準系列;俄羅斯的有s300等;以色列的箭式防空飛彈系列;印度的大地系列。中國於2010年01月11日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成功於大氣層外擊毀來襲彈道飛彈,自此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陸基中段反彈道飛彈技術的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導系統
  • 外文名:Anti-missile system
  • 掌握國家:美國,俄羅斯,以色列,印度等
  • 舉例:愛國者系列,THAAD飛彈
概念解讀,基本信息,上升段,中段,末段,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系統裝置,功能,問題,發展概況,俄羅斯,美國,以色列,印度,中國,日本,

概念解讀

基本信息

反導系統,是摧毀敵方來襲的彈道式飛彈中程、遠程、洲際飛彈)和巡航飛彈的武器系統,一般包括預警雷達、地面引導雷達、指揮控制中心和攔截武器等部分。過去30多年間,因為星球大戰計畫美蘇(原蘇聯)都花費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分別研製和部署了以飛彈為攔截器的“衛兵”和“橡皮套鞋”反飛彈系統。目前正在探索和試驗雷射反導、粒子束反導等。
反飛彈系統示意圖反飛彈系統示意圖
較為成熟的是飛彈反導技術:已服役的具有反導能力的防空飛彈主要有美國的愛國者系列,THAAD飛彈,和海基的標準系列;俄羅斯的有s300等;以色列的箭式防空飛彈系列;印度的大地系列。

上升段

助推段攔截飛彈上升階段時攔截效果最好,因為此時彈道飛彈剛起飛不久,被擊落後也是掉在敵人領土。但最突出的難點是需要在彈道飛彈點火後第一時間就發現並進行攻擊。如:美ABL-機載雷射飛彈攔截系統、國家飛彈防禦系統(NMD)。
美ABL-機載雷射飛彈攔截系統美ABL-機載雷射飛彈攔截系統

中段

中段攔截是比較成熟的反導系統。彈道飛彈中段飛行是指飛彈發動機關閉後在大氣層外以慣性飛行的階段,這時它的彈道相對平穩和固定。如果攔截及時,掉落的殘骸也不會進入本國領土。如:美陸基中段飛彈防禦系統(GMD),海軍全戰區系統(NTW)。中段反導試驗,美國和日本有過成功經驗,其中包括美國在阿拉斯加部—-200公里高度飛行的彈道飛彈,它在2008年成功擊落過失控的美國衛星,被普遍認為是美國反導系統的一次實戰。中國2010年1月11日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2013年1月27日,中國在境內再次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預期目的。2014年7月23日,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反導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

末段

即再入段攔截。末段攔截時,由於彈道飛彈進入大氣層開始俯衝階段,彈頭軌跡傾角大、速度通常在7—8倍音速以上,反導系統要捕捉它相當困難。如:美陸軍末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AAD),海軍區域防禦系統(NAD),擴展的中程防空系統(MEADS),“愛國者”PAC-3飛彈防禦系統;俄軍A-235反彈道飛彈系統
美國和蘇聯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因為星球大戰計畫就開始研製反導系統,美國在中段反導和末段反導方面走在前面。

彈道飛彈防禦系統

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美國先後研製了 “奈基-宙斯”和“衛兵”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前者只採用高空攔截飛彈,後者用高空和低空攔截飛彈分層攔截。1970年美國建立了“衛兵”系統的第一個發射場。蘇聯在60年代研製和部署了高空攔截的反彈道飛彈飛彈,1967年建成莫斯科反飛彈飛彈防區。已有的彈道飛彈防禦系統造價昂貴,作戰性能並不理想。現代進攻性戰略彈道飛彈廣泛採用分導式多彈頭以及突防裝置,飛彈彈頭作了核加固,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禦系統變得更加複雜,技術難度增大。1976年美國關閉了“衛兵”系統的發射場。1980年蘇聯決定把已經部署的64枚反彈道飛彈飛彈撤除一半。
80年代以來,美國和蘇聯在發展採用常規裝藥的多層攔截系統的同時,正把注意力轉向於發展新的反飛彈武器,如雷射粒子束等反飛彈武器,以組成太空飛彈防禦系統。

系統裝置

反飛彈由戰鬥部、彈上制導設備或系統、動力裝置、彈體、電源系統等組成。
戰鬥部大都用核裝藥,主要毀傷因素有:在大氣層外是X射線和電磁脈衝;在大氣層內是中子流、γ射線、衝擊波等的綜合效應。隨著制導精度的提高,用化學裝藥的常規戰鬥部和無裝藥的碰撞式戰鬥部也獲得了發展。彈上制導設備或系統能使飛彈保持飛行穩定並能導引飛彈飛向目標。
動力裝置通常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發動機除用來推動飛彈的飛行外,還用於穩定飛彈的姿態,改變飛行彈道。低空攔截飛彈的發動機除要求高比沖、高質量比外,還要求高燃速,使飛彈能在數秒鐘內達到幾公里每秒的速度和100g以上的加速度,以便贏得時間,有效地進行攔截。彈體往往採用錐柱形或全錐形氣動外形,使飛彈在作高超聲速飛行時具有小的阻力,大的升阻比和良好的操縱性能。低空攔截飛彈在大氣層內飛行時,最大速度超過10倍聲速氣動加熱會使彈體表面溫度高達3000°C以上,一般使用燒蝕材料保護彈體。
彈道飛彈預警系統用於早期發現來襲的彈道飛彈並根據測得的來襲飛彈的運動參數提供足夠的預警時間,同時給己方戰略進攻武器指示來襲飛彈的發射陣位,所以它是國家防禦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彈道飛彈預警系統的主要要求是:預警時間長,發現機率高,虛警率低,目標容量大,並能以一定的精度測定來襲飛彈的軌道參數。彈道飛彈預警系統通常由預警衛星監視系統和地面雷達系統組成。地面雷達系統又分為洲際飛彈預警雷達網和潛地飛彈預警雷達網。根據來襲飛彈在不同飛行階段的物理現象,可以採取不同的探測手段進行監測。工作波長從可見光紅外一直到微波波段。
彈道飛彈目標識別系統分析了地基雷達識別彈道飛彈目標的技術途徑。
反彈道飛彈於攔截敵方來襲彈道飛彈的飛彈,又稱反飛彈飛彈。它與多種地面雷達、數據處理設備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等,組成防禦戰略彈道飛彈的武器系統。簡稱反導系統。它是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反彈道飛彈飛彈按攔截空域,分為高空攔截飛彈和低空攔截飛彈。前者用於對來襲彈道飛彈飛行到大氣層外時實施攔截;後者用於對來襲彈道飛彈進入目標上空時實施攔截。反彈道飛彈飛彈主要特點是反應速度快、命中精度高。其中,高空攔截飛彈受到普遍重視。實戰時,可單獨部署使用,也可兩者配合部署使用,以提高其攔截機率。反彈道飛彈飛彈主要由戰鬥部推進系統制導系統電源系統彈體等組成。

功能

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應能及時發現和正確識別目標、對目標精密跟蹤、迅速作出決策和有效地進行攔截。通常由彈道飛彈預警系統首先發現目標,再由目標識別系統,如雷達或光學系統,從一群目標中區分出真假目標。引導系統由地面發射裝置、目標跟蹤雷達和引導雷達組成。根據預警系統提供的目標信息,目標跟蹤雷達不間斷地測定目標的精確位置、速度等彈道參數並傳輸給指揮控制系統和引導雷達。指揮控制系統迅速作出決策,指揮發射反彈道飛彈飛彈,並由引導雷達導引飛彈準確地攔截目標。

問題

從總體上看,戰術反導系統在技術上比戰略反導系統要可靠得多,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試驗,前者的成功率遠遠超過後者。所以,對於戰略飛彈防禦的可行性,外界始終存在質疑和反對的聲音。概括為四難:
應對多目標難
一個防禦系統同時處理多目標的能力以及裝備的攔截彈數量都是有限的,當有多個來襲目標(有真有假)同時進入一個防禦系統時,系統容易飽和。即使是分批進入,如果兩次進攻的間隔時間低於反導系統再次攔截的準備時間,也同樣可以達成突防的效果。換句話說,任何反導系統都無法應付飽和式打擊或多波次打擊。
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彈道飛彈防禦系統
識別真假彈頭難
當假彈頭的物理特徵和運動軌跡與真彈頭非常相似的時候,防禦系統難以把它們區別出來。雖然再入大氣層時過濾掉一些假目標,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時間攔截了。即使可以攔截,核彈爆炸之後產生的各种放射性沉降同樣會污染本國領土。
系統成功配合難
什麼是飛彈防禦?通俗地說,就是在茫茫的太空中,兩個子彈相遇了,沒有遲一步,也沒有早一步,剛巧趕上了。怎么能做到這一點?靠的就是飛彈防禦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及各個環節有機配合、協調一致。飛彈防禦系統的組成非常龐大,每個部分各司其職,在時間上相互銜接,在任務上環環相扣,只有完美的配合才能使攔截成功,這就要求系統的可靠性要高。
克服新的突防技術難
早期的突防裝置採用的是人海戰術,以量取勝,是治標。而新的突防技術是直接針對飛彈防禦的工作原理而設計的,是治本。我們先看速燃火箭技術。飛彈防禦系統攔截飛彈第一步是發現目標,這個任務由預警衛星來完成。預警衛星又是怎么發現目標的呢?我們都知道,洲際飛彈發射之後發動機工作時尾焰的溫度高達幾千度,時間持續4分鐘以上,紅外特徵非常明顯,預警衛星的紅外探測器很容易發現飛彈,並測得它的關機點參數。速燃火箭技術可以縮短發動機工作時間並使它在大氣層內關機,這樣就可以降低飛彈尾焰的紅外輻射,增大預警衛星紅外探測器發現飛彈和對它定位的難度,大大增強飛彈主動段的突防能力。我們再看機動變軌技術。一般情況下,彈道飛彈的飛行彈道是固定的,只要你能知道它關機點的參數,就能推算出它的運動參數,從而為攔截做好準備。機動變軌技術是飛彈在飛行中可以神出鬼沒,隨機改變彈道,這樣,防禦系統即使發現了飛彈,也無法對彈頭的軌跡進行預測,從而使飛彈達到突防目的。
正是因為存在著這四難,美俄兩國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對發展戰略反導系統的態度幾經反覆,即使美國已經開始部署,國內的反對聲音也沒有消失。

發展概況

俄羅斯

概述
在反導系統方面,俄羅斯走上一條和美國完全不同的道路,在莫斯科部署有多套A-135戰略反導系統,這種反導系統主要是通過在太空中引爆核彈頭產生的衝擊波摧毀來襲飛彈。空軍指揮學院王明志大校認為,由於需要使用核彈頭,這種方式在實際套用與使用經驗同美國有較大差距,因此如果說美國和日本的反導是“使用盾牌”,俄羅斯的方法就是“把劍擦亮”,用核武器遏止對手的攻擊欲望。
“安泰-2500”反導系統
是俄羅斯在S-300防空系統基礎上研製的新一代防空和非戰略飛彈防禦系統,也是世界惟一一種既能有效對付射程達2500公里的彈道飛彈,又能攔截各種飛機和巡航飛彈的綜合性防空武器系統。它能夠同時攻擊24個氣動目標,或者同時攔截16枚雷達反射面積為0.02平方米以下、飛行速度低於4.5千米/秒、射程 2500公里以內的彈道飛彈,對彈道飛彈的最大攔截距離為40公里,最大攔截高度為25公里。
在戰略反導系統方面,美國的陸基中段飛彈防禦系統無疑是最先進的,2002年才開始部署。它由地基攔截器、改進型預警雷達、X波段雷達、天基紅外系統及作戰管理等設備系統五個部分組成。地基攔截器是武器部分,由一個助推發動機和一個外大氣層殺傷飛行器組成。助推發動機把外大氣層殺傷飛行器送上攔截軌道。殺傷飛行器通過紅外線跟蹤抓住目標,並精確地飛行,直接撞毀目標。改進型預警雷達用於對來襲彈道飛彈的彈道初段進行探測、跟蹤和計算,並向攔截飛彈提供數據。X波段雷達是一種多功能的地基前沿部署雷達,是飛彈防禦系統的主火控雷達,對來襲彈頭進行精確跟蹤、識別和殺傷效果評估,有分辨真假彈頭的能力。天基紅外系統用於為防禦系統提供精確的預警及跟蹤信息,部署在地球的低軌道,能對來襲飛彈進行全程跟蹤,這個系統還在研製階段,早期預警任務暫時由DSP飛彈預警衛星承擔。作戰管理、指揮、控制及通信系統將武器的各個組成部分連線成一個整體,掌握情況、制訂作戰計畫並接受北美航天司令部的指令。
“安泰-2500”反導系統“安泰-2500”反導系統
凱旋S-400飛彈系統
S-400系統是由俄羅斯原金剛石中央設計局牽頭設計,在S—300P的基礎上以全新的設計思路研製的。它充分利用了俄羅斯在無線電、雷達、火箭製造、微電子、計算機等技術領域的最先進研究成果;配備了射程更遠的新型飛彈和新型相控陣跟蹤雷達,雷達具有360°的全向覆蓋能力。
凱旋S-400飛彈系統凱旋S-400飛彈系統
據俄羅斯軍方稱,S-400在速度、精度等方面均優於美國的“愛國者”PAC-3地空飛彈系統,是當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防空飛彈系統。S-400首次採用了3種新型飛彈和機動目標搜尋系統,可以對付各種作戰飛機空中預警機戰役戰術飛彈及其他精確制導武器,既能承擔傳統的空中防禦任務,又能執行非戰略性的飛彈防禦任務。
A-135(又稱ABM-3,Anti-Ballistic Missile)反彈道飛彈系統,是前蘇聯/俄羅斯部署在莫斯科附近區域的一套複合反彈道飛彈系統,設計目的是保護莫斯科及其附近區域免遭敵方洲際彈道飛彈襲擊。
A-135於1989年宣布成軍,一共有7處發射基地,其中5處是新建造,兩處是由蘇聯第一代反彈道飛彈ABM-1(俄國編號A-35/A-35M)Galosh(橡皮套鞋)飛彈發射陣地改建。1995年初整套系統進入警戒狀態,開始運作。系統建成時一共部署100枚飛彈,符合反彈道飛彈條約中的規定,這些飛彈又分成兩類:36枚射程較遠的51T6攔截彈,北約編號SH-11 Gorgon(蛇髮女妖);與64枚射程較短的53T6攔截彈,北約編號SH-08 Gazelle(瞪羚)。
A-135反導系統A-135反導系統
由於設計時技術條件的限制,這兩種飛彈的彈頭均為約10,000噸當量的AA-84型戰術熱核彈頭,從而不需要非常精確的制導即可摧毀來襲彈頭,這與當今流行的直接踫撞殺傷攔截彈頭有很大區別。但是根據一些公開新聞報導資料,53T6飛彈可能改為使用傳統彈頭,而非的核子彈頭作為攔截的手段,以降低對於地面被保護目標的傷害;而51T6飛彈則已經過期退役。
新一代反導系統A-235
俄新一代反導系統A-235的研製工作則啟動於1991年,預計將於2015年完成。新系統由“金剛石-安泰”公司研製。據悉,A-235將會裝備“埃利布魯斯-3M”型超級計算機。至於其攔截裝置,將會由三層攔截飛彈構成。其中,第一層由改進自51T6的遠程攔截飛彈構成,可摧毀1500千米高、800千米遠的目標;而第二層則由58R6飛彈構成,攔截高度為1000千米以內、距離120千米以內的目標。最內一層則由改進型的53T6或是由其發展而成的45T6構成,用於攔截高度350千米以內、距離40—50千米以內的目標。專家們認為,擔負第一層攔截任務的飛彈將會裝備核戰鬥部,第二層第三層為KKV攔截。
A-235反導系統A-235反導系統

美國

美國陸基中段飛彈防禦系統(GMD)的主要作戰目標是敵方遠程彈道飛彈、洲際彈道飛彈。GMD系統可以在彈道最高點攔截最大射程超過10000公里、最大速度達到24倍音速的洲際飛彈,已開始初步部署,是世界上反導作戰能力最強的系統。
反導系統海基X波段雷達反導系統海基X波段雷達
整個項目一旦完成,GMD系統將由DSP飛彈預警衛星(或SBIRS天基紅外系統)、STSS空間跟蹤及監測系統、陸基遠程跟蹤雷達、海基遠程跟蹤雷達(SBX)、陸基攔截彈(GBI),以及一系列戰鬥管理中心、司令部、控制及通信中心組成。
陸基中段飛彈防禦系統的系統組成龐雜、技術難度極高,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一家進行研發。
“愛國者”-3系統
用於陸基部署,是愛國者-2的改進型。一個發射架可載彈16枚,即16聯裝,飛彈飛行速度為3.5千米/秒。“愛國者”-3沒有高爆戰鬥部,而是配有一個由24根鋼棒組成的“殺傷增強裝置”,這是它比較獨特的地方。它對彈道飛彈的最大攔截距離為30~40公里,最大攔截高度為15~20公里,最大飛行速度為6~7馬赫,可以對付射程為1000公里以內的彈道飛彈。不過,“愛國者”-3的相控陣雷達不具備早期預警能力,所以,必須有衛星提供支援。 “宙斯盾”系統使用的攔截彈為標準-3型飛彈。這種攔截彈彈頭採用外大氣層射彈,射速達4千米/秒,有效攔截高度大於200千米,防禦半徑600至1000千米,可以攔截射程在3500公里以下的彈道飛彈;系統的雷達探測距離為640千米。宙斯盾系統裝在軍艦上,可對來襲飛彈實施上升段、自由飛行段和再入段全過程攔截。
PAC-3 體積較小,採用碰撞-殺傷技術,要求飛彈一旦碰撞目標立即將其摧毀。儘管設計用於攔截遠程彈道飛彈的這種系統的碰撞-殺傷技術試驗失敗,但是PAC-3 已連續4 次成功地演示了碰撞-殺傷。第一次是沒有目標,第二、第三次是攔截赫拉女神彈道飛彈靶彈。第4 次,即2000-07-22 日的一次試驗,是攔截一架MQM-107靶機。美陸軍打算再進行12 次攔截各種不同類型目標的試驗。
海基為攔截潛射飛彈作準備
美國研製海基中段攔截系統主要是出於保護海外軍事基地、戰區部隊和海外盟國的目的。由於海基中段攔截系統部署於宙斯盾驅逐艦上,可以很方便地進行全球範圍內的快速部署,因此能夠在第一時間進入戰區為先頭部隊提供彈道飛彈防禦支援,從而減輕敵軍飛彈威脅。
美國海軍2008年6月5日進行了一次飛彈防禦系統測試。與其他測試不同的是,這次充當目標彈的飛彈是從海上的移動平台上發射,這開創了美軍海基反導系統攔截海基飛彈的先例。
在以往的美國反導系統測試中,目標飛彈都是從陸地上發射的,而這次對海基飛彈的攔截試驗有助於美國海軍打造全球範圍的反導網。有分析則稱,這次反導試驗很可能是為以後攔截潛射飛彈做準備。
美國已經開始研究在先進戰機上加裝設備,並提出構建“空射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這也使得美國在成功發展陸基、海基反導系統後,首次向空基反導系統擴展。
美國已進行了戰機結合預警機搭配不同的防禦性飛彈,構建高、低兩層防禦網試驗。儘管並未透露試驗結果,但這足以表明美國反導系統已步入新台階。而空基反導也將取代陸基反導成為美國軍事發展重要目標。
TMD
美國的TMD,是世界上起步最早、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戰區飛彈防禦系統。1990年9月,當時的美國“戰略防禦計畫局”正式受命,承擔起管理此重要計畫的任務。在 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首次以“愛國者”飛彈成功地攔截了伊拉克的“飛毛腿”飛彈。這進一步增強了美國發展戰區飛彈防禦系統的信心。海灣戰爭後不久,布希政府首次提出了發展飛彈防禦的基本步驟:首先是建立起“戰區飛彈防禦”(TMD)系統,與此同時發展和部署“國家飛彈防禦”(NMD)系統,最後建立起全球性保護系統。
TMD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MD戰區飛彈防禦系統
美國戰區飛彈防禦系統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低層防禦系統,這些系統能夠攔截大氣層內相對低的飛行目標;二是高層防禦系統,主要對付大氣層外的飛彈目標;三是助推段防禦系統,即對處在助推段的彈道飛彈實施攔截。具體的分系統如下:
一是陸軍PAC-3型“愛國者”飛彈系統。這是美軍在海灣戰爭後重點改進的武器系統之一。經過改進,“愛國者”飛彈系統在雷達、通信、遙控發射等方面有了明顯的改善。
二是“中距增程防空系統”(MEADS)。它用於陸軍和海軍陸戰隊戰役或戰術級作戰,屬低層防禦系統,由美、德、意聯合研製。
三是“海軍區域防禦”(NAD)系統。它亦屬低層防禦系統,主要由海軍現有的“宙斯盾”系統和“標準”飛彈兩部分改進而成。主要改進了“宙斯盾”系統和“標準”飛彈發現和跟蹤來襲戰術彈道飛彈的能力。由於艦艇便於機動,戰時該系統將與陸基的反飛彈系統合用,除保護部隊外,還可保護港口基地和機場。
四是陸軍“戰區高空區域防禦”(THAAD)系統。這是高層防禦系統的關鍵性部分,能夠攔截高度在40~150千米的彈道飛彈。
五是“海軍全戰區防禦”(NTWD)系統。屬於戰區飛彈防禦計畫的高層防禦系統,可攔截位於外層空間的飛行目標,最低攔截高度為80千米,最高可達500千米,其基礎仍為海軍的“宙斯盾”系統和“標準”飛彈。
六是空軍助推段攔截系統。該系統構想在來襲飛彈點火發射不久、尚未和助推器分離之前,由10千米上空的機載雷射系統將直徑140厘米的雷射束射向敵方飛彈,並將其摧毀於助推段,墜落於發射方的地面上。首架裝有雷射武器的“波音747”飛機正在生產,預計3年內投入使用。
七是作戰管理與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BM/C3I)。這是戰區飛彈防禦系統的神經中樞。美軍正在研製和建立一種靈活、輕便、可靠的,包括衛星、感測器和計算機在內的戰區聯合飛彈防禦框架。
各分系統的發展水平不一。PAC-3型“愛國者”飛彈技術最成熟,幾次實驗均很成功,計畫2001年部署;以“標準”-2ⅣA飛彈為基礎的海軍低層防禦系統已進入工程研製階段,計畫2000年試生產,2003年部署;MEADS系統尚處於概念研究階段,前途未卜;THAAD系統1999年6月10 日和8月2日的第七次和第八次攔截試驗兩度成功,現已決定取消第九次試驗,轉入工程研製階段;“海軍全戰區防禦”系統與THAAD系統任務相當,尚處於概念研究階段,正加緊進行有關試驗;美空軍助推段攔截系統實為機載雷射反導武器,已選定波音747作為載機平台,準備2002年裝備第一架,2008年7架反導飛機將全部服役。
末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AAD)
THAAD的研製工作啟動於1992年,陸軍定於2007年部署。THAAD是TMD中關鍵性的一節。THAAD主要用來阻截遠程戰區級彈道飛彈,THAAD的目標是要在遠處高空將飛彈擊落,這樣,就可以增加防範戰區彈道飛彈威脅的能力,尤其是對一些有較大殺傷力的武器,可以在遠處和高空就把它們擊落,以防後患。
THAAD反導系統THAAD反導系統
THAAD系統具有攔截戰區彈道飛彈所需的齊射能力。為在更高的高空和更遠的距離摧毀攜帶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威脅,以保證需要的防禦水平,齊射能力是必要的。
THAAD項目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用戶作戰評估系統(UOES)。該系統能對系統作戰性能進行早期評估,並在國家緊急情況下提供有限的大氣層內防禦能力。
美國海軍宙斯盾彈道飛彈防禦系統
美國“宙斯盾彈道飛彈防禦” 系統實際上是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一直重點發展的、可以海上機動部署的先進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初期主要用於在大氣層外(100千米以上的高度)攔截處於中段飛行的近程和中程彈道飛彈,遠期也將具有防禦中遠程、甚至遠程彈道飛彈的能力。20世紀90年代柯林頓政府當政時,美國把這種系統稱之為“海基高層防禦”系統或“海軍全戰區防禦”系統,後來又稱之為“海基中段防禦”系統,2002年美國飛彈防禦局將其更名為“宙斯盾彈道飛彈防禦”系統。
經過十餘載的研究、發展和試驗,美國在研製“宙斯盾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方面已經取得重大成功。自2002年以來,美國飛彈防禦局已經先後對該系統進行了12次攔截彈道飛彈靶彈的飛行試驗 (不包括日本的這次試驗),10次獲得成功,並於2005年開始部署。到2007年底,美國海軍已經先後完成對3艘宙斯盾巡洋艦和7艘宙斯盾驅逐艦的改進,總共部署了21枚“標準一3”IA型攔截彈,可以在海上擔負彈道飛彈防禦任務。按照的計畫,到2009年,美國海軍將完成18艘宙斯盾軍艦(3艘巡洋艦,15艘驅逐艦)的改進,把“標準一3”IA型攔截彈的部署數量增加到53枚;到2013年前後,將把“標準一3”I型攔截彈的部署數量進一步擴大到132枚。
宙斯盾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宙斯盾彈道飛彈防禦系統
在轟-6K搭配長劍-10飛彈服役後,有觀點認為這將對美國反導設施構成威脅。例如詹姆斯·科沃爾斯基(James Kowalski)中將曾稱長劍-10能帶核彈頭,但是許多核問題專家認為中將誇大威脅,目的是確保額外的美國核武器現代化經費。
美國國防部5月份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的B-6(轟-6)轟炸機只有“常規打擊能力”,詹姆斯·馬丁中心防核擴散研究所東亞防核擴散計畫主管傑弗里·劉易斯(Jeffrey Lewis)認為該機將掛載“長劍-20”飛彈。劉易斯認為空軍核司令部的警告是“花招”,表示任何能夠搭載1100磅載荷的飛彈都可以被認為具備“核能力”。朝鮮飛彈問題專家馬庫斯·席勒(Markus Schiller)也抱有同樣觀點。作為航空引擎工程師,席勒表示“一枚飛彈不管頂部安裝的是什麼,哪怕飛彈重量很輕,也可以安裝核彈頭。重要的是,核打擊是彈頭的任務,而非飛彈本身。因此,每枚飛彈都具有核能力,關鍵看安裝的是什麼彈頭。”
美國海軍宙斯盾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美國海軍宙斯盾彈道飛彈防禦系統

以色列

箭-2戰區彈道飛彈防衛系統
箭-2是以色列和美國聯合研製的,以反戰術彈道飛彈為主,兼顧反飛機、反巡航飛彈的超高空地空飛彈武器系統。以色列箭-2飛彈系統被稱為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型戰區彈道飛彈防衛系統,攔截飛彈最高飛行速度達到9倍音速,是世界上飛行速度最快的防空飛彈。而美國洛·馬公司最新型的“愛國者”PAC-3/3飛彈和俄羅斯“金剛石”科學生產聯合公司的最新型“凱旋”S-400飛彈最高飛行速度約6倍音速,在2003年11月20日,歐洲EADS/LFK公司設計的一枚HFK E1高超聲速飛彈在首次測試中也只是剛剛達到7倍音速。以色列箭-2飛彈系統配套的“綠松”地基早期預警、火控和飛彈引導雷達探測距離達到500公里而且能夠追蹤飛行速度3,000米/秒的高速目標,並將攔截飛彈引導到目標4米之內,是世界上作戰能力最強的預警雷達。相對比“凱旋”S-400探測距離為400公里,箭-2系統配套的“香緣樹”作戰管理/火控中心,能快速確定飛彈的位置、彈道和預知的衝擊點,同時不斷蒐集和計算分析新的數據來確定最佳攔截點,是世界上自動化程度最高、最先進的管理/火控系統。
反導系統海基X波段雷達反導系統海基X波段雷達
當然,性能如此驚人的戰區飛彈防禦系統的價格也是目前最昂貴的,據說一枚攔截飛彈成本近300萬美元左右,約是一枚“飛毛腿”飛彈的三十倍。

印度

印度在2006年和2007年進行過兩次反導試驗,並宣稱將分兩個階段完成反導系統的部署,第一階段,將具備攔截2000千米射程的彈道飛彈的能力;第二階段,將具備攔截5000千米級射程彈道飛彈的能力。此外,具備末段攔截能力的還有以色列的“箭 -2”反導系統。

中國

紅旗-9地空飛彈系統以營為基本作戰單位,配備有一輛搜尋雷達車,一輛跟蹤、制導雷達車、一輛指揮控制車和6輛四聯裝飛彈發射車,以及其他一些輔助車輛。搜尋雷達車使用的是大型無源相控陣雷達,與S-300地空飛彈的搜尋雷達類似,主要用於日常警戒,向指揮控制車提供準確的全方位空情,以及時指導作戰單元攔截目標。紅旗-9地空飛彈系統的跟蹤、制導雷達車也採用了大型無源相控陣雷達,從外觀上看,該雷達更加接近於“愛國者”防空飛彈的跟蹤、制導雷達,不同的是,敵我識別天線陣位於雷達天線頂端,指令傳送天線也相對較小。四聯裝飛彈發射車仍然與S-300地空飛彈相似,起豎架上裝有四個飛彈儲運、發射筒,同樣採用了將飛彈拋射出發射筒之後再點火的冷發射方式。紅旗-9防空飛彈系統的車輛都有一個共同的顯著特徵,就是發射車使用了國產的泰安8×8重型越野底盤,其他的車輛也是使用國產的6×6越野底盤,這也是從外觀上迅速分辯紅旗9中遠程地空飛彈的要點。
紅-9地空飛彈接受檢閱紅-9地空飛彈接受檢閱
紅旗-9地空飛彈是紅旗-9防空飛彈系統的核心,採用了無彈翼、小尾翼的布局方式,與愛國者飛彈一致。由於國內固體火箭發動機、電子設備技術的限制,紅旗-9仍然與S-300的飛彈幾乎同樣粗壯,與較為小巧的“愛國者”飛彈相比,差距明顯。但是,為了提高紅旗-9地空飛彈的作戰效能,該彈採用了“慣導+中段指令+末端主動雷達制導”的制導模式。與末段TVM制導相比,對於無強大主動干擾能力的飛彈、無人機等目標會有更高的命中機率,而在傳聞中,紅旗-9實彈打靶時,也的確多次直接命中靶機。中國2010年1月11日在境內利用紅旗-9地空飛彈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獲得成功,並達到了預期目的。
紅旗9遠程地空飛彈作為中國的第一種國產第三代防空飛彈,讓中國具備了較強的區域防空能力。它的研製成功,也適時滿足了國內防空方面的迫切需求,讓中國的國土防空能力大幅提升,同時該飛彈的研製成功也為研製下一代更為先進的地空飛彈提供了經驗和基礎。

日本

按日本防衛廳規劃,日本飛彈防禦系統將分階段建設,2007年初建成第一個飛彈防禦系統,2011年完成整個系統的建設。日本版的飛彈防禦系統將是一個雙層飛彈防禦系統,它由海基中段攔截系統和陸基低空攔截系統兩部分構成。 “海基全戰區飛彈防禦系統”主要負責日本外海上空的防禦,擔負飛彈中段和助推段攔截,力爭在大氣層外擊毀來襲飛彈。如攔截失敗則將信息傳遞到低層攔截系統,再由“愛國者-3”型防空飛彈系統將其擊毀。
“愛國者”地空飛彈系統“愛國者”地空飛彈系統
海基飛彈防禦系統是以“宙斯盾”系統為基礎建立的,旨在提供對射程在3500公里以下的中、近程彈道飛彈的防禦。“宙斯盾”系統是美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裝備的一種艦載防空反導作戰系統。日本海上自衛隊從1992年至1998年先後配備了4艘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宙斯盾”驅逐艦。
陸基飛彈防禦系統是由“愛國者”飛彈構成的低層攔截網。日本自衛隊共有120部“愛國者-2”型飛彈發射裝置,組成6個防空飛彈群。日本防衛廳2009年8月3說,將尋求在2010財政年度預算中獲得1761億日元(約合19億美元)撥款,用於完善飛彈防禦系統。防衛廳計畫增加部署美制“愛國者-3”型陸基攔截飛彈數量,以覆蓋日本全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