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圍剿”鬥爭

反“圍剿”鬥爭指的是1930年冬,中國共產黨六屆三中全會後,皖西地區黨組織積極糾正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而蔣、閻、馮軍閥混戰蔣介石獲勝,使蔣介石有了“圍剿”紅軍的力量和時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圍剿”鬥爭
  • 時間:1930年冬
  • 會議:中國共產黨六屆三中全會
  • 錯誤:李立三
簡述,五次鬥爭,歷史意義,左傾錯誤,十六字方針,參考資料,
第一次反"圍剿"鬥爭
第一次反第一次反
1930年冬,中國共產黨六屆三中全會後,皖西地區黨組織積極糾正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而蔣、閻、馮軍閥混戰蔣介石獲勝,使蔣介石有了“圍剿”紅軍的力量和時機。於是,蔣即著手部署對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 南粱根據地的發展,一開始就受到國民黨軍隊的重點“圍剿”。1934年2月,西安綏靖公署調集第十七路軍駐隴東 警備第二旅仇良民團、王子義團和譚世麟部、駐三邊的陝西警備騎兵第二、第三團、耀縣的特務團、旬邑的何高侯團、洛川的馮欽哉團、延安的張瑞盧團共1萬餘兵力,分8路向陝甘邊根據地發動了第一次大規模“圍剿”。自此,中央蘇區進行了五次反“圍剿”鬥爭。

簡述

1930年12月,蔣介石對江西蘇區發動第一次“圍剿”。紅軍誘敵深入,退至蘇區中心寧都黃陂、小布地區。此時,粟裕升任紅二十二軍第六十五師師長,不久第六十五師與第六十四師合併為第六十四師,粟裕任師長。六十四師裝備差,槍少梭鏢多,被稱為“梭鏢大隊”。12月30日,紅軍在龍岡全殲敵張輝瓚師,六十四師繳獲頗豐,全師換上五響快槍“漢陽造”。接著打敵譚道源師,六十四師擔任正面攻擊。戰鬥中一股敵軍衝到師指揮部陣地,粟裕把警衛排、司號員、通信員都組織起來,全力阻擊。混入紅軍的壞人突然放黑槍,打死了他的通訊員。幸好軍部派了一個連迂迴到敵後,兩邊夾擊,把反擊的敵人消滅。
1931年4月,中共蘇區中央局接連開會研究第二次反“圍剿”計畫,經過充分討論,接受了毛澤東“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先打弱敵,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粟裕參加了這幾次會議,毛澤東對敵人的比喻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毛澤東說:“現在敵人的陣勢是只螃蟹,兩邊兩隻大鉗子,中間一個軟肚皮。究竟怎么打法?打軟肚皮當然好
反“圍剿”鬥爭打,但搞得不好,兩隻大鉗子就夾過來了。”紅軍在東固持重待機25天,終於等到敵軍脫離鞏固陣地,進犯東固。紅軍抓住戰機,從5月16日至31日五戰五捷,取得反“圍剿”勝利。7月1日,蔣介石親自掛帥,調動30萬大軍,採取長驅直入的戰術,對蘇區發動第三次“圍剿”。正在閩西北分兵籌款的紅軍倉促集中,千里回師,兩次跳出敵人的合圍圈,8月7日至11日三戰三捷。之後,紅軍主力第三次鑽出敵人的合圍圈,並以一部誘敵,把敵人拖得疲憊不堪。至8月底敵軍才發現上當,士氣低落,無力再戰;加之新軍閥之間矛盾激化,粵、桂軍開始反蔣,蔣介石無奈只能下令撤軍。粟裕對毛澤東、朱德靈活用兵,出敵不意,善於創造戰機、捕捉戰機的特點有了新的體會。他認識到:“兩軍對陣,不僅是兵力、火力、士氣的較量,也是雙方指揮員指揮藝術的較量。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軍開始常處於被動,但只要指揮員善於運籌,可以馳騁的領域仍然是很寬廣的。戰爭指揮藝術是一門無止境的學問。”
反“圍剿”鬥爭反“圍剿”鬥爭
1931年11月,粟裕調任紅四軍參謀長,後調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即紅軍大學)任連長。他以身作則,親自講課示範,對學員要求既嚴格又關心,為學員布置了“列寧室”,供他們閱讀書報,學習文化,開展娛樂活動。1932年2月,粟裕調回紅四軍仍任參謀長,12月調紅一方面軍教導師任師長。1933年1月,方誌敏在贛東北創建的紅十軍奉調到中央蘇區,與紅三十一師合編成立紅十一軍,軍長周建屏,政委蕭勁光,粟裕任參謀長。
1933年2月,蔣介石調動40萬大軍,分左、中、右三路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紅十一軍兩次受命偽裝紅軍主力,迷惑敵人,為主力殲敵創造了戰機,先後在宜黃的黃陂山和東陂打了兩個大殲滅戰,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1933年5月,紅十一軍進攻硝石,粟裕在前沿指揮,戰鬥非常激烈。突然,一股敵人從後面打過來,粟裕急率警衛
反“圍剿”鬥爭中的子彈員轉身迎擊,不幸左臂中彈,動脈血管被打斷,鮮血噴出一米多遠,當時就昏迷過去。幸好警衛員懂得一點急救知識,急忙用綁腿把手臂上部紮緊止血,用擔架送往20公里外的救護所。雨天山路難行,走了近4個小時才到。第二天,粟裕手臂腫得象腿一樣粗,又被轉送到軍醫院。醫生髮現他的傷口已感染,出現壞死,主張截肢。粟裕不同意,對醫生說:“即使有生命危險,我也不鋸。”結果只做了清理膿血、切除壞死組織的手術。解放後曾有人問粟裕,當時開刀用什麼麻藥?他說:“哪裡有什麼麻藥,麻繩就是麻藥。”醫生把粟裕的手臂綁在凳子上做手術,手術後還要往傷口裡捅鹽水布條,第二天抽出來,再捅進一條;捅來捅去,傷口不癒合,反而長出一層肉芽,醫生只好用小耙子耙掉肉芽,傷口幾個月都長不好。上不了前線,讓粟裕心急如焚。住院時還受到敵便衣隊的襲擊,醫生和病號四散隱蔽,粟裕剛跑出醫院就被4個敵便衣盯上了,他一口氣跑了10多公里,才甩掉敵人。後來,粟裕被轉送到方面軍司令部的手術隊,用當時最好的藥品碘酒治療,傷口才長好。這是粟裕第四次負傷,左臂致殘。
反“圍剿”鬥爭反“圍剿”鬥爭
1933年11月初,粟裕傷愈歸隊,任紅七軍團參謀長兼二十師師長。此時,第五次反“圍剿”已經開始一個多月。11月11日,紅七軍團奉命正面攻擊滸灣,紅三軍團迂迴敵後側。粟裕率二十師僅2000人負責10公里寬的攻擊正面,兵力不足,與敵在八角亭打成對峙局面。第二天,敵出動飛機、裝甲車配合步兵反擊。紅軍從未見過這些鐵傢伙,不知道怎么對付,友鄰十九師的陣地被兩輛裝甲車衝垮了。敵人接著以密集隊形衝擊二十師師部,陣地上只有重機槍還剩下70多發子彈,機槍排長捨不得用。粟裕狠下心,搶過重機槍,全打了出去,然後帶領部隊用槍托和石頭砸,堅持到黃昏,敵人攻擊停止,才撤下來。粟裕後來回憶說:“這一仗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它說明,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敵軍武器裝備的變化,我軍的戰術、技術也需要相應地發展。所以,我歷來主張要給
反“圍剿”鬥爭部隊講真實情況,讓部隊了解敵人。由於受‘左’的影響,有一種傾向,就是不敢實事求是地講敵人的力量。”
反“圍剿”鬥爭反“圍剿”鬥爭
滸灣戰鬥後,紅七軍團在清流、歸化、將樂、沙田一帶活動,擔任牽制福建敵軍的任務。紅七軍團兵力不多,就占領靠近交通要道的重要山頭,以游擊性的運動戰襲擾敵人,阻止敵人向江西方向運動。奔襲永安縣城就是游擊運動戰法的範例。粟裕先派人挖坑道到城牆腳下,部隊潛伏在坑道中。然後用棺材裝黑色炸藥,偽裝出殯,抬到城門口引爆,把城牆炸開,部隊由坑道突然衝出,攻占縣城,繳獲了一個兵工廠。1934年4月,敵軍圍攻歸化縣城。紅七軍團急行軍170里,當天趕到歸化,擊破圍城敵軍。不久,又在桃源擊潰來犯敵軍1個旅,全殲敵1個團。歸化、桃源兩戰得到中革軍委的嘉獎。

五次鬥爭

六安獨山鎮全景
六安獨山鎮全景六安獨山鎮全景
第一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
1930年12月上旬,國民黨鄂豫皖三省"圍剿"軍共集結8個師3個旅近10萬兵力,發動了對鄂豫皖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12月30日紅一軍屬部紅一師和紅二師痛擊敵四十六師與六安香火嶺,為粉碎第一次"圍剿"奠定了勝利的基礎。紅一軍與紅十五軍於1月中旬在麻城福田河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曠繼勛任軍長,余篤三任政治委員。2月退守六安國民黨第四十六師以第一、第二營為骨幹武裝起義,搗毀了六安先政府,取得勝利。至此國民黨對皖西蘇區發動的第一次"圍剿"被徹底粉碎。
第二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
1931年3月下旬,蔣介石限令5月下旬"完全肅清" 鄂豫皖區紅軍。圍攻兵力達11個師,約13萬人。4月13日國民黨軍占領獨山,14日占領諸佛庵,15日占領麻埠。25日紅十一師及紅十師第二十九師猛攻獨山鎮,全殲守敵。諸佛庵、麻埠守敵逃回霍山。至5月下旬,共殲敵5000餘人,取得第二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
紅軍第四方面軍總部舊址
紅軍第四方面軍總部舊址紅軍第四方面軍總部舊址
紅四方面軍的建立及第三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
1931年10月在六安麻埠成立了紅二十五軍,曠繼勛任軍長,王平章任政治委員。11月7日紅二十五軍和紅四軍合編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近3萬人。 紅四方面軍成立後於1931年11月10日發起黃安戰役,歷時43天,殲敵15000餘人;1932年1月19日發起商潢戰役,歷時10多天,殲敵5000餘人。1932年3月21日,徐向前率部包圍了六安蘇家埠等敵據點,用圍點打援的戰術,歷時48天,殲敵30000餘人,生擒總指揮厲式鼎,解放了淠河以東的廣大地區,取得了第三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
第四次反"圍剿"鬥爭的失利
1932年6月,蔣介石抽調30餘萬兵力,對鄂豫皖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圍剿"。由於張國燾戰略指揮上的錯誤和敵我力量懸殊,根據地軍民奮戰三個月,未能打破敵人的"圍剿",鄂豫皖中心區霍邱、紅安、新集、金家寨均落入敵手。10月12日,張國燾率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紅四方面軍主力西移川陝,只留下鄂豫皖省委和在皖西的紅七十四師、七十五師及各獨立師團由沈澤民負責,在根據地堅持鬥爭。
第五次反"圍剿"鬥爭的失利
紅二十八軍軍部舊址--金寨縣鐵爐沖南小澗
紅二十八軍軍部舊址--金寨縣鐵爐沖南小澗紅二十八軍軍部舊址--金寨縣鐵爐沖南小澗
1933年7月17日,蔣介石調8個師10萬餘人,以劉鎮華為司令,第五次進攻鄂豫皖根據地。9月10日,敵以7個師向皖西北根據地中心合圍。鄂豫皖省委組織反擊,因寡不敵眾失利。26日省委令紅二十五軍返回鄂東北,留部分部隊堅持皖西北蘇區鬥爭。10月初,紅二十五軍與紅八十二師合編,重建紅二十八軍,軍長徐海東,政委郭述申。

歷史意義

劉志丹、王世泰率領紅三團,在合水縣和尚塬將馮欽哉部騎兵團1個營和鄜縣民團擊潰,在保全縣瓦子川將高雙城部高玉亭營和金鼎山民團擊潰,在大風川與甘肅警備第二旅1個營展開白刃搏鬥,殲滅其大半。楊森、高錦純、趙國卿率領騎兵團配合第三路游擊隊在鹹榆公路截獲國民黨軍汽車1輛,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各路游擊隊也接連取得勝利。慶陽游擊隊在保全柳林坬奪取張廷芝部大批物資。保全游擊隊連續襲擊吳旗鎮、宋家砭、金鼎山、王家橋等國民黨軍據點,重創了其軍事力量。合水游擊隊在寧縣盤克塬、合水固城川消滅國民黨軍百餘名。

反“圍剿”鬥爭 經四十二師及游擊隊30多次戰鬥,共殲滅國民黨軍與民團3000餘人,解放了陝甘邊地區10多個縣,拔掉其成百個據點,建立了大片地區的工農兵政權和14個游擊支(中)隊,第一次反“圍剿”鬥爭取得徹底勝利,鞏固和擴大了南梁根據地。
反“圍剿”鬥爭反“圍剿”鬥爭
經過5個多月的艱苦鬥爭,西北紅軍徹底粉碎了第二次“圍剿”,共繳獲步槍3000餘枝、輕重機槍200餘挺、追擊炮8門,殲滅國民黨軍及民團5000餘人,俘虜約2000人,解放了安定、延長、延川、安塞、靖邊、保全6座縣城,將陝甘邊和陝北兩個根據地連成了一片,使根據地擴展到北起長城,南至淳耀,西達環江,東臨黃河的廣大地區。游擊區擴大到30多個縣,在20多個縣建立了蘇維埃政權,面積達3萬平方公里,根據地人口達90萬。紅軍主力部隊發展到5000餘人,游擊隊增加到4000餘人。
第二次反“圍剿”勝利之際,正是中央紅軍長征將要到達陝北之時,蔣介石遂於1935年7月間重新糾集陝甘寧晉綏5省軍閥部隊,並調東北軍和蔣家嫡系毛炳文等部,共13個師25個旅10萬餘人馬,發動了第三次“圍剿”。
1935年11月20日至24日,在毛主席、周副主席和彭德懷司令員的部署和指揮下,紅一方面軍和紅十五軍團在富縣西南的直羅鎮,全殲東北軍第五十七軍一O九師2個團及師直屬隊,俘虜5300餘人,繳槍3500餘枝,擊斃師長牛元峰,擊潰援軍一O六師,又在追擊中於黑水寺殲其1個團,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對西北根據地和紅軍的第三次“圍剿”。
第五次反"圍剿",持續1年之久,中央蘇區軍民全力以赴,為保衛蘇區,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付出了巨大代價,給予國民黨軍大量殺傷。但由於中共中央實行錯誤的軍事戰略和作戰原則,使這次反"圍剿"作戰始終處於被動,以致在紅軍遭到嚴重削弱、中央蘇區大部喪失的情況下,被迫進行長征。

左傾錯誤

正當反“圍剿”鬥爭激烈進行的緊要關頭,王明“左”傾路線卻在陝北和陝甘邊根據地惡性發展起來。1935年9月中下旬,撤銷了惠子俊的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書記職務,由朱理治直接領導西北工作委員會,將劉志丹排斥在軍委領導之外,並決定開展“肅反運動”。勞山戰役前,在永坪鎮逮捕了蔡子偉、張文華、黃子文、張慶孚等,大搞刑訊逼供。勞山戰役後,在瓦窯堡又逮捕了張秀山、張文舟等。10月4日,他們又指令前方“立即逮捕”劉志
反“圍剿”鬥爭丹、楊森、習仲勛、劉景范等。為了不使共產黨分裂,不使紅軍自相殘殺,不給敵人以可乘之機,劉志丹帶著偶然得到的逮捕他的密令隻身來到瓦窯堡,打算說服“左”傾路線的執行者,剛到瓦窯堡即被投人監獄,連他的警衛員和帶著5歲幼女的妻子同桂榮也被關押審訊。隨後楊森、習仲勛、劉景范、馬文瑞、張策、黃羅斌、楊琪、高錦純等也相繼被逮捕入獄。凡是陝甘邊根據地縣以上的領導幹部和紅二十六軍營以上的軍官,幾乎無一倖免地被逮捕,200多名幹部被殘酷殺害了。
反“圍剿”鬥爭反“圍剿”鬥爭
10月初,崔鳳鳴、王德勝等人來到南梁,改組了華池戰區,崔鳳鳴自任戰區書記,高生榮任戰區主席,極力推行極“左”的土地政策,以所謂“肅反”為名,隨意陷害幹部,亂捕無辜民眾,使陝甘邊蘇維埃政府財政委員武生榮等幹部和一些無辜民眾遭到殘殺。根據地軍民為此產生了極大的疑慮與混亂。就在這個關鍵時刻,1935年10月19日,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和彭德懷司令員,率領二萬五千里長征的中央紅軍到達吳旗鎮。了解到西北根據地錯誤“肅反”的嚴重形勢後,黨中央、毛主席立即下令:“停止捕人”、“停止殺人”,一切聽候中央解決。11月7日釋放了劉志丹、習仲勛等百餘名倖存者,恢復了他們的工作。1942年,中共中央對此次“肅反”做出決定,“1935年九、十月間朱理治、郭洪濤等同志主持的‘肅反’將陝北蘇區和紅軍創造者劉志丹、高崗、張秀山、楊森等同志逮捕,並殺害了200以上黨政軍幹部,這種將黨的最好乾部誣為反革命分子,加以逮捕和殺害,不僅是完全錯誤的,而且是革命的罪惡”。1936年4月14日東征時,劉志丹在視察山西省中陽縣三交鎮陣地時,不幸左胸中彈,壯烈犧牲。楊森、楊琪等在東征中先後捐軀。

十六字方針

對於反“圍剿”鬥爭毛澤東提出的十六字方針無疑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重點,才是獲得勝利的根本。

參考資料

安徽檔案信息網 http://www.ahda.gov.cn/DocHtml/1/2009/3/20/859769981948.html 海南史志網 http://www.hnszw.org.cn/data/news/2008/09/3852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