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反圍剿

第四次反圍剿

第四次反圍剿是1932年12月,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調集近40萬兵力,準備對中央蘇區發動的第四次“圍剿”。其部署是:以陳誠指揮蔣介石嫡系部隊12個師16萬餘人為中路軍,分3個縱隊,擔任主攻任務;以蔡廷鍇指揮第19路軍和駐閩部隊為左路軍,以余漢謀指揮的廣東部隊為右路軍,負責就地“清剿”,並策應中路軍行動。1933年1月底,蔣介石到南昌親自兼任贛粵閩邊區“剿匪”軍總司令,指揮這次“圍剿”,決定採取“分進合擊”的方針,企圖將紅一方面軍主力殲滅於黎川、建寧地區。

基本介紹

  • 名稱:第四次反圍剿
  • 地點:黎川、建寧地區
  • 時間:1932年12月
  • 參戰方:紅一方面軍、國民黨軍隊
  • 結果:工農紅軍獲得勝利
  • 參戰方兵力:國民黨軍隊 近40萬人
    紅一方面軍 約7萬人
  • 主要指揮官:蔣介石、陳誠、周恩來、朱德
戰鬥背景,戰前準備,戰鬥過程,戰爭結果,歷史後續,

戰鬥背景

早在一九三二年五月,國民黨反動派就開始準備對各根據地紅軍發動第四次“圍剿”。這次“圍剿”,敵人採取的戰略是逐次轉移重點,實行各個擊破,即首先集中兵力進攻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得手以後,再轉移兵力完成對中央根據地的包圍,轉入“圍剿”的第二階段,對中央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達到圍殲中央紅軍的狂妄目的。為此,蔣介石於一九三二年五月,自任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在準備對我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發動“圍剿”的同時,又組成以何應欽為首的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指揮江西、廣東、福建以至湖南的國民黨軍隊,牽制削弱中央蘇區紅軍的力量,配合北線作戰,並為大舉進攻中央蘇區作準備。

戰前準備

國民黨軍在對中央蘇區的三次"圍剿"失敗後,被迫在較長時期內處於守勢。
從1932年冬開始,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陸續調集近40萬兵力,組織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其部署是:以第18軍軍長陳誠指揮的蔣介石嫡系部隊12個師為中路軍,擔任主攻任務;蔡廷鍇指揮的第19路軍和駐福建省部隊共6個師又1個旅為左路軍;粵軍第1軍軍長余漢謀指揮的廣東省部隊6個師又1個旅為右路軍,分別擔任福建和贛南、粵北地區的"清剿",並策應中路軍行動;第23師為總預備隊。另有4個師又2個旅分布在南城南豐樂安崇仁永豐等地擔任守備。第3、第4航空隊以南昌為基地,支援作戰。中路軍約70個團16萬人,編成3個縱隊。第1縱隊指揮第11、第52、第59師,向宜黃、棠陰地區集中;第2縱隊指揮第10、第14、第27(後任守備)、第90師,向撫州(今臨川)、龍骨渡地區集中;第3縱隊指揮第5、第6、第9、第79師向金溪、滸灣地區集中,並以一部出資溪;第43師為預備隊。1933年1月底,蔣介石到南昌親自兼任贛粵閩邊區"剿匪"軍總司令,指揮這次"圍剿",決定採取"分進合擊"的方針,企圖將紅一方面軍主力殲滅於黎川、建寧地區。
2月上旬,紅一方面軍轄紅1軍團(總指揮林彪、政委聶榮臻)、紅3軍團(總指揮彭德懷、政委滕代遠)、紅5軍團(總指揮季振同、政委肖勁光)和第11、第12、第21、第22軍,總兵力約7萬人,在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周恩來指揮下,主力活動於黎川地區。當時,中共臨時中央和中共蘇區中央局提出,在國民黨軍"圍剿"部署尚未就緒時,實行進攻作戰,擊潰國民黨軍,並命令紅一方面軍首先圍攻南城和南豐。2月9日,紅軍開始向南豐地區開進。南豐城為撫河戰線國民黨軍進攻中央蘇區的重要據點,由陶峙岳第8師5個團防守。12日晚,紅軍第3、第5軍團各一部向南豐城外圍陣地發起進攻,戰至次日晨,未能突破防禦。戰鬥中,紅3軍團第3師師長彭鰲犧牲。擔任圍剿主攻任務的中路軍總指揮陳誠獲悉紅軍圍攻南豐後,令守軍第8師據城固守,同時急令駐南城的第24師馳援,令中路軍各縱隊迅速向南挺進,企圖合圍紅軍於南豐城下。在國民黨軍優勢兵力進逼的形勢下,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周恩來遂決定改強攻南豐為佯攻,主力轉移至南豐、里塔圩以西地區,準備打援。22日,紅一方面軍獲悉中路軍第1縱隊準備由宜黃、樂安地區增援南豐,第2縱隊主力集中於南城,企圖在第3縱隊策應下,與紅軍在南豐地區決戰。周恩來、朱德鑒於國民黨軍兵力密集,打援無勝利把握,在南豐地區與之決戰更為不利,遂決定撤圍南豐,誘敵深入蘇區。並以紅11軍偽裝主力,由新豐和里塔圩之間東渡撫河,將中路軍第2、第3縱隊向黎川方向吸引;方面軍主力則秘密轉移到廣昌以西的東韶、洛口、南團、吳村地區隱蔽待機。陳誠被紅11軍的行動所迷惑,以為紅軍主力撤回黎川地區,遂以第1縱隊於宜黃以南地區集中,然後出廣昌、寧都,堵截紅軍歸路;第2縱隊由南城、南豐出康都,側擊黎川、建寧;第3縱隊由金溪地區南下,從正面向黎川方向進攻,企圖合擊紅軍主力於黎川、建寧地區。據此,第1縱隊第52、第59師準備由樂安地區東進黃陂,同由宜黃南下的第11師會合。

戰鬥過程

一九三三年一月,陳誠把中路軍編為三個縱隊:第 1縱隊,隊長羅卓央,指揮第11、第52、第59師,向樂安、宜黃地區集中;第 2縱隊,隊長吳奇偉,指揮第10、第14、第27、第90師,向撫州、龍骨渡地區集中;第 3縱隊,隊長趙觀濤,指揮第 5、第 6、第 9、第79師,向金溪、滸灣地區集中。第43師為預備隊。總兵力約十六萬人。採用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妄圖一舉殲滅紅 1方面的軍主力於黎川、建寧地區,並摧毀我中央根據地。紅 1方面軍根據黨中央和蘇區中央局的指示,打算乘敵人“圍剿”部署尚未完成之際,先發制人,集中一切力量消滅撫河流域敵人主力,進而奪取江西全省的勝利。閩浙贛的紅10軍和閩西的紅12軍、贛南的紅21軍,分別奉令南下和北上,統歸方面軍總部指揮。紅10軍渡過信江,與紅31師合編為紅11軍。這時,紅 1方面軍有第 1、第 3、第 5軍團和第11、第12、第21、第22軍,總兵力共七萬餘人。三月中旬,中國工農紅軍東南戰線指揮部成立,統一指揮贛南、閩西前線部隊編成的五個縱隊,配合北線主力紅軍作戰。
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示意圖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示意圖
二月上旬,紅 1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周恩來,在敵人堅守城防,已不可能在撫河東求得以運動戰消滅敵人主力的情況下,決定遵照黨中央和蘇區中央局的指示,率領紅軍主力西渡撫河,進攻南豐城。同時提出,如敵情地形有變,不便強襲,或“我牽制敵人兵力不奏效,敵地增援隊三、四師由馬路並進”,仍需放棄強襲南豐的計畫,轉為進攻宜黃、樂安,調動敵人于山地運動戰中殲滅。二月十二日晚,紅 3、紅 5軍團向南豐西北敵外圍陣地發動進攻進攻,守敵第 8師六個團憑據險要的城防工事,堅守待援。陳誠一面令南城第24師馳援,吸引我軍於南豐城下;一面令中路軍各縱隊迅速向南挺進,企圖以優勢兵力同紅軍主力在南豐地區進行決戰。根據這種情況,朱德、周恩來於十三日毅然決定,改強襲南豐為佯攻,接著又決定撤圍南豐,採取退卻步驟。二月二十二日,以紅11軍偽裝主力,由新豐街東渡撫河,向黎川前進,迷惑敵人,主力秘密轉移到我根據地前部的東韶、洛口地區,待機殲敵。
這時,何應欽誤認為紅軍主力已轉向黎川地區,即令中路軍向廣昌、黎進推進。其第3縱隊由金溪出黎川;第1縱隊由樂安、宜黃出廣昌、寧都;第 2縱隊由南城、南豐出康都,企圖圍殲我軍於黎川、建寧地區,並占領廣昌。第 1縱隊與第 2、第3縱隊相距較遠,並迫近我之集中地,其行進地區兩側山高林密。因此,紅1方面軍首長決定,採取大兵團伏擊戰法,集中主力,在宜黃之黃陂地區,各個殲滅敵第 1縱隊之第52、第59師。二月二十六日,敵第52、第59師由樂安分路向黃陂前進,兩師之間有摩羅嶂大山相隔,戒備亦不嚴密,我軍對行進之敵突然發起猛攻,從二十七日上午至二十八日下午,經過兩天激戰,全殲敵第52師,師長李明被俘,敵第59師除一個多團逃脫外,亦被殲滅,師長陳時驥被俘。
黃陂戰鬥以後,敵人於三月中旬,採取中間突破的方針,並調整部署,以第2縱隊為前縱隊,第 1及第 3縱隊第5、第9師為後縱隊,其另兩個師為預備隊,由黃陂、東陂地區向廣昌方向進攻,企圖攻占廣昌,誘我主力與其決戰。紅 1方面軍以第11軍進至廣昌西北地區,吸引敵人前縱隊加速南進,以主力向北移動,準備側擊敵之後縱隊。三月二十日,敵後縱隊之第11師進至草台岡、徐莊一線,第59師殘部在後跟進,第9師位於東陂附近,與前縱隊已相距一百里,處於孤立態勢。二十一日拂曉,我軍對草台岡之敵第11師突然發起攻擊,經激烈戰鬥,將該敵大部殲滅。二十二日,又在東陂殲敵第 9師一部。其餘敵軍紛紛撤退。
黃陂、草台岡兩仗,共殲敵近三個師,俘敵萬餘名,繳槍萬餘支,基本上打破了敵人的第四次“圍剿”。蔣介石對這次失敗十分傷心,他在給陳誠的手諭中寫道:“惟此次挫失,悽慘異常,實有生以來惟一之隱痛”。第四次反“圍剿”,創造了紅軍大兵團伏擊殲敵的重要經驗。這次反“圍剿”所以能取得勝利,是由於朱德、周恩來等運用前三次反“圍剿”的成功經驗,堅持正確的作戰指導思想,從實際出發,毅然決定撤圍南豐,實施戰略退卻,抵制了“左”傾軍事冒險主義方針的結果。

戰爭結果

1933年2月,敵中路軍3個縱隊約16萬人,在陳誠的指揮下,採取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于樂安、龍骨渡、金溪等地集結,企圖圍殲紅1方面軍主力於黎川、建寧地區。這時,推行“左”傾冒險主義的黨中央領導機關,已由上海遷入中央根據地。紅1方面軍此時共有7萬餘人的兵力,遵照黨中央和蘇區中央局的指示,於2月上旬西渡撫河,圍攻南豐。陳誠急令中路軍各縱隊向南挺進,企圖以優勢兵力同紅1方面軍主力在南豐地區決戰。面對當面嚴重的敵情,總政委周恩來和總司令朱德於13日毅然決定,改強襲南豐為佯攻,接著又主動撤圍南豐,採取退卻步驟,以一部兵力將敵向黎川方向吸引,主力秘密轉移到東韶、洛口地區,待機殲敵,準備殲滅撫河西岸援敵之一部。這時,何應欽誤認為紅軍主力往東向黎川地區轉移,即令其中路軍三個縱隊向廣昌、黎川地區追求,迂迴包圍我軍。2月27日至29日,在宜黃之黃陂地區,紅1方面軍採取大兵團伏擊的戰法,殲敵第52、第59師,俘敵第52師師長李明和第59師師長陳時驥。在三天的時間內,紅1方面軍取得了一仗殲敵兩個整師的重大勝利。
敵軍兩個師被我殲滅後,完全陷入被動,陳誠被迫調整其中路軍部署,將分進合擊改為中間突破,其以6個師分成前後兩個縱隊,向廣昌方向進攻。紅1方面軍以一部兵力,吸引敵前縱隊加速南進,而主力則向北移動。當敵後縱隊與前縱隊相距100里,前後處於孤立態勢時,紅1方面軍於3月21日,在草台岡突然向敵發起進攻,殲敵第11師大部。22日,敵第9師一部企圖增援第11師,在東陂地區遭到我軍沉重打擊。敵第11師被殘後,陳誠的中路軍其他各部紛紛後撤。經過黃陂、草台岡兩仗,共殲敵近3個師,俘敵1萬餘人,繳槍萬餘支,基本上打破了敵人的第四次“圍剿”。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後,紅1方面軍主力和地方紅軍擴大到8萬餘人。

歷史後續

1978年11月10日,在中央文獻研究室為收集軍史資料訪問何長工老將軍時,談到中央蘇區反圍剿,何老提高聲音,氣憤地說:“我們要特彆強調總司令在這第四次反圍剿鬥爭中的作用。有的書上說,由於許多幹部受到毛主席的戰略思想的影響,所以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他們為什麼不提毛主席的親密戰友朱總司令呢?離開了總司令誰去指揮?你把總司令擺在一邊,誰下命令?第四次反圍剿把總司令放在一邊行嗎?在講第四次反圍剿時,許多人不提總司令,我說他們別有用心,割斷歷史。”
第四次反圍剿,當時毛主席已被撤銷紅軍總政委的職務,而李德等人尚未來得及直接掌控軍事指揮權,周恩來剛剛擔任總政委,對部隊和敵情尚不十分了解。所以,重任自然就全部落在了朱老總的肩上。朱老總不負眾望,以他一貫的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指揮紅軍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蔣介石哀嘆“此次挫折,悽慘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痛!”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是歷次反圍剿戰役中取得戰果最大的一次,消滅敵人三個師,繳槍萬餘支,大炮40門,新式機槍300餘挺,這是前所沒有的。戰後,紅軍學校開辦了“機關槍訓練班”,朱老總親自到訓練班講話,鼓勵學員。劉伯承校長指示紅軍學校俱樂部主任兼特科大隊政治委員趙品三編寫了一本《機關槍教程》作為訓練班學員的教材。1959年,軍博開館時,趙品三前往參觀,在紅軍館內的櫥窗里還見到了這本當年他親手編寫的教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