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孢蘇鐵

叉孢蘇鐵

叉孢蘇鐵(Cycas segmentifida)為蘇鐵屬植物。樹幹圓柱形,高達50cm,直徑達50cm;雄球花狹圓柱形,黃色,長30~60cm,直徑5~12cm;大孢子葉不育頂片卵圓形,被脫落性棕色絨毛,長5~13cm,寬5~15cm,邊緣蓖齒狀深裂,兩側具8~19對側裂片,裂片鑽形,裂片長1.5~7cm,纖細,漸尖,先端芒狀,通常二叉或二裂,有時重複分叉,頂裂片鑽形至菱狀披針形,長2~12.5cm,寬不足0.2cm,有14枚淺裂片。分布於貴州省冊亨縣、望漠縣、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樂業縣和雲南省富寧縣等處的低海拔闊葉林下蔭處。本種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叉孢蘇鐵
  • 拼音:chā bāo sū tiě
  • 學名:Cycas segmentifida D. Y. Wang & C. Y. Deng
  • 亞界:綠色植物亞界
  • 總門:輪藻總門
  • :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 亞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 :松綱
  • 亞綱:蘇鐵亞綱
  • 蘇鐵目
  • 蘇鐵科
  • 蘇鐵屬
  • :叉孢蘇鐵
  • 保護級別:易危(VU),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發現歷程,鑑定特徵,

形態特徵

叉孢蘇鐵樹幹圓柱形,高達50cm,直徑達50cm,葉痕宿存;鱗葉三角狀披針形,長7~9cm,寬1.5~5cm,羽葉長2.6~3.3m,具55~96對羽片,葉柄長78~140cm,兩側具長達0.4cm 的刺,刺33~35對;羽片長21~40cm,寬(1.1)1.4~1.7cm,無毛,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平,中脈兩面隆起,葉表面常綠色,發亮,下面淺綠色。雄球花狹圓柱形,黃色,長30~60cm,直徑5~12cm,小孢子葉楔形,長1~2.5cm,頂端有長0.2~0.3cm的小尖頭;大孢子葉不育頂片卵圓形,被脫落性棕色絨毛,長5~13cm,寬5~15cm,邊緣蓖齒狀深裂,兩側具8~19對側裂片,裂片鑽形,裂片長1.5~7cm,纖細,漸尖,先端芒狀,通常二叉或二裂,有時重複分叉,頂裂片鑽形至菱狀披針形,長2~12.5cm,寬不足0.2cm,有14枚淺裂片,大孢子葉柄部長6~9(18)cm,具黃褐色絨毛,胚珠(2)4~6枚,無毛,扁球形,長0.5cm,寬0.6cm,頂端具小尖頭;種子球形,直徑2.8~3.5cm,成熟時黃色至黃褐色,花期5~6月,種子11~12月成熟。

生長環境

低海拔闊葉林下蔭處。

分布範圍

叉孢蘇鐵分布於貴州省冊亨縣、望漠縣、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樂業縣和雲南省富寧縣等處的低海拔闊葉林下蔭處。

發現歷程

叉孢蘇鐵發現於20世紀的80 年代。1983 年,藍開敏教授和鄒榮福先生髮表貴州蘇鐵時引證標本中的望謨岩架周偉農無號標本為雄株,後栽培於望謨林業局周偉農家中。該株植株實為叉孢蘇鐵的雄株。1984 年,鄧朝義在冊亨巧馬林場採集到叉孢蘇鐵的大孢子葉標本時稱為“巧馬蘇鐵”。隨後鄧朝義同志一直對望謨的蘇鐵植物和興義的蘇鐵植物的特徵進行對比研究,發現特徵區別較為明顯,進一步確證望謨一帶分布的蘇鐵和興義分布的野生蘇鐵不是同一種植物。1992年,西南農大楊四林等對貴州的野生蘇鐵進行考察,考察範圍僅限興義市。1994年,王定躍等人到貴州進行蘇鐵植物考察,鄧朝義同志陪同考察瞭望謨栽培的蘇鐵。隨後鄧朝義、王曉東深入到望謨縣野生蘇鐵的分布環境進行詳細的考察研究。1995年,王定躍、鄧朝義联名發表“叉孢蘇鐵”新種於《非洲鐵》雜誌。1994 年至1995 年間,鄧朝義等人對滇黔桂交界地區的蘇鐵植物進行考察,完成國家林業部下達的“中國野生蘇鐵考察”任務,從而確定了叉孢蘇鐵的分布區在貴州分布於望謨縣、冊亨縣等地,自然分布海拔為300 米~800米。此外還分布於廣西樂業、田林和雲南的富寧等地。

鑑定特徵

叉孢蘇鐵與貴州蘇鐵十萬大山蘇鐵單羽蘇鐵外形相近。叉孢蘇鐵羽葉、羽片、葉柄遠比貴州蘇鐵長,葉柄與葉軸幼時有棕色長柔毛,後迅速脫落成光滑無毛,一年生葉柄常被有白粉,羽片平展,大孢子葉上部頂片之側裂片常二叉或二裂,纖細,先端芒狀;生長在密林下或蔽蔭環境;貴州蘇鐵羽葉、羽片、葉柄均較短,葉柄與葉軸幼時有短柔毛,後漸大多脫落,宿存成污狀,無白粉,大孢子葉之側裂片粗壯,常不分叉,生長在山坡林中或林下;十萬大山蘇鐵的葉柄與葉軸有宿存的污毛,無白粉,羽片邊緣波狀,大孢子葉較小,側裂片數目較少而不同;而單羽蘇鐵亦無白粉,羽葉乾後變黑褐色
叉孢蘇鐵葉及大孢子葉標本叉孢蘇鐵葉及大孢子葉標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