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廣東的別稱)

南粵(廣東的別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粵,又名南粵,是廣東省的簡稱。“南粵”一詞,始於《漢書》。秦漢文獻對廣東的稱謂有幾種,如:《史記》稱"南越",而《漢書》中又把南越稱為"南粵"。如今廣東的簡稱“粵”就是來源於此。

而南粵在先秦時期指南越部落。古文獻中,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是先秦長江以南沿海一帶地區的部落,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諸越。南粵(也稱南越)是百越部落中的一支,是廣東一帶部落的稱謂。後來"粵"和"越"區分,粵指廣東,越指浙江。

嶺南百越部落衍化為今天的漢族、壯族瑤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仫佬族水族等的少數民族雒越部落衍化為今天廣西地區的壯族瑤族畲族。而廣西地區的漢族主要由南遷的中原移民所形成。

南越(南粵)不等同於南越國,南越是部落名,範圍是廣東大部分;南越國是秦末至漢初趙佗建立的國家,範圍包括兩廣及越南北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粵
  • 行政區類別:省
  • 所屬地區:華南
  • 面積:179000平方公里
  • 指代地區:廣東
來由,古史,

來由

南粵是廣東省的簡稱,“南粵”一詞,始於《漢書》。秦漢文獻對廣東的稱謂有幾種,如:《史記》稱"南越",而《漢書》中又把南越稱為"南粵"。如今廣東的簡稱“粵”就是來源於此。
而南粵在先秦時期指南越部落。古文獻中“粵”和“越”互為通假,可隨意互調使用。先秦古籍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的部落,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諸越,其中“吳越”(蘇南浙北一帶)、“閩越”(福建一帶)、“揚越”(江西湖南一帶)、“南越”(廣東一帶),“西甌”(廣西一帶)、“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等等,《呂氏春秋》統稱"百越",廣東屬百越中的南越(南粵)。後來"粵"和"越"區分,粵指廣東,越指浙江。
自秦朝統一嶺南後,隨著中原移民不斷南遷,這些百越部落除了一部分和南遷的中原人融合衍化為今天的漢族,一部分遷入山區或往外遷徙,衍化為今天的壯族瑤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仫佬族水族等的少數民族。雒越部落衍化為今天廣西地區的京族壯族瑤族畲族。而廣西地區的漢族主要由南遷的中原移民所形成。

古史

廣東的先民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動、繁衍。在歷史長河中,廣州、廣東等地名次第出現,逐漸演化成廣東省及其轄境。
據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考古發現,嶺南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就有人類活動。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早期古人(馬壩人)。
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有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係密切,交往頻繁。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係。《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係。
公元前219年,秦軍占有廣東地區,至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後,把嶺南地區設為“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據《漢書》記載),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任囂死後,趙佗即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並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