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池子大街

南池子大街

南池子大街明清時都是皇城內東南隅的街道。清代開始被稱為南長街,又稱東華門外南街,有內務府屬庫房、衙署。民國初年,南池子大街才與東長安街連通,並開始有普通平民陸續進入這裡居住。

現在,南池子大街東西兩側分布著明朝的東苑、皇史宬、清代的普渡寺等重要歷史遺存,還有飛龍橋胡同、緞庫胡同、磁器庫胡同等大大小小的胡同。它是昔日的皇族禁地,而今天,從北京最繁華的長安街就可以進入這裡。

東城區東華門街道轄域。位於故宮北側,呈南北走向。北起東華門大街,與北池子大街相接;南至東長安街;東與緞庫胡同、菖蒲河沿、普渡寺西巷等胡同相交;西與飛龍橋胡同、大蘇州胡同、小蘇州胡同、銀絲胡同相交。三級街道。長792米,寬15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池子大街
  • 地理位置:故宮東側
  • 北起:東華門大街
  • :792米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重要景點,皇史宬,普渡寺,改造工程,

地理位置

南池子大街

歷史沿革

明清皆為皇城內東南隅的街道。街東之地俗稱小南城,又稱東苑,有重華宮、崇質殿。景泰年間,英宗廢居於此。清代稱南長街,又稱東華門外南街,俗稱南池子,有內務府屬庫房、衙署。
民國初年於其南端皇城牆開闢三孔券門後,此街始於東長安街連通。
1965年將表章庫、石頭縫、箭廠馮家、南井、羊圈、民聲等胡同併入,改稱南池子大街。
“文化大革命”時改稱葵花向陽路,後恢復原名。

重要景點

皇史宬

136號為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即皇史宬。明嘉靖十三年(1534)建,珍藏明、清實錄、聖訓、玉牒等重要典籍,1982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渡寺

始建於明代,原名為皇城東苑,又名“小南城”,占地近10000平方米,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清初為攝政王多爾袞的府邸,乾隆20年(1755年)重新修葺擴建,後乾隆賜名普渡寺,這也是歷史上最後一次修建,距今已有247年。普渡寺建築非常獨特:建在高台之上,而且窗欞低矮。古建專家介紹,這樣典型的滿族風格文物建築在北京就這一處。

改造工程

1917年,軍閥張勛復辟失敗後,由於種種原因,最終導致了南池子地區以質量低劣、雜亂無章的大雜院為主的風貌特點。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當地居住人口的快速增長和受財力所限,南池子地區的居住條件進一步惡劣。
2000年底,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調查和廣泛論證的基礎上,決定將南池子歷史文化保護區修繕改建作為全市的試點工程,由東城區政府具體負責實施。截止到2003年,南池子修繕改建工程即將全面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