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池子(北京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池子地處北京的中心城區,位於紫禁城之東,原是封閉於皇城之內的一條街道,與紫禁城西側的長街對應,同稱為南長街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為便利交通,在天安門東西兩側兩條長街南端的皇城牆上打開了兩處豁口,為與紫禁城西側的南長街相區別,特將這條長街定名為南池子。這條街道歷史悠久,早在15世紀初,明成祖朱棣營建北京紫禁城時就已有規劃,歷經明、清兩代,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是名符其名的“百年長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池子
  • 開放時間:7.30
地理位置,周圍環境,文化傳承,歷史古蹟,南池子社區,南池子新貌,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南池子大街北起東華門大街,南至東長安街,全長近1公里,東西兩側分布著飛龍橋、緞庫、瓷器庫等多條大小胡同。這一地區在明代,大部分為皇家宮殿內南城和御用園林東苑的轄區,到了清朝逐步發展成為內務府所屬儲存各類物品的外宮庫區。在這一地區之內和周邊擁有著天安門、故宮、太廟(動勞人民文化宮)、皇史、皇城牆、普度寺、普勝寺、宣仁廟、凝和廟等大量的歷史文物和文化遺存,居住過數以百計的歷史名人,發生過許多重要歷史事件,是研究明清歷史和中國近現代史一個十分重要的“標本”街區。
南池子大街南口距天安門城樓不足500米,是天安門以東的第一個街道口。天安門是明清兩代的皇城正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與天安門難解難分的歷史淵源,南池子這條百年長街,閱盡了天安門前的風雲變幻,見證了國家的榮辱興衰,浸染著凝重的歷史氣息。1961年,天安門城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池子
南池子大街南口是一座三孔式的券門建築,它的東西兩側都是高大的紅牆——象徵明清兩代帝王尊嚴的皇城牆。皇城四面的紅牆,周長近22華里,民國以後由於長年的兵火戰亂和城市變遷,東、西、北三面城牆均已無存。今天安門東西兩側,東起南河沿口,西至府右街南口,這數華里的紅牆,就是昔日皇城牆的最後印跡。北京市人民政府於2003年12月,將皇城牆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周圍環境

菖蒲河位於天安門以東皇城南牆的內側,是一條長約一華里的小河。舊時,此河邊兩岸菖蒲叢生,故而得名。菖蒲河的上游是天安門金水河,明時此處是著名的皇家園林——東苑。到了清代,東苑被廢棄,這裡已變為皇城內的庫署居所。民國以後,菖蒲河兩岸又建起了許多民宅。建國以後,政府將菖蒲河改為涵洞,20世紀60年代應民眾建議改河道為暗溝。2002年,市政府動工掀開菖蒲河上的蓋板,恢復古河,為古老的北京重添麗景。
清代雍正年間,在緊鄰紫禁城的東西兩隅,先後敕建了4座神廟,以祭祀為道教所信奉的古代傳說中的風、雨、雲、雷四種神靈。風神廟學名宣仁廟,廟門坐東朝西,面向帝王之居紫禁城,清代每逢春秋兩季,皇帝都會派遣官員前去祭祀。雲神廟學名凝和廟,位於北池子大街路東46號(今北池子國小)。宣仁廟、凝和廟均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南河沿111號有一座普勝寺,又稱十達子廟。當年順治帝賜建了普勝寺和北海白塔。該寺原先規模很大,為清代京師三大廟宇之一。1915年,普勝寺改為歐美同學會。
在南池子普度寺以北,有一處捷報處,是清代最高軍政機構——軍機處的重要部門,負責處理公文和軍事情報。在南池子地區還設有掌管皇家庫房的庫司(今庫司胡同和負責皇家武備用品製作的箭廠、鞍作等皇家作坊,以及官豬圈、官豆腐房等皇家生活保障設施)。

文化傳承

人才聚集的南池子:
見證了歷史風雲
南池子與胡適
中國現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胡適與南池子一帶有著解不開的情緣。民國初年,胡適曾長時間居住在南池子附近的緞庫胡同8號(舊門牌),並在南池子以北的箭桿胡同《新青年》雜誌編輯部工作,後來他創辦的中國政治學會會址也在南池子大街以西、太廟東門外的清代鬥神庫舊址內。胡適在20世紀30年代於此建了一座藏書樓,存放其所藏書籍,並作為政治學會的圖書館。
翠明莊與軍調部
翠明莊位於今天的東安門大街1號。抗戰暴發後,日偽政府曾在此處設立了高級招待所;日本投降後,此處曾作為國民黨“勵志社”所在地。1946年國共談判時,此處曾作為軍調部中共代表團駐地。
革命黨刺殺袁世凱故地
南池子北口的東華門大街是皇城中的一處繁華之地,明時此地曾用於舉辦燈市;清代這裡是內閣官員出入皇宮的必經之路,許多歷史事件都發生於此。清宣統年間革命黨人就曾在此演出過刺殺袁世凱的悲壯一幕。
歷史記憶中的“美國新聞處”
在菖蒲河的大蘇州胡同,曾有一美國新聞處,它位於菖蒲河的大蘇州胡同內一座並不起眼的小院。解放後,美國新聞處隨美國大使館一併撤走。2002年,菖蒲河改造時,此處舊址與大小蘇州胡同一起消逝在歷史的記憶中。
北池子的《新青年》編輯部
《新青年》雜誌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重要載體,其編輯部就曾設在南池子以北的北池子大街箭桿胡同內。著名的革命領袖、文壇旗手李大釗、魯迅等人,都曾在這個小院中擔任過編輯工作。
小蘇州胡同故事多
20世紀20年代,小蘇州胡同5號(舊門牌)曾經是北京工人運動的指揮中心——北京市總工會所在地。20世紀30年代以後到建國初期,小蘇州胡同先後居住過不少名人。

歷史古蹟

明清兩代的太廟,就是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這裡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祖先之處。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太廟面積平方米。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改建。清順治八年、乾隆四年都曾修繕。解放後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太廟被改建為勞動人民文化宮,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皇史在今東城區南池子南口東側,是明清兩代皇家檔案庫,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檔案館。皇史始建於嘉靖年間,坐北向南,是一組結構奇特而緊湊的古建築群。主殿整個建築為磚石結構,殿內屋頂沒有梁、柱,又稱“無梁殿”。解放後,皇史由第一歷史檔案館接管,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東城區南池子大街內的普度寺又名瑪哈噶喇廟,緊鄰紫禁城東華門,是清初在皇城內修建的一處著名喇嘛廟。該寺寺址原為明代皇家宮殿“南內”的一部分。清初這裡曾被作為睿親王多爾袞的府邸;在清順治年間,這裡曾一度成為國家的實際政治中心。多爾袞被定罪後,該府邸遂廢。康熙三十三年將其改建成瑪哈噶喇廟;乾隆四十年,又重新修葺與擴建。乾隆將該寺賜名“普度寺”,民國以後該寺一度作為國小校園。今天該寺已經過整修成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池子社區

為了給社區居民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務,社區居委會充分挖掘社區資源,與駐區單位和商業網點聯手共建,簽訂了“為民服務和資源共享協定書”,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多方位的服務。這裡有為生活有困難的老年人聯繫優惠購藥的;有為80歲以上老人聯繫上門理髮的;還有幫困救助的網路。社區能為居民民眾提供的各種服務達30多項。
南池子社區以胡同、四合院為特徵,體現了寓皇城文化、市井文化與現代都市文明於一體的新型社區風韻。為了更好地弘揚和保護地區歷史文化,幾年來,南池子社區注重加強南池子文化型社區的建設,深入挖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努力為全市風貌區保護社區建設積累經驗,做好示範。

南池子新貌

南池子大街屬明清皇城內南北向重要通道,作為北京市政府公布的歷史風貌保護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為了推進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2000年年底,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南池子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修繕改建作為全市的試點工程。南池子風貌保護區修繕改建範圍,北起東華門大街,南至燈籠庫胡同,西起南池子大街,東至瓷器庫北巷,原有居民900餘戶近2600人,房屋近2000間。方案經過反覆論證,2002年5月,啟動南池子居民拆遷試點工程,南池子傳統風貌區的改建,胡同全部得到保留,並保證傳統胡同肌理不變;保留院落22處,保留比例達到34%;建築風貌的保護比例為95%。改建後的四合院舒適溫馨、親切宜人,人文景觀得到充分展示,保留了南池子風貌保護區的精華。南池子修繕改建工程已基本完成。
南池子地區,作為富有歷史文化底蘊、充滿人文魅力的文化街區,在近些年的社區建設中,健全完善了社區組織,開展了周到細緻的社區服務和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使整個街區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流淌著和諧的人文風氣。

地圖信息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緞庫胡同5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