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屯村

南小屯村

南小屯村,隸屬河南省滑縣棗村鄉,位於棗村鄉政府所在地南五里處,舊時稱滑縣老城東十二里。南小屯村東一里與張固村相鄰,西一里與馬莊村相接,北二里與任釗屯村相倚,南五里與留固鎮小寨村相望;西北有靳莊,西南有溫莊、付莊,東北有滑古營,皆在三里以內。東西兩面分別與鄉級公路張白路、焦付路相連,交通便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小屯村
  • 外文名稱:South of shang dynasty
  • 政府駐地:棗村集
  • 電話區號0372
  • 郵政區碼456461
  • 車牌代碼豫E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社會事業,歷史文化,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據考證,明初滑境人煙稀少,除從山西移民補充外,朝廷還派軍隊帶家眷駐此墾荒屯田。駐軍之村曰營,儲糧之村曰屯。南小屯曾為儲糧之村,又因位於任釗屯村之南,西有大屯村,故稱“南小屯”。又據傳,初成村時,為一許姓人家居此,曾稱為許屯,現村中田地名仍有“許家地”之稱。後許姓失傳,又改稱田屯。1950年又恢復為“南小屯”,簡稱“南屯”。

行政區劃

自明清以來,南小屯一直屬滑縣管轄。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南小屯屬滑縣安民鄉;宣統六年(公元1909年)至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屬滑縣廣務區;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屬滑縣二區任田鄉;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實行保甲制,南小屯設保;1940年中共滑縣抗日民主政府立,南小屯屬民主政府二區(治所牛屯)棗村鄉;1947年本地解放,由保改為村公所;新中國成立後滑縣調整區劃,南小屯屬滑縣三區(治所留固)棗村鄉;1955年10月,調為滑縣一區(治所城關)棗村鄉;1957年9月,又調為白道口區棗村鄉;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南小屯歸屬棗村人民公社,稱南小屯大隊,下設6個生產隊;1983年12月,人民公社取消,改屬棗村鄉至今。

人口民族

南小屯村現有村民1510人。目前以張氏家族、田氏家族為主,另有李、高、趙、牛、巫、常、賈等姓氏家族,皆為漢族

經濟概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南小屯村在種植業、養殖業、建築行業、服務業都得到了空前發展。全村人口1510人,耕地2970畝,以小麥、玉米為主要生產作物。如今通過科學種植,科學管理,年年獲豐收,產量是改革開放前的10多倍。村民除在外打工的,在家創業的也不少。現在全村有專業養殖戶9家,其中養牛的3家,養羊的4家,養豬的2家,另有日雜商店5家,在家搞建築行業的3家。在外地,搞大規模建築行業的有3個工頭,搞小建築行業的有4個工頭,在新疆包地的3家。在家在外都有副業做,沒有閒人。村民獲得的收入相當可觀。好多家庭蓋新樓,室內裝飾豪華別致,現代電器應有盡有,一派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景象。

社會事業

南小屯村民熱愛文化活動,在當地較有影響。1948年解放後,民眾自發組織高蹺會,演出《姜太公釣魚》等節目;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村里組織青少年演出文藝節目,宣傳黨的方針政策;1969年至改革開放初期,村里成立文藝宣傳隊,以戲劇、曲藝為主,在本村和鄰村演出,深受民眾喜愛;2000年,村里成立文娛玩會,有盤鼓隊、腰鼓隊、秧歌隊、劃旱船等。盤鼓隊為滑縣首家成立,被稱為威震豫北盤鼓隊,曾多次參加縣文藝匯演,並帶動和教練縣內多村盤鼓隊。目前,村里建有俱樂部一處,戲劇廣場一處,健身廣場兩處,圖書室一處,村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解放前,南小屯大多為文盲,只有少數人讀過私塾。1947年解放後,成立南小屯初級國小,有教師兩名,實行隔年招生。1952年至1956年開展“掃盲”活動,村里成立男女兩個成人“速成識字班”。1959年,滑固營高級國小遷至南小屯,成為南屯完全國小。1968年,南小屯成立“南屯聯中”,招收國中班。“文革”後期,曾辦過一年多高中班。後“南屯聯中”改為鄉第二初級中學,後又合併於棗村一中,目前僅剩一所國小,周邊張固、黃莊、馬莊、付莊、靳莊、任釗屯6個村學生在此上學。村中現有幼稚園兩所。

歷史文化

南小屯村的古會、廟會現在是一體的,文革前定為三月初三,中間隔幾十年沒有成會,恢復古會後又改為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五。改革開放後,村民富裕了,大家決定再把古會重辦起來。成會時,因外村古會多占三月三,不好寫戲(不好找劇團的意思,與劇團簽訂演出契約稱為寫戲),就把古會推遲兩天,定為三月初五日。

著名人物

張守旺,縣、鄉人大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