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夷校尉

南夷校尉

南夷校尉古代官職名。我國南朝劉宋(公元420—479年)時,與少數民族關係較為密切,故特設統治各族之郎將校尉,為治理寧州而設定的官職就叫南夷校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夷校尉
  • 屬於:古代官名
  • 起始時間:南朝劉宋
歷史淵源,秦惠文王經營西南夷,秦始皇開拓西南夷,郡縣制引入西南夷,漢武帝大規模開拓西南夷,有效控制西南夷地區,南朝封南夷校尉,南朝官制,劉宋即位,南夷校尉治寧州,南夷校尉霍氏墓壁畫,霍承嗣曾任南夷校尉,墓室概況,

歷史淵源

秦惠文王經營西南夷

秦王朝西南夷的開發較早,約在秦滅六國前即已開始。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後,就以蜀地為基地,開始經營“巴蜀徼外”的西南夷。《史記·秦本紀》載:“(秦惠文王)九年(前329),司馬錯伐蜀,滅之……十四年(前324),臣,蜀相壯殺蜀侯來降……武王元年(前310),誅蜀相壯……伐義渠、丹、犁。”《史記正義》云:“蜀相殺蜀侯,並丹、犁二國降秦。在蜀西南姚府內,本西南夷”。知丹、犁二部接受秦的統治較早。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三十年),秦蜀郡太守張若又“取江南地”,笮地在今川滇交界的鹽源、鹽邊、華坪、永勝、寧蒗諸縣地,“江南地”為金沙江以南的今麗江大姚姚安諸縣一帶。說明公元前4世紀末3世紀初,秦國的勢力已深入到金沙江以南的地區。

秦始皇開拓西南夷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繼續以蜀為根據地開拓西南夷。首先從修築道路開始,李冰在任蜀郡太守期間曾在川滇交界的僰道(今四川宜賓市)地區開山鑿崖,修築通往西南夷地區的道路,這是興修五尺道的開始。秦王趙政滅六國後,遣“常額略通五尺道”。常額把李冰所修築的僰道往前延伸,從今四川省宜賓市一直修到今雲南曲靖市附近。此即歷史上有名的“五尺道”,亦是通過西南夷地區與國外經濟文化交流中最古老的交通線之一,這條對外交通線首先被張騫發現,並稱之為“蜀、身毒國道”(今人稱為“南方陸上絲綢之路”或“西南絲綢之路”)。秦朝參與蜀、身毒道的經營,進一步加強了西南夷與內地的聯繫。
秦始皇秦始皇

郡縣制引入西南夷

秦王朝不僅在西南夷地區修築道路,還將其郡縣制引入西南夷部分地區。“秦時常額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十餘歲,秦滅”。“邛、笮、冉駹近蜀,道亦易通。秦時常通為郡縣”。諸此國的邛、笮、冉駹皆為西南夷族部,秦時分布在川滇交界地,秦統一六國後便在其地“置吏”,立郡縣,派官吏進行直接統治。此為中央王朝在西南夷地區正式統治的開端,這一史實長期湮沒不彰。西南夷地區納入祖國的地方行政區劃之內非始於漢,而是開端於秦。

漢武帝大規模開拓西南夷

公元前3世紀末,因漢王朝初建,無暇顧及西南夷地區,曾一度採取“關蜀故徼”的措施。漢在經過70餘年的“休養生息”後,國力增強,經濟雄厚,正式開拓西南夷的政治、經濟、軍事條件業已成熟。漢武帝時,漢朝已是“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強盛”。巴蜀地區更是“地沃土豐”,以致“漢家食貨,以為稱首。”漢武帝的北抗匈奴,南收南粵,西通西域的政策已取得初戰的成功,為漢開拓西南夷提供了條件。特別是張騫西域歸來又盛言打通“蜀、身毒國道”利多弊少為可取。而開發西南夷又是巴蜀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政治上的隔離狀態,已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故巴蜀人民已採取“竊出商賈”的方式來抵制漢朝的封閉政策,開發西南夷已勢在必行了。漢武帝從而決定採取大規模開拓西南夷的行動。
漢武帝漢武帝

有效控制西南夷地區

公元前135年(漢建元六年),漢武帝派唐蒙出使南越,發現從蜀經夜郎有水路通番禺(今廣州市),建議招降夜郎,以擊南越,“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餘萬,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誠以漢之強,巴蜀之饒,通夜郎道,為置吏,易甚”。武帝乃拜蒙為郎中將,率領軍隊並攜帶大量繒帛,貨幣從巴蜀笮關入夜郎,招降了夜郎侯多同,將其地劃入犍為郡。蜀郡西部的邛、笮(西夷)部的君長亦請求歸附,“如南夷(夜郎)例。”“蜀人司馬相如亦言西夷邛、笮可置郡”。於是漢朝於公元前130年(漢元光五年)命司馬相如使西夷,在西夷邛、笮地區設一都尉,10餘縣,均屬蜀郡管轄。
漢朝為有效地控制西南夷地區,又令唐蒙和司馬相如分別修築“南夷道”和“西夷道。”“南夷道”是在秦五尺道的基礎上使其延伸至牂牁江流域和滇中地區(即石門道);“西夷道”是自蜀(成都)經臨邛以達邛、笮地區(即清溪道)。“唐蒙、司馬相如開路西南夷,鑿山通道千餘里”。由於修築二道耗費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引起部分西南夷諸部的反抗。時漢朝廷內持反對意見者乘機抵毀漢對西南夷的開發:“當是時,巴蜀四郡通西南夷,戍轉相饟。數歲,道不通,士罷餓離濕,死者甚眾;西南夷又數反……上患之,使公孫弘往視問焉。還對言其不便……弘因數言西南夷害,可且罷。上罷西夷,獨置南夷夜郎兩縣一都尉,稍令犍為自葆就。”此為漢開拓西南夷的第一階段。

南朝封南夷校尉

南朝官制

偏安江左,建都建康(今南京市),合稱“南朝”。四朝統治時期共170年(公元420—589年)。四朝更替雖然頻繁,但官制大體沿用魏晉之舊。《隋書·百官志》序說:
魏、晉繼及,大抵略同(按:即與兩漢同)。爰及宋、齊,亦無改作。梁武受終,多循齊舊。然而定諸卿之位,各配四時,置戎秩之官,百有餘號。陳氏繼梁,不失舊物。
這段敘述說明了南朝設官的源流。但是四朝仍各有許多改置,尤其是梁武帝蕭衍,在位四十餘年(公元502—549年),制定了許多官號。比之前代,更為複雜。現將四朝中央官制略述如下。

劉宋即位

一、劉宋(公元420—479年)
劉宋官制,大體如晉,中樞設太宰(即古之太師)、太傅太保,稱“三公”,第一品。《宋書、百官志上》說:自太師太保,是為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無其人則闕。所以訓護人主,導以德義者。
三公之下置相國,其位極尊,《宋書·百官志上》說:“自魏、晉以來,非復人臣之位矣。”劉宋僅以少數權臣(如蕭道成)充其任。又別設丞相一員,宋孝武帝初年,以南郡王義宣充其任。此外,還設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司”。“三司”位居第一品,職掌同於前代。又有大司馬,大將軍,均屬第一品。
劉家在軍事上所設定的將軍名號較多,因為當時爭戰頻繁,軍事占首要地位,所有身任要職的多半帶將軍稱號,但並不一定統兵,只是為了提高其地位而已。至於出任地方軍政長官的,自然更不例外。這種將軍以征(如征東、征西、征南、征北),鎮(如四鎮),安(如四安),平(如四平)為序,最貴者為征東、征西,特別尊貴的就再加“大”字,稱某某大將軍。若單稱大將軍,則必是把持朝政最有實力的權臣。另外還有一些雜號將軍,如驃騎、車騎、中軍、鎮軍、撫軍、左右前後將軍等號,則是加給其他官員的。

南夷校尉治寧州

尚書省,設尚書令1人,第三品,任總機衡。左右僕射各1人,第三品。此外,還有吏部、祠部度支、左民、都官、五兵6尚書,均第三品。下設20曹,由僕射及6尚書分領。左僕射領殿中,主客2曹;吏部尚書領吏部、刪定、三公比部4曹;祠部尚書領祠部、儀曹2曹;度支尚書領度支、金部、倉部起部4曹;左民尚書領左民、駕部2曹;都官尚書領都官、水部庫部、功論四曹;五兵尚書領中兵、外兵2曹。
中書省,有中書令1人,中書監1人,均為第三品。中書侍郎4人,第五品。劉宋初年又置通事舍人4人,而中書侍郎的職責減輕。舍人直閣內,其下有主事,宋用文吏充其任。
門下省,有門下侍中4人,第三品,掌奏事,直侍皇帝左右,應對獻替。御駕出,則正直1人負璽陪乘。殿內門下眾事皆由其執掌。給事黃門侍郎4人,第三品。與侍中俱掌門下眾事。
此外,又有秘書監秘書丞秘書郎御史中丞治書侍御史、侍御史等官,所掌如前代。
劉宋統治地區在我國南方,與少數民族關係較為密切,故特設統治各族之郎將校尉,例如“平越中郎將”(治廣州)、“南蠻校尉”(治襄陽)、“南夷校尉”(治寧州)等官。
劉宋時官品(第一品至第九品)與祿秩之制同時並用。

南夷校尉霍氏墓壁畫

霍承嗣曾任南夷校尉

霍氏墓壁畫,原墓位於距昭通市約20里的後海子中寨,1963年出土,1965年遷入市區。霍氏是三國兩晉時期的“南中大姓”之一。該墓建於東晉太元年間(公元四世紀末),墓主人霍承嗣霍峻霍弋的後裔,曾官居東晉建寧、越崔、興古三郡太守,南夷校尉,交、寧二州刺吏,使持節都督江南交、寧二州諸軍事,進封成都縣候。
墓內壁畫墓內壁畫

墓室概況

墓室呈正方形,由長方形砂石疊砌而成,邊長3米,高2.20米。墓中文物早已被盜,室內四壁繪滿題材豐富的壁畫,其中有墓主人、侍從、家丁、部曲、金童、玉女等人物形象,有天、地、日、月、青龍、白虎、朱雀、鹿、三足鳥和人面虎身獸等,還有留著“天菩薩”髻,披披氈,赤足的少數民族,與今天大、小涼山彝族的服飾一樣。此墓為雲南發現的唯一壁畫墓,對於研究東晉時期雲南與中原的關係,漢彝融合,彝漢部落,以及服飾、建築、風俗等,提供了形象生動的實物依據。霍氏墓壁畫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