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寧寶塔

靖寧寶塔

靖寧寶塔位於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寥廓山森林公園內,塔高81.6米,號稱亞洲第一人造塔。目前是中國第二西南第一高人造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靖寧寶塔
  • 位置:雲南曲靖
  • 建造時間:2009年
  • 竣工時間:2010年
  • 歷時:16個月
  • 高度:81.6米
  • 稱號:中國第二西南第一高人造塔
寶塔概述,寶塔歷史,

寶塔概述

2009年,在曲靖麒麟區城邊的寥廓山頂,動工興建了一座仿明清古建築風格的樓閣式塔,名曰“靖寧寶塔”。2010年9月16日,寶塔竣工開放,成為當地具有標誌性的景觀。此塔高81.6米,在國內仿古塔建築中,其高度名列全國第三,在雲南乃至西南地區,則可算是最高一座仿古塔。
靖寧寶塔歷時16個月建成,靖寧寶塔一座彰顯曲靖秀美山川和人文景觀的地標性建築,成為廣大市民觀景、望、休閒娛樂的一個好去處。靖寧寶塔位於原曲靖電視台發射塔位置,項目占地15畝,分為主塔建設和室外環境配套建設兩部分,主塔層數為9層,總高81米,建築立面為明清仿古式樓閣造型,建築面積7427平方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寶塔配套設施建設包括入口廣場、綠化、牌坊、大踏步、擋牆、附屬功能用房等內容,總投資7000萬元,主塔工程建設費由社會募捐。
寶塔並不是中國的“原產”,而是起源於印度。漢代,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寶塔也進入到了中國。“塔”是印度梵語的譯音,本義是墳墓,是古代印度高僧圓寂後用來埋放骨灰的地方。我們所見到的中國寶塔,是中印建築藝術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的古塔建築多種多樣,從外形上看,由最早的方形發展成了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多種形狀。從建塔的材料分,有木塔、磚塔、石塔、鐵塔、銅塔、琉璃塔,甚至還有金塔、銀塔、珍珠塔。中國寶塔的層數一般是單數,通常有五層到十三層。
在雲南,最著名的古塔當數大理崇聖寺三塔,它是大理“文獻名邦”的象徵,是雲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築之一,1961年3月被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聖寺三塔似三支巨筆,把古城點綴得更加壯麗,為蒼山洱海間的勝景之一。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高69.13米,為方形16層密檐式塔,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築,造型上也與西安小雁塔相似,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大致建於晚唐時期。塔的基座呈方形,分為二層。下層邊長33.5米,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上層邊長21米,其東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國公沐英後裔沐世階題的“永鎮山川”四個大字,莊重雄奇,頗有氣魄。崇聖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組成。大塔名為“千尋塔”,千尋塔與南北兩個小塔的距離都是70米,呈三足鼎立狀。千尋塔為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塔身內壁垂直貫通上下,設有木質樓梯,可以登上塔頂從瞭望小孔中欣賞大理古城的全貌。

寶塔歷史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南中地區後,為了加強對南中地區的統治,諸葛丞相採取了一系列調整南中地區統治機構的措施。首先,是廢除益州郡的名稱,改稱為“建寧郡”,並將建寧郡的郡治所設定在今曲靖,且調整了其管轄區域。
公元271年,晉王朝中央政權為了加強對南中地區的控制,把建寧郡、興古郡、雲南郡、永昌郡、這四個郡從益州(西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興平中期,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分劃出來,歸屬給新建立的寧州管轄,此舉使南中地區成為晉王朝中央政權統治的一個大行政區,寧州府的治所也是設定在今曲靖。
公元279年,晉滅吳統一全國後,分全中國為十九州,州設刺史,寧州為當時全中國十九州之一。
公元282年,晉王朝中央政權罷除寧州之設制,又把劃分出去的四個郡劃歸益州管轄,但同時設定了一個軍事性的統治機構——南夷校尉管理南中地區,南夷校尉府的府地仍然是設定在今曲靖。曲靖又名“南夷”。
公元303年,晉王朝中央政權為了改變當時南中地區“七郡斗絕,晉弱夷強”的形勢,決定復置寧州,並將牂牁郡、越巂郡、朱提郡這三個郡也劃歸寧州管轄,至此,原“南中七郡”又完全歸屬於復置的寧州的統轄之下。重新復置後的寧州,不在隸屬益州,這是中央王朝第一次把南中地區的寧州作為一個與益州正式平行的大行政區,這是雲南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曲靖歷史上值得用濃墨重彩大書特寫這光彩耀眼和最閃亮奪目的一筆,因復置的寧州府的治所還是設定在今曲靖。故而使曲靖成為當時是整個古代南中地區暨:雲南全境、貴州全境和四川西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統治中心。
公元580年,南北朝改寧州為“南寧州”,治所仍然是設定在曲靖,曲靖又名“南寧”(唐代時的廣西邕州,將曲靖當時的“南寧”名稱借去用後,“南寧”一名就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現今的首府名稱至今了)。曲靖市現在還有以“南寧”為名稱的“南寧街道”和“南寧社區居民委員會”等“南寧”名稱的地名和機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