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麻姑山

南城麻姑山

麻姑山,原名丹霞山,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省低碳旅遊示範景區。它位於江西省南城縣西部,距縣城4公里,距省會南昌165公里,景區面積約48平方公里,是武夷山系軍峰山的余脈,主峰芙蓉峰海拔1176米。

麻姑山因著名的道教女仙麻姑在此出生、得道升仙而得名。據《雲笈七箋》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在諸名山之中,麻姑山為第二十八洞天,第十福地,洞天福地兼而有之,屬國內罕見;是道釋儒三教合一的名山,曾演繹了“麻姑獻壽”、“滄海桑田”、“擲米成丹”、“東海揚塵”等成語典故。有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天下第一楷書”《麻姑山仙壇記》。麻姑山的“麻姑三寶”:麻姑酒、麻姑茶、麻姑米,歷代皆為貢品。

麻姑山景區自然景觀有一溪、二洞、三瀑、四潭、十二泉、三十六峰,不僅有奇特壯觀的飛瀑“玉練雙飛”,還有著名的垂玉亭、仙都觀、神功泉、龍門橋、丹霞洞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城麻姑山
  • 地理位置:江西省南城縣
  • 氣候類型:亞熱帶
  • 占地面積:46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9:00-17:00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著名景點:仙都觀
    玉練雙飛瀑布
    垂玉亭——半山亭
    碧濤庵
    神功泉
    讀書林
歷史淵源,地理位置,氣候特點,麻姑山全景,主要景點,仙壇勝境景區,麻姑山景區介紹,旅遊綜合服務中心,遊客服務中心,建昌幫非遺展示館,垂玉亭——半山亭,仙都廣場,魯公碑亭,何氏山房,讀書林,麻姑雕像,碧濤庵,仙都觀,神功泉,長壽澗,龍門橋,雙龍湖,玉練雙飛,醉仙湖景區,麻源三谷景區,竹海松濤景區,自然風光,三忠祠,醉仙湖,洞天福地,人文文化,歷史名人相關詩句,謝靈運,顏真卿,劉禹錫,白居易,晏同叔,曾鞏,楊萬里,八帝王,兩丞相,李東陽,李夢陽,湯顯祖,徐霞客,施閏章,曾國藩,毛澤東,交通信息,

歷史淵源

據《雲笈七籤》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記載,麻姑山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名曰“丹霞洞天”,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十福地”。
從進山石坊走過,就可以找到魯公碑亭,這是座石柱飛檐四角亭,亭邊寬7米,中央置放著顏真卿撰書的《撫州南城麻姑山仙壇記》大字碑,高2.7米,寬3.9米,碑亭正面有現代書法家崔學路先生題寫的匾額“魯公碑亭”, 青色花崗岩石柱上用顏體刻有對聯。

地理位置

麻姑山位於江西省南城縣,距縣城4公里,因麻姑仙女祥於此而得名。
麻姑山屬武夷山軍峰山之餘脈。
麻姑山主峰海拔1176米,盛夏與山下溫差8—10℃,面積46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

南城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春季雨水集中,平均氣溫15.8度,夏季天氣晴朗,偶有雷陣雨,平均氣溫27.9度,秋季天高氣爽,平均氣溫19.9度,冬季偶有風雪,平均氣溫6.6度。

麻姑山全景

站立仙都觀宇門前遙望群山,五峰隆起,煙霞裊裊,形如老人,人們稱之為“五老峰”,其中丹霞峰為主峰,峰間有一洞,洞深無底,洞頂透天,洞外溪水涓涓。在朝陽映輝之下,遠望洞外紅霞萬朵,探視洞內金光閃爍,觀者疑是洞外有洞,洞內有天,故名“丹霞洞天”,為麻姑山奇觀之一。
“麻姑山昔稱名山,山中風景非人間”。古傳麻姑山有三十六峰,十三佳泉,九十九座廟宇,五大潭洞,可謂“山靈果實,福地洞天”,真是一幅永遠看不夠的山水畫,一部永遠也寫不完的抒情詩。

主要景點

仙壇勝境景區、麻源三谷景區、丹霞福地景區、竹海松濤景區和醉仙湖景區等五大景區。

仙壇勝境景區

麻姑山景區介紹

旅遊綜合服務中心

綜合服務中心占地總面積218畝,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按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標準進行規劃和分步推進。按照功能劃分,主要有生態停車場、集散中心、石雕門樓、麻姑山遊客中心、換乘中心、商業街和非遺展示館等建築。生態停車場設有大小車停車860餘個。大型石雕門樓是集散中心的標誌性建築,為雙面16柱11頂4照壁七孔石雕門樓。長42.68米,寬6.98米,高16.8米。門樓上的楹聯是向全國徵集而來的。從全國227幅中選取八幅,並邀請八位全國著名書法家書寫。牌樓正面中間15字楹聯 “浮丘丹灶瑤台寶殿翰墨豐碑仰山斗,飛瀑紅泉虎跑神功仙壇古址訪桃源”,是由中國書協黨組書記陳洪武先生所書。
遊客服務中心正面遊客服務中心正面
遊客服務中心正側面遊客服務中心正側面

遊客服務中心

遊客服務中心為仿唐式建築,按照國家5A級旅遊景區標準要求建造,可提供諮詢、導遊、購物、換乘、休憩等服務。分為上下兩層,一層中部大廳為售票室、旅遊風光展示區、4D影院、諮詢中心等,大廳北部為檢票大廳、等候區、衛生間等,大廳南部為辦公區域。二層為智慧型旅遊展示中心、索道等候區。

建昌幫非遺展示館

非遺展示館總建築面積1750 平方米,採用唐代建築風格,按照“節能、綠色與智慧型化”標準進行建設。通過對麻姑酒的釀造技藝、建昌幫中藥炮製技藝和盱江醫學的展示,增進遊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性認識和文化體驗。

垂玉亭——半山亭

垂玉亭,因亭旁“垂玉”瀑布而得名;“躡履上高山,亭在半山側”因該亭位於麻姑山半山之腰,故又名半山亭。亭歷史久遠,宋時已是著名景點,文人墨客詠贊甚多,亭屢有毀興,明正德七年(1512年)右長史馬能重建,為石柱木樑風雨亭。1932年8月23日,毛澤東率紅一方面軍一部分官兵由宜黃來南城,途徑半山亭,在此午休用餐。該亭,已被列為南城革命舊址。

仙都廣場

仙都廣場占地面積約30畝,主要建設景觀節點有:曲水流觴、竹林青台、八卦平台、木棧道、碧蓮塘、跌水梯田、蓮花台、聞濤台、仙道等。將周圍仙都觀、碧濤庵、讀書林三者有效的銜接起來,充分展示儒釋道文化,再現“仙都仙境,盛世蓮花”之景。
仙壇廣場仙壇廣場
在漢昭帝時期,仙人浮邱公和他的弟子王、郭二仙在丹霞山(麻姑山)中修煉建了仙壇。以“仙壇”為中心,北面是齊雲峰,是麻姑娘娘鸞回鶴降之處;南面為“五老峰”,是仙壇的案山,有案山石祥瑞的象徵。廣場裡有仙壇牌坊、仙壇、錦溪、會仙橋等主要景點。
仙都廣場之曲水流觴仙都廣場之曲水流觴
仙都廣場雪景仙都廣場雪景

魯公碑亭

從進山石坊走過,就可以找到魯公碑亭,這是座石柱飛檐四角亭,亭邊寬7米,青色花崗岩石柱上用顏體刻有對聯。碑亭正面有現代書法家崔學路先生題寫的匾額“魯公碑亭”。
被稱為“天下第一楷書顏真卿《麻姑山仙壇記》碑豎立在碑廊中央。大字碑高2.7米,寬3.9米,是顏真卿楷書代表作品。
《麻姑仙壇記》魯公碑亭1《麻姑仙壇記》魯公碑亭1

  
《麻姑仙壇記》魯公碑亭2《麻姑仙壇記》魯公碑亭2

  

  

  

  

何氏山房


 何異,字同叔。號月湖,南宋撫州崇仁人,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及第,宋寧宗嘉定二年(1209年),權工部尚書。何異高自標誌,有詩名。著有《月湖詩集》,致仕後再麻姑山修建書房,予以耕讀,後世稱為“何氏山房”。
何氏山房遠景何氏山房遠景
何氏山房近景何氏山房近景

  

  

  

  

  

  

  

讀書林

北宋慶曆年間,著名思想家李覯在麻姑山創建“讀書林”招收學子,講授研習功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和王安石變法的得力助手,翰林學士鄧潤甫,都是這裡學有成就的佼佼者。讀書林占地約22.8畝,主要包括山門、育英堂、講學堂、若士亭、藏書山房、狀元樓等建築,整個布局錯落有致,曲徑通幽,讓人有一種歷史回味感,重現了北宋麻姑山的讀書林的講學盛況。

麻姑雕像

麻姑雕像麻姑雕像
整個雕像高40.7米,底座高7.7米(代表七月初七,是麻姑鸞回鶴降的日子,也是神仙相會的日子),麻姑身體雕像高33米(三月初三麻姑獻壽的日子)。

  

碧濤庵

麻姑山碧濤庵1麻姑山碧濤庵1
清康熙六年(1667年),南城縣令苗蕃在宋代工部尚書何異的“何氏山房”舊址上改建的庵堂。庵門石額書“碧濤庵”三字,殿門左右牆壁嵌有兩塊青石板,刻有苗蕃親筆書寫的碑文,庵內有大雄寶殿、八角鐘樓、洗心池等。
麻姑山碧濤庵2麻姑山碧濤庵2

  

  

  

  

仙都觀

仙都觀仙都觀
始建於唐代,唐宋兩代皇帝多次誥封,歷代幾度重修,現為1992年重建,觀內是占地一萬餘平方米的仿古建築群,主要建築有:瑤台墨苑、魯公碑亭、元君寶殿、日亭、月亭及三清殿。
仙都觀道教祈禱儀式仙都觀道教祈禱儀式

神功泉

傳說是南極仙翁雲遊至此時 “杖擊而成”。有史料記載,三國時期的葛玄和東晉時期的醫藥學家葛洪就選用這裡的泉水用來煉丹。1990年8月18日《中國旅遊報》載文,把神功泉與廣元含羞泉、五台山般若泉、杭州的虎跑泉、廬山的三疊泉、甘孜丹巴神泉並列為中國六大奇泉。神功泉有三大奇特之處和傳說:一、它永遠只有一勺之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二、此泉以前是酒泉,後來因為山中一老婦在這裡洗了裹腳布,後來便不出酒了;三、可以根據這泉水來預測天氣,如果盛夏時期,泉眼中有蒸汽冒出,說明馬上要下雨了。在這旁邊還有日泉和月泉,泉上分別有清代道光年間的“日泉”、“月泉”兩塊石刻。
神功泉一勺之多神功泉一勺之多

長壽澗

由半山亭之玉練雙飛,全長1200餘米,小道由片石鋪成,寬兩米,沿途是十餘個瀑、潭組成的山澗。沿澗而上,風光秀美,山澗中有五處跌水,徐霞客名之為“五泄”,其遊記中所謂“麻姑以水勝”說的就是這一帶的景觀。
長壽澗一疊三瀑長壽澗一疊三瀑

龍門橋

此橋建於宋代,為青石砌成的單拱石橋,古稱三峽橋,又名鎖龍橋。橋上架設一座磚瓦結構的長亭,為亭橋一體式結構,橋長6.6米,亭高4.2米。橋亭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被山洪所毀,現為道光元年(1821年)進士廖連重建。亭子有石刻門額“龍門勝跡”左右對聯為“看不盡山秀水明十萬戶人家人煙無遮境;嘆從來桑海滄田大千世界作如是觀”。
龍門橋龍門橋
龍門橋世模走進麻姑山龍門橋世模走進麻姑山

  

  

  

  

  

  

雙龍湖

“山因水而明,水因山而秀。”此湖為“雙龍湖”,因湖旁兩山似雙龍在此交匯而得名,相傳原是麻姑仙女沐浴的仙池。全湖面積60畝,最深處約7米,在湖中建有一座木質結構的六角亭“湖心亭”。
雙龍湖雙龍湖
雙龍湖日落雙龍湖日落

  

  

  

  

  

  

  

玉練雙飛

麻姑山享譽盛名的玉練雙飛瀑布像兩條小龍懸掛在山崖之上,據《麻姑山志》記載“玉練雙飛”四個大字是明代建昌府通判華仁夫所寫,雙瀑之下有塊像茶几的石頭,叫“醉仙石”,相傳這裡的美景常常吸引很多神仙在這裡飲酒,也不知曾經醉倒過多少神仙,還有一塊石頭叫“蘊化石”八大山人朱耷在明朝滅亡後曾隱居麻姑山,在這兒構思他的家國之痛,看淡世態的奇畫。
玉練雙飛瀑布玉練雙飛瀑布
玉練雙飛玉練雙飛

醉仙湖景區

覺海寺、東方軍戰場遺址、西漢古縣治標誌岩刻、高岩跳水、蹦極、遊艇、水上歌廳、野生動物園、賓館、碼頭等。

麻源三谷景區

老子天下第一”岩雕、老君殿、景區大門。
麻源三谷坐落在麻姑山下,有著多種天然岩石景觀,景觀內有一座中型水庫——麻源水庫,距縣城6。5公里,庫區內有三個湖心島,青山綠水環抱,是遊人休閒的好去處。

竹海松濤景區

植物園、遊廊亭、游步道、環山公路等。
麻姑山風景區1991年1月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自然風光

麻姑山自然風光資源豐富。
景區自然景觀有一溪、二洞、三瀑、四潭、十二泉、三十六峰等,秦漢以來就是我國東南避暑旅遊勝地。
主要有:“三山二湖一谷”。
三山:
1、洞天福地、秀出東南的麻姑山。
2、嵯峨峻峭、氣勢雄偉的從姑山
3、岩壁陡峭、茂林修竹的畢姑山
二湖:
1、風光秀美、水鳥飛翔,有贛東“千島湖”之稱的醉仙湖(面積42平方公里)。
2、山水相聯,城水相依的太平湖
一谷:
青山綠水,丹霞地貌,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的麻源三谷。
一峰:
“老子天下第一峰”。

三忠祠

麻姑山景區內景點之一。
三忠祠

醉仙湖

麻姑山風景區是1991年1月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麻姑山海拔1176米,盛夏與山下溫差8—10℃,面積46平方公里。她以峻秀奇麗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聞名於世,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南道、釋、儒三教活動中心和避暑遊覽養生健身的勝地。自然資源豐富,主要有“三山二湖一谷”即洞天福地、秀出東南的麻姑山;嵯峨峻峭、氣勢雄偉的從姑山;岩壁陡峭、茂林修竹的畢姑山。風光秀美、水鳥飛翔,有贛東“千島湖”之稱的醉仙湖(面積42平方公里),山水相聯,城水相依的太平湖。青山綠水,丹霞地貌,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的麻源三谷。有座“老子天下第一峰”。文化底蘊深厚,主要有“一個成語(滄海桑田)、兩個典故(麻姑獻壽、擲米成丹)、三個教派(道、釋、儒三教),特別是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顏真卿的《麻姑山仙壇記》,是書法史上的一塊豐碑。麻姑特產主要有“五朵金花”:麻姑酒、麻姑米、麻姑茶、麻姑仙棗和麻姑礦泉水,歷來朝廷貢品。

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記載,麻姑山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名曰“丹霞洞天”,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十福地”。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構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體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還崇拜五鎮海瀆、三十六靖廬二十四治等,中國五嶽則包括在洞天之內。
麻姑山位於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屬王真人治之。
麻姑山區丹霞山,是蔡經真人得道之處,,雨夜多聞鐘磬之聲,屬蔡真人治之,是七十二福地之第十福地。
相傳道教有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鹹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繡河山之勝境代稱。

人文文化

麻姑山人文文化底蘊深厚。相傳唐代鄧紫陽真人在麻姑山習道修練,道士相爭來此講學,名流貴赫往來不絕,成為東南一帶道教中心。秦時,大學者華子崗遨遊萬里來到麻沅著書,華子崗有他藏書的石室。劉宋詩人謝靈運曾慕名而來,看到了華子崗留下了不少讚美麻姑山的詩篇。懸崖上的碑額、摩崖造像和雕刻工藝,達到了非常精妙的地步。晉時,大醫學士葛洪煉丹登臨麻姑山,稱讚神功泉是他走遍天下名山大川少有的好泉水。唐代撫州刺史顏真卿遊歷麻姑山時,親自撰文並書《麻姑仙壇記》;北宋思想家李覯在麻姑山“十賢堂”講學時,前來聽講的各地學生達百十人,無怪乎明朝廣西付使王華在《集麻姑序》中這樣寫道“吾盱為江右之名郡,山水之秀天下稱焉。而麻姑郡山之特殊者,故晉唐宋以來逮我朝諸名公聞人,慕其名者,未必不一游。
麻姑山是儒家傳道、授業之聖地。北宋思想家、教育家李覯在麻姑山設“讀書林”講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曾求讀於此。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在任撫州刺史時登游麻姑山,乘興撰書了被後代書家譽為“天下第一楷書”的《麻姑山仙壇記》,文天祥李綱曾任仙都觀主管。謝靈運、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晏殊楊萬里……相繼登詠過麻姑山,現仍保存歷代名人序、記、詩、賦900餘首(篇)。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和日本、新加坡等7國的現代書法名家都先後遊覽麻姑山,並留下了許多墨寶。
麻姑山還是我國東南道教勝地。在漢昭帝時,仙人浮丘公及弟子王、郭二仙就在丹霞山中修煉,自東晉大醫藥學家葛洪在此修道煉丹後,這裡就被看作祥瑞多福的通天之境,成為清幽的道教勝地。
麻姑山也是我國東南佛教傳播淨土。歷史上曾廟宇林立,香火旺盛。碧濤庵成為麻姑山佛教主要活動場所。尤其是在“道佛一家”的思想基礎上,麻姑山又成了佛教傳播聖地。
主要有:
一個成語:滄海桑田。
兩個典故:麻姑獻壽、擲米成丹。
三個教派:
道、釋、儒三教。
一塊豐碑:
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顏真卿的《麻姑山仙壇記》,是書法史上的一塊豐碑。
“五朵金花':
麻姑特產主要有“五朵金花”:麻姑酒麻姑米麻姑茶、麻姑仙棗、麻姑礦泉水,古時為朝廷貢品。

歷史名人相關詩句

謝靈運

三谷題游詩
南州實炎德,桂木凌寒山。
銅陵映碧澗,石蹬瀉紅泉。
既枉隱淪客,亦棲肥循賢。
險徑無測度,天路非術阡。
遂登群峰首,邈若升雲煙。
羽人絕仿佛,丹邱徒空筌。
圖牒復磨滅,碑版誰聞傳?
莫辨百代後,安知千栽前?
且申獨往意,乘月弄潺潑。
恆充俄頃用,豈為古今然!
這首詠麻源三谷的五言古詩,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385-433)游麻姑山的詩作,也是麻姑山有史記載的第一首游麻姑山的詩。謝靈運是我國著名的山水詩人,一生好遊歷,當年他任臨川內史,發現麻源三谷景奇山秀,泉清水碧,便順麻港人麻源,遊歷了麻源的丹霞地貌後,寫下了這首《人華子崗是麻源第三谷》的詩句,鐫刻在麻源三谷的石壁上(現麻源水庫壩址)。自謝公之後,登游麻姑山的文人墨客便絡繹不絕。麻姑山分一谷、二谷、三谷,一谷為山南,在橫排港一帶;二谷為中區,是麻姑山中心景區,沿錦溪一帶。三谷為山北,在上渚港至麻源水庫一帶。

顏真卿

仙壇書碑記
唐大曆元年(766),身為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的顏真卿( 709-785)因得罪權相元載,橫遭貶逐,任吉州司馬。大曆三年(768),改任撫州刺史。在貶謫期間,正逢佛道之學盛行之時,神仙洞府深為官場失意者所羨仰。顏真卿在當時風氣的薰染下,遍訪撫州名山寺觀,在撫州任上,他寫了《撫州寶應寺翻經台記》、《撫州寶應寺律藏院戒壇記》、《麻姑山仙壇記》、《臨川縣井山華姑仙壇碑記》、《華蓋山王郭二真君壇碑記》。而《麻姑山仙壇記》是他在大曆六年(771)所寫的作品,這篇作品居然有大、中、小三個版本,(現有唐、宋拓片藏北京、上海等地)可見顏真卿對麻姑山戀慕之深。他曾在《詠陶淵明》的詩中寫道:“興逐孤雲外,心隨飛鳥泯”。淡泊明志,翰墨寄情。這篇作品是顏真卿的代表作,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據傳,原麻姑山上的那棵唐大夫松就是顏真卿當年所栽。

劉禹錫

尋仙拜豐碑
劉禹錫(772-842)小顏真卿61歲,他是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官至禮部尚書。從永貞元年(805)開始,長期貶謫於巴山楚地達23年。在貶官期間,他遊歷名山大川,懷著對顏真卿這位前臣的仰慕,經撫州來南城,登遊了麻姑山,並賦詩一首:“曾遊仙跡見豐碑除卻麻姑更有誰?雲蓋青山龍臥處,日臨丹洞鶴歸時。霜凝上界花開晚,月冷中天果熟遲。人到便須拋世事,稻田還擬種靈芝。”

白居易

雨夜話桑田
白居易(772 - 846)字樂天,唐代著名濤人。元和十年(815),長安城中發生了暗殺宰相武元衡事件,他極力主張緝捕兇手,從而觸犯了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司馬為州刺史的輔佐,本就是一個閒職。在任四年,他廣結朋友,從事文學創作和遊覽。白居易來南城,先到河東景雲禪寺,然後再“立馬教人喚渡船”進入河西。他在河東遊覽了當時著名的景雲禪寺,和該寺住持上弘和尚交為友。在朋友們的陪同下,自居易上了麻姑山,並小住數日。當時正值春夏之交,麻姑山古木森森,時晴時雨,雲霧繚繞。他每日同文人好友,晴時登山訪道,雨來把酒論詩,抒發世事滄桑之變,官場失意之感。白居易本身就是一個道教的信仰者,對麻姑山也就情有獨鐘。一日,與友人閣中聽雨話詩,他趁興吟道:“籍庭雲色卷青山,昔有真人種得仙。金骨已隨鸞馭去,古壇猶在石岩邊。鳥啼花笑空朝日,樹老松高積歲年。願學麻姑長不老,擗麟開宴話桑田。”回江州後,他聽說景雲禪寺住持圓寂,還寫了《撫州景雲禪寺故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以示紀念。

晏同叔

感作麻姑詩
昔年權暫領軍城,靜愛仙山詠過春。
天上雲車曾枉駕,域中鰲海幾生塵。
明知綠髮升真籍,堪笑蒼顏預憲臣。
我若粗成忠國事,赤松爭羨漢廷人。
這是晏殊(991-1055)游麻姑山時有感而作的一首詩。晏殊,字同叔,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和著名詞人,官至宰相兼樞密使。青少年時代,多次上過麻姑山。他十五歲考中進士,被視為神童。從詩中的感嘆之詞來看,應是罷相後回鄉省親時,應朋友之邀上麻姑山時所作。

曾鞏

求學讀書林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幼年在南豐讀書,二十多歲,拜當時享譽甚高的李覯先生為師,就學於李覯先生門下。慶曆三年(1043),李覯在南城創辦盱江書院,又經常帶學生到麻姑山讀書林講學,來麻姑山聽講的各地學生趨之若鶩,曾鞏也是其中學有成就的佼佼者之一,他是李覯先生的得意門生。在麻姑山他寫了《游麻姑山》、《丹霞洞》、《送南城尉羅君》等七言古詩,《半山亭》、《碧蓮池》、《流杯池》、《七星杉》、《瀑布泉》、《顏碑》、《桃源》等七絕。慶曆六年(1046)八月,應仙都觀主管道士凌齊業之邀,寫了《仙都觀三門記》,對仙都觀之規模“唯王城為然”,山上“官從而侈也”的格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凌齊業是“里人也,不能辭”,但是寫記歸寫記,有觀點還是要說的,“不以人之情易天下之公,齊業之取予文豈不得所欲也。夫豈以予言為厲已也”。

楊萬里

題記藏書樓
淳熙十四年(1187)春,曾任禮部右侍郎的南宋詩人楊萬里( 1127-1206)遊覽了麻姑山,他在山上整整住了一個月,是在麻姑山居住最久的外籍名人之一。他獨自藤杖芒履輾轉於三十六峰之間,或…壺瓊漿,彈高山流水,或走寺觀廟宇,同僧人道士談古說今。當時適逢藏書山房維修竣工,對麻姑山學館來說,自然“談者以為盛事”,故請楊萬里題記,楊萬里應允,作《麻姑藏書山房記》一篇。

八帝王

敕封麻姑廟
宋代,是江西宗教發展的高峰時期,也是麻姑山道教的一個突出的發展時期。北宋鹹平二年(999),真宗趙恆“賜御書百餘軸”給麻姑廟,並敕牒改麻姑廟為仙都觀,“賜御書旌耀”。
北宋皇祐三年(1051),仁宗趙禎下詔,以“明堂之門”用篆書和飛白二體御賜仙都觀。
北宋元豐六年(1083),神宗趙頊封麻姑為“清真夫人”。
北宋元祐元年(1086),哲宗趙煦封麻姑為“妙寂真人”。
北宋宣和六年(1124),徽宗趙佶封麻姑為“真寂沖應元君”。
“元通寶殿”賜仙都觀。南宋嘉熙元年(1237),理宗趙昀封麻姑為“真寂沖應仁佑妙濟元君”。

兩丞相

主管仙都觀
麻姑山仙都觀經過歷代帝王的敕封,可謂名聲遠播,山上的主要宮觀——仙都觀通常都由主持道士監管,但歷史上卻還發生過兩位宰相曾主管仙都觀的事情。一位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徽宗時期任宰相的李綱(1083-1140),他受排擠時曾“下放”到建昌軍任仙都觀主管。他來到建昌軍,實際“上班”與否,還是個問號,因為這種“安排”只是對他的一種貶謫。他曾寫過一首《游麻姑山》的詩,“魯公詞翰勒山巔,鯁峭風姿卻喜仙。假道來游非偶爾,追尋遺蹟更茫然。野花芳草真成夢,老鶴喬松不記年。淮謂瑤台無路到,月明風露正娟娟。”李綱這時的心境可見一斑。還有一位也是南宋名相,即民族英雄與文學家的文天祥(1236——1283),也任過仙都觀主管,按《正德建昌府志》載:“文天祥,字履善,廬陵人,寶祐中乞祠主管建昌軍仙都觀。”《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九,《文丞相傳》中也有,“乞祠得主建昌軍仙都觀”的記載。倒底這位文丞相“上班”多長時間,還待進一步考定了。

李東陽

麻源探勝跡
李東陽( 1447-1516),字賓之,茶陵人,明朝弘治年間曾任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他慕名登遊了麻姑山,又尋謝靈運足跡到麻源三谷探勝,並有《游麻源三谷》詩一首:
駝峰隱地隆隆起,萬里江湖忽見之。
雪擁高原增突兀,日斜疏樹學參差。
來驚漢節隨風遠,去逐秦鞭度海遲。
獨有嘉名吾在耳,為君開卷一題詩。

李夢陽

錦溪賦酒詩
何泉下山城下流,溪上十家九酒樓,
老夫縱醒欲何往,此物名高十二州。
這是明代文學家李夢陽(1472-1530)的詩句,他當時任江西提學副使,經常下到各府、縣督辦府學、縣學之事。正德七年(1512)他來建昌府督建盱江書院,在地方官員的陪同下,遊覽麻姑山。他過龍。門橋,來到會仙橋,觀望錦溪旁一家挨一家的酒樓,聞著麻姑山米酒:飄出的香氣,情不自禁寫下了這首詩。這是一首酒詩,也是…幅畫,麻姑山仙都觀前,樓肆層層,酒旗招展,好一幅山中熱鬧的商貿景象。

湯顯祖

常作麻姑客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海若、清遠道人,晚號若士,臨川,以戲曲“臨川四夢”而享譽我國戲壇。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湯顯祖在從姑山求學於羅汝芳門下。他上過多少次麻姑山沒有記載,但在《湯顯祖文集》中有關南城的詩歌有40餘首,其中邀客上麻姑山,送客至麻姑山,麻姑山上送客的詩就有20餘首。他的幼年、中年、老年都與南城,特別是麻姑山、從姑山結下了深深的情緣。即使是貶官至廣東徐聞,路經南城、還作《入粵過別從姑諸友》。他最後棄官在家,也時念南城友人,或來南城作客。他在《耳伯麻姑游濤序》中寫道:“世總為情,情生詩歌,而行於神。天下之聲音笑貌,大小生死,
不出乎是。”湯公心跡,足可知矣。

徐霞客

兩上麻姑山
徐霞客(1587-1641)是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和旅行家。三十多年間,足跡遍及大半箇中國。流傳至今的《徐霞客遊記》中記載著他兩上麻姑山的全過程。崇禎九年(1636)十一月初二,出建昌南門,西行至麻姑山足,再登山至半山亭,見溪水如臥龍蜿蜒。E玉練雙飛,發出了“麻姑以水勝”的讚嘆。過仙壇,再上十里至王仙峰,下張坊,夜宿華嚴庵。初三經丹霞洞,過飛爐峰,下山宿縣城。初四出建昌東門,游從姑山。初五至硝石,初六至竺由,初七入新城。在新城、南豐旅行後,十四日至磁圭,十五日至路東,十六日人南門進城,十七日在河東景雲寺參觀後至麻源,十八日嘛姑山,夜宿芙蓉峰三仙祠.,

施閏章

仙山評仙酒
施潤章(1618-1683),清代文學家,官至刑部主事,後任江西參議,多次往來建昌、撫州。他文章淳雅。尤工于濤,與宋琬齊名,時稱“南施北宋”。他來南城登麻姑山,曾有《游麻姑山》七曹古濤一首:“石樑之上龍湫口,野店三家賣山酒。昧比蔗漿色菊黃,佳者冷冷如白玉。我來橋上呼一杯,驚濤轉壑山花開。花霧蒙蒙人自醉,醉聞泉響失酣睡。再沽一斗三百錢,不爭酒好爭神泉。水淺蓬萊知幾度,一勺猶傳丹井處。碧蓮池改洞雲迷,君看誰解遊仙去。”詩中寫了山民釀的米酒色好、味甜,主要是麻姑山神功泉的水好,這種米酒就是唐宋以來被作為貢酒的麻姑酒。

曾國藩

登游麻姑山
鹹豐八年(1858)九月初九,曾國藩(1811——1872)率部進駐建;昌府,十一日便派人到山上挑泉水一擔供其飲用,山僧又送來麻姑酒請其品嘗。曾國藩一來建昌就派人查尋上道路,可見麻姑山在他心中嚮往已久。十六日吃過早飯,偕同地方官游麻姑山。麻姑山官觀本是郡城官民祈禱朝拜之所,鹹豐六年(1856)被太平軍焚毀。所以這次曾國藩上山除遊覽自然景色外,官觀勝跡,可觀者甚少,連麻姑廟中的麻姑神像都沒有看到。午飯後游丹霞洞,傍晚回到龍門橋小憩,感嘆“麻姑山之勝,以此為第一”。可見千年麻姑人文勝景在那時就已毀得差不多了。十月十二日游麻源三谷,見東岸有摩岩“雲門二字,謠岸摩岩字很多,但字跡模糊,辯認不清。中午在棲雲庵休息,傍晚才回縣城。

毛澤東

小憩半山亭
1932年6月到年底,蔣介石三次“圍剿”失敗後,對中央蘇區採取守勢,中央蘇區進入了一個比較穩定發展的時期,黨內“左”傾機會主義者盲目樂觀,制訂了“攻打贛州”等城市的盲動主義路線。毛澤東指出:我們要利用敵人進攻的間隙,在鞏固蘇區的基礎上,集中紅軍主力向白區推進,擴大根據地。
1932年8月22日,毛澤東率紅一方面軍部分官兵從宜黃翻過英蓉山經石坪來到麻姑山。中午時分到達半山亭,毛澤東和隨行人員在半山亭稍事休息,吃了午飯後在半山亭察看南城地形。下山後,毛澤東同羅榮桓、左權、羅炳輝等沿著黃家圍、姚家巷到達大竹山。當時,南城縣城集結許克祥、毛炳文等部17個團的兵力,還有南豐、黎川等縣的地方保全團。縣城城牆高,登高山上有碉堡和土圍工事,土圍,大竹山前是一塊開闊地,根據這種地形,毛澤東在大竹山密林中開了一次戰地會議,研究打不打南城的問題,最後“周恩來、毛澤東、朱德乃決計不攻南城,改令紅軍在南城、南豐、宜黃一線分兵籌款和發動民眾。”當天晚上毛澤東住在麻嶺下危家祠堂。

交通信息

乘坐動車或者開汽車到達南城縣,再乘坐當地計程車或包車前往景區,也可自駕前往。
火車站可乘坐10路公交、縣城可乘坐2路公交至麻姑山遊客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