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圍村(山東省萊蕪市苗山鎮南圍村)

南圍村(山東省萊蕪市苗山鎮南圍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磨石峪村隸屬萊城區苗山鎮,位於萊城東北20公里,鎮駐地東4公里處。地處山區。東南西北分別與本鎮的桃園、唐上坡、蘇上坡和南古德范村接壤。全村現有耕地面積708畝,人家131戶,430口人。有孫、亓、呂、狄、翟五姓。由於山青水秀,人都長壽,小小村莊,進入古稀之人竟有53人,因此人稱長壽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苗山鎮
  • 電話區號:0634
  • 郵政區碼:271100
  • 地理位置:位於萊城東北20公里鎮政府駐地東6公里處,在楊家橫水庫南側。
  • 面積:耕地358畝
  • 人口:488人(2014年)
  • 車牌代碼:魯S
地圖信息,
據村碑記載,明朝萬曆年間,有楊氏遷居於此,不久遭賊寇抄斬。後於清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有孫氏自淄川陰柳莊來此建村,因址在峪中,附近山石可加工成磨刀石,故名磨石峪。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磨石峪原屬萊蕪縣石馬鄉;1941年萊蕪劃為三縣,磨石峪屬萊東縣石馬區;1945年萊蕪改地名區為數字區,磨石峪屬第六區;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磨石峪隸屬常莊人民公社;1984年4月,常莊公社改為常莊辦事處,磨石峪隸屬常莊辦事處文字鄉。1985年常莊辦事處分為常莊鄉與和莊鄉,磨石峪屬常莊鄉;2001年,苗山鎮、常莊鄉、見馬鄉合併為苗山鎮,磨石峪歸屬苗山鎮至今。
村東、南、西三面環山,北為河谷,整個地貌南陡北緩,酷似香爐。東面的蒼山巍峰兀立,陡峭如劈。山懷中有一石門,流傳著動人的故事。抗日戰爭中有一次反包圍的蒼山戰鬥就發生在這裡。與此隔村相望的西山巔如平地,上砌滿山寨,道道石牆築砌著戰亂年代先輩們的艱辛。
村北有一攔河大壩,高高的石堤將蒼山與西山連線,把守著村子的門戶。壩東端一條鄉間公路北去連著水東路。夏雨季節,由北向南而來可以看到,大水漫壩而下,形成巨大的瀑布,摔在下面的石板上,珍珠飛濺,形成一道亮麗的景觀。
磨石峪的土地大都分布在環村的山嶺上,相當瘠薄,加上以前缺水和交通不便,曾是附近有名的窮村。民謠說“磨石峪,光石頭,土如珍珠,水如油”,“棠梨子樹,開白花,磨石峪里缺水喝。”因此,過去在農作物種植上僅限種些穀子以及地瓜、南瓜等耐旱作物,既便如此,也是十年九不收。
窮則思變。新中國成立後到20世紀70年代末,村里對山、水、路進行了全面治理。1968年,鑿通了村與公社之間駐地的山間公路。1974年至1978年,鑽成了深達100多米,提水量在每小時30方以上的機井4眼,並修築了蓄水量達兩萬多方的村北攔河大壩,全面解決了灌溉和飲用水。1978年,又使村三面山坡的果樹覆蓋率達到80%。改革開放以來,磨石峪人又緊跟時代步伐進行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從大面積種植西瓜、兩紅柿到專業化養豬,逐步形成了種植、餵養、加工等多產並舉的生產經營方式。在治理與調整的基礎上,目前村民生活正全面向小康邁進。
村里1979年開始通電。截至2002年村中家家戶戶都有電視,多半村民家中並安有電話。成為原常莊鄉首批電話村。
磨石峪村雖然人口不多,但名人名匠出了不少。解放前,老中醫亓義花煉製的“紅聖丹”是遠近聞名的治瘡良藥。他的傳人亓克紹、亓志紅都是這一帶著名的鄉醫。解放初期的五六十年代。織匠呂興明織的粗布名噪鄉罩。
坐落在村南的磨石峪國小創辦於1950年,劉春玉是第一任教師,後來張宏啟在此執教多年。教學質量一直在全公社名列前茅。自恢復高考制度至2002年,已考取17名大中專學生,其中孫行光是本村考取的第一名大學生。
磨石峪雖然偏僻,但有強烈的改革意識。改革開放以來,已有亓義城等十戶村民由初始的小商小販到進城經商,現發展為資產50萬元以上的批發大戶已有三家。磨石峪人,正昂首闊步,向現代化邁進。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