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越南歷史時期)

南北朝(越南歷史時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北朝(語:Nam Bắc Triều)發生在1533年-1592年,是指越南歷史上在後黎朝前期(1428年-1527年)之後,鄭氏控制的後黎朝後期(1592年-1627年)之前莫、黎兩朝相爭時期。北朝(1527年-1592年)為莫朝,南方的後黎朝先後被所控制。最終後黎朝於1592年消滅莫朝,恢復了其對全境的名義上的統治。莫氏在亡國之後一度由於中國的干預享有越南北部高平地區,但終究於1672年徹底滅亡。

歷史沿革,文化藝術,

歷史沿革

1527年4月,後黎朝權臣莫登庸自稱為安興王。6月,莫登庸便逼黎恭皇讓位,自封為太祖,改元明德,立莫登瀛為太子,建立莫朝
莫登庸(即莫太祖,1527─1529年在位)奪取黎氏帝位後,有鑒於長期以來“制度稍弛”,乃在兵制、田制、官制等方面作出調整,“仿各前朝官制,依例編補充之”。與此同時,中國明朝注意到莫氏代黎的政局發展,並有意恢復黎氏。登庸擔心明人興兵問罪,便向明人割讓歸順州(在今中國廣西)等地,又贈送金銀財寶,以博取和好關係。
莫登庸為穩固權力,採用陳朝太上皇制度,1529年末,莫登庸讓位給太子登瀛。翌年正月,莫登瀛即位,是為太宗。莫登庸自稱太上皇。傳位於兒子莫登瀛(即莫太宗,1530─1340年在位),登庸本人仍操縱實權。但莫氏奪位引起效忠黎氏的清化守將阮淦(或作阮弘淦)不服,於1533年(黎元和元年、莫大正四年)擁立黎昭宗少子黎維寧為帝,是為莊宗(1533─1548年在位),後黎朝恢復帝統。1543年(黎元和十一年、莫廣和三年),黎氏攻取西都清化。後世將統治清化以南的黎氏朝廷稱為南朝,統治山南以北的莫氏朝廷稱為北朝,此一歷史時期(1527─1592年)便被稱為南北朝
北方莫朝長期處於內憂外患之中。黎氏朝廷及其支持者時常向明朝控訴莫氏奪權,如1533年,黎廷派使入明,控訴“莫登庸僭亂,竊據國城”;鎮守北部邊境宣光,忠於黎氏的武文淵亦在1537年(黎元和五年、莫大正八年),派人到明廷自述“與登庸相攻”,並提出“願待天兵(指明朝軍隊)南下”,一同攻莫。明朝遂有意對莫氏用兵。莫登庸有感難以抵抗,乃於1540年(黎元和八年、莫大正十一年)上書明朝,聲言自己害怕明朝出軍,願意“投降”及割讓土地。明廷便改安南國為“安南都統使司”,由莫登庸任“都統使”,讓莫氏統治安南。而南方的後黎朝名臣輩出,有阮淦、鄭檢(阮淦之婿)、馮克寬、梁有慶等人支撐。鄭檢招募豪傑,訓練士卒,儲備糧草物資,準備北伐莫氏。
南北朝雙方戰事頻繁,意在消滅對方。1559年(黎正治二年、莫光寶三年),鄭檢北伐,攻取多個地區,不料莫朝宗室將領莫敬典領兵直趨南朝首都清化,鄭檢見情況危急,唯有放棄占領區,回保清化。1570年(黎正治十三年、莫崇康五年),鄭檢去世,莫敬典領兵南下,鄭檢之子鄭松指揮諸軍抵抗,莫軍不勝,糧盡而回。1573年1583年年間,莫朝多次進攻南朝清化、乂安等地,但鄭松致力堅守,莫軍無功而回。因鄭松威權日盛,南朝黎英宗皇帝(1556─1573年在位)企圖剷除,但反被鄭松所弒,改立黎維潭為新君(即世宗,1573─1599年在位),鄭松繼續掌權。1592年(黎光興十五年、莫洪寧二年),鄭松攻破北朝首都升龍(即河內),斬莫朝君主莫茂洽(1562─1592年在位),後黎朝遷回升龍以作國都,北方莫朝終結。其後,鄭松掃蕩莫氏殘餘勢力,只有莫敬恭占據高平,並由於明朝乾涉,後黎朝唯有讓莫氏保有高平。

文化藝術

南北朝時期,學術思想界有著名人物阮秉謙。阮秉謙為莫朝狀元,因不滿莫氏朝廷奸臣橫行和分黨結派,乃隱居辦學。他的學說將儒學宋代理學)和道家思想互補互用,融合而成;對當時社會現象,阮秉謙常以易學里的相生相剋、機緣造化、陰陽變化等原理來作解釋,因此具有神秘色彩。阮秉謙在越南哲學、思想史具有相當影響力,後世對他有“安南理學有程泉(指阮秉謙)”、“誠南國至人哉”等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