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大藏經

佛教術語,指錫蘭上座部所傳之巴利文大藏經。又作巴利三藏。原本僅稱三藏(巴 Ti-pit!aka)。釋尊入滅後,摩訶迦葉等弟子結集三藏。至阿育王時,目犍連子帝須(巴 Moggaliputta-tissa)再次結集,編輯論事。王子摩哂陀(巴 Mahinda)復將其傳至錫蘭。現存南傳大藏經各典籍成立之年代不一,成立最遲之年代被推定為西元前二至一世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傳大藏經
  • 實質:佛教術語
  • 別稱 巴利文大藏經、巴利三藏
  • 出處:佛光大辭典
簡介,內容,歷史沿革,

簡介

佛教術語,指錫蘭上座部所傳之巴利文大藏經。又作巴利三藏。原本僅稱三藏(巴 Ti-pit!aka)。釋尊入滅後,摩訶迦葉等弟子結集三藏。至阿育王時,目犍連子帝須(巴 Moggaliputta-tissa)再次結集,編輯論事。王子摩哂陀(巴 Mahinda)復將其傳至錫蘭。現存南傳大藏經各典籍成立之年代不一,成立最遲之年代被推定為西元前二至一世紀。

內容

一、毗尼藏(巴 Vinaya-pit!aka),即律藏
(一)經分別(巴 Sutta-vibhan%ga)*
(二)犍度(巴 Khandhaka)*
(三)後篇(巴 Pariva^ra)
二、修多羅藏(巴 Sutta-pit!aka),即經藏:
(一)長部(巴 Di^gha-nika^ya)*
(二)中部(巴 Majjhima-nika^ya)*
(三)相應部(巴 Sam!yutta-nika^ya)*
(四)增支部(巴 An%guttara-nika^ya)*
(五)小部(巴 Khuddaka-nika^ya)
(1)法句(巴 Dhamma-pada)*
(2)譬喻(巴 Apada^na)
(3)自說(巴 Uda^na)
(4)如是語(巴 Itivuttaka)*
(5)經集(巴 Sutta-nipa^ta)
(6)天宮事(巴 Vima^na-vatthu)
(7)餓鬼事(巴 Peta-vatthu)
(8)長老偈(巴 Thera-ga^tha^)
(9)長老尼偈(巴 Theri^-ga^tha^)
(10)本生(巴 Ja^taka)
(11)義釋(巴 Niddesa)
(12)無礙解道(巴Pat!isambhida^-magga)
(13)佛種性(巴 Buddha-vam!sa)
(14)所行藏(巴 Cariya^-pit!aka)
(15)小誦(巴 Khuddaka-pa^t!ha)
三、阿毗曇藏(巴 Abhidhamma-pit!aka),即論藏:
(一)法集論(巴 Dhamma-san%gaN!i)
(二)分別論(巴 Vibhan%ga)
(三)界論(巴 Dha^tu-katha^)
(四)人施設論(巴 Puggala-pan~n~atti)
(五)雙論(巴 Yamaka)
(六)發趣論(巴 Pat!t!ha^na)
(七)論事(巴 Katha^-vatthu)(*記號系類於現存漢譯大藏經者)

歷史沿革

約西元前一世紀,始有南傳大藏經之注釋。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向東南亞各國傳播,產生緬甸、泰國等國文字之藏經。一八八一年英國成立巴利聖典協會(Pa^li TextSociety),將南傳大藏經及注釋之大部分以羅馬字校訂出版。此外另刊行英譯本南傳大藏經。日本方面於昭和十年至十六年(1935~1941),由高楠博士功績記念會將巴利聖典協會出版之巴利三藏翻成日文出版,題為“南傳大藏經”,全部七十冊,其中含有若干藏外書。藏外之注釋有三藏之直接注(巴 at!t!hakatha^)、復注(巴 t!i^ka^,注之注)、復注之注(巴 anut!i^ka^);藏外書則有綱要書、史傳書等。((參見:大藏經)893) p3748
FROM:【佛光大辭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