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趣論

《發趣論》,亦稱《發趣大論》(Patthana-mahapakarana),或稱《缽底叉》(Patthana)、《品類》。南傳佛教論典。為南傳上座部根本七論之一。“趣”,即趨向;“發趣”,即發起種種趨向的學說,其目的是引人趨向種種成佛之道。全論分為兩部分內容,論述了“論本母”一百二十二門與二十四緣之間的緣起關係。前部分的初分,討論了論母的設定和緣起的定義;後部分的次分,介紹了二十四趣。在二十四趣中,又分為順發趣、逆發趣、順逆發趣、逆順發趣四大類,以下又分出三法發趣、二法發趣、二法三法發趣、三法二法發趣、三法三法發趣、二法二法發趣等六類。本論首次提出了二十四緣的學說,反映了南傳上座部佛教哲學分析的特點和水平,並可看出上座部佛教在哲學分析與心理分析上的細緻程度,故在佛教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的影響也非常大。公元5世紀時覺音論師除了為本論作注外,還在《清淨道論》中屢屢引用。現已出版了羅馬字母轉寫的巴利文本。日譯本收於《南傳大藏經》第五十至五十六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