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松

南亞松

南亞松(學名:Pinus latteri Mason)是常綠喬木,枝輪生,冬芽顯著,芽鱗多數,覆瓦狀排列。嫩枝上長有針葉,針葉是著生在枝葉交接處的節狀葉枕上,每根松針的外圍都有一層厚厚的角質層和一層臘質的外膜,這樣就減少了松樹身上水份的喪失,保證該物種可以在很乾燥的環境下生存。球果第二年秋季成熟。木材松脂,紋理直或斜,紋理直或斜,結構適中細膩,可用於家具製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南亞松
  • 拉丁學名:Latter Pine
  • 二名法:Pinus latteri Mason
  • :植物界
  • 裸子植物門
  • 松柏綱
  • 松柏目
  • 松科
  • 松屬
  • 拉丁學名:Pinus latteri
  • 保護級別:近危(NT),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形態特徵,生態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經濟價值,常見用途,栽培技術,病蟲害,南亞松松脂,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30米,胸徑可達2米;樹皮厚,灰褐色,深裂成鱗狀塊片脫落;幼樹樹冠圓錐形,老則圓球形或傘狀;一年生枝深褐色,無毛,不被白粉,苞片狀的鱗葉在二年生枝上常脫落;冬芽圓柱形,褐色,頂端尖,芽鱗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邊緣薄、絲狀,先端漸尖,微向外反卷。針葉2針一束,長15-27厘米,徑約1.5毫米,先端尖,兩面有氣孔線,邊緣有細鋸齒;橫切面半圓形,多型皮下層細胞,在表皮細胞下呈倒三角狀斷續分布,樹脂道2個,中生於背面;葉鞘較長,長1-2厘米,緊包於每束針葉的基部,初呈紅褐色,後漸變呈淡灰褐色或暗灰褐色。雄球花淡褐紅色,圓柱形,長1-1.8厘米,聚生於新枝下部成短穗狀。球果長圓錐形或卵狀圓柱形,成熟前綠色,熟時紅褐色,長5-10厘米,果梗較細,長約1厘米;中部種鱗矩圓狀長方形,長約3厘米,寬1.2-1.5厘米,鱗盾近斜方形或五角狀斜方形,有光澤,上部厚,稍隆起,稍向後彎曲(尤以球果基部種鱗的鱗盾顯著),下部平,橫脊顯著,隆起,縱脊亦較明顯,並有多數縱橫槽紋自鱗臍向周圍輻射伸展,鱗臍通常微凹; 種子灰褐色,橢圓狀卵圓形,微扁,長5-8毫米,徑約4毫米,連翅長約2.5厘米。花期3-4月,球果第二年10月成熟。
南亞松

生態環境

生長於海拔50-1200米的丘陵台地以及山坡,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分布範圍

分布於廣東(海南島安定、臨高、東方、保亭、儋縣,屯昌等地及湛江)、廣西南部(合浦、欽縣、東興等地)海拔50-1200米丘陵合地及山地. 海南白沙、屯昌山區有單純林。馬來半島、中南半島及菲律賓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緬甸薩爾溫江流域。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木材富樹脂,邊材黃色,心材褐紅色,結構較細密,材質較堅韌,比重0.6-0.64,紋理直,耐久用。可供建築、橋樑、電桿、舟車、礦柱(坑木)、板料、器具、家具及造紙原料等用。樹幹割取樹脂;樹皮可提栲膠;針葉可提煉松節油。可作海南島、雷州半島、廣西南部的荒山荒地的造林樹種。
是經濟樹種,可作海南島、雷州半島、廣西南部的荒山荒地的造林樹種。木材富樹脂,邊材黃色,心材褐紅色,結構較細密,材質較堅韌,比重0.6-0.64,紋理直,耐久用。可供建築、橋樑、電桿、舟車、礦柱(坑木)、板料、器具、家具及造紙原料等用。樹幹割取樹脂;樹皮可提栲膠;針葉可提煉松節油。

常見用途

南亞松(材質優良、紋理通直,抗壓力強,富含樹脂,耐朽力強,工藝價值高,油漆性能良好,易乾燥。木材可做建築、航空、橋樑和車船材。木材的刨削、車旋性能良好,易於加工,適於做各種模型,也可做膠合板、樂器和運動器械等。南亞松結實豐富,種粒大,含油量高(多達70%左右),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木本油料,富含樹脂,可采脂,樹皮可提取單寧,松針可提取松針油。南亞松是國民經濟建設中套用十分廣泛的主要珍貴用材樹種,也是城鄉園林綠化的優良樹種,深受民眾喜愛,應當大力發展栽植。

栽培技術

栽植造林技術因苗木的種類而異。容器苗帶土坨,栽植過程中根系不易受損傷,因而成活率較高。造林技術也較簡單。裸根苗在起苗栽苗過程中,細小的活動根多半受損傷,其成活決定於根系的再生能力和環境條件,同時也要受苗木質量年齡、栽植季節和栽植方法諸因素的影響。移植苗由於根系發達、根莖比大,成活率一般高於原生苗。造林苗齡主要取決於樹種,南亞松一般以2~3年生苗為宜,但在採伐跡地雜草繁茂地段,則以3~4年生苗為宜。華北地區油松雨季造林多用1.5年生苗,春季造林多用2年生苗或移植苗。 1年生苗甚至用秋季播種翌春出□的百日苗造林。一般以早春為適宜的造林季節,有穴植和縫植兩種栽植方法,都要保持苗根濕潤,栽植時注意使根系舒展,覆土後踏實。對於受傷的和過長的側根栽前可適當修剪。在乾旱地區造林可採取各種削弱地表蒸發的措施。苗木的配置,一般是每個栽植點栽
南亞松南亞松
1株,但也有叢植的,即每個栽植點栽2~4株。叢植對提高成活率和促進幼樹生長有利。松樹造林密度以每公頃4444株(株行距1.5×1.5米)為宜,也可採取每公頃3333株(株行距1.5×2.0米),甚至2500株(株行距2×2米)的。

病蟲害

松毛蟲是松樹最主要的食葉害蟲,常造成極大的損失。松茸針毒蛾主要為害馬尾松與油松,在廣西常與馬尾松毛蟲混同發生,能猖獗成災。松針小卷蛾大袋蛾等的幼蟲也為害嚴重。新松葉蜂在不同分布區間歇性成災。微紅梢斑螟幾乎遍布全國,是鑽蛀主梢的最主要害蟲,使側枝叢生或因更替主梢而樹幹彎曲。松梢小卷蛾,也能使主梢受害枯萎。球果螟為害球果。針葉樹天牛和小蠹是鑽蛀為害枝、乾的大害蟲,可使松樹成片死亡,但一般不侵害健康木。華山松大小蠹侵害健康的華山松,能猖獗成災。松十二齒小蠹落葉松八齒小蠹和雲杉八齒小蠹也能侵害健康木。松乾蚧是一類刺吸為害枝幹的毀滅性害蟲。防治時應貫徹適地適樹、合理混交、良好的撫育管理等以營林措施為主的原則,必要時可輔以藥劑防治。

南亞松松脂

南亞松是典型的熱帶松類,主要分布於我國海南省及廣東西部。南亞松是我國產脂力最高的松樹,每株年產松脂14公斤左右,松脂含油高,松香不結晶,酸值高,含有二元酸為其特徵。目前國內南亞松松香產量約在2000噸左右,由於其獨特的產品特性,產品供不應求,主要供應日本韓國等國外松香深加工企業。
南亞松南亞松
開割松樹樹體後流出來的含油樹脂。樹木生理活動的產物,主要由萜類化合物組成。剛流出的松脂是無色透明的油狀液體,暴露在空氣中後隨萜烴化後物的逐漸揮發而變稠,最後成為白色或黃色的固態物質──毛松香。松脂是製造松香和松節油的原料。
形成和組成松樹針葉進行光合作用生成的糖類,再經過複雜的生物化學變化,在木材的薄壁細胞中形成松脂,它通過泌脂細胞壁滲入樹脂道。樹脂道是松樹特有的結構,在木質部、針葉和初生皮層中形成3個獨立的系統。木質部的樹脂道有縱生和橫生兩種,它們在木材中互相溝通形成樹脂道系。采割松脂時,只要割傷樹幹外緣木質部,松脂就會通過樹脂道系外流。
松脂主要由樹脂酸和萜烴組成,此外還含有少量雜質和水分。樹脂酸和萜烴的含量因樹種、產地、采脂方法和貯存期而異。馬尾松松脂一般含75%左右的樹脂酸和20%左右的萜烴,其餘為水分和雜質。松脂中樹脂酸有兩類:①樅酸型酸,包括樅酸、左旋海松酸、長葉松酸、新樅酸、去氫樅,是樹脂酸中的主要部分。②海松酸型酸,包括海松酸、異海松酸。馬尾松松脂中含有較多的左旋海松酸,但在加工過程中受熱異構成其他樅酸型酸,所以松香中基本上不含左旋海松酸,而含較多的其他樅酸型酸,特別是樅酸。南亞松松脂含有二羧基樹脂酸。松脂中的萜烴主要是a-蒎烯和β-蒎烯。兩者含量隨樹種和地區等變化較大。此外還有β-水芹烯、莰烯、香葉烯、雙戊烯長葉烯石竹烯等。中國產松脂含蒈烯甚少。
世界生產情況生產脂松香的主要國家有蘇聯(年產20萬噸左右)、葡萄牙(10萬噸左右)、墨西哥和印度等。國外普遍採用化學采脂,勞動生產率較高。美國最早採用割皮硫酸刺激采脂(伐前強度采脂),濕地松每株年產松脂6千克,每一工人每年生產松脂20噸。蘇聯主要用亞硫酸鹽酒精醪液刺激采脂,每人每年采脂可達5噸。葡萄牙推廣窄割面化學采脂,以硫酸黑膏為刺激劑,每株松樹年產松脂2千克。世界松香年耗量長期維持在110萬噸左右。由於浮油松香木松香的原料日趨短缺,有依靠脂松香來滿足需要之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