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袋蛾

大袋蛾

大袋蛾,Clania vartegata Snellen,為鱗翅目蓑蛾科窠蓑蛾屬的一種食性多樣的害蟲。分布雲南貴州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台灣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等省。已記錄的寄主植物有法桐、楓楊、柳樹、榆樹、柏樹、槐樹、銀杏、油茶、茶樹、櫟樹、梨樹、枇杷及玉米、棉花等多種林木、果樹和農作物。以薔薇科、豆科、楊柳科、胡桃科及懸鈴木科植物受害最重,幼蟲取食樹葉、嫩枝及幼果,大發生時可將全部樹葉吃光,是災害性害蟲。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發生規律,種群分布,防治方法,人工除治,藥劑防治,生物防治,

形態特徵

成蟲
雌雄異形。雌成蟲無翅,乳白色,肥胖呈蛆狀,頭小、黑色、圓形,觸角退化為短刺狀,棕褐色,口器退化,胸足短小,腹部8節均有黃色硬皮板,節間生黃色鱗狀細毛。雄蟲有翅,翅展26~33毫米,體黑褐色,觸角羽狀,前、後翅均有褐色鱗毛,前翅有4~5個透明斑。
大袋蛾幼蟲大袋蛾幼蟲
橢圓形,淡黃色。
幼蟲
雌幼蟲較肥大,黑褐色,胸足發達,胸背板角質,污白色,中部有兩條明顯的棕色斑紋,雄幼蟲較瘦小,色較淡,呈黃褐色。
雌蛹黑褐色,體長22~33毫米,無觸角及翅;雄蛹黃褐色,體細長,17~20毫米,前翅、觸角、口器均很明顯。 危害板栗的袋蛾類害蟲除大袋蛾外,還有茶袋蛾、白袋蛾、小袋蛾等。

發生規律

在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1年發生1代,南京和南昌極少數發生2代,廣州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袋囊中掛在樹枝梢上越冬。在鄭州地區,翌年4月中下旬幼蟲恢復活動,但不取食。雄蟲5月中旬開始化蛹,雌蟲5月下旬開始化蛹,雄成蟲和雌成蟲分別於5月下旬及6月上旬羽化,並開始交尾產卵。6月中旬幼蟲開始孵化,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孵化盛期,8月上中旬食害劇烈,9月上旬幼蟲開始老熟越冬。成蟲羽化一般在傍晚前後,雄蛾在黃昏時刻比較活躍,有趨光性,以夜間8~9點誘到的雄蛾最多,約占全夜誘獲量的80%。雌蟲終生棲息於袋囊中,雄成蟲從雌蟲袋囊下端孔口伸入交尾器進行交配。雌蟲產卵於袋囊中,每1雌蟲可產卵2000~3 000粒,最多可達5000餘粒。初孵幼蟲自袋囊中爬出,群集於周圍葉片上,後吐絲下垂,順風傳布蔓延,4級風可順風飄落500米以外。以絲撮葉或少量枝梗營造囊護體,幼蟲隱匿囊中,袋囊隨蟲齡不斷增大,取食遷移時均負囊活動,故有袋蛾和避債蛾之稱。3齡後,食葉穿孔或僅留葉脈。幼蟲晝夜取食,以夜晚食害最凶,嚴重時可聽到沙沙的食葉聲。在安徽合肥各蟲。態歷期:卵期17~22天,幼蟲期210~240天,雌蛹期12天,雄蛹期24~33天,雌成蟲壽命12~19天,雄2~3天。在江西南昌,卵期平均21.5天,雌幼蟲發育期320天,雄300天;雌蛹期17天,雄40.7天,雌成蟲壽命14天,雄4.7天。 該蟲一般在乾旱年份最易猖獗成災,6~8月總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時,將會大量發生,在509毫米以上時發生少,不易成災。主要是降水後空氣濕度大,影響幼蟲的孵化並易引起罹病死亡。在其喜食的二球懸鈴木、泡桐等四旁林木及苗圃、栗園、茶園內常危害猖獗。

種群分布

主要分布雲南、貴州、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台灣、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等省。

防治方法

人工除治

秋、冬季樹木落葉後,摘除越冬護囊,集中燒毀。

藥劑防治

①化學藥劑:幼蟲孵化後,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8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1000倍液或25%殺蟲雙500倍液噴灑。也可用2.5%敵百蟲粉劑或6%六六六可濕性粉劑噴粉。
②生物製劑:在幼蟲孵化高峰期(6月上旬)或幼蟲危害期(6月上旬至10月上、中旬),用每毫升含1億孢子的蘇雲金桿菌溶液噴灑。也可用25%滅幼脲500倍液,或森得保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或3%高滲苯氧威乳油3000~4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或0.3%苦參鹼可溶性液劑1000~1500倍液,或1.2%苦·煙乳油植物殺蟲劑釋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

生物防治

①噴施生物製劑(詳見上述生物製劑使用方法)。
②保護和利用昆蟲天敵。大袋蛾幼蟲和蛹期有各種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如:鳥類、寄生蜂、寄生蠅等,要注意保護和利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