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屬

松屬

松屬(拉丁學名:Pinus Linn)松科植物中一屬,常綠喬木,稀灌木,有樹脂;樹皮平滑或縱裂或成片狀剝落;冬芽有鱗片;枝有長枝和短枝之分,長枝可無限生長,無綠色的葉,但有鱗片狀葉,小枝極不發達,生於長枝的鱗片狀葉的腋內,球花單性同株;雄球花腋生,簇生於幼枝的基部,多數成穗狀花序狀,花粉有氣囊;雌球花側生或近頂生,單生或成束,球果的形狀多種,對稱或偏斜,有梗或無梗,第3年成熟,成熟時珠鱗發育成種鱗,木質,厚,其露出部分名鱗盾(Apophysis),鱗盾背部或頂部隆起的部分名鱗臍(Umbo);種子有翅或無翅。松屬約80餘種,分布於北半球,從北極附近至北非、中美及南亞直到赤道以南地方,中國有22種10變種,分布極廣,為重要造林樹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松屬
  • 拉丁學名:Pinus Linn
  • :植物界
  • :裸子植物門 Gymnospermae
  • :松杉綱 Coniferopsida
  • :松杉目 Pinales
  • :松科 Pinaceae
  • 亞科:松亞科 Pinoideae
  • :松屬
  • 分布區域:分布於北半球等地
  • 模式種:歐洲赤松
起源時間,起源地點,形態特徵,分布情況,下級分類,種列表,模式種介紹,主要價值,

起源時間

1. 古地理學證據
松屬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基本上沒有松樹的蹤跡,因而松樹起源於統一泛大陸分裂以後。古地理學研究表明泛大陸分裂為勞亞古陸與岡瓦納古陸的時間出現在中生代初期的三疊紀。
2. 孢粉學證據
國外對松樹化石種的報導以比利時白堊紀地層中發掘的比利時松(P.belgica)化石為最早。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張璐瑾先生根據對四川威遠地區晚三疊世孢粉研究,發現了威遠松(P.weiyuanensis)及環抱松(P.amplexus)2個孢粉化石新種,以及“屬征為雙維管束類型的松科松屬花粉”化石種。說明晚三疊紀時松樹已出現在康滇古陸並已分化,甚至可以分辨出單、雙維管類型。
結論是松屬起源於中生代三疊紀。

起源地點

北美洲缺乏最原始的亞屬(組),但它具有松屬15個亞組中的12個,95個樹種中的54個,超過了其它地區,它應該是松屬的現代分布中心。
現代分布中心與起源地之間尚有一定距離。起源地應該具備該類植物最早化石及原始類群最集中各演化階段的類群都有代表的地區,而這一地區自該屬植物發生以來又未受過巨大災害。中國四川的威遠地區晚三疊紀地層已經發現了松樹孢粉化石,這是迄今最早的松樹化石記錄。中國西南及中南半島東部的越南又集中了2個原始亞屬2個原始組及其中4個亞組(Subsect. Krempfianae, Subsect. Balfourianae, Subsect. Genardlianae, Subsect. Cembroides)中前3個亞組的代表,地史上又無巨大災害發生,松屬植物起源於這一地帶的可能性最大。三疊紀時,這裡處於古地中海的東緣,屬康滇古陸及印支古陸範圍,氣候屬濕熱的熱帶—亞熱帶氣候。這就很好地解釋了松屬植物可以擴展到熱帶地區而松科其它屬均不能夠的原因。歲月流逝,氣候變更,松屬逐漸適應了乾旱、寒冷的環境,形成了眾多的廣布北半球的種類。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稀為灌木;枝輪生,每年生一節或二節或多節;冬芽顯著,芽鱗多數,覆瓦狀排列。
葉有兩型:鱗葉(原生葉)單生,螺旋狀著生,在幼苗時期為扁平條形,綠色,後則逐漸退化成膜質苞片狀,基部下延生長或不下延生長;針葉(次生葉)螺旋狀著生,輻射伸展,常2針、3針或5針一束,生於苞片狀鱗葉的腋部,著生於不發育的短枝頂端,每束針葉基部由8-12枚芽鱗組成的葉鞘所包,葉鞘脫落或宿存,針葉邊緣全緣或有細鋸齒,背部無氣孔線或有氣孔線,腹面兩側具氣孔線,橫切面三角形、扇狀三角形或半圓形,具1-2個維管束及2個至10多箇中生或邊生稀內生的樹脂道。球花單性,雌雄同株;雄球花生於新枝下部的苞片腋部,多數聚集成穗狀花序狀,無梗,斜展或下垂,雄蕊多數,螺旋狀著生,花葯2,藥室縱裂,藥隔鱗片狀,邊緣微具細缺齒,花粉有氣囊;雌球花單生或2-4個生於新枝近頂端,直立或下垂,由多數螺旋狀著生的珠鱗與苞鱗所組成,珠鱗的腹(上)面基部有2枚倒生胚珠,背(下)面基部有一短小的苞鱗。
小球果於第二年春受精後迅速長大,球果直立或下垂,有梗或幾無梗;種鱗木質,宿存,排列緊密,上部露出部分為“鱗盾”,有橫脊或無橫脊,鱗盾的先端或中央有呈瘤狀凸起的“鱗臍”,鱗臍有刺或無刺;球果第二年(稀第三年)秋季成熟,熟時種鱗張開,種子散出,稀不張開,種子不脫落,發育的種鱗具2粒種子;種子上部具長翅,種翅與種子結合而生,或有關節與種子脫離,或具短翅或無翅;子葉3-18枚,發芽時出土。

分布情況

本屬約80餘種,分布於北半球,北至北極地區,南至北非、中美、中南半島至蘇門答臘赤道以南地方。為世界上木材和松脂生產的主要樹種。中國產22種10變種, 分布幾遍全國,其中如紅松、華山松、雲南松、馬尾松、油松、樟子松等為我國森林中的主要樹種,同時在今後造林更新上仍占重要地位。另引人16種2變種,其中濕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長葉松、剛松、黑松等生長較快,均為有發展前途的造林樹種。

下級分類

雙維管束松亞屬 Subgen. Pinus
單維管束松亞屬 Subgen. Strobus (Sweet) Rehd.

種列表

華山松 P. armandii
北美短葉松 P. banksiana
白皮松 P. bungeana
加勒比松 P. caribaea
大別山五針松 P. dabeshanensis
高山松 P. densata
赤松 P. densiflora
萌芽松 P. echinata
濕地松 P. elliottii
海南五針松 P. fenzeliana
西藏白皮松 P. gerardiana
喬松 P. griffithii
巴山松 P. henryi
P. kesiya
紅松 P. koraiensis
華南五針松 P. kwangtungensis
南亞松 P. latteri
馬尾松 P. massoniana
台灣五針松 P. morrisonicola
歐洲黑松 P. nigra
長葉松 P. palustris
日本五針松 P. parviflora
海岸松 P. pinaster
西黃松 P. ponderosa
偃松 P. pumila
剛松 P. rigida
西藏長葉松 P. roxburghii
新疆五針松 P. sibirica
北美喬松 P. strobus
歐洲赤松 P. sylvestris
油松 P. tabuliformis
火炬松 P. taeda
黃山松 P. taiwanensis
興凱湖松 P. takahasii
黑松 P. thunbergii
熱帶松 P. tropicalis
矮松 P. virginiana
毛枝五針松 P. wangii
雲南松 P. yunnanensis

模式種介紹

歐洲赤松 P. sylvestris
喬木,在原產地高達40米;樹皮紅褐色,裂成薄片脫落;小枝暗灰褐色;冬芽矩圓狀卵圓形,赤褐色,有樹脂。針葉2針一束,藍綠色,粗硬,通常扭曲,長3-7厘米,徑約1.5-2毫米,先端尖,兩面有氣孔線,邊緣有細鋸齒;橫切面半圓形,皮下層細胞單層,葉內樹脂道邊生。雌球花有短梗,向下彎垂,幼果種鱗的種臍具小尖刺。球果熟時暗黃褐色,圓錐狀卵圓形,基部對稱式稍偏斜,長3-6厘米;種鱗的鱗盾扁平或三角狀隆起,鱗臍小,常有尖刺。
原產歐洲,為分布區內常見的森林樹種。我國東北有栽培。
木材性質及用途與樟子松略同。可作庭園樹。

主要價值

木材有松脂,紋理直或斜,結構中至粗,材質較硬或較軟,易施工。可供建築、電桿、枕木、礦柱、橋樑、舟車、板料、農具、器具及家具等用,也可作木纖維工業原料。樹木可用以采脂,樹皮、針葉、樹根等可綜合利用,製成多種化工產品,種子可榨油。藥用的松花粉、松節、松針及松節油是從各種松樹採收和提取。多數五針松類有較大的種子,可供食用。多數種類為森林更新、造林、綠化及庭園樹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