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香茶

十里香茶

十里香茶,產自昆明,是雲南高香型茶之一,歷史上曾是“十里貢茶”。據歷史記載,在公元七世紀,唐代就有栽培,原產於昆明東郊金馬山麓十里舖所在地。十里香茶,屬中小葉種類型。歷史上的製法是鮮葉經過殺育、揉捻後,一次曬乾而成,屬曬青茶。十里香茶是雲南歷史上名茶之一,在市場上少有供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里香茶
  • 別稱寶洪茶
  • 外形:條索緊秀,色澤綠潤
  • 產地:昆明
簡介,歷史淵源,險遭滅絕,產地介紹,採制工藝,採茶機械,品質特點,沖泡方法,功效,榮譽,

簡介

十里香茶又名寶洪茶,產自昆明,是雲南高香型茶之一。屬中小葉種類型。外形條索緊秀,色澤綠潤,鋒苗好,湯色清澈明亮,香氣清鮮持久,滋味純和回甘,葉底嫩勻黃亮。是雲南 歷史上名茶之一。十里香茶,屬高香型茶樹品種、香氣高銳持久,鮮葉採下一、二小時即散發出花香,以其高香而著稱,加工成品有炒青(寶洪)和烘青(宜春)兩個花色品種。芽葉肥壯,白毫豐滿,成茶香高持久的特點。 十里香茶又名寶洪茶,緣於其出產於寶洪寺而得名,唐朝期間由福建開山和尚引進福建小葉種茶種植而成。十里香茶,屬高香型茶樹品種、香氣高銳持久,鮮葉採下一、二小時即散發出花香,以其高香而著稱,加工成品有炒青(寶洪)和烘青(宜春)兩個花色品種。芽葉肥壯,白毫豐滿,成茶香高持久的特點。民間讚譽寶洪茶的香氣為:“屋內炒茶院外香,院內炒茶過路香,一人泡茶滿屋香”。據1948年《新纂雲南通志》載:“滇茶除普洱茶外,有寶洪茶,產宜良……為該地之特品”。
十里香茶十里香茶

歷史淵源

“據文獻記載,公元七世紀唐代中葉十里香就有栽培。”這樣關於栽培製作的歷史可追溯到唐朝的文字還是見於報、刊、論文集,筆者也數次引用到自己的論文中。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二十年間筆者查閱過大量的相關資料,未查閱到關於十里香在唐、宋、元代的原始史料。此處,筆者贊同並用以支持本文的是1997年第一次印刷的《昆明市志》。其第四分冊(第二十八至三十一卷)第51頁中關於十里香的說法是 “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開始種。”明清兩朝繁盛,曾為貢品基地。清同治年間為杜文秀的農民起義軍放火焚燒,貢基地成了光山、農田。至今,十里舖仍有“成光山”、“園田”、“旺山”的地名稱謂。
民國時,十里香小有復甦,但規模有限。據《官渡區志》記載,民國12年(1923年),雲南業實習所曾創辦12.67 hm2 “模範園”;民國18年(1929年),改組為省立第一業試驗場。位置就在今金馬鎮、龍泉辦事處轄內,“模範園”主要是種植十里香,應就在十里舖一帶,而由6戶商人合資創辦的“六合實業”專種植十里香,位置在金殿後山以南雲山村一帶。《昆明市志》(1997)還記有“1946年國軍駐紮該地,將6萬株樹砍了5.5萬株做燒柴。”解放時十里舖、虹橋、羊方凹行政村一帶田邊、地角、山上殘存十里香樹2--3百株,49年時“六合實業”留有十里香3畝在雲山村,到50年代初時僅餘200餘株,十里香再度瀕臨滅絕。
1973--1978年間政府關懷,十里香老樹枯木逢春。由省農科院、省農大、外貿多位學專家對尚存的九十餘株十里香老樹進行分析鑑定,認定有些老樹應是明清時栽種的。當時將相對集中在十里舖村內坡頭、壩腳的31株老樹圍護起來,掛牌標示“十里香1—31號”,當時這三十多株樹高都在3市尺以上。1980年4月雲南省委領導批示,“十里香是佳品,昆明市應積極扶持發展”。當年春天就對這31株老樹進行台刈復壯更新,並分號進行了短穗扦插、移栽,至1985年已建成母本園9.55畝。這期間官渡區各級政府、省農科院和省農大的專家組,市農業局、市外貿局等協同管理,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到1986年春,由昆明市桑果站接手管理時,十里舖有十里香(群體)母本園9.55畝、圍護的老樹1—31號,據省農大學教授張芳賜老師回憶,至九十年代初在十里舖、虹橋、羊方凹附近山上仍存有十里香老樹數十株。另雲山村存有少量十里香,省農科院內有數株。1980--1985年間有省內數家科所引種十里香,筆者所知今省科所和臨滄科所尚存少量。1986--1993年筆者用老樹上的枝條、母本園中修剪下的枝條、省農科院院內(當時由省農科院研究員、學專家李緒炳老師管養)數株十里香樹的枝條經短穗扦插繁殖將母本園擴大到1991年的近25畝,母本園連線旺山集中成片園(六、七十年代栽植的雲南大葉種和昭通苔)近200畝;配備了炒青綠機械設備,成片園長勢良好,管理得當,年產綠8-9 噸,憑藉十里香的名氣,炒青綠價位高、供不應求,收入基本維持十里香的生存,以及31株老樹的管護。1987年還採了十里香老樹和母本園內的枝條到安寧縣的草鋪鄉邵九村短穗扦插繁殖了約5畝,2004年1月筆者調查時存不足1畝,樹勢衰敗不堪。
九十年代初,由於城鎮建設、工業污染等各種原因,成片園面積開始縮小,十里香也被迫停止了發展,母本園轉成生產園,對31株老樹只能進行一些常規養護;以後園逐年被轉為他用,至1998年成片園已蕩然無存,十里香母本園僅存約2畝,圍護在坡頭的老樹也被毀了多株;十里舖、虹橋、羊方凹一帶山上90年代初開始建房、取土,原存有的十里香老樹消亡殆盡。至2003年4月間,十里香母本園完全改為他用,圍護的老樹存20餘株。長期以來筆者不懈的呼籲對十里香、十里香老樹的保護,各相關部門給予了支持,政府撥過數次名保護費。到2005年3月25日圍護的老樹被非法移栽到他處以及移栽時毀損15—17株(因移栽者不能提供移栽的相關數據,筆者四月初調查時只能是數移栽好的株數,加上聽參加移栽的小工說當時挖壞了兩棵就扔了),至此十里香老樹僅存坡頭2叢,6月份較弱的一叢死去(因老樹周邊有實生的小樹,也有二十多年樹齡,盤根錯節,難辯株數)。被非法移栽到他處的老樹至今已有多半死亡。7月11日,僅存的一叢十里香老樹被成功地移栽到省農大園林園藝學院農場內園中,分栽成6株,得到專業管護,至今長勢良好。

險遭滅絕

一:十里香母樹險滅絕
原產於昆明東郊金馬山麓十里舖所在地的十里香茶,在明朝時期曾作為貢茶敬獻給皇帝享用。後來,昆明還專門開設過十里香茶館,專賣十里香茶,用吳井水泡飲,致有“吃 水要吃吳井水”,“十里香茶能治病”等佳話。19世紀80年代左右,在十里舖周圍還存有200多畝十里香茶園,由農業部門派技術人員代為管護,交由當地農戶採摘買賣。
十里香茶十里香茶
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張,十里香茶園逐漸變成了高速公路和工廠。2005年,原昆明市茶桑果站高級農藝師沈曉進老師聽說,修繞城高速要經過31棵十里香茶母茶樹栽種的地方。於是,沈老師找到了在臨倉茶科所的同學,靠個人關係勉強“借”了幾畝地,把從母樹上剪下的枝條作為苗養在這幾畝地里,讓古樹種苗得以繁育下去。2006年,昆明繞城高速公路開發有限公司因修路,對古茶樹進行移栽。由於技術不過關,3棵老樹死亡,16棵生死未卜。後來,市農業局在某公司倉庫又發現了4棵,移栽保護卻屢遭阻撓。
十里香母樹險遭滅絕。所幸的是,如今還有有9棵存活在雲南農業大學保護園中。
二:松華鄉建成保護基地
2008年8月份,位於松華鄉三家村委會的“十里香茶”品種保護園、示範園及配套設施建設完成驗收。投資196萬元的300畝茶葉品種保護基地上,整齊地種上了茶樹苗,其中就包括40畝十里香茶。但是,基地雖完成了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並且樹苗生長良好,由於維護人員不足,5畝生長了1年的樹苗卻遭到偷盜。
三:十里香茶有望重出江湖
19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後期,十里香茶場每年會製作少量十里香茶銷售,最好的能賣到60元/公斤,最差的也能賣20元/公斤。在當時,是有錢人才享用得起的名貴茶品。隨著茶園的減少,產量降低,十里香茶也逐漸銷聲匿跡。現存的幾棵茶樹每年產茶不足10公斤。市面上根本買不到十里香茶。
現在,保護基地中的十里香茶正向育苗基地發展,並通過企業對十里香茶進行研究、開發。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銷聲匿跡多年的十里香茶會再次出現在昆明人、中國人的面前。

產地介紹

昆明寶洪山,海拔高約1000多米,林木交蔭,雲霧重,日照短,漫射光 多,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6.3℃,土壤肥沃,土層深厚,腐殖質和礦物質含量豐富。茶樹多分布在寶洪寺四周的山上,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茶樹的生長,有利芽葉有效成份的形成和積累,為形成香味特異的十里香茶茶奠定了物質基礎。
寶洪寺寶洪寺
茶園高達1900米,山巒起伏,雲霧繚繞,漫射光占優勢,茶樹對光的利用率相對增加,提高了茶葉里的有效物質。加之,茶樹經宜良農民精心選育,形成了該茶萌發力強,芽葉肥壯,白毫豐滿,成茶香氣高,銷路持久的特點

採制工藝

十里香茶,採摘精細,具有開採早,采期短,採得嫩三大特點。每年雨水節令時開採,清明前五至十天採摘茶葉束。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採回的鮮葉薄攤在 竹簸箕內,攤放3~5小時,使其散發部分水份。去除青草味氣,便於炒制。炒制方法酷似龍井茶,曾有宜良龍井茶之稱,主要工藝分殺青,攤涼回潮、煇鍋三道工序。炒制手法有抖、擄、抓、扣、撳、壓、推、磨八種。炒制時根據鮮葉老嫩、含水量高低成形度靈活變換,因勢呵成。
松華鄉“十里香茶'保護基地松華鄉“十里香茶'保護基地
殺青:是蒸發水分,鈍化酶活性和初步做形的過程。當鍋溫140℃左右,在鐵鍋上塗少許桕油,使鍋面光滑,待青煙消失,投入500—700克攤青葉,開始用單手擄翻高抖手勢,當散發一定水分後,降低鍋溫至60℃左右,逐漸改用抓、扣、撳、抖手法進行造形,用力由輕到重,達到理直茶條、撳壓成形的目的,炒至七、八成乾時,起鍋攤涼,歷時12分鐘左右。  輝鍋:目的是進一步做形和乾燥。當鍋溫50—60℃,投入殺青回潮葉1.5公斤左右,開始採用抖、抓、擄手法,將青鍋葉抖散、抓齊、理直成條,待茶葉全部柔軟,有熱手感時改用壓、推、磨手法,進一步做形,將茶葉壓扁、磨光,炒至扁平光滑,茸毛脫落,折梗即成粉末時,起鍋攤涼,分篩割頭除末,勻堆裝箱。
產地寶洪山產地寶洪山

採茶機械

中國對採茶機的研究是五十年代末期開始的,進展較快。機器採茶已在部分地區和國營茶場較大面積上試用,中國不少專業研究機構也對機采問題作了較為廣泛的研究,並已取得一定成果。(1)採茶機類型與採摘效果中國研製並已提供生產上試用、試驗的機型有十餘種。採茶機的 工作原理均屬切割式。基本型式有往復切割式、螺旋滾刀式、水平旋轉鉤刀式三種。動力來源分機動、電動、手動三種。
機械採茶機械採茶
採茶機的工效與茶芽生長情況、操作者技術熟練程度及採茶機採摘幅寬度關係較大。機采的生產效率一般要比手采高6-15倍。(2)機采茶樹樹冠的培養現有研製的採茶機,沒有選擇性,只能採摘樹冠而上的芽葉。如果茶樹樹冠不平整,發芽不整齊,生長勢不旺盛,往往影響機采的效果,而且也會影響茶葉的質量。因此,必須對機採茶樹樹冠進行必要的培養,以適應機械採摘。另外,如因茶園面積較大,勞力緊張,芽葉不能及時用手采採下的,則從整個生產來看,採用機采,品質交不致因此而降低,甚至還可能有所提高。

品質特點

十里香茶,茶香特異,其品質特點是:外形扁直平滑,形似杉松葉, 隱毫稀見,色澤綠翠,香氣高銳,味濃鮮爽,湯色黃綠清澈,葉底肥嫩成朵。
1、具有特殊的天然花香味,抓把鮮葉一聞,都能感到清香四溢,這種香味既厚重濃郁又醇樸自然,刺激性不強烈。
2、鮮爽度高,十里香茶的胺基酸含量較高,而且只採摘一芽一、二葉,嫩度高,故品飲時對口腔舌面的刺激弱,感覺順滑,鮮甜。
3、開採早,一般在每年雨水節令開採,至清明節令前5天左右結束,所產的春茶都是明前茶。外省的很多知名的綠茶一般在清明節令前5至10天才能開採,即十里香茶春茶採制結束後,外省的茶才剛開始開採。
4、芽葉肥厚,由於十里香茶產地海拔約1800米,晝夜溫差大,生長發芽的時令性比較明顯,即每年只有春茶30天左右,夏季20天左右,秋茶20天左右的時間集中發芽供採摘。但也由於芽葉肥厚,所以十里香茶在炒制時,殺青需要較高的溫度,所以十里香茶的外表面會產生一些焦點,在作形時較難壓扁成形。外形不及外省一些扁炒型青茶的外形美觀。

沖泡方法

水溫高低是影響茶葉水溶性物質溶出比例和香氣成分揮發的重要因素。水溫低,茶葉滋味成分不能充分溶出,香味成分也不能充分散發出來。但水溫過高,尤其加蓋長時間燜泡嫩芽茶時,易造成湯色和嫩芽黃變,茶香也變得低濁。而且,煮水時水沸過久也加速水溶氧的散失而缺乏刺激性,用這種水泡茶時,茶湯應有的新鮮風味也受到損失。
現代科學證明,茶水比為1:50時沖泡5分鐘,茶葉的多酚類咖啡因溶出率因水溫不同而有異。水溫87.7°C以上時,兩種成分的溶出率分別為57%和87%以上。水溫為65.5C時,其值分別為83%和57%以上。不同茶類,因其嫩度和化學成分含量不同,對泡茶所用水溫的要求也不同。
茶水比和水溫一定時,溶入茶湯的滋味成分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因此,沖泡時間與湯色和滋味濃淡爽澀關係密切。例如,茶水比為1:50用沸水沖泡1分鐘,茶多酚和咖啡因的浸出率分別為38%和28%,茶湯中茶多酚與咖啡因比率為3.3,茶湯滋味淡薄;沖泡5分鐘時,這兩種成分的浸出率為88%和57%,兩者比率為2.9,滋味適宜;而沖泡10分鐘時,兩種成分的浸出率分別為96%和92%,其比率為4.4,滋味濃澀。

功效

十里香茶性寒,貯藏1--2年後的陳茶有清火解熱明目、清熱、治頭痛、治感冒、去毒瘡、消除緊張等的藥理功能。

榮譽

十里香茶一其色澤綠潤,鋒苗好,湯色清澈明亮,香氣清鮮持久,滋味純和回甘,葉底嫩勻黃亮的特點。
1933年6月,十里香茶作為雲南省唯一的茶類展品參加美國芝加哥世博會。
1980年十里香茶被評為雲南省綠色品質第一名。
1985年南京茶葉評鑑會上,十里香茶評為中國11個名茶品種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