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史略

十八史略

元朝統一全國的十幾年之後,在今江西地方出現一部名曰《十八史略》的史籍,其基本內容是按朝代、時間順序,以帝王為中心敘述上古至南宋末年的史事。作為書塾中啟蒙性的歷史讀本,最初篇帙僅為二卷,簡明通俗、文筆精煉。歲月流逝,人間滄桑,這部史書沒有被淘汰,卻不斷有人為之注釋、修訂,至明代大為暢行。更東傳日本,並且在日本產生了長久的、特殊的影響,成為史學史與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十分值得注意的問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十八史略
  • 創作年代:元朝
  • 作者:曾先之
  • 內容:上古至南宋末年的史事
作者定名,書名由來,出版信息,作品評價,作品欣賞,

作者定名

作者曾先之將書名定為《十八史略》,乃表示該書是對十八種史書的節略。據明人陳殷的解釋(卷首《史略敘》),所取材的史書是司馬遷《史記》以下直至歐陽修《五代史記》的所謂正史,這在宋代即被統稱“十七史”。另外,曾先之撰此書時,元朝官修《宋史》未成,宋代史事取材於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篇》與劉時舉《續宋編年通鑑》,聊備一史之數,共十八史。

書名由來

《十八史略》最早刊行於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書前有一篇題序流傳於世:“韓文公送子讀書,深以人不通古今為戒。何如斯可謂之通矣?精通固難,粗通正亦未易,史冊浩瀚,初學望洋。今有一編書,使十行俱下者讀之,不三二日,而數千載之本末大略已在胸次,其於訓蒙便甚。好事者於是刻梓以傳,所以惠後學廣矣。余深嘉之,為題其編首。大德丁酉嘉平月望。”[1](卷首)撰者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周天驥,周天驥號耐軒,南宋末年登神童科,名顯一時。後任吉州知府。德yòu@②二年(1276),元軍兵臨城下,他不戰而降,被元朝任為吉州路總管,是權位很高的地方行政官。這篇題序筆力雄健,文字精煉,對《十八史略》的傳播很有裨益。後來多種版本皆錄用此文,但往往將“好事者”三字改為刊刻者書坊的名稱。

出版信息

現存《十八史略》的元代刻本,有二卷本與十卷本兩種。今日本南葵文庫存元朝至治年間刻本《增修宋際古今通要十八史略》二卷,北京圖書館、日本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存元刊本《古今歷代十八史略》二卷、綱目一卷,北京大學圖書館存元刊《新增音義釋文古今歷代十八史略》二卷,日本國會圖書館存《新增音義釋文古今歷代十八史略》二卷、綱目一卷,西安文物管理委員會存元至正二年(1342)序刊本《歷代十八史略綱目》十卷。

作品評價

一般認為,《十八史略》在足利時代傳入日本,此時已躋身名望史籍之列,與《史記》、《漢書》、《貞觀政要》、《資治通鑑》等一道在宮廷、幕府內被正式講讀。到了漢學興盛的德川幕府時期,《十八史略》被各藩官學採用為教科書,影響漸大。至清嘉慶、道光時期,在國內幾被遺忘的《十八史略》卻在日本掀起了一個聲勢浩大的“史略” 文化熱潮。幾十年間,《十八史略》以幾十種名目反覆大量地刊行,其後續之作也刊印問世。《十八史略》在日本的風靡一方面與明治維新特殊的歷史條件相關,另一方面也在於此書簡明生動,不雜不濫,十分符合日本一般讀者想快速了解中國歷史的需要。“史略”文化潮回落後,《十八史略》仍然常常為日本人所閱讀,原書及相關著述也時有出版。相反的,在國內書店中,《十八史略》已是芳蹤難覓了。

作品欣賞

十八史略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曾先之撰。先之,字從野,廬陵人。自稱曰前進士,而《江西通志·選舉》中不載其名。蓋前明之制,會試中式稱進士,鄉試中式者稱舉人,皆得銓注授官。自唐、宋至元,則貢於鄉者皆稱進士。試禮部中選,始謂之登第。不中選者,次舉仍由本貫取解。南宋之季,始以三舉不中選者一體徑試於禮部,謂之免解進士。先之所謂進士,蓋鄉舉而試不入選者,故志乘無名也。然李肇《國史補》,稱唐時進士登第者,遇舊題名處增“前”字。今先之自稱“前進士”,則又相沿失考矣。其書抄節史文,簡略殊甚。卷首冠以《歌括》,尤為弇陋。蓋鄉塾課蒙之本,視同時胡一桂《古今通略》,遜之遠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