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洛陽名山)

北邙(洛陽名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邙又名邙山,橫臥於洛陽北側,為崤山支脈。東西綿亘190餘公里,海拔250米左右。邙山是洛陽北面的天然屏障,也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白居易詩:“北邙冢墓高嵯峨”。俗諺說:“生在蘇杭,葬於北邙”。 邙山又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處所。其最高峰為翠雲峰,在今市區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廟。古時樹木森列,蒼翠如雲。唐代詩人張籍詩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游”。登阜遠望,伊洛二川之勝,盡收眼底;傍晚時分,萬家燈火,如同天上繁星。“邙山晚眺”,被稱為“洛陽八大景”(龍門山色馬寺鐘聲天津曉月洛浦秋風銅駝暮雨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平泉朝游)之一。

亦作北芒,即邙山,也叫郟山、北山。西起三門峽門,東止伊洛河岸。在今河南洛陽市北。舊說此山是隴山之尾,乃眾山總名,連嶺脩亘400餘里。自東漢城陽王祉葬於此後,遂成三侯公卿葬地。後因泛稱墓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邙
  • 別稱邙山
  • 所屬山系:崤山
  • 地理位置:洛陽
山系概況,文學描寫,

山系概況

員工在秦王寨頂攝影---黃河落日員工在秦王寨頂攝影---黃河落日
邙山山脈西起洛陽東至鄭州綿延200餘里,黃河故道之黃土山脈,沿線,歷史上都被當地人稱作北邙、邙山,查閱一下地圖,邙山、北邙鄉村不下20處,地形地貌極為相似,也是被沿線人民村作邙山和北邙的重要原因。山水相依,生態宜人。加上歷史上三侯公卿墓葬於此,形成“生在蘇杭,葬在北邙”文化,具有宜耕宜養宜仙遊的傳統。河南秦王寨遺址--具有帝王雄風、文化龍脈雙重歷史文化,又有山水風景,成為當地最佳風水陵園(黃河紀念公園)。
北邙山景色北邙山景色
後代多用北邙借指墓地或墳墓

文學描寫

梁鴻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榖水》:“北對芒阜,連嶺脩亘,苞總眾山,始自洛口,西逾平陰,悉芒隴也。”唐韓愈贈賈島》詩:“孟郊死葬北邙山,從此風雲得暫閒。”唐張籍北邙行》:“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金元好問《北邙》詩:“驅馬北邙原,踟躕重踟躕。千年富貴人,零落此山隅。”杜甫也在在北邙山。
陶潛 《擬古》詩之四:“一旦百歲後,相與還北邙。”
歐陽詹觀送葬》詩:“何事悲酸淚滿巾,浮生共是北邙塵。”
徐渭 《雌木蘭》第一出:“聽提刀廝殺把眉攢,長嗟嘆道:‘兩口兒北邙近也,女孩兒東坦蕭然。’”
王闓運哀江南賦》:“鬼躑躅於北邙,人蕭條於東市。”
明三大才子之一楊慎有西江月一首亦提及,為傳統相聲提供了很好的開場詞,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霸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播種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