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秦嶺山脈余脈崤山支脈、歷史文化名山)

北邙山(秦嶺山脈余脈崤山支脈、歷史文化名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郟山。北邙山海拔300米左右,東西橫旦數百里,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余脈,崤山支脈。據《河南府志》記載,自邙山之首白馬山,往西到神尾山,凡三十三峰。經澠池、新安、洛陽、孟津、偃師、鞏縣六縣,東西長三百八十餘里。

唐代詩人王建有詩云:“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白居易則留下了“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的詩句。北邙山上,現存有秦相呂不韋墓、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西晉司馬氏、南朝陳後主、南唐李後主陵墓,以及唐朝詩人杜甫、大書法家顏真卿等歷代名人之墓。

基本介紹

位置境域,地理環境,地質形成,地貌特徵,資源概況,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主要景點,北邙山帝陵,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上清宮,呂不韋墓,杜甫陵園,國家牡丹園,歷史人文,神話傳說,歷代詩詞,開發保護,

位置境域

北邙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北邙山在洛陽城北橫亘而過,向東一直延伸到滎陽的廣武山,在鄭州北部戛然而止。位於洛陽偃師市境內的首陽山是河南北邙山的最高峰,海拔359.1米。
北邙山是秦嶺山脈的余脈,崤山支脈。秦嶺山脈西起甘肅省,以迭山與崑崙山脈分界,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在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又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余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

地理環境

地質形成

北邙山位於東亞地貌階梯低邊界帶上,地處以風塵沉積為主的黃土區向以風塵沉積與流水沉積共同作用的平原區的過渡地帶,是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過渡帶上最東南緣的黃土塬

地貌特徵

北邙山地勢起伏平緩,高敞而空曠,中間高而四周低,黃土土層深厚,黏結性好,堅固緻密,滲水率低。
北邙山為東西走向,地形屬於低山黃土丘陵地帶,山上丘陵、崗地相間。其中西北的新安段地勢起伏較大,北坡陡峭,南坡較緩,嶺坡連綿,溝壑縱橫,地形切割嚴重。而孟津段、偃師段地勢起伏較為平緩。

資源概況

植物資源

北邙山是洛陽牡丹的原生地,陽春三月,北邙山遍山野花競相開放,如龍柏連翹牡丹杜鵑等。北邙山面對黃河,松柏碧草間多清泉流溪。北邙山地勢高,陽光照射充足,晝夜溫差大,獨特的小氣候造就了極適宜牡丹生長的自然條件,所植牡丹花朵大、花色艷、花期長,已形成了集科研、種植、觀賞、銷售於一體的牡丹產業。

動物資源

北邙山的野生動物主要有草兔、蛇等體積較小的獸類、爬行類、兩棲類等,鳥類較多常見的有麻雀石雞貓頭鷹啄木鳥等。昆蟲有蝴蝶、蜻蜓、蟬、蜂、蠶、蜈蚣、蜘蛛、蠍子、蝸牛、螢火蟲金龜子等。

主要景點

北邙山帝陵

北邙山帝陵分西段(北魏陵區)、中段(東周、東漢、後唐陵區)、東段(西晉、曹魏陵區)和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四區段,目前已知在此埋葬著6代共24座帝王陵墓。其中東周時期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後唐帝陵1座。東漢帝陵為漢光武帝原陵、漢安帝恭陵、漢順帝憲陵、漢沖帝懷陵、漢靈帝文陵;曹魏帝陵為魏文帝首陽陵;西晉帝陵為晉宣帝高原陵、晉景帝峻平陵、晉文帝崇陽陵、晉武帝峻陽陵、晉惠帝太陽陵;北魏帝陵為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莊帝靜陵;後唐帝陵為明宗徽陵。另外後唐閔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陵、以及三國時期蜀代末主劉禪、南唐後主李煜、後蜀末主孟昶等陵墓也均在邙山陵墓區內。
北邙山帝陵北邙山帝陵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原名洛陽古墓博物館,占地面積130餘畝,建築面積8200餘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築群和一組仿北魏建築群組成,1987年建成開放。其面積之大、風格之別致、收集古墓年代之久、類型及數量之多均屬世界首位,是中國一大奇觀。因此,洛陽古墓博物館既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古墓博物館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分為歷代典型墓葬、北魏帝王陵和古代壁畫館三大展區。

上清宮

上清宮,道教名觀,位於北邙山翠雲峰上,始建於唐代,初稱老君廟。相傳老子曾在北邙煉丹,山上建有上清觀以奉祀老子。附近還有道教寺觀呂祖庵、武則天避暑行宮、中清宮、下清宮等古建築。唐宋時期,每逢重陽佳節,上北邙遊覽者絡繹不絕。唐朝詩人張籍詩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游。”“邙山晚眺”被譽為“洛陽八景”之一。每當夕陽西下,萬家燈火,如同天上繁星,登阜遠望,伊洛二川之勝,盡收眼底。
北邙山上清宮北邙山上清宮

呂不韋墓

呂不韋墓,位於今河南省偃師市首陽山鎮。據《史記集解》記載:“呂不韋冢在河南洛陽北邙道西大冢是也。民傳言呂母冢。不韋妻先葬,故其冢名呂母也。”公元前235年,文信侯呂不韋死去,被其賓客偷偷安葬在洛陽北芒山。《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十二年,文信侯不韋死,竊葬。”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云:“不韋飲鴆死,其賓客數千人竊共葬於洛陽北芒山。”

杜甫陵園

杜甫陵園位於北邙山邙嶺上,陵園占地34畝,座北向南,主體建築有大門樓、杜甫大型雕像、雙層亭、詩聖碑林、杜甫墓、吟詩亭、望鄉亭、草亭、獻殿等。唐大曆五年(770年)杜甫病歿於行往岳陽湘江舟中(一說死於耒陽),因家人無力安葬,靈柩厝於岳州(今湖南嶽陽)。元和八年(813年),其孫杜嗣業遵其父囑託,將杜甫靈柩歸葬於先祖墓旁,即洛陽偃師城西首陽山。後又遷於鞏縣(鞏義市),杜甫的兩個兒子宗文、宗武陪葬墓側,當地民眾稱“聖人三冢”。

國家牡丹園

國家牡丹園又名中國洛陽國家牡丹基因庫,位於洛陽市邙山中溝西。占地面積700畝,其中牡丹觀賞園分南園和北園,面積500畝,育苗200畝,蒐集國內牡丹園藝品種600餘個,野生種6個,培育新品種72個,數量50餘萬株,引進國外園藝品種100餘個,數量5萬株。年繁殖九大色系,品種齊全,花大色艷的優質商品牡丹30萬株,已成為野生牡丹引種馴化,新品種培育和商品牡丹繁殖的國內最大生產基地。
北邙山國家牡丹園北邙山國家牡丹園

歷史人文

神話傳說

  • 老子煉丹
傳說公元前520年,老子離開周王城守藏室,悄悄來到北邙山之巔的翠雲峰,徹夜砌起太極八卦爐,以乾、坤、坎、離、震、艮、巽、兌八方位,調動天、地、水、火、雷、山、風、澤之靈性,巧運內外相濟之理,專心精煉了九九八十一天。揭爐時,隨著轟然一聲,只見萬道金光四射,直竄雲霄。老子自嘗一粒,瞬間面露紫氣,脫卻凡骨。於是,老子用仙丹點化他的青牛,跨上牛背,由北邙山遠出函谷關“西遊天竺教化胡人”去了。
  • 呂祖報恩
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喜游中原。一日,發現洛陽瘟疫四漫,城內死寂。他想到了牡丹根能驅此疫。為救民生,他急升天庭拜見王母娘娘,想求請她身邊的牡丹仙子下凡治病救人。西王母挪諭:“什麼替天行道,莫不是打牡丹姑娘的歪主意?私自下凡必遭天譴。”牡丹仙子感於呂洞賓的至善誠意,便偷偷溜出天宮,在北邙山上空飛撒漫播牡丹種子。王母娘娘知道後,貶她下凡種牡丹。因北邙山土地肥沃, 加上她時時化作和風細雨,那晚播撒的牡丹種子開始出芽、綻花。呂洞賓感恩牡丹仙子的義善,特在北邙山的官道上扎了個茶庵。沒多久,經牡丹根煎湯灌服,瘟疫盡除。人們為感謝牡丹仙子就把北邙山改稱“牡丹山”,並在茶庵處修了一座呂祖庵,敬奉仙人呂洞賓。
  • 重陽作詩
全真道鼻祖王重陽從陝西啟程赴山東傳道途中,特地攀上北邙山到上清宮瞻仰聖跡,道風飄逸,欣然作《題上清宮壁》詩一首:“丘譚王風捉馬劉,崑崙頂上打玉球,你還般在寰海內,贏得三千八百籌。”走出北邙山,王重陽一路乞討到山東。怪巧的是,他先後收度馬丹陽丘處機、譚處端、王玉陽、劉處玄等“全真七子”,暗合了詩中玄機。他們在重陽祖師登仙后,紛紛傳道立宗,彪炳全真大旗。
  • 洞天福地
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鹹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繡河山之勝境。第七十福地即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屬魏真人治之。

歷代詩詞

【漢】梁鴻《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顧瞻帝京兮,噫!宮闕崔巍兮,噫!民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
北邙山圖北邙山圖
【魏】曹植《送應氏詩二首》:”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
【晉】陶潛《擬古九首》:”迢迢百尺樓,分明望四荒。暮作歸雲宅,朝為飛鳥堂。山河滿目中,平原獨茫茫。古時功名士,慷慨爭此場。一旦百歲後,相與還北邙。松柏為人伐,高墳互低昂。“
【晉】張載《七哀詩》:“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問誰家墳,皆雲漢世主。”
【梁】王褒《送劉中書葬詩》:”昔別傷南浦,今歸去北邙。書生空託夢,久客每思鄉。塞近邊雲黑,塵昏野日黃。陵谷俄遷變,松柏易荒涼。“
【梁】何遜《傷徐主簿詩》:”世上逸群士,人間徹惣賢。畢池論賞賜,蔣徑篤周旋。一旦辭東序,千秋送北邙。客簫雖有樂,鄰笛遂還傷。提琴就阮籍,載酒覓楊雄。直荷□□水,斜柳細牽風。“
【唐】於武陵《贈王道士》:“日日市朝路,何時無苦辛。不隨丹灶客,終作白頭人。浮世度千載,桃源方一春。歸來華表上,應笑北邙塵。”
【唐】王麗真《與曾季衡冥會詩》:“五原分袂真吳越,燕拆鶯離芳草歇。年少煙花處處春,北邙空恨清秋月。”
【唐】韋應物《登高望洛城作》:”高台造雲端,遐瞰周四垠。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河嶽出雲雨,土圭酌乾坤。舟通南越貢,城背北邙原。帝宅夾清洛,丹霞捧朝暾。蔥蘢瑤台榭,窈窕雙闕門。十載構屯難,兵戈若雲屯。膏腴滿榛蕪,比屋空毀垣。聖主乃東眷,俾賢拯元元。熙熙居守化,泛泛太府恩。至損當受益,苦寒必生溫。平明四城開,稍見市井喧。坐感理亂跡,永懷經濟言。吾生自不達,空鳥何翩翻。天高水流遠,日晏城郭昏。裴回訖旦夕,聊用寫憂煩。“
【唐】司空圖《旅中重陽》:”乘時爭路秪危身,經亂登高有幾人。今歲節唯南至在,舊交墳向北邙新。當歌共惜初筵樂,且健無辭後會頻。莫道中冬猶有閏,蟾聲才盡即青春。“
【唐】白居易《浩歌行》:“賢愚貴賤同歸盡,北邙冢墓高嵯峨。古來如此非獨我,未死有酒且高歌。”
【唐】白居易《輓歌詞》:”丹旐何飛揚,素驂亦悲鳴。晨光照閭巷,輀車儼欲行。蕭條九月天,哀輓出重城。借問送者誰,妻子與弟兄。蒼蒼上古原,峨峨開新塋。含酸一慟哭,異口同哀聲。舊隴轉蕪絕,新墳日羅列。春風草綠北邙山,此地年年生死別。“
【唐】白居易《哭師皋》:”南康丹旐引魂回,洛陽籃舁送葬來。北邙原邊尹村畔,月苦煙愁夜過半。妻孥兄弟號一聲,十二人腸一時斷。往者何人送者誰,樂天哭別師皋時。平生分義向人盡,今日哀冤唯我知。我知何益徒垂淚,籃輿回竿馬回轡。何日重聞掃市歌,誰家收得琵琶伎。蕭蕭風樹白楊影,蒼蒼露草青蒿氣。更就墳前哭一聲,與君此別終天地。“
【唐】白居易《哭孔戡》:”洛陽誰不死,戡死聞長安。我是知戡者,聞之涕泫然。戡佐山東軍,非義不可乾。拂衣向西來,其道直如弦。從事得如此,人人以為難。人言明明代,合置在朝端。或望居諫司,有事戡必言。或望居憲府,有邪戡必彈。惜哉兩不諧,沒齒為閒官。竟不得一日,謇謇立君前。形骸隨眾人,斂葬北邙山。平生剛腸內,直氣歸其間。賢者為生民,生死懸在天。謂天不愛人,胡為生其賢。謂天果愛民,胡為奪其年。茫茫元化中,誰執如此權。“
【唐】白居易《對酒》:”人生一百歲,通計三萬日。何況百歲人,人間百無一。賢愚共零落,貴賤同埋沒。東岱前後魂,北邙新舊骨。復聞藥誤者,為愛延年術。又有憂死者,為貪政事筆。藥誤不得老,憂死非因疾。誰言人最靈,知得不知失。何如會親友,飲此杯中物。能沃煩慮消,能陶真性出。所以劉阮輩,終年醉兀兀。“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誰家第宅成還破,何處親賓哭復歌。昨日屋頭堪炙手,今朝門外好張羅。北邙未省留閒地,東海何曾有定波。莫笑賤貧夸富貴,共成枯骨兩如何。“
【唐】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作》:”二月五日花如雪,五十二人頭似霜。聞有酒時須笑樂,不關身事莫思量。羲和趁日沈西海,鬼伯驅人葬北邙。只有且來花下醉,從人笑道老顛狂。“
【唐】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中橋車馬長無已,下渡舟航亦不閒。冢墓累累人擾擾,遼東悵望鶴飛還。“
【唐】張仲素《燕子樓三首》:”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自理劍履歌塵絕,紅袖香消一十年。“
【唐】劉希夷《北邙篇》:”南橋昏曉人萬萬,北邙新故冢千千。自為驕奢彼都邑,何圖零落此山顛。不知虛魄尋歸路,但見殭屍委墓田。青松樂飲無容色,白骨生苔有歲年。地久青松摧為薪,天長白骨化為塵。碧山明月徒自曉,黃居闇室不知晨。漢家城郭帝王州,晉國衣冠車馬流。金谷青春珠綺舞,銅階碧樹玉人游。雲起清盈驕畫閣,水堂明迥弄仙舟。始憶斷歌催一代,俄悲長夜歷千秋。秋楓至兮冬雪明,春兩息兮夏雲生。墨池沙枯通草蔓,妝樓瓦盡向林傾。古篋重書宜筆跡,路台鶴胃若弦聲。不信草經延暮齒,惟求青史列虛名。嗚呼哀哉洛陽道,相思相望蓬萊島。玉顏暉暉並是春,人發青青未嘗老。星簾卷兮月窗開,鏡花搖兮山樹回。仙衣窈窕風吹去,雨蓋霏微舞繞來。與君攜手三山頂,如何冥寞九泉台。“
【唐】韓愈《贈賈島》:“孟郊死葬北邙山,從此風雲得暫閒。天恐文章渾斷絕,更生賈島著人間。”
【唐】沈佺期《北邙山》:“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惟聞松柏聲。”
【唐】王建《北邙行》:“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置處。天涯悠悠葬日促,崗岅崎嶇不停轂。高張素幕繞銘旌,夜唱輓歌山下宿。洛陽城北復城東,魂車祖馬長相逢。車轍廣若長安路,蒿草少於松柏樹。山頭澗底石漸稀,盡向墳前作羊虎。誰家石碑文字滅,後人重取書年月。朝朝車馬送葬回,還起大宅與高台。”
【唐】張籍《北邙行》:“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車前齊唱薤露歌,高墳新起日峨峨。朝朝暮暮長送葬,洛陽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終作誰家柱下石。山頭松柏半無主,地下白骨多於土。寒食家家送紙錢,鴟鳶作窠銜上樹。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游。”
【宋】王令《讀白樂天集》:”北邙山下一孤墳,流落三千綺麗文。後世聲名高白日,當年榮利等浮雲。屏除憂憤歸禪寂,消遣光陰在酒醺。若使篇章深李杜,竹符還不到君分。“
【宋】汪元量《北邙山》:”芒芒北邙山,高墳盡無主。惟有石麒麟,相向立秋雨。“
【金】元好問《北邙》:“驅馬北邙原,踟躕重踟躕。千年富貴人,零落此山隅。
【金】元好問《臨江仙·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人生長恨水長東。幽懷誰共語,仰首望飛鴻。 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浩歌一麯酒千锺。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
【元】張養浩山坡羊·北邙山懷古》:”悲風成陣,荒煙埋恨,碑銘殘缺應難認。知他是漢朝君,晉朝臣?把風雲慶會消磨盡,都做北邙山下塵。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
【明】薛瑄《北邙行》:“北邙山上朔風生,新冢累累舊冢平。富貴至今何處是,斷碑零碎野人耕。”
【清】張坦《北邙山》:”北邙望不極,漭漭水煙平。讓岳峰難矗,支河勢自橫。夕陽荒草樹,亂冢盡公卿。但進一杯酒,何須身後名。“
【清】張庚《北邙山歌》:”北邙山頭森宿莽,北邙山下堆叢土。渭水東流無盡時,邙山北峙常如古。前栽松柏摧為薪,後栽又復根輪囷。松柏不知前與後,後人何用泣前人。“
【?】陳志歲《謁杜甫陵園》:“北邙埋骨眾,名但子堪垂。甘受一椽漏,願除千戶悲。敬身推偽宦,傷世瀉真辭。陵柏今苞茂,詩王繼有誰?”

開發保護

20世紀80年代初,洛陽文博界的專家學者們倡儀開發北邙墓葬文化,並從洛陽地區數十年來科學發掘的1萬多座古墓中,精心遴選出26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墓葬,在邙山鄉的冢頭村修建了洛陽古墓博物館,於1987年建成對外開放。
北邙山古墓博物館北邙山古墓博物館
2001年6月,邙山陵墓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