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小寨

北小寨

北小寨村,地處燕山余脈。原屬於古孤竹國境內,是京東四大古鎮“開(開平)、稻(稻地)、倴(倴城)榛(榛子鎮)”中榛子鎮所轄的一個自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小寨
  • 北緯:39°49′49″
  • 東經:118°22′16″
  • 地理位置:燕山余脈
概述,地理位置,坐落村貌,歷史沿革,土地人口,水文氣候,水文水利,氣候特點,文化古蹟,

概述

地理位置

北小寨村是群山懷抱中的一塊沖積平原,屬於灤縣榛楊片,北距黃家樓村0.5km,南距前小寨村0.5km,東距葛莊2.5km,西至榛子鎮3km。管河由村北而來,轉向東南,再由村南流向前小寨村。據京瀋高速公路和津秦客運專線地質勘測表明,村落所在地為管河沖積平原,地下10米左右為古河床。
北小寨地處平原,地勢平整,交通便利,村北京哈高速公路和津秦鐵路客運專線穿村而過,村南為古鎮路,距京哈高速出口僅一公里,距國道102線2km。距離 北京173km,承德180km,天津170km,秦皇島120km,曹妃甸110km,唐山市中心35km,車程都在兩個小時以內。地理位置優勢明顯,乃四通之地。

坐落村貌

村落東西長0.4公里,南北寬0.6公里,在管河的圍繞下成半島型。1976年地震後村東一條南北街將村分為兩部分。近年來村莊向西發展較多,2009年津秦客運專線開工,西北角搬遷,村莊向西又有較大發展。現在全村有兩條貫穿南北的街道,村落已分成三部分。老房為磚木結構,新房多為磚混水泥澆注頂。坐北朝南。近年來老房改造迅速發展,一些震後重建的房屋逐漸消失,這些建築里還保存了一些仿古元素,特別是大門口,獨具特色,以磚雕的形式將古建築風格濃度表現,古樸美觀。隨著老房改進的加快,這些東西正在逐漸消失,不久的將來可能只存在於記憶里了。
北小寨

歷史沿革

北小寨地處管河沖積平原上,商周時期在古孤竹國境內,(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到了戰國時期,孤竹逐漸衰落,北小寨所處的地區成了燕國山戎令支和孤竹國混雜交界的地方,由於歷史久遠,疆域劃分已經不是很清楚,到底那時屬於那一諸侯,已經很難考證。當年山戎、令支和孤竹國時不時的會侵犯燕境,這裡地處交接界,自然就成了戰爭頻繁的征戰之地。後來屢受侵犯的燕莊公齊國求救,公元前664年,齊國齊桓公親率管仲伐山戎,滅孤竹、令支,這裡就成了主要戰場,著名的老馬識途故事發生地迷谷,距本村不足百里。齊國滅掉山戎和孤竹後,本地併入燕國管轄。
北小寨
老馬識途老馬識途
公元前222年,秦“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本地歸秦,秦行郡縣制,屬右北平郡
西漢時,中央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刺史部。本地歸入幽州刺史部,右北平郡,土垠縣。故治在今唐山市豐潤區銀城鋪鄉。西晉改屬北平郡。北魏屬幽州漁陽郡,治所當仍在原處。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廢土垠縣。
公元644年十一月,唐太宗下令,以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江南、淮河、嶺南、三峽等地水兵四萬,又在長安、洛陽招募了三千志願兵,乘三百艘戰艦出征,路線是從山東的東萊,跨過渤海,直撲高麗都城平壤。以兵部尚書李世績、江夏郡王李道宗為遼東道正副行軍大總管,率領步騎兵共六萬,夾雜著一些在西北歸附的少數民族部隊,沿陸路攻取遼東。
據《灤縣地名志》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征東時,曾在此紮下兩座營寨,故建村時稱小寨莊,因村位北,稱北小寨,北小寨使建村。另有位南的,稱南小寨,後更名前小寨。
天贊二年(923)春,阿保機分平州地置灤州永安軍,屬平州節度使,是為灤州建置之始。北小寨歸入灤州。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正式割讓給契丹幽雲十六州,本地從此納入契丹版圖。
遼保大二年(1122),宋連金滅遼,本地歸金統治。
保大三年(1123)6月,金之南京(平州)留守張覺叛金投宋。宋改灤州屬縣馬城為安城州,石城為臨關。11月,金派兵攻平州,張覺逃走,張敦國據守平州。保大四年(1124)6月,金攻破平州,殺張敦固,平州復入金。歸宋短短一年,本地又落入金人管轄。
金崇慶二年(1213)灤州入蒙古。太祖鐵本真十年(1215)改平州為興平府,轄灤州。
元至元十六年(1297)滅南宋,統一全國,分全國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國都所在地則稱中書省。)、道、路、州軍縣。大德四年(1300),元改平灤路為永平路。灤州屬中書省永平路(中書省下不設道)。
明洪武元年(1368)秋九月,元分省參政崔文耀以永平路州縣降明,灤州隨歸明。
自公元938年至公元1368年,整整430年,除大保三年短暫歸宋一年,此外北小寨一直是遠離中原漢政權統治的外藩屬地。
崇禎十七年(1644),明遼東總兵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康熙二年(1663),清兵滅南明。統一中國後,仍襲明制,將全國分為省、府、州、縣,京師省改稱直隸省。灤州屬直隸省永平府所轄。下不在設縣。
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初襲清制,灤州仍屬直隸省永平府。民國二年(1913)裁撤府州,州改稱縣,灤州始稱灤縣。北小寨是灤縣邊境的一個自然村。1935年11月,日本侵略者唆使漢奸殷汝耕,成立“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冀東22縣,從此北小寨淪為日偽統治。抗日戰爭開始後,冀東地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豐灤遷聯合縣在豐潤、灤縣、遷安三縣交界處誕生,中心在豐潤縣潘家峪一帶,隸屬於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第十三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冀東專署),轄境包括榛子鎮、楊柳莊地區。1942年建遷灤盧聯合縣,其轄境北至遷安縣楊店子一帶,南至渤海,東至灤河,西至唐山,共千餘村莊,仍隸屬於冀東專署。1946年冀東行署於 5月18目明令調整行政區劃分,撤遷灤豐聯合縣,在原灤縣轄區建灤西辦事處,駐地就在北小寨西2.5公里的榛子鎮。抗日時期,為了便以聯絡,北小寨曾化名“文村”。1949年3月26日,灤西縣併入灤縣。北小寨再次歸入灤縣。1958年建人民公社時,北小寨屬榛子鎮公社麻灣坨管 區,稱北小寨大隊。1961年屬麻灣坨公社.北小寨大隊下轄六個生產小隊。
村委會村委會
1984年改社建鄉,屬麻灣坨鄉,稱北小寨村民委員會。土地承包入戶後,生產小隊解散。1996年3月,機構改革,原杏山鄉、麻灣坨鄉和榛子鎮合併為榛子鎮。北小寨村歸榛子鎮直接管轄。

土地人口

全村有耕地138.6公頃。養殖水面30餘畝,綠化林地近百畝。農業以種植為主,主要作物有小麥和玉米。是灤縣的糧食主產區。村東老磚廠舊址建有養殖小區,占地16000米?,養殖項目以商品蛋雞為主,商品蛋雞存欄量15000隻,年產鮮蛋約270噸。兼有 獺兔和生豬養殖。村裡有村辦企業麵粉廠一座,占地2000米?,採用高效平篩技術,年加工小麥能力240噸。現承包給個人經營。全村人口1484人,除三人為滿族外,民族均為漢族。姓氏以何、鮑居多,其次為袁、閻(閆)左、張、羅、韓、高、李等姓。

水文氣候

水文水利

管河河道上建有攔水壩橋一座,為六孔平板橋,橋迎水面有閘板滑道,枯水期落下閘板蓄水,橋的上游1公里處建有群英渠,群英渠主渠長1050米,支渠2000米,引管河水灌溉村西土地近500畝。管河是陡河的主要 支流之一,發源於遷安東蛇探峪,中途有福山寺北大泉匯入,管河在本村境內流經長度1500米。水量豐富,魚類資源品種繁多,河邊密植楊柳,兩岸綠草如茵,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近年來周圍大量 建廠,樹木不當砍伐,環境急劇惡化。管河本來是陡河水庫兩大水源之一,供應者唐山市區部分工礦生產和生活用水,本來是應該保護的水源地,可如今已經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垃圾河,對管河水文及周邊的環境保護刻不容緩。

氣候特點

屬北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冬季受西伯利亞和蒙古氣候影響,盛行偏北風;夏季受海洋氣團和太平洋氣壓的影響,盛行偏南風;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悶熱多雨,秋季晝暖夜寒,冬季寒冷少雪。全年平均氣溫為10.5oc,無霜期175天,全年平均日照2651.5小時。常年平均降水量714.5毫米。地處山間平原,雨季管山和青龍山水系延管河下泄,流經本村,早年曾多次發生水災,近年來降水偏少,水災已經很少發生。

文化古蹟

小寨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村北曾經有一座關帝廟,俗稱叫做“老爺廟”至今這塊地還這么稱呼。寺廟毀於文革,五十歲以上的都還記得,如今廟址被磚廠取土挖成大坑,改為養魚池。旁邊的石橋就是牤牛橋,現在看上去很普通,是因為農業學大寨時修梅莊水庫拆毀了主體部分,現在剩下的只是部分遺蹟。原橋很寬,可供兩輛馬車並行,牤牛橋為五孔平板石橋,橋面鋪雙層石板,兩側還有護堤,非常壯觀。相傳始建於宋代,原為石拱橋,清朝時因為此橋處於出關要道京渝大驛路上,所以曾有過大規模重修。最後一次重修改建為平板橋。京渝大驛路始建於元末,是聯繫華北東北的要道。作用相當於現在的102國道,清朝入關後,又成了聯繫北京盛京瀋陽的要道,愈加繁榮。清皇族回家祭祖此地是必經之路。至今老人們談起過皇影還津津樂道。據老人們講皇帝不是每年都會回家祭祖,有時只是皇族代表回去,但代表的是皇上,所以要帶著皇帝的畫像,這就是所謂的過皇影。皇影到底是不是老人們說地那樣,無從考證,但熱鬧的過皇影卻是真實存在過。牤牛橋北岸西側就是驛站牤牛橋鋪原址,2001年磚廠取土時發現大量生活遺蹟,文化堆基層超過兩米,出土物品有大量破碎的陶瓷器具,多為薄胎青陶,上層偶見黑釉粗瓷、白瓷和青花,同時還發現大量灰坑遺蹟,位置據老爺廟很近,不會超過100米,在老爺廟南側偏西。
牤牛橋遺址牤牛橋遺址
鋪就是驛路上的驛站,規模比驛站要小,是臨時中轉之地。
牤牛橋的名字由來有個很悽美的傳說,據說是九兄弟為了解決旱災,在神仙的幫助下自願變身成巨型牤牛,用角開出這條河,最後都被累死了,橋是為了紀念他們命名的。可是經考證“牤牛斗虎救主”的傳說才是真正的命名原因。這個有實物證據,據老人們講,在橋最北的橋孔里,有一塊紅砂石,上面刻了一個小孩,一頭牛和一隻老虎。據說這塊石頭至今還在,拆橋時沒有被拆走。只是原來的五孔橋,現在橋已經被淤泥堵塞的只能依稀看到三孔,那塊刻有古畫的石頭早以看不見了。
關帝廟早年香火旺盛。每年廟會期間當地人接親邀友,共赴盛會,廟前廣場人群攢動,商旅雲集,蓮花落皮影、民間秧歌紛紛趕場助興,多日不散。 如今牤牛橋已經面目全非,僅存殘跡,關帝廟(俗稱老爺廟)也毀於文革,廟趾也被磚廠取土挖成了大水坑,寺邊幾棵幾人才能合抱古槐也蕩然無存。
據《灤縣文史資料》記載,村東管河岸邊 ,當地稱“河沿上坎兒”有戰國時期古戰場遺蹟,曾出土過青銅戈和青銅箭鏃。北小寨村正處在燕國邊界,山戎、令支和孤竹各諸侯國地界在這裡犬牙交錯,這些小諸侯國都和燕國發生過多次戰爭,當年齊桓公伐山戎,滅孤竹的戰場就在這一帶,發現古戰場遺蹟並非偶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