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大米

北大荒大米

北大荒”舊指中國黑龍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廣大荒蕪地區。這裡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地表江河縱橫,地下水量可觀,大氣降水充盈,極為適宜農業發展。2912萬畝耕地,以盛產小麥、大豆、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馳名全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大荒
  • 適宜農業發展
  • 耕地:2912萬畝
  • 糧食作物:小麥、大豆、玉米、水稻
種植環境,概況,特徵,生產基地,環境優勢,好水,好土,好陽光,好種子,北大荒人,歷史沿革,

種植環境

北大荒的水稻耕種面積達2400萬畝,約占全黑龍江省播種面積的 50%。其黑土有機質含量大約是黃土的十倍,人們總用“一兩土二兩油”來形容它的肥沃與珍貴。有地質專家指出,每形成一公分厚黑土需時200~400年,而北大荒的黑土厚度則達到了1米。黑土的pH 值為5.0~6.0,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蓄水保水能力較好,是北大荒成為世界上緯度最高的寒地水稻種植帶的重要原因。

概況

泛指“北大荒”地域內所種植收穫的大米,比東北大米更加具有地域局限性,同屬“東北大米”。生長周期在180天左右,為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陽光雨露充足,又種植在極肥沃的黑土壤中,富含豐富氮、磷、鉀等多種礦物元素,極其符合稻米生長的要求,以純淨無污染的河水或井水灌溉,獨特地域優勢,保證了大米獨有的品質。

特徵

一:顆粒飽滿,質地堅硬,色澤清白透明。
二:飯粒油亮,香味濃郁。
三:蒸煮後出飯率高,粘性較小,米質較脆。
四: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
五:橫斷面呈扁圓形,顏色白色透明的較多,也有半透明和不透明的。

生產基地

北大荒米的生產基地,分布在黑龍江墾區,位於東經123°40′-134°40′和北緯40°10′-50°21′之間,總面積5.43萬平方公里,占全黑龍江省土地總面積的12.2%。分布在黑龍江省12個地(市)69個縣(市、區),橫跨小興安嶺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區。

環境優勢

好水

腰環三大江,天公開鑿,滾滾東流去。黑龍江一瀉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烏蘇里江溫和恬靜;三條水脈在平原深處幽然相會,東流到海。流經北大荒匯水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近50條,河流入境水量3000億立方米以上;地下水儲量豐富,可利用量29.8億立方米。
北大荒也有海。日暮黃昏,漫步於興凱湖畔沙灘,那波光粼粼的金色的海啊。4380平方公里的湖面,5000多年的歷史裡,銘刻著歷史的榮辱,承載著悠久的文明。洪河、鏡泊湖、五大連池的生態之綠,又增添了新的神韻。
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北大荒人生活富裕,年年有餘,這得益於清澈明淨的“三江之水”的滋養。富水而魚集,其出產的大鰉魚、馬哈魚、大白魚等享譽華夏;鰲花、鯿花、鯽花和哲羅、胡羅、雅羅、銅羅、法羅等“三花五羅”更是聞名全國。
江水潤澤,稻豐米香。水稻生長需要水,也就是說生產出一公斤水稻,大約需要1000升水。打個比方,就是種一畝水稻,灌的水量大概是小麥的7倍,是玉米的4到5倍。沒有充足的水源,想種好水稻無疑是痴人說夢。水稻不僅需要水,還需要好水、活水。北大荒的水質相對較好,也是那裡出產好米的原由之一。北大荒寒地水稻種植基地遠離重工業區,有38個農場毗鄰中俄邊界,沒有工業污染。
三江平原地勢低洼,十年九澇。歷史上,這裡一直以麥豆種植為主,幾乎與水稻無緣。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大荒進行了旱改水、以稻治澇的種植業革命。北大荒提出了“水利是發展之基、動力之源”。留住天上水、攔住地表水、用足過境水、保護地下水,成為當時北大荒人對水綜合利用的真實寫照。

好土

北大荒是世界聞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被譽為“中華大糧倉”。這源於黑土地具有巨大的涵養水源、改善氣候、淨化空氣等調節環境的功能。黑土地在世界上僅有三塊:一塊在美洲—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是美國玉米最大產地;一塊在歐洲—第聶伯河畔的烏克蘭,素有“歐洲糧倉”之美稱,一塊在亞洲—中國的東北角北大荒,被譽為“亞洲之腎”。
黑土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溫帶,由於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大量的枯枝落葉難以腐化、分解,歷經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質,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層。黑土有機物質平均含量在3%~10%,墾殖指數高,耕地比重大,自然肥力高,特別利於包括水稻、小麥、大豆、玉米等農作物生長。
黑土有機質含量大約是黃土的十倍,人們總用“一兩土二兩油”來形容它的肥沃與珍貴。有地質專家指出,每形成一公分厚黑土需時200~400年,而北大荒的黑土厚度則達到了1米。黑土的pH 值為5.0~6.0,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蓄水保水能力較好,是北大荒成為世界上緯度最高的寒地水稻種植帶的重要原因。
這是一片神奇的黑土。50年代末期,當十萬轉業官兵開進北大荒時,有人如此驚嘆:“唉呀呀我的媽,這裡的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發芽。” 出產自這片黑土地的每一粒稻米從被打上“北大荒”烙印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經超越了糧食的範疇,而更是一種文化。
這是一片感恩的沃土。有專家預言,按照目前水土流失速度,東北現有耕地的黑土層將在40到50年內全部被剝蝕。而在北大荒,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他們採取防洪除澇、農田防護林、秸稈還田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提高了黑土地抵禦水蝕、風蝕的能力,保持和恢復土壤肥力。
這是一片幸福的樂土。北大荒的收穫季節最讓人嚮往,在廣袤的田野上,渠道縱橫、農機轟鳴、稻花飄香、麥浪滾滾,一個個領先全國機械化水平的現代化農場,生機勃勃,忙碌而殷實。一大批像北大荒米業集團這樣的產業龍頭迅速崛起,蒸蒸日上,創新而卓越。

好陽光

不是江南,勝似江南。在中國最早迎接太陽的地方黑瞎子島,一輪紅日冉冉升起,微波漣漣的烏蘇里江立刻泛起紅暈,當太陽跳出群山,露出親切的面容時,烏蘇里江上下頓時變得清晰起來。
這就是北大荒。這裡是國際公認的適合稻穀生長的陽光地帶,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晝夜溫差大,水稻夜間的呼吸作用被抑制,消耗有機物更少,果實中營養物質含量更高。一年之中,北大荒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冰霜統治之下,凍土層最厚達2.5米,極端最低氣溫達零下40多攝氏度,使很多病蟲害無法越冬。
資料顯示,水稻是喜溫短日照作物。溫度是影響稻米產量和品質的氣候因子,水稻出穗期隨溫度增高而提前,產量與品質隨溫度增高顯著提高;日照對產量影響小於溫度,籽粒形成階段日照長,有利於改善稻米品質。地處於陽光地帶北大荒的溫度和日照最適合優質水稻生長。
有研究表示,稻米蛋白質含量隨有效積溫的增加而趨於減少,蛋白質含量越低,稻米食味品質越好,說明越好吃。北大荒的水稻種植主要在第一到第三積溫帶,不同的積溫帶引種適宜熟期的品種,不能跨區種植。北大荒的科學種植能讓不同品種水稻種植在最合適積溫帶。
北大荒的陽光,和煦明媚,溫暖如初;北大荒的青年,朝氣蓬勃,驕陽似火;北大荒的企業,旭日東升,光芒四射。
腳步鏗鏘翻沃土,汗滴瑩瑩飄谷香。上個世紀中葉,在北大荒開發初期,先後有90多萬熱血青年,從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帶著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走進了北大荒。他們把青春埋在了黑土地里,長出了一個中華大糧倉。

好種子

好種子,大未來。這不僅是一種源於自然的堅信,更是順應時代的北大荒式生存之道。從始至終,北大荒用智慧精心培育著良種,讓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長出金子。
北大荒,成功在國際上創造了高緯度種植水稻的奇蹟,開發出40多個優質水稻品種名震八方。被北大荒人視為精品的空育131、墾稻12號、龍粳29號等品種在墾區乃至黑龍江廣泛種植。這是堅守忘我的執著和高超繁育技術造就了它們非凡的品質。
稻種浸芽春後晴。四月初,是水稻種植曬種、浸種的季節。水稻種植戶們選好種子後,讓它們在充足的陽光下洗禮。由於專業化的管理,浸種催芽、育秧播種、水整地、插秧、收穫、秋整六個環節只用“六個十天”即可全部完成。他們善於運用缽育擺栽、測土配方施肥、葉齡診斷管理、精準變數水肥一體化等20多項新技術,水稻產量和品質逐年增加。
65年前,在祖國版圖的東北角,當墾荒第一犁划過沉睡的莽原時,夢想就像一粒種子,埋進了墾荒戰士的心田。如今,經過三代北大荒人艱苦卓絕的奮鬥和創造,當年那粒稚嫩的種子,已經落地紮根,稻穗搖曳。
1999年,北大荒的水稻種植面積突破1000萬畝,畝產達到1000斤,實現了寒地水稻種植的新紀元。旱育稀植“三化”栽培生產技術的大面積推廣套用,打破了40多年麥豆一統天下的種植業格局。這是人類和大自然的攜手合作,以最生態的方式,實現了“糧滿倉,天下安”的夢想。

北大荒人

仰視你,北大荒。在人類拓荒史上沒有這樣一個國家的軍人,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人們懷著對軍墾崇敬的心情,在此後不斷的開發建設中尋求著跨越的靈感。
軍號響,紅旗揚,千古荒原第一犁,拉出一輪紅太陽。1947年6月,位於現在的尚志市一面坡太平溝,一批來自延安、南泥灣的軍隊幹部率部向荒原進軍,播下了北大荒農墾事業的第一顆火種。
化劍為犁、解甲歸田。1958年,王震將軍率十萬官兵挺進北大荒,在廣袤的黑土地上掀起墾區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高潮。1959年9月27日,毛主席曾致信“問候北大荒的同志們!”
54萬城市知識青年、20萬支邊青年、10多萬科技人員,因為有了北大荒精神,五湖四海的人們才能交融在一起,成為未來的主人。
密虎寶饒,千里沃野造良田。三代北大荒人前赴後繼,披荊斬棘,獻給祖國的不僅是一個安穩天下的糧倉,還有一種永世長存的精神,這是一個偉大民族不朽的靈魂。
北大荒的糧食供給能力,足以保證京津滬三大直轄市、人民解放軍三軍、港澳地區和藏青甘寧四省區的全部口糧供應。
“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研究的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突破了北緯45度~49度之間水稻種植的高寒禁區,創造了寒地水稻畝產超千斤的奇蹟。
他愛水稻,忘了什麼都忘不了水稻;他愛水稻,因為那是他的智慧和汗水;他愛水稻,更愛耕作在稻田上的人們。他常吟的那首詩詞:血寫真言,汗灑田間,還將老骨還稻田。播個秋天,長個春天。
北大荒,自古的繁榮富庶之地。據《新唐上書·渤海傳》記載:渤海國進貢給唐王朝的貢品中有“盧城之稻”,其米重如沙、亮如玉、湯如乳、溢濃香。他們不會想到,在1300年後的今天,北大荒作為“中華大糧倉”,在緊急關頭以“北米南運”的方式支援和維護糧食安全、食品安全。
顧全大局是北大荒人的品質。在2003年4月,為支援北京抗擊“非典”,北大荒米業人按照“不簽契約、不計代價、保質保量、按時運到”的要求,創造了每天向首都急運一個專列大米的奇蹟,7天緊急發運了2萬噸大米。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008年5月,北大荒米業人再次承擔起了社會責任支援四川汶川災區,48小時加工發運2400噸大米;在2010年4月,西南五省區大旱的關鍵時刻,北大荒米業人向災區重點四川緊急調運大米10506噸。
北大荒獨樹一幟,開墾僅六十餘年,它成就了國人餐桌主食的基礎;並且形成了一種“誠信、務實、創新、卓越”的文化,得以傳承。

歷史沿革

從第一批國營農場創建到1978年底,北大荒的一次創業經歷了三個階段:艱苦創業階段、快速發展階段和曲折前進階段。在計畫經濟體制下,北大荒人高舉“向地球開戰,向荒原要糧”的旗幟,以大規模開發建設為重點,以向國家提供商品糧為目的,開始了前無古人的偉大創業實踐,實現了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的歷史巨變,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墾殖史上的偉大奇蹟,推動了我國農墾事業和國民經濟的空前發展。
艱苦創業階段(1947至1956年)
這是北大荒農墾事業由開始創業到初具規模的10年。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拓荒大潮,北大荒的開發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個階段發生了六件具有重要影響的大事:一是黨中央發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重要指示,開墾處女地的先鋒們創建了寧安、通北和趙光等第一批國營機械化農場,為我國特別是北大荒農墾事業發展闖出了一條路子。二是在中央軍委和中央東北局的關懷下,革命殘廢軍人以驚人的毅力創建了伊拉哈、伏爾基河等一批榮軍農場,有力地推動了北大荒農墾事業的發展。三是以安置被解放的國民黨軍官勞動就業為目的,在東北地區創建了寶泉嶺二龍山筆架山等一批解放團農場,為後來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機械化農場奠定了基礎。四是人民解放軍農建二師成建制移墾北大荒,以團為單位創建了二九○、二九一等一批農建二師農場並就地集體轉業,開創了世界軍墾史上調動整建制軍隊進行屯墾戌邊的先河。五是按照國務院關於建立國營友誼農場的決定,利用蘇聯人民援助的機械設備,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用先進農業機械裝備起來的國營農場,對我國特別是北大荒農墾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六是在時任鐵道兵司令員的王震將軍的倡導下,鐵道兵9個師的復轉官兵開赴北大荒,創建了八五○、八五二等一批綜合性半機械化的鐵道兵農場並成立了鐵道兵農墾局,為北大荒東部地區的開發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在北大荒的開發建設中,青年是一支重要的生力軍。在這一階段的後期,楊華等一批北京青年,回響黨中央的號召奔赴北大荒,揭開了全國支邊青年志願墾荒的序幕。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全國19個省、16個大中城市、2000多名青年先後來到北大荒,創建了北京莊、天津莊、河北莊、哈爾濱莊等青年集體農莊,為北大荒的開發建設增添了新鮮血液。據史料記載,1956年與初創時相比,墾區國營農場由15個增加到96個,耕地面積由41萬畝增加到457萬畝,機械總動力由1.1萬千瓦發展到6.2萬千瓦,農場職工由3900人增加到4.65萬人,年糧食總產由2400萬斤增加到4.54億斤,年工農業總產值由236萬元增加到5263萬元。
快速發展階段(1957至1966年)
這是北大荒農墾事業由初具規模到快速發展的10年。隨著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貫徹執行,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經濟建設新高潮,北大荒的開發建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個階段發生了八件具有重要影響的大事:一是農業部召開第一次全國國營農場工作會議,討論通過第二個五年計畫中發展國營農場的總體規劃,對東北、西北和華南地區的大規模墾荒做出了戰略部署。二是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動員十萬幹部轉業復員參加生產建設的指示》,中共中央成都會議通過《關於發展軍墾農場的意見》,充分肯定了軍墾農場在屯墾戌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按照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王震將軍親率10萬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在三江平原上展開了規模宏大的墾荒戰鬥,創建了軍川農場、名山、江濱和延軍等一批國營農場。四是全國開展“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特別是60年代初期的嚴重自然災害,使加快發展的農墾事業遇到了暫時困難。五是東北局召開東北地區國營農場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國營農場的經營方針是“以糧為綱、農牧並舉、多種經營”,並做出“調整農場內部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等一系列重大決定,在當時的情況下為國營農場順利地進行調整和提高指明了方向。六是國務院批准黑龍江省設立農墾廳,下設九三、趙光、查哈陽和紅色草原農墾局等派出機構,並把其它地區的省屬國營農場劃歸省農墾廳,加強了省委、省政府對地方國營農場的集中統一領導。七是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合併合江和牡丹江農墾局,成立東北農墾總局(局址設在佳木斯市,下轄蘿北和虎林兩個分局),進一步加強了開發三江平原和建設商品糧基地的領導。八是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所屬部隊萬餘名官兵,即“六六·三”復轉官兵分批到全省29個農牧場插隊,組建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農建第一師(黑河農建師)和第二師(合江農建師),為後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成立奠定了一定基礎。這個階段的北大荒開發建設,也包括一批勞改農場的建立。自1950年松江省公安廳在湯原縣創建第一個勞改農場起,到60年代初先後建立了密山、興凱湖、尾山、長水河等38個勞改農場。北大荒人以寬闊的胸懷,接納了這些農場的勞改犯人,並用黨的政策對他們實行了勞動改造。在這一階段具有重要影響的大事中,王震將軍親率10萬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堪稱是北大荒開發建設史上最為壯麗的一頁。在10萬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的同時,一批大專院校畢業生和有經驗的教師、醫生、記者,以及在反右鬥爭中國家直屬機關被錯劃的1500名“右派分子”相繼來到北大荒,其中有著名詩人艾青,著名戲劇家吳祖光、李荒燕,著名作家和畫家聶紺弩丁玲丁聰等人,這些拓荒者為北大荒開發建設做出了應有的特殊貢獻。經過這個階段的開發建設,在縱橫千里的北大荒,建成了一大批國營農場,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北大荒變成了海內外聞名的“北大倉”。到1966年,墾區實現糧豆總產23億斤,比1956年增長4倍多;向國家提供商品糧11.4億斤,比1956年增長3.7倍。在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修建了密山至虎林的鐵路,開發建設了完達山的林區,加快發展了工業和林牧副漁業等多種經營。墾區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7億元,比1956年增長6倍多。1964年7月,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視察墾區時,曾題詩讚頌北大荒發生的巨大變化:“斬棘披荊憶老兵,大荒已變大糧屯”。
曲折前進階段(1967至1978年)
這是北大荒農墾事業在遭受嚴重挫折中奮力向前推進的12年。正當北大荒農墾事業蓬勃發展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這場長達10年之久的浩劫席捲全國。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發展,“左”傾錯誤思潮泛濫,對墾區的衝擊也愈演愈烈。到1968年,整個東北農墾總局和省農墾廳所屬農牧場及工礦企業,從領導體制、經營管理方式到各項規章制度等被全盤否定,一大批富有經驗的領導幹部被批鬥,致使農墾事業發展遭受了嚴重挫折。這個階段發生了四件具有重要影響的大事:一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和撤消。1968年6月18日,根據黨中央及軍委指示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主要任務是屯墾戌邊: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發展生產。隨著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組建,一批國營農場和勞改農場相繼被軍隊接管。1976年2月25日,經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准,撤消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在佳木斯市成立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下設寶泉嶺紅興隆等11個國營農場管理局,為墾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二是大批城市知識青年開赴北大荒和返城。從1968年到1971年,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和哈爾濱等大中城市的知識青年,紛紛回響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相繼開赴北大荒。大批城市知識青年來到農場,提高了墾區職工隊伍的文化素質,為北大荒的開發建設增添了新生力量,特別是對農場生產技術改進和文教衛生事業發展,以及職工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起了重要作用。自1981年開始,由於國家落實政策,大批知識青年陸續返城。在北大荒艱苦的環境中,廣大知識青年得到嚴格鍛鍊,後來有不少人脫穎而出成為全國各行各業的傑出人物,現在有相當一部分人成為國家各級黨政機關的棟樑之才。三是兵團新建第六師開發三江平原東北部撫遠荒原。當時,將原第三師所屬二十七團等4個團場,歸屬新建第六師作為基地和依託,搶修並沿著二龍山至撫遠的“二撫”公路“二戰荒原”,新建了六十團(前進農場)、六十一團(創業農場)等7個團場。四是在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的條件下建設農墾小城鎮。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後,農墾小社會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不僅糧油和副食供應,以及文教衛生和勞保福利等可以自給自足,就是生產建設領域的許多方面,如交通、通信、科研和廣播電視等也都自成網路,逐步形成了140多個具有一定規模的農墾小城鎮的雛形。特別是由於當時戰備形勢的需要,墾區在交通和通信等方面的建設有很大發展,為進一步開發三江平原鋪平了道路,並為90年代的加快發展奠定了基礎。儘管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這個階段的發展遭受了嚴重挫折,勞動生產率大幅度下降,生產經營狀況不斷惡化,但北大荒人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堅韌不拔地把農墾事業推向了前進。主要標誌是:農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1978年,墾區耕地總面積達到2723.4萬畝,比1966年增長42.5%;實現糧豆總產46.9億斤,比1966年增長51.3%。畜牧業生產進一步發展,大牲畜存欄達到15.1萬頭,比1966年增長31.3%。工業生產形成相當規模,中小型工業企業發展到737個,實現工業總產值6.3億元,比1966年增長3倍。特別是先後新建和擴建了一批製糖、釀酒、造紙、奶製品和麵粉加工等工業企業,改變了墾區單一經營農業的局面。
經過一次創業的偉大實踐,北大荒已變成名副其實的北大倉,人們千百年來的夢想終於成為現實。
開拓前進中跨越發展。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轉折點,北大荒農墾事業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二次創業。經歷了三個階段:試驗探索階段、深刻變革階段和開拓前進階段。這三個階段的二次創業,是北大荒人在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高舉“解放思想,事實求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旗幟,以突破體制性障礙和解決結構性矛盾為主,以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和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為目的,所進行的一次具有開拓性的偉大創業實踐。
試驗探索階段(1979至1984年)
主要特點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積極進行試驗探索,調整傳統經營模式,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由封閉逐步走向開放,為加快發展提供動力。這個階段發生了四件具有重要影響的大事:一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墾區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實行農工商綜合經營,進一步改變單一經營農業局面。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初步實現了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和農工商綜合經營,使墾區經濟逐步走上了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系列化服務的軌道。二是實行對外開放,建立農業現代化視窗。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前夕,北大荒人就從美國約翰迪爾公司引進一套先進農業機械設備,裝備經營基礎較好的友誼農場五分場第二生產隊,使每個農業工人生產的糧豆達到42.3萬斤。1980年,墾區與日本日綿實業株式會社,實施了在三江平原開發30萬畝耕地的大豆補償貿易項目;從日美引進價值1126.4萬美元的先進機械裝備,新建了具有較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洪河農場。1981至1983年,墾區用世界銀行貸款開荒300萬畝,並達成“黑龍江農墾項目”協儀,引進了一大批先進的大型農業和工程機械。這些農業現代化視窗的建立,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鄧小平李先念胡耀邦王震等先後到墾區視察,對墾區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發展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給予了充分肯定。三是實行財務包乾,變革經營管理體制。1979年2月,國務院決定從1979年到1985年對農墾企業實行以“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虧損不補,利潤用於發展生產,資金不足可以貸款”為主要內容的財務包乾。這個辦法的實行,在財務管理上衝破了多年來的統收統支制度,較好地解決了長期存在的企業吃國家“大鍋飯”的問題,大幅度提高了農墾企業的經濟效益。實行財務包乾的當年,墾區實現利潤1006萬元,比1978年扭虧增盈12111萬元,以後又連續多年盈利。四是實行承包責任制,試辦職工家庭農場。1979年2月,墾區開始實行基本工資加獎勵的生產責任制,後來又改為實行“包、定、獎(賠)”的生產責任制。從1981年開始,墾區試行生產責任制與實行浮動工資相結合的辦法,農場對生產隊實行“整體承包,統一核算,利潤分成,虧損受罰”的生產責任制。1982年2月,墾區開始試行以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機農聯合承包,部分農場實行機務單獨承包或車組承包。這一系列生產責任制的實行,較好地解決了長期存在的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的問題。實行承包責任制後,墾區分離農業勞動力6萬多人,為發展多種經營創造了條件。1984年初,借鑑農村改革成功經驗,墾區開始試辦一批家庭農場,從而在農業經營體制改革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深刻變革階段(1985至1995年)
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墾區經濟體制改革,由試驗探索轉向能動推進,由單項突破轉向配套實施。在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時,墾區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這個階段發生了四件具有重要影響的大事:一是建立大農場套小農場的雙層經營體制。1985年初,墾區興辦家庭農場工作全面鋪開,逐步推行了生產生活費用由“兩借”變為“兩自”的改革,在興辦以家庭農場為主的小農
場的同時,國營農場(大農場)強化統一經營功能,初步建立了國營農場統一經營和家庭農場分散經營相結合的大農場套小農場的雙層經營體制。二是實行場(廠)長負責制和承包經營責
任制。從1984年下半年開始,墾區進行場(廠)長負責制試點,到1988年試點單位達到企業總數的60%以上。90年代初期,墾區全面推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實行了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墾區大力推進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了“幹部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競爭機制。三是實行以“四到戶、兩自理”為標誌的農業改革。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發表後,墾區一些經營困難的農場,在無力為家庭農場墊支生產生活費,而銀行又不給農場貸款的情況下,率先對家庭農場採取了“兩自理”和“四到戶”(土地承包到戶、核算到戶、盈虧到戶、風險到戶)的辦法。這種辦法既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職工的風險意識,又使農場甩掉包袱並擺脫了困境,因而很快在墾區和全國農墾系統推行,從而把墾區農業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四是啟動實施國家100億斤商品糧基地建設項目。隨著“八五”計畫開始實施,憑藉著改革開放煥發出的生機與活力,墾區肩負起了建設國家100億斤商品糧基地的歷史重任。這是列入國家“八五”計畫的重點建設項目,也是90年代墾區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一項標誌性工程。這個重點建設項目的完成,意味著墾區糧食生產登上了一個新台階,用10年時間達到了過去40年才能達到的水平;標誌著墾區社會生產力提高到了一個新階段,創造出了國內一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糧食商品率水平。
開拓前進階段(1996年以來)
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墾區上下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現代化建設實現新跨越,推動經濟和社會步入了發展快車道。1995年12月初,總局黨委從墾情出發,研究確定了以堅持“三轉、兩開、一打牢”,突出做好“四篇文章”,精心實施“六大戰略”為主要內容的墾區改革發展總體思路。黨的十五大召開後,總局黨委著眼於新的實踐和發展,明確提出了跨世紀的宏偉藍圖,對把一個什麼樣的墾區推向21世紀這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莊嚴回答。“九五”以來,總局黨委把握時代主題,帶領墾區人民,面向市場,迎接挑戰,抓住機遇,開拓進取,不斷把墾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這個階段主要是在六個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一是體制和機制創新取得新進展。農業改革進一步深化,雙層經營體制不斷完善。國有企業改革和三年脫困目標如期實現,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基本推進到位。管理體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集團化運作和農場內部政企分開步伐明顯加快。總局機關機構改革任務順利完成,社會保障制度、幹部人事制度和事轉企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二是戰略性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主要農作物品種調優,優質品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優質高效經濟作物面積明顯增加,綠色食品和有機農業迅速發展。畜牧業發展呈現強勁勢頭,開始走上以質量效益為中心的軌道。第三產業和非國有經濟快速發展,非國有經濟占全部經濟總量的比重突破40%。三是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新突破。通過加快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一批龍頭企業和產業化集團迅速發展壯大。完達山乳業、九三油脂集團成為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3 家。龍頭企業與基地和農戶的聯結更加緊密,帶動了墾區22萬個家庭農場和地方2.3萬個農戶。“完達山”、“北大荒”等一批知名品牌,在全國叫響並打入國際市場,在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對外開放工作取得新成效。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產品出口24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品種達8大類103個。對外貿易穩步發展,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4.5億美元。經貿合作成果豐碩,參加展會和經貿洽談活動,簽訂經貿合作項目5900 多項,總金額達到580 億元。外資利用規模逐步擴大,外資到位率已達到53.5%。通過加快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了墾區在國內外的影響,樹立和展示了北大荒集團的新形象。五是小城鎮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實現新發展。小城鎮建設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促進二三產業發展的城鎮載體功能進一步完善,形成了140多個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新型農墾城鎮。交通、通信、教育、衛生、文化、體育、新聞和廣播電視等各項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政法、民政、信訪、統戰和民兵等方面工作明顯加強。六是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果。通過加強黨的建設,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的整體水平明顯提高。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深入,湧現一大批省級文明單位標兵和文明單位。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黨群幹群關係進一步密切,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明顯加強。這個階段的墾區,得天時,倚地利,聚人和,政治局面安定,社會形勢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廣大幹部職工始終保持奮發進取、昂揚向上的良好精神狀態,凝聚起了自我加壓、負重奮進、不甘人後、努力爭先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偉大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