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藥物致突變作用

化學藥物致突變作用

又稱化學誘變作用,是指環境中各種化學因素引起遺傳物質發生改變的效應,此種改變可隨細胞分裂過程傳遞。化學藥物致突變作用指某些化學因素具有的使生物的遺傳物質發生突然的、根本性的改變,致使後代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學藥物致突變作用
  • 外文名:mutagenesis of chemical drugs
定義,化學誘變劑,突變類型,基因突變,染色體畸變,非整倍體和多倍體,突變後果,

定義

廣義概念是外來因素,特別是化學因子引起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的能力,而且此種改變可隨同細胞分裂過程而傳遞。簡單地說,突變的發生及其過程即為致突變作用。

化學誘變劑

有些化學物質具有很高的化學活性,其原型或其化學水解產物就可以引起生物體的突變,稱為直接誘變劑(direct-acting mutagen)。
有些化學物質其本身不能引起突變,必須在生物體內經過代謝活化才呈現致突變作用,稱為間接誘變劑(indirect-acting mutagen)。

突變類型

基因突變

基因中DNA序列的變化;點突變。
1、鹼基置換
某一鹼基配對性能改變或脫落所致的突變。
錯義突變:密碼子發生改變,從一種AA變成另一種AA。
同義突變:遺傳密碼子具有兼併性,雖然有鹼基置換的發生,但密碼子的意義可以沒有改變。
無義突變:mRNA上的密碼子由胺基酸編碼密碼子變成非編碼的終止密碼。基因產物是不完全或無功能的。
2、移碼突變
指發生一對或幾對(3對除外)的鹼基增加或減少,以致從受損點開始鹼基系列(閱讀框架)完全改變,形成錯誤的密碼,並轉譯成不正常的胺基酸,較易形成致死性突變。
基因突變是分子水平的變化,在光學顯微鏡下無法看見,一般是以表型(如生長、生化、形態等)的改變為基礎進行檢測,也可通過核酸雜交技術、DNA單鏈構象多肽分析(SSCP)及DNA測序等方法檢測DNA序列的改變來確定。

染色體畸變

指染色體結構改變,是遺傳物質大的改變,一般可用光學顯微鏡檢查適當細胞有絲分裂中期的染色體來發現。染色體結構改變的基礎是DNA鏈的斷裂,所以把能引起染色體畸變的外源化學物稱為斷裂劑。

非整倍體和多倍體

基因組突變,即基因組中染色體數目異常。
非整倍體:增加或減少一條或幾條染色體;
多倍體:以染色體組為單位的增加。

突變後果

生殖細胞:
1、對人類基因庫的影響;
2、對人類後代健康的影響。
體細胞:
1、腫瘤;
2、衰老;
3、動脈粥樣硬化;
4、致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