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

匕,讀作bǐ,漢語常用字。古人取食的器具,後代的羹勺由它演變而來的。現今通常指匕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匕
  • 外文名:ladle;arrowhead 
  • 讀音:bǐ
  • 部首:匕
  • 五筆:XTN
  • 筆順讀寫:撇豎彎鉤
  •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匙形
  • 本義:個人進餐用的小勺子
  • 引申義 :食物
  • 說明:皆指“食物”、“美食”
  • 總筆畫:2
字義解釋,漢字演變,字源解詁,略說:,詳解:,相關漢字:,古籍解釋,

字義解釋

匕bǐ
〔匕首〕短劍。
古代指勺、匙之類的取食用具:“先主方食,失匕箸”。
筆畫數:2;部首:匕;筆順編號:35
匕,bǐ 從反(人字左右反過來)。相與比敘也。
“化” 的古字為 “匕”
〈名〉
(1) 象形。從二匕,匕亦聲。甲骨文字形,象湯匙形。漢字部首之一。本義:勺子。按:一說“匕”象反人形,“妣”之初文。
(2) 古代的一種取食器具,長柄淺斗,形狀像湯勺 [ancient laddle for rice]
先主方食,失匕箸。(箸:筷子)——《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3) 又如:比筋(羹匙與筷子)
(4) 匕首 [dagger]
bǐ <名>
五筆:xtn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匙形。漢字部首之一。
本義:個人進餐用的小勺子
引申義:食物。
再引申義:美味。
說明:含匕之字中的“匕”,皆指“食物”、“美食”。
例如:匙字從是從匕,“是”義為“正對(嘴)”,“匕”指“食物”,故“匙”本義為“把食物餵到嘴裡的食具”。
再如:死字從歹從匕,“歹”指“人亡”,“匕”指裝殮時置入死者嘴裡的“飯含”,如玉琀之類,是為玉質“美食”。
又如:能字從二匕,二匕即熊在冬眠時存儲於體內的脂肪,故能本義是冬眠之熊。
又如老字從匕,按“老有所養”的古訓,“匕”即老人在家享用的美食)古代的一種取食器具,長柄淺斗,形狀像湯勺 [ancient laddle for rice]。
匕: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發現匕常與鼎、鬲同出。青銅匕最早見於商代晚期,傳世很少見。體呈桃葉形,有長柄。
先主方食,失匕箸。(箸:筷子)――《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又如:比筋(羹匙與筷子)。
①<古>取食的器具:先生方食,失~箸。(《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②<古>箭頭:~入者三寸。(《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匕首】短劍或窄的短刀。

漢字演變

個古文形體個古文形體
如右圖所示。

字源解詁

略說:

甲金文象人匍伏之形(徐中舒、趙誠),或側臥之人形(孫雍長),表示湯匙的「」是音近假借之故。

詳解:

甲金文象人匍伏之形(徐中舒、趙誠),或側臥之人形。
戰國墓葬出土有側臥女屍,置於仰臥男屍之側,可作為「」是「」的初文,象側臥的女子,表示女祖先(孫雍長),表示湯匙的「」是音近假借之故。
一說象匕匙之形,是匕柶的初文(郭沫若、李孝定)。
甲骨文通讀作「」,表示先祖的配偶。
又是狩獵之方法(姚孝遂)。
金文也通讀作「」,我鼎:「且(祖)乙、匕(妣)乙」。
又表示匕匙、匕柶,用來取飯或牲肉。
仲柟父匕:「仲柟父乍(作)匕,永寶用。」
《說文》:「匕,相與比敘也。從反人。匕,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柶。凡匕之屬皆從匕。」段玉裁註:「匕卽今之飯匙也。」

相關漢字: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履切《集韻》《韻會》補履切《正韻》補委切,音比。《說文》匕,相與比敘也。亦所以用取飯。一名柶。《玉篇》匙也。《易·震卦》不喪匕鬯。《詩·小雅》有捄棘匕。《注》以棘為匕,所以載鼎肉,而升之於俎也。《三國志·劉先主傳》先生方食,失匕箸。
又匕首。《通俗文》劒屬。其頭類匕,短而便用,故曰匕首。《史記·吳世家》專諸置匕首於炙魚中,以刺吳王僚。《刺客傳》荊軻至秦獻燕督亢地圖,圖窮而匕首見。《注》荊軻懷數年之謀,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劉向·說苑》尺八短劒頭似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