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分類學

動物分類學

動物分類學是動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研究動物的種類、種類之間的親緣關係、動物界起源和演化等,根據自然界動物的形態、身體內部構造、胚胎髮育的特點、生理習性、生活的地理環境等特徵進行綜合研究,將特徵相同或相似的動物歸為一類,給它們命名,這就是動物分類學所研究的內容。 動物界包括脊索動物門與無脊椎動物門(無脊椎動物門分為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線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等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動物分類學
  • 外文名:animals classification
  • 本質:動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 研究範圍:研究動物的種類
  • 分類:脊索動物門與無脊柱動物門
  • 等級:域、界、門、綱、目等
  • 學名:Aphis gossypii Glover
基本知識,分類依據,分類等級,物種的概念,動物的命名,動物的分門,研究內容,鑑別和編目,探索淵源、建立"家譜",歷史進展,啟蒙時期文明古國的貢獻,國外動物分類學發展史,作出貢獻的人,四大學派,不平衡現象,

基本知識

動物分類的知識是學習和研究動物學必需的基礎。任何領域的科學研究,包括巨觀、微觀以及與農林牧漁等有關領域,都首先需要正確地鑑定判明研究材料或對象是哪一個物種(species),否則,再高水平的研究,也會失去其客觀性、對比性、重複性和科學價值。恩格斯曾指出:沒有物種概念,整個科學便都沒有了。科學的一切部門都需要物種概念作為基礎,他在這裡列舉了生物科學的各個部門,包括動物學在內。

分類依據

現在所用的動物分類系統,是以動物形態或解剖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總和為基礎的。根據古生物學、比較胚胎學、比較解剖學上的許多證據,基本上能反映動物界的自然類緣關係,稱為自然分類系統。
近20餘年來,動物分類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分類理論方面出現了幾大學派,雖然在基本原理上有許多共同之處,但各自強調的方面不同。支序分類學派(Cladistic systematics或 Cladistics)認為最能或唯一能反映系統發育關係的依據是分類單元之間的血緣關係,而反映血緣關係的最確切的標誌為共同祖先的相對近度;進化分類學派(Evolutionary systematics)認為建立系統發育關係時單純靠血緣關係不能完全概括在進化過程中出現的全部情況,還應考慮到分類單元之間的進化程度,包括趨異的程度和祖先與後裔之間漸進累積的進化性變化的程度;數值分類學派(Numerial systematics)認為不應加權(Weighting)於任何特徵,通過大量的不加權特徵研究總體的相似度,以反映分類單元之間的近似程度,藉助電子計算機的運算,根據相似係數,來分析各分類單元之間的相互關係。
在分類特徵的依據方面,迄今形態學特徵尤其是外部形態仍然是最直觀而常用的依據。掃描電鏡的套用,可觀察到細微結構的差異,使動物分類工作更加精細。生殖隔離、生活習性、生態要求等生物學特徵均為分類依據。細胞學特徵,如染色體數目變化、結構變化、核型、帶型分析等,均已套用於動物分類工作。隨著生化技術的發展,生化組成也逐漸成為分類的重要特徵,DNA、RNA的結構變化決定遺傳特徵的差異,蛋白質的結構組成直接反映基因組成的差異,這些都可作為分類的依據。DNA核苷酸和蛋白質胺基酸的新型快速測序手段及DNA雜交等方法,均已受到分類工作者的重視和套用。

分類等級

分類學根據生物之間相同、相異的程度與親緣關係的遠近,使用不同等級特徵,將生物逐級分類。動物分類系統,由大而小有界(Kingdom)、門(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等幾個重要的分類等級(分類階元)(category)。任何一個已知的動物均可無例外地歸屬於這幾個階元之中,例如:
義大利蜜蜂
界Kingdom
動物界Animal
動物界Animal
門Phylum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綱Class
哺乳綱Mammalia
昆蟲綱Insecta
目Order
食肉目Carnivora
膜翅目Hymenoptera
科Family
犬科Canidae
蜜蜂科Apidae
屬Genus
犬屬Canis
蜜蜂屬Apis
種Species
狼lupus
義大利蜜蜂mellifera
以上兩種動物在動物系統中各自的地位可以從這個體系中相當精確地表示出來。有時,為了更精確地表達種的分類地位,還可將原有的階元進一步細分,並在上述六個階元之間加入另外一些階元,以滿足這種要求。加入的階元名稱,常常是在原有階元名稱之前或之後加上總(Super-)或亞(Sub-)而形成。於是就有了總目(Superorder)、亞目(Suborder)、總綱(Superclass)、亞綱(Subclass)等名稱。為此,一般採用的階元如下:
界Kingdom
門Phylum
亞門Subphylum
總綱Superclass
綱Class
亞綱Subclass
總目Superorder
目Order
亞目Suborder
總科Superfamily(- oidea)
科Family(-idae)
亞科Subfamily(-inae)
屬Genus
亞屬Subgenus
種Species
亞種Subspecies
按照慣例,亞科、科和總科等名稱都有標準的字尾(科是-idae,總科是-oidea,亞科是-inae)。這些字尾是加在模式屬的學名字乾之後的。因而對一些不常見的類群名稱,也可以一見就知道是亞科名、科名或總科名。
在上述所有分類階元中,除種以外,其他較高的階元,都是同時具有客觀性和主觀性的。所以是客觀性的,是由於它們都是客觀存在的,可以劃分的實體;它們所以又是主觀性的,則是由於各階元的水平以及階元與階元之間的範圍劃分完全是由人們主觀確定的,並沒有統一的客觀準則。例如,林奈所確定為屬的準則,後來的分類學家卻把它作為劃分科的特徵。同樣地,像昆蟲,有的人把它列為節肢動物門的一個綱,而另一些人卻把它分作一個亞門。此外,儘管同是目這一階元,在不同的類群中其含義也是不相等的,例如鳥類目與目之間存在的差異遠比昆蟲或軟體動物目與目之間的差異為小。
至於種下的分類,過去多從單模概念出發,現今從種群的概念出發,則多以亞種作為種下分類階元,也是種內唯一在命名法上被承認的分類階元。亞種是一個種內的地理種群,或生態種群,與同種內任何其他種群有別。人工選育的動植物種下分類單元稱為品種。

物種的概念

物種是分類系統中最基本的階元,它與其它分類階元不同,純粹是客觀性的,有自己相對穩定的明確界限,可以與別的物種相區別。關於物種的概念、對於物種的認識,也隨著科學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們對自然界認識的不斷深入而加深。在林奈時代,種的概念遠比現在簡單,18世紀時認為物種是固定不變的。當進化的概念被廣泛接受以來,人們逐漸公認當前地球上生存的物種,是物種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的結果。種與種間在歷史上是連續的,但種又是生物連續進化中一個間斷的單元,是一個繁殖的群體,具有共同的遺傳組成,能生殖出與自身基本相似的後代。物種是變的又是不變的,是連續的又是間斷的。變是絕對的,是物種發展的根據,不變是相對的,是物種存在的根據。形態相似(特徵分明、特徵固定)和生殖隔離(雜交不育)是其不變的一面,為藉以鑑定物種的依據。因而物種的定義可以表達如下:
物種是生物界發展的連續性與間斷性統一的基本間斷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種呈現為統一的繁殖群體,由占有一定空間,具有實際或潛在繁殖能力的種群所組成,而且與其他這樣的群體在生殖上是隔離的。

動物的命名

國際上除訂立了上述共同遵守的分類階元外,還統一規定了種和亞種的命名方法,以便於生物學工作者之間的聯繫。目前統一採用的物種命名法是“雙名法”。它規定每一個動物都應有一個學名(Science name)。這一學名是由兩個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組成。前面一個字是該動物的屬名,後面一個字是它的種本名。例如狼的學名為 Canis lupus,義大利蜂的學名是 Apismellifera。屬名用主格單數名詞,第一個字母要大寫;後面的種本名用形容詞或名詞等,第一字母不須大寫。學名之後,還附加當初定名人的姓氏,例如 Apis mellifera Linnaeus就是表示義大利蜂這個種是由林奈定名的。寫亞種的學名時,須在種名之後加上亞種名,構成通常所稱的三名法。例如北狐是狐的一個亞種,其學名為 Vulpes vulpes schiliensis。

動物的分門

動物學者根據細胞數量及分化、體型、胚層、體腔、體節、附肢以及內部器官的布局和特點等,將整個動物界分為若干門,有的門大,包括種類多,有的則是小門,包括種類很少。正如前面已指出的種以上各階元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主觀性,學者們對於動物門的數目及各門動物在動物進化系統上的位置持有不同的見解,並根據新的準則、新的證據,不斷提出新的觀點。例如,腹毛類和輪蟲,有的人各立為門,也有的將它們列入線形動物門中,作為綱;原氣管動物為節肢動物門中的一個綱,但也有人將其等級提升為門,在分類系統上置於環節動物之前的位置上;對於軟體動物在分類系統上,位置的排列也有不同的意見。近年來根據許多學者的意見,將動物界分為如下34門:
原生動物門(Protozoa)、中生動物門(Mesozoa)、多孔動物門(Porifera)、扁盤動物門(Placo-zoa)、有刺胞動物門( Cnidaria)、櫛水母動物門(Ctenophora)、扁形動物門( Platyhelminthes)、紐形動物門(Nemertea)、顎胃動物門(Gnathostomulida)、輪蟲動物門(Rotifera)、腹毛動物門(Gastro-tricha)、動吻動物門(Kinorhyncha)、線蟲動物門(Nematoda)、線形動物門(Nematomorpha)、鰓曳動物門(Priapula)、棘頭動物門(Acanthocephala)、內肛動物門(Entoprocta)、鎧甲動物門(Loricifera)、環節動物門(Annelida)、螠蟲動物門(Echiura)、星蟲動物門(Sipuncula)、須腕動物門(Pogonophora)、被腕動物門(Vestimentifera)、緩步動物門(Tardigrada)、有爪動物門(Onychopho-ra)、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軟體動物門(Mollusca)、腕足動物門(Brachiopoda)、外肛動物門(Ectoprocta)、帚蟲動物門(Phoronida)、毛顎動物門(Chaetognatha)、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半索動物門(Hemichordata)、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研究內容

鑑別和編目

要識別成千上萬種動物,給予其適當的名稱,並在動物王國的“家譜”中按適當的順序排名,這就是動物分類學家所做的種類鑑別和編目。目 前,動物分類學家根據動物的各種特徵(形態、細胞、遺傳、生理、生化、生態和地球分布)進行分類,即自然分類法,把動物依次分為各種等級。即域、界、門、綱、目、科、屬、種等八個主要等級。其中種是分類所用的基要單位。每一種動物,都可以給它們在這個等級序列中冠以適當的名稱和位置。如棉蚜,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同翅目、蚜科、蚜屬、它的學名為Aphis gossypii Glover;又如大熊貓,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食肉目大熊貓科、大熊貓屬,它的學名為Ailuropoda melanoleuca。
在上述分類等級中,科學工作者使用時為了更精確地表達種的分類地位,還把原有的階元進一步細分,在上述的分類階元之間加入另外一些階元,以滿足科學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一般採用的分類附元如下:
域Domain
界Kingdom
門Phylum
亞門Subphylum
總綱Superclass
綱Class
亞綱Subclass
總目Superorder
目Order
亞目Suborder
總科Superfamily
科Familys
亞科Subfamily
屬Genus
亞屬Subgenus
種Species
亞種Subspecies
”域“分為以下三大類:
1、細菌
2、古菌
3、真核生物
在動物界之下,共43個門如下:
1.原生動物門全都是單細胞動物,是最原始的動物,其中大家熟悉的有眼蟲、草履蟲
2.菱形蟲門結構簡單的內寄生動物,有記錄的種類不多
3.直泳蟲門與菱形蟲類似的動物
4.多孔動物門又稱海綿動物門。海綿是原始的多細胞動物
5.扁盤動物門到目 前為止,此門被絲盤蟲一種動物獨占~~~厲害,不得不服~~
6.古杯動物門顧名思義,“古”意思是此類動物已滅絕了,“杯”就是說它們長得像杯子
7.樹狀動物門最新發現的一個門,目前只有一種動物,身體呈蘑菇狀
8.腔腸動物門這裡有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很熟悉吧,不多說了
9.櫛水母動物門也有人把這個門歸入腔腸動物門,作為櫛水母綱
10.扁形動物門有渦蟲、吸蟲、絛蟲,後兩者是我們常聽說的寄生蟲
11.螠蟲動物門海洋底棲動物,身體呈柱形或長囊形
12.舌形動物門全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寄生蟲,分類地位尚難確定
13.微顎動物門 在1994年新發現的一類動物,人類對它們所知甚少
14.紐形動物門比扁形動物略高等的類似動物
15.顎胃動物門體形很小,生活在淺海的細沙中,人們了解得不多
16.線蟲動物門一個龐大的家族,包含有很多人肚子裡長過的——蛔蟲
17.腹毛動物門身體腹面長有纖毛的一類動物
18.輪蟲動物門很小,與原生動物類似
19.線形動物門與線蟲動物類似的一類動物
20.鰓曳動物門生活在靠近兩極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棲動物,有記載的種類極少
21.動吻動物門和鰓曳動物類似
22.棘頭蟲動物門身體前端有吻的一類動物
23.鎧甲動物門1983年才發現的一個新門,沒有準確分類
24.內肛動物門苔蘚狀的小動物
25.環節動物門蚯蚓、螞蟥、沙蠶……都是身體呈環節狀,這還用說?
26.環口動物門新發現的一類動物
27.星蟲動物門與前面說的螠蟲動物相似
28.軟體動物門包含有大量常見動物,我將在後面詳細解說
29.軟舌螺動物門已滅絕
30.葉足動物門 寒武紀的奇蝦等
31.緩步動物門很強的一類動物,能忍受高溫、絕對零度、高輻射真空和高壓
32.有爪動物門身體呈蠕蟲狀,足呈圓柱形,末端有爪,近乎滅絕
33.節肢動物門動物界中種類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動物,留到下面介紹這個龐大的家族
34.腕足動物門有時你會在街頭地攤上看見一些像貝殼的化石就是這類動物留下的
35.外肛動物門曾經與內肛動物為同一門合稱苔蘚動物,現已分開
36.帚蟲動物門又一個很小的門,又是只有10幾種動物,又都是海洋底棲動物
37.古蟲動物門在5.3億年前的生命大爆發中早就滅絕了,在近幾年才發現
38.棘皮動物門一個我們熟悉的門,有海星、海膽、海參和海百合
39.須腕動物門沒有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動物,生活在深海中,分類地位有爭議
40.異渦動物門僅2種,在波羅的海附近分布 曾先後被認為扁形動物和軟體動物
41.毛顎動物門只有50種左右,還是海洋動物
42.半索動物門身體呈蠕蟲形,有人將它們歸入脊索動物門
43.脊索動物門所有的脊椎動物
在上述所有的分類階元中,只有種是客觀存在的,它不僅僅是分類系統中最基本的單元,而且有自己相對穩定的明確界限,可以與別的物種相區別,它是一個繁殖的群體,由占有一定空間、具有實際或潛在繁殖能力的種群組成,而且與其他這樣的群體在生殖上是隔離的。比如,生活在我國長白山、小興安嶺的東北虎與生活在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的華南虎,生活的空間是有明確界限的;它們還可與別的物種如:大象、大猩猩、蛇等相區別。在自然狀態下,它們之間由於生活區域的不同而不可能互相生育後代,這就是所謂的生殖隔離。
在種類的鑑定工作中,給一個物種定以合法名稱是極為重要的。在國際上統一採用的命名法是“雙名法”,是由瑞典生物學家林奈(Linnaeus)首次創立的,它規定每一個動物都應有一個學名,而這個學名由該動物所在屬名的和該動物的種本名組成。如虎皮鸚鵡Melopsittacus undulatus Melopsittacus(鸚鵡)屬名,後一個字undulatus(虎皮的)為種本名,兩者共同構成這種動物的合法名稱。“雙名法”的使用使整個生物界的命名從此走上循序的軌道。
在一般情況下,研究、區分和確定動物界中的各個物種、予以命名、加以描述,提供正確認識和辨別物種的知識,往往與根據物種之間的異同,確定所屬的分類階元層次,制定各個物類的分類系統是同步進行的。只有給每種動物以合法的名稱,並排以適當的位置,整個動物世界才會井然有序。同時,為進一步研究它們的發生、發展過程和起源,以及彼此的親緣關係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其他一切動物學研究工作的基石。

探索淵源、建立"家譜"

動物分類不僅從動物種類彼此間內、外部形態特徵上的差異進行鑑定、命名,而且重要的是從它們彼此在內、外部形態特徵上的相同和相異的程度,來研究動物種與種之間的關係。從而建立反映它們系統發展、親疏遠近的“家譜”——親緣關係,並能反映它們進化的過程和趨向。
要說清楚這一問題,就得從物種起源和進化談起。大家可知道,物種是如何起源,如何進化的呢?是科學家通過動物化石存留的年代推出的。它們遵循一定的規律,按照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由水生到陸生的總趨勢,不斷進化發展而來的。生命始於海洋,從三十億年前的化石可見,最早“活”的東西,是一些我們肉眼根本看不見的小細胞。一類是藻類,它是最早的植物,另一類是細菌,它可算是最早出現的動物。在以後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單細胞逐漸演化成大得多的多細胞生物,例如水母。再後來,又產生了帶硬殼的動物,如貝類、蝦、蟹等。以後逐漸形成具有骨骼的動物(脊椎動物),最早的是海洋中的魚類,而所有其他具有骨骼的動物,包括恐龍以及人類,都是從魚類進化而來的。動物第一次從海洋登上陸地是3.8億年前。當時,有些魚類身上的鰭慢慢進化成帶腳趾的四肢,當這些長腳的“魚”踏上陸地時,一類新的動物——兩柄動物就誕生了。那時候,陸地上已經出現了蜘蛛和小昆蟲。在兩棲動物之後,出現了爬行動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爬行動物中的一部分開始向空中發展形成會“飛的爬行動物,如翼龍。1860年,德國的一個採石場發現了有羽毛痕跡的石塊,一年後,整個鳥的骨架被找到了。岩石上的印跡表明,這是一隻生活在1.5億年前的鳥所留下的遺蹟。這種與恐龍同時代的古鳥,就被稱為始祖鳥。當時最早的哺乳類亦出現了。但在6500萬年前,恐龍連同那些巨型的海洋爬行動物突然神秘地滅絕了。至今,這種滅絕原因仍是個謎。不過仍有許多別的動物,歷經漫長的歷史年代,不斷變化發展而存活至今,如我們周圍所見到的昆蟲、魚兒、青蛙、飛鳥、海龜、鱷魚和蛇類。繼恐龍之後,哺乳動物取代了其“霸主”地位,成了當時統治地球的動物,經過逐漸地進化而演變至今天高級的人類。因此,動物學家依據動物進化過程中外觀特徵的變化及內部解剖,生理特徵的變化制定了檢索表,它可以反映物種間的親緣關係。
例如,蜘蛛、昆蟲、蚯蚓、鯉魚、眼鏡蛇、青蛙、丹頂鶴和華南虎,它們之間的異同見下列檢索表。
A、具有真正的脊索(脊索動物)…………………………………………………………D
沒有真正的脊索(無脊椎動物)………………………………………………………………B
B、身體各節分工不明顯,由許多環節組成……環節動物門(蚯蚓)身體各節具有真正的分工,由頭部、胸部和腹部組成……C
C、有三對足和二對翅…………………………………………………………………………昆蟲綱(昆蟲)
有四對足,沒有翅……………………………………………………………………………………蛛形綱(蜘蛛)
D、完全用鰓呼吸,以鰭運動,終生生活在水中……………………魚綱(鯉魚)
主要用肺呼吸,部分動物在生長的某個時期用鰓呼吸,以五趾形附肢運動(至少在成體時),至少在成體階段生活在陸地上……………………E
E、變溫動物……………………………………………………………………………………F
恆溫動物………………………………………………………………………………………………G
F、具有中腎:大腦具原腦皮;體外受精,卵無羊膜,指(趾)端無
爪,皮膚裸露……………………………………………………………………………………兩棲綱(青蛙)
具有後腎;大腦具新腦皮層;體內受精,產羊膜卵;指(趾)端
有爪,體表被覆角質鱗片………………………………………………爬行綱(眼鏡蛇)
G、體表被羽,皮膚缺乏腺體;雙重呼吸,具氣囊,以鳴管發聲;
卵生,有撫育幼雛的本能……………………………………………………鳥綱(丹頂鶴)
體名被毛,皮膚腺發達,非雙重呼吸,不具氣囊,以聲帶發
聲;胎生,哺乳……………………………………………………………………哺乳綱(東北虎)
從上面的檢索表中可以看出,蚯蚓、蜘蛛、昆蟲三者的親緣關係較近,其中蜘蛛與昆蟲關係更為密切;在其餘的幾種動物中,青蛙和蛇的關係比它與丹頂鶴和東北虎的關係更為近緣。

歷史進展

啟蒙時期文明古國的貢獻

動物的研究,最初只不過是動物種類的鑑定認識而已。在我國遠古文化時期,一般勞動人民在生產過程中都要首先識別各種動物和植物。所以有關分類的記述,實較動物學任何方面的探索起源更早。
從殷商時代(距今3700多年)流傳下來的甲骨文,就可辨認出不少關於鳥、獸、蟲、魚的字。春秋時代的《詩經》(距今約3000年)中提到的動物有一百多種,由此可以推知當時人們對動物認識的程度。《尚書·禹貢》(約在2500年前)中,還提到當時九大個的區域的經濟動物種類。漢朝的《爾雅》(約在2000年前)有釋蟲、釋魚、釋馬、釋獸、釋畜等五扁,每篇都有近百種的動物的名稱。明末李時珍集藥學之大成,著成的《本草綱目》列有動物約400種,分隸於蟲、鱗、介、禽、獸等類,較瑞典生物學工作者林奈的《自然系統》第十版還早160年呢!此外,還有雅學、專譜及雜記類大量著作,它們包羅萬象,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動物認識的逐漸深入,是動物分類等研究工作啟蒙時期的成果。

國外動物分類學發展史

國外動物分類的遠祖當推公元前四世紀的亞里士多德(Aris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他是古代知識的集大成者,是系統掌握生物學知識的人,他的主要貢獻在動物分類、解剖、胚胎髮育等方面。有關的動物學著作有《動物志》、《論動物的結構》、《動物的繁殖》等。在動物分類方面,他曾調查描述過500多種動物,對其中50種進行了解剖研究,並根據動物的外部形態、內部器官、棲居地、生活習性、生活方式等許多特點和差異來劃分動物類群。他將動物分為有血動物(類似脊椎動物)與無血動物(即今的無脊椎動物),又把有血動物分為胎生四足類(即今的哺乳類)、鳥類、卵生四足類、魚類等。亞里士多德在動物分類方面的許多開創性工作和著述,使他被公認為動物分類的遠祖。
到了18世紀,瑞典生物學家林奈(Linnaeus,1707-1778)在他的《自然系統》一書中,首次對動物分類採用“雙名法”,成為近代動物分類學的起點。他將動物界分為哺乳、鳥、兩棲、魚、昆蟲及蠕蟲等六綱。林奈一生的最大貢獻就是確立了生物分類雙名法,而且鑑定產命名了數以萬計的動、植物物種,結束了動物命名各自為政,重名、異名大量存在的混亂局面,使動物命名從此向科學化、規範化的方向邁進,極大地促進了動物分類學的發展。動物分類學從此進入近代分類時期。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生物學的一些分支學科開始建立和形成。歐洲航海和探險事業興起,帶來為歐洲人所不熟悉的世界上許多地區的動、植物標本,大大開闊了生物學家們的眼界。這一系列的重大變化最終形成了以達爾文為代表的生物進化思想。
動物分類學

作出貢獻的人

達爾文(Darwin,C,R1809-1882)是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1831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同年12月27日開始參加歷時近五年的英國海軍貝格爾艦環繞世界的考察航行,收集了大量資料,再結合他隨後20多年的實驗,觀察和研究成果,終於在1859年11月24日出版了他的名世巨著《物種起源》。書中詳細介紹了他20年來收集到的豐富證據,充分論證了生物的進化,並明確提出以自然選擇學說來說明進化機理。他認為生物界中普遍存在著個體差異;適應環境的物種可以孳生繁衍,不適應的就可能滅絕。大自然對生物採取的是“去劣存優”的選擇方式。自此以後,進化論的觀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人們開始認識到分類學的任務不僅僅在於鑑別物種間彼此的異同,而且還要依靠它們基本特徵的相同程度,分析出物種間的親緣關係及動物界自古迄今系統發育的途徑。動物分類學也從此步入進化思想的階段,擺脫了林奈時期“由上帝安排的”人為的生物系統和神創論對生物學的束縛,在各類動物中建立了許多更為合理的分類系統,極有力地推動了動物分類學的發展。
自19世紀後半葉至20世紀初,在鳥、昆蟲與軟體動物等門類中,開始研究種內各種群間的細微差異及與物種形成、進化之間的關係。種群的概念從此被引入動物分類學研究。所謂種群,就是在一定空間範圍內同時生活著的同種個體的集群,如同一魚塘內的鯉魚,同一樹林內的楊樹。動物分類學進入種群研究階段後,遺傳學關於變異,突變以及基因理論的重大發展為種群水平的研究提供了依據,分類學理論與遺傳學相結合,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兩者相結合誕生了種群遺傳學,在理論上剖析了物種的進化過程,克服和解決了達爾文等早期進化論者遇到的若干難題和疑點,成為現代分類學與進化理論的重要支柱之一。與此同時,生物學各分支學科中許多新成就也被用於解釋分類學的基本問題,因此,這一時期是一個運用、融匯其他學科成就於分類學並推動其發展的時代。
從上述分類工作的水平來看,動物分類學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地區種類研究階段,以林奈為代表,主要進行種類的區分、鑑定和命名工作;第二階段為進化思想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將物種歸納,排列於適當的分類階元中,建立分類系統;第三階段是種群研究階段,側重於種內變異的分析、種下階元及其進化的研究。

四大學派

從林奈時代至今,動物分類學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觀點,主要以美國《Systematic Zoolog》期刊為論壇進論爭論,致使分類學理論空前活躍,迅速推動了學科的發展。動物分類學鄰域可以分為四個學派。
1.傳統分類學派
本學派代表較古老的或傳統的觀念與方法。較早期的分類學家雖完全支持並直接意識到進化理論,也覺得尋求系統發育關係是分類學者的天職,但由於缺乏統一的、使用的原則和方法,在實際工作中很難建立一個統一的、全面反映進化實際的系統發育關係,因此,分類學者常常根據自己對該類群的深入研究中得到的經驗或直覺印象,建立不同的分類系統,這些系統並不一定要求反映系統發育實際,主要是為了分類實踐中使用方便。沒有統一的準則,理論依據也往往含糊不甭。在世界範圍內,在學術態度上明確支持這種觀點的人已日漸稀少,但在實際工作中仍占不小比例,該學派的現代代表人物是美國的R、E、Blsckwelder。
2.支序分類學派
支序分類學派的理論由德國昆蟲分類學家亨尼希(Hennig·W·)創立。60年代,Hennig代表著作出版後,在動物分類學界引起廣泛注意,並由於方法論的嚴謹,其理論中的許多部分越來越多地被分類工作者接受。
進化分類學派以麥爾(May)、辛普森(Simpson)等人為代表。這一學派基本接受支序學派通過支序分析重建系統發育的方法(即支序分析方法)。支序分類學派和進化分類學派是當今動物分類學界的主流,兩個學派之間的分歧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進化分類學派認為建立系統關係時,單純依靠血緣關係(即分支的順序,不能完全概括在進化過程中出現的全部情況。尚需考慮到各分支之間的進化程度。
2)進化分類學派認為凡起源於一個共同祖先的類群,均為單系群或單源群。
3)在方法論上,進化學派認為生物分類學家的工作是要分出動物的實際具體類群,支序學派的方法帶有過多的形式邏輯成分,先驗性太強。
4)在分類系統的安排上,進化學派指出支序學派的做法中,編級的層次太多,致使系統過於臃腫,在實踐中無法使用。
4.數值分類學派
數值分類學派起源於本世紀初植物分類學者(Adanson)的工作,至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後,由索爾卡(Sokal)和斯尼思(Sneath)二人加以發展,形成今日的體系。
數值分類學派認為其他學派在分類時給各種特徵以不同的加權(即對各種特徵在分類上的重要性不是平等看待,而是認為某一特徵重要,某些則不重要等),這樣做主觀因素太大,是不科學的。他們主張不應給特徵以任何加權。通過大量的不加權特徵所得到的總體相似度,可以反映分類單元之間的近似程度。

不平衡現象

動物分類學研究的不平衡現象
以上所論,均指整個分類學的學科發展歷史而言,具體到不同的動物門類或不同地區和國家,則存在著很大的不平衡現象。
以不同的動物門類來看,脊椎動物優於無脊椎動物。在脊椎動物中,以鳥類和獸類的研究水平最高,主要的研究工作已進入第二和第三發展階段。在無脊椎動物中,經濟上重要或易於發現、色彩華麗引人注目、或身體堅硬便於保存的類群,常常研究較多,反之則研究較海豹的還只是剛剛進入第一個研究階段。就整個昆蟲綱而言,由於體小而種類眾多,第一個發展階段的工作尚遠未完成,許多動物在人類還沒有認識它們之前就已從地球上消失了。
不同國家研究的不平衡現象
以世界不同地區而方,西歐的面積小而經濟發達的國家,如英、德、法諸國研究水平最高。蘇聯、美國、加拿大雖然究歷史較長,人員眾多,但因幅員廣大,自然環境複雜,國內種類也尚未調查清楚。廣大的第三世除巴西、墨西哥、印度、巴基斯坦等具有較多本國的分類學家外,多數國家的分類工作仍由已開發國家的人員研究,待發現的種類更多。
我國的動物分類工作在新中國成立後,有了極大的發展不論在學術上還是為生產實踐服務方面均作了貢獻。但由於基礎薄弱,發展很不平衡。以昆蟲為例,尚有大量的門類處於空白狀,國內無人進行任何研究。青少年朋友們,未來是屬於你們的。希望你們從小立志,為我國動物分類學填補門類上的空白,發揮聰明才智,儘快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動物分類學理論的主要學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