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柏龍

劉柏龍

劉柏龍(1982年7月15日--)貴州織金人。2005年畢業於哈爾濱商業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2006年進入南京大學學習項目管理研究生課程,2006年創辦南京智培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從事教育培訓業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柏龍
  • 出生日期:1982年7月15日
  • 畢業院校:哈爾濱商業大學
  • 籍貫:貴州織金
簡介,成長曆程,個人履歷,成就及榮譽,社會評價,

簡介

2007年5月1日創辦互助求職網,並同時發起成立青年互助組織‘互友會’,現為互助網CEO。 劉柏龍為人熱情好客,樂於助人,朋友滿天下,人稱‘小宋江’。

成長曆程

【1982-1988】:
1982年7月15日,劉柏龍出生於雲貴高原腹地的貴州省織金縣。這裡峰巒起伏,千溝萬壑,綠水青山,四季如春。小時候,看著眼前的大山,劉柏龍就一直猜想著山那邊會是什麼樣子,於是常常爬上一個又一個山頂,卻發現在山頂看到的,依然全部是大山。
這時候的劉柏龍就暗自下決心,要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
在家人的薰陶下,劉柏龍6歲開始練習毛筆字,7歲開始學習兵法,並開始聽到三國演義、隋唐英雄傳等動人的故事,這時候的劉柏龍就開始嚮往英雄的生活,立志長大後自己的人生就應該這樣金戈鐵馬,運籌天下。
當然,這時候的理想是最不靠譜的。
【1989年--1994年】:
這是劉柏龍的國小6年時光,這一階段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4年級之前,基本上很貪玩,喜歡彈玻璃珠,學習成績也不理想,在全班中游。
第二階段為4年級到六年級這兩三年。這一期間,除了喜歡玩玻璃彈珠之外,劉柏龍還喜歡閱讀各類小人書,尤其喜歡戰爭類的書籍,學習成績同樣在全班的中游水平。
【1995年】:
這是劉柏龍樹立人生理想、改變命運的一年。這一年,劉柏龍將“胸懷壯志、走出大山、報效祖國”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儘管這一理想並不清晰,但是還是指引著當時的劉柏龍刻苦奮鬥。當時劉柏龍在自己的臥室里,張貼了很多勵志的書法貼,還在自己的筆記本的封面或者扉頁上,也寫了很多勵志的話語。這些書法或者話語比如: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關終屬楚……都是豪言壯語似的。後來慢慢成長,劉柏龍變得更加低調穩重,不想讓更多人知道自己的夢想,這些話都沒有再張貼,而是埋在了心底。
劉柏龍是一個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兼而有之的人,與一般人不同的是,劉柏龍一旦定下目標,就會馬上開始奮鬥,哪怕收效甚微,哪怕道路艱難,哪怕面對嘲諷和質疑,哪怕用一生的時間去努力,劉柏龍都不會放棄。其實人人都有夢想,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只是停留在‘想’的階段,就算少數人去‘做’了,也往往動輒半途而廢,淺嘗輒止,這樣又如何能夠成大業呢?而劉柏龍與別人不同之處,就在於他非常理性地堅持自己的夢想,毫不動搖。
這一年,劉柏龍從國小六年級進入初一,從初一開始,學習成績穩步上升,不再是國小時候那個天天貪玩談玻璃彈珠的小孩子,而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聽話懂事的中學生了。期末考試名次從全班中游進入前5名。
【1996年】:
初一下學期之後每次測驗或期末考試,劉柏龍均在全級前2名。據說當時還有一個同學,成績也很好,也是國中三年都保持在前兩名,所以,幾乎都是劉柏龍和這位同學將全校第一名和第二名壟斷,每次不是劉柏龍第一,就是他第一,如果劉柏龍第一,他就是第二,如果他第一,劉柏龍就是第二,這種壟斷一直持續到國中結束。那時候的第三名,經常換人,而且,他們與第三名之間拉開了很遠一段的距離。據劉柏龍的國中老師講,這樣由兩個人壟斷第一第二的情況很少見。由於後來花在興趣愛好上面的時間較多,從進入高中至今,劉柏龍就再也沒有這樣一直保持在前三名過。
【1997年】:
這一年劉柏龍的主要記憶就是學習,準備中考。這一年獲得了很多獎勵,如:
全校書法比賽獲得第一名。
期中/期末考試均獲第一名。
數學競賽第三名。
英語競賽獲得第三名。
地理知識競賽第一名。
……
【1995-1998年國中3年小結】:
學習成績較好,劉柏龍開始樹立人生理想,並為實現人生理想而努力,這時候的劉柏龍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就能夠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所以將所以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學習上面,花在其他興趣愛好上面的時間很少,其實這個時候,除了兵法之外,劉柏龍並沒有發現自己有什麼特別的興趣愛好。
【1998年】:
劉柏龍從少普中學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點高中織金二中。高中階段,劉柏龍花了較多的時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寫作、閱讀,等。劉柏龍的興趣特長逐漸以實用化為主。比如劉柏龍當時很喜歡的有:繪畫、書法、文學、攝影、兵法等。但是當時的劉柏龍認為,像繪畫、書法、攝影、這些特長,以後並不能助他實現自己的夢想,最多只能陶冶情操而已,但是像寫作、兵法這些愛好,就可以幫助自己實現夢想。於是,在寫作上,劉柏龍主要傾向於適用性文章的寫作,劉柏龍認為寫作要為現實服務,不能只是寫自己的喜怒哀樂,不是純粹的為賦新詞強說愁;在兵法方面,劉柏龍認為純粹的兵法,在現在和平社會已經不實用,但是兵法的內在紋理,古人的智慧,如果與現代商業、與心理學相結合,必能產生巨大的能量,商場如戰場,而任何謀略都是基於對人的心理和對實務的分析判斷,所以。高中之後,劉柏龍將學習之外的業餘時間,都花在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韜略智慧方面。當然,付出總有回報,高中三年下來,劉柏龍的寫作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高中時候,學校幾乎人手一份《語文報》,這份報紙是全國語文類指導周報,以語文教學和作文教學為主,每一篇文章的署名,都帶有作者的詳細地址。那時候學校號召語文老師和作文優秀的學生向這個報紙投稿,以提高學校知名度,但是屢投不中,多年來織金二中不曾在此報紙上出現過。此時的劉柏龍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學校的名字出現在這份報紙上。但是高一下來,除了偶爾有一兩篇作文被老師在課堂上念給大家聽之外,劉柏龍並無任何文章投向語文報。
下半年,劉柏龍獨自在學校旁邊租了一間房子,安靜地學習,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劉柏龍自己學著買菜燒飯,自己照顧自己,高中三年給了劉柏龍一個獨立、安靜、自立、自強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這三年的環境影響著劉柏龍今後的成長。十多年後的今天,每每有人去劉柏龍的臥龍崗作客,劉柏龍都可以輕而易舉的下廚為TA們做一頓豐盛的家常便飯,甚至自己衣服紐扣掉了,劉柏龍都能自己操作針線熟練地縫起來……這些也都是因為高中時候劉柏龍就學會自立自強的結果。
【1999年】:
這一年劉柏龍喜歡上了寫詩歌,變成了一個文學小青年,這一年,據說也是劉柏龍高中時代最有收穫的一年。
這一年,劉柏龍買了很多詩歌類期刊雜誌,開始狂熱地喜歡上詩歌,並且幾乎每天堅持寫一首,經常用詩歌來寫日記。9月份進入高二的時候,劉柏龍所寫的詩歌已經超過100首。之後選擇其中認為較好的幾首郵寄到語文報去投稿。後來,中了一首《布穀鳥的歌》。劉柏龍終於實現了之前的‘要讓學校名稱出現在《語文報》’的短期夢想,而且還獲得了一定的稿酬。
由於自幼喜歡兵法,劉柏龍開始運用知己知彼的原理,思索什麼樣的作品能夠快速發表,思索雜誌社的編輯們喜歡什麼樣的作品?其實除了作品本身有文學價值之外,無非是與時俱進、反映時代背景的文字,而不是純文學的詩文。這一年適逢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劉柏龍分析在這時代大背景下,與西部相關的文學作品一定非常受到歡迎。於是寫了一首詩歌《觸摸西部的盛典》,隨後郵寄去語文報,果然,半個月之後,此文又在語文報刊登出,短期內連續在語文報發表兩篇詩歌,讓劉柏龍在織金二中名聲鵲起。
這一年是建國50周年,畢節市教委組織 “光輝五十年市中學生作文大賽”,當時的語文老師找到劉柏龍,要劉柏龍寫一篇參賽。在這次大賽中,劉柏龍一舉而中,獲得一等獎。並因此在暑假的時候,和語文指導老師、校長一起參加市教委組織的獲獎師生夏令營活動。
這一年,劉柏龍參加學校地理知識競賽,獲得三等獎。
另外,文學方面,除了在語文報連續發表兩首詩歌和獲得‘光輝五十年’中學生作文大賽獎勵之外,劉柏龍零星有幾十篇文章或者詩歌發表在各地的雜誌和報刊上面,在織金縣成為了一個小有名氣的文學青年。“能夠發表這么多文章,其實並不是我文章寫的有多么好,我覺得最關鍵的,是我投稿之前,都會分析編輯們喜歡什麼樣的稿件,然後再投遞,這樣命中率很高。”劉柏龍在自己的獲獎感言里這樣說。劉柏龍一直聲稱要感謝自己一直喜歡的兵法,劉柏龍一直認為:兵法的東西雖然很老,表面看不適用,老掉牙了。但是如果融會貫通起來,認真領會其中深意,便會受益匪淺。兵法這個東西教給了劉柏龍考慮問題的角度和方式,教給劉柏龍如何洞悉人心和人性,教給劉柏龍如何做人做事,這些將使劉柏龍終身受益。
由於在各地的報刊雜誌上發表了很多文章,每篇文章上面幾乎都帶有劉柏龍的通信地址,所以每次文章發表之後,劉柏龍都會收到許許多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冬粉’的信件。那時候,每天班級取信的同學每次拿著一疊信件進來,總會有好幾封是劉柏龍的。“我本身也是一個很喜歡交朋友的人,所以也認真的回覆了很多信件。和朋友們談心,談理想,談學習,談考試……。”劉柏龍這樣說。
99年這一年,學校開始分文理科,劉柏龍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文科,由於自己向來不喜歡物理化學,所以分科後劉柏龍終於有如釋重負、如魚得水的感覺,成績也進步的很快。
【2000年】:
這一年,教育部組織了一次以“環保科普”為主題的全國性作文大獎賽,在這次大賽中,劉柏龍又一鳴驚人,獲得了全國特等獎。
暑假的時候,劉柏龍和語文老師一起去四川成都參加了教育部組織的頒獎典禮(路途費用均為教育部組委會提供)。參加完頒獎典禮之後,組委會又組織獲獎者去九寨溝進行環保科普夏令營活動。據說,這次九寨溝之行,是劉柏龍第一次離開貴州省,這次出行使劉柏龍平生多了一個愛好:旅行。以至於後來進入大學之後,每到假期的時候,劉柏龍都會一個人背上個包去遙遠的地方旅行,開學了再回學校。
從九寨溝回來之後,劉柏龍寫了長篇遊記《雪山草地見聞》,並在高中的校報上進行連載,一直連載到高中畢業之後。
這一年8月份,劉柏龍進入高三,由於高二花在寫作上面的時間過多,劉柏龍的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外語和數學。所以這一學期,劉柏龍將重點放到了學習上。高考前的月考,劉柏龍多次進入前10名以內。
公元2000年這一年,劉柏龍18歲,18歲是一個成人的年齡了,劉柏龍意識到自己應該有成熟的心智,應該有做人做事的原則,應該學會獨立的做人做事。這一年,劉柏龍一直在思考:什麼是自己人生的立身立命之本?自己今後要給別人一個什麼樣的評價?在這個時代,要為自己、為家人、為朋友、為社會、為國家做些什麼?自己又能做什麼?……也就是在這一年,劉柏龍結合自己的性格、愛好特長、家庭環境、時代背景等,基本上把自己的做人、做事、理想、理念等進行了完整的梳理,並固定了下來。
這一年,劉柏龍以“四內四外”這十六字作為自己的做人準則,即:內嚴外寬,內方外圓,內智外愚,內理外感。(大意為:對自己要嚴格要求,對別人要寬厚體諒;內心要有原則,但外在可要儘量靈活圓潤一些;內在要有智慧,但是表現要儘量愚鈍老實;內在須理性,但是外在表現要感性)
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一年劉柏龍將這句話修改為:“若只為己,天誅地滅”,並且將這句話作為自己的社會價值觀和奮鬥目標。這句話像一盞燈一樣一直引領著劉柏龍,使他時刻記得:要讓更多人生活的更好,而不是為了一己之私。劉柏龍認為:“我們降生在這個世界,來去匆匆,幾十年很快就過,有一天當我們永遠離開這個世界之後,我們會留下什麼?我們要如何生存才有意義?所以,我們應該時時處處多想想別人,多想想社會,多想想國家,而不能只是想到自己,如果只是想到吃得比別人好,住的比別人寬,用的比別人多,出手比別人闊……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當有一天我們在彌留之際,回想自己這一生,會有什麼感想?當然,我知道,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像我這樣想,絕大多數人都會只考慮自己,甚至很多人會嘲笑我的想法。但是正因為絕大多數人都考慮自己,我才要多考慮社會,這正是我的使命”。
【2001年】:
上半年,忙於準備高考,劉柏龍承認,這是高中三年來最累最苦最難熬的半年。當初本來劉柏龍是打算考發達地區的大學的,後來因為喜歡上旅行,所以劉柏龍立志要去一個最遠的地方上大學,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體驗遙遠的、異鄉的風土人情,於是,劉柏龍選擇了哈爾濱,填報了黑龍江商學院(正好是這一年改成了哈爾濱商業大學)。為什麼考商學院?據說這裡也有一小段與兵法有關的故事。劉柏龍認為:自己胸懷大志,一直夢想長大後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但是身在盛世,建功立業的機會沒有亂世多,考公務員不能施展抱負,那怎么辦呢?只有從商,商業報國。因為商業可以施展自己從小就喜歡的兵法韜略,可以將一份事業從0起步,從小到大,造福一起奮鬥的夥伴。
這一年的高考之後,劉柏龍出去進行了一次畢業旅遊。不過去的地方只是在貴州省內。
這一年的8月份,高考結果出爐,劉柏龍如願被黑龍江商學院錄取,學習財政學專業
這一年9月13日,劉柏龍從西南地區的貴州老家千里迢迢來到東北邊城哈爾濱,開始了他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涯。到學校之後的第一個月,劉柏龍寫了長篇《北上錄》,記錄了自己從老家來哈爾濱的奇聞軼事和所思所感。遺憾的是現在同樣找不到這件底稿了。據說那時候還沒有上網,都是寫在本子上,後來劉柏龍多次輾轉,丟失了很多珍貴的東西,包括高中、大學的很多照片!大學之後,劉柏龍寫的東西非常少,遠遠不及高中時代。
由於愛好廣泛,劉柏龍在大一就加入了很多學生機構和學生社團:學生會,文學社,法律協會……於是冬去春來,校園了開始活躍著他早出晚歸的身影。
【1998-2001年高中三年小結】:
這三年,與一般的高中生一樣,劉柏龍的生活主要就是學習。但是在學習之餘,劉柏龍的愛好和特長得到了拓展。這些興趣和特長,將會使他受用不盡。不過,劉柏龍覺得自己高中時代的最大的收穫,是自己對為人處事的思考與定位。
【2002年】
1,這一年,哈爾濱商業大學學生工作處成立勤工助學服務中心,專門為該校學生提供校內外的兼職崗位。劉柏龍被任命為宣傳部部長,同時出任《勤工助學導報》主編,期間劉柏龍和夥伴們一起做了很多轟轟烈烈的工作和活動,劉柏龍的這一年過的非常充實和有成就感,幫助了很多同學找到了兼職,也舉辦了很多活動!
2,劉柏龍參與組織哈爾濱商業大學第一屆社會實踐活動,規模非常大,1萬人以上學生參加,數百家企業前來招募假期兼職和實習人員。
3,大二下學期劉柏龍從學生會、各學生社團退出,專心從事學工處‘勤工助學服務中心’的工作。
4,暑假,劉柏龍一個人西去北京、內蒙、寧夏、蘭州……等地,在蘭州呆了一個暑假,並在一家文化公司做實習采編,期間學到了不少東西。
【2003年】
1,這一年,劉柏龍受校報負責人白老師的邀請,從勤工助學服務中心宣傳部離職,創辦‘大學生通訊社’,職責是協助校黨委宣傳部出版發行《哈爾濱商業大學校報》。
2,劉柏龍組織了‘中國第一屆高校校報展’……等等一系列活動。
3,暑假的似乎後,劉柏龍繼續去蘭州,並在蘭州呆了一個半月,期間在《西部企劃》報、《華夏風情》雜誌社兼職實習。暑假結束後,劉柏龍離開蘭州返回哈爾濱,被任命為《西部企劃》報駐哈爾濱聯絡人,《華夏風情》雜誌社東北分社籌建負責人。
4,劉柏龍受邀加盟《大學時代》雜誌社黑龍江記者團。
【2004年】
1,劉柏龍獲得哈爾濱商業大學‘優秀共青團隊’稱號、獲得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獎學金……等等
2,轉眼大學到了最後一年,劉柏龍開始著手找工作,並南北各地往返應聘、面試,每到一地都和當地的網友互助……這些經歷成了互助求職的雛形和起源!
【2005年】
1,05年3月份劉柏龍順利在南京找到了工作,開始了難忘的3年南京職業生涯。
2,五月份,忙著畢業論文;6月份,忙答辯;7月初,畢業離校,經歷了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次畢業!
3,年末,劉柏龍獲得年終公司全體員工業務考試第1名。
【2006年】
1,6月份劉柏龍從公司辭職。之後創辦南京智培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辦公地點在南京珠江路百腦匯對面,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
2,7月份進入南京大學學習項目管理研究生課程。
3,這一年劉柏龍經常在自己家裡接待外地來南京求職、旅遊的網友,一年下來接待數百人次,被稱為‘小宋江’。劉柏龍的住處也被朋友們稱之為“臥龍崗”,可能是大家覺得劉柏龍和孔明隱居南陽的時候有些相識,加上劉柏龍的名字里有個“龍”字,所以便有了這個不是很貼切的名稱,“臥龍崗”這個名稱經過互友之間的口碑相傳,加上媒體的報導,逐漸成了互助網互友會總部的代稱。
4,劉柏龍前往安徽滁州、宿州、蚌埠、馬鞍山……等地旅行,並看望各地互友。
5,春節期間,劉柏龍應江蘇衛視之邀到南京四方城接受採訪,打那之後,媒體採訪接踵而來!  【2007年】
劉柏龍
2007年4月上旬的一個下午,劉柏龍獨自爬上南京紫金山,站在高高的岩石之頂,凝視著紅紅的太陽逐漸消失在遠方的霧靄之中,感嘆萬千:自己已經畢業2年了,從小胸懷大志,腹藏韜略,可是到現在還是一事無成,也未曾遇到和自己志同道合之人;雖然有了自己的公司,但是這並不是自己的目標與追求。望著下面的城市裡逐漸亮起了朦朧的街燈,劉柏龍覺得重新開創一個惠及更多人的事業,這樣才能一步一步接近他的夢想。劉柏龍對著太陽落下去的地方長嘯一聲,竟驚起岩石下面林中鳥兒四處飛串。後來劉柏龍摸著黑路從山頂朝著玄武湖畔走下來,途中思考著前不久有朋友建議他做的事業---互助,前後左右的仔細考慮了這個事業未來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之後是什麼樣子,考慮目前做這個事業需要什麼條件,等等,之後劉柏龍便決定立即啟動這個事業。回到家之後,劉柏龍馬上聯絡那些通過互助結識的五湖四海的朋友,便開始了互助網的創辦歷程。
5月1日,劉柏龍自學網路基礎知識,創辦了互助求職網(一般簡稱互助網)。5月6日,網站正式公開上線。互助網致力於幫助年輕人結識天下朋友,並和全國各地的朋友們互幫互助。我們去一個陌生的城市求職、旅行、出差時,人生地不熟,常常會感到孤單和無助。如果事先在網路結識當地的可信賴的朋友,有了TA們的指導和幫助,情況就截然不同;出行就變成愉快的走親訪友。這就是互助網倡導的互助。
6月20,互助網的快速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武漢《長江商報》報導了互助求職,標題為“異地互助求職風行網路”。文章指出:近日,‘互助求職’在網路逐步火爆,即將畢業走上崗位的大學生們通過網路互相協助,以降低求職成本,提高成功率。
7月15日,這一天是劉柏龍的25歲生日,這一天劉柏龍開始了自己上班後的第一次長途旅行---“西行記”:從南京冒雨出發,足跡經過合肥、壽縣淮南、武漢、湖南鳳凰、貴陽、安順、畢節、上海……等,歷時半個月,劉柏龍每到一地都見到了當地朋友,玩的非常愉快,成為他最難忘的旅行之一。經過這次旅行,劉柏龍充分體驗到了互助給出行帶來的便利,於是更加堅定推廣互助的決心,立志要弘揚互助精神,讓更多人參與互助、分享互助,讓互助惠及更多人!
8月份,《上海新聞晚報》、《上海青年報》、《東方網》等媒體從不同的角度報導互助網,稱互助求職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9月份,中國青年報-《青年時訊》整版報導互助求職,報導說“互助求職的興起,為大學生求職帶來了諸多便利,也可以擴大相互的交友圈和人際圈”。隨後,中國之聲廣播電台,河北工人報,齊魯晚報等媒體紛紛報導互助求職網。
10月,互助網啟用“在家靠父母,出門靠互友”的口號,這一帶有江湖文化式的口號引起了《北京青年報》、《中國青年報》等媒體的廣泛關注、報導並加以解說!隨後的一個月,北京青年報、北京人才市場報、東方衛報、貴陽晚報、光明網等紛紛從不同的視角報導互助求職網。
這一年年底,在互助網廣大互友的建議和支持下,劉柏龍發起成立公益性社會互助組織‘互友會’,倡導‘快樂互助!’
12月,劉柏龍在南京大學接受江蘇衛視採訪。隨後幾天,江蘇衛視播出互助求職專題節目,節目報導說:“現在又到了大學生找工作的時候了,找工作的時候,免不了要全國各地到處跑,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交通住宿該怎么辦呢?最近興起的互助求職幫了大忙。”
【2008年】
年初,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韓國KBS中央電視台、今日亞洲、天天商報、紹興網等採訪了劉柏龍的創業事跡和互助歷程。
3月21日,東北新聞網報導互助求職網:“大學生網路‘互友’嘗試異地求職” ,22日,《山西日報》以“互助求職山西受青睞”為標題,報導了互助求職在山西的發展狀況。
4月3日,《廣州日報》報導互助求職:標題為“網路互助、解決問題已成大眾選擇”,文章指出:異地互助,信息互補,大大降低了求職中可能遇到的各類風險。
4月12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通過外語頻率向國內外聽眾講述互助求職這種新現象。節目樂觀預言“不遠的將來,互助求職將會成為年輕人的求職潮流”
4月下旬,互助網一周年之際,劉柏龍攜他的互助網團隊從南京搬到蘇州。
6月15日,北京地區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北京晚報》以《異地找工作 “互友”幫忙》為題報導互友事跡,報導以劉柏龍創立互助求職網為主線,講述了互助求職這種新求職方式的現狀和未來!
6月18日,江南時報、中國經濟網金融網中青線上等媒體以《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為題,以劉柏龍的互助經歷,報導了互助求職網的創辦過程。
6月28日,《中國產經新聞報》記者採訪互助JOB部分管理人員,對互助求職模式進行了高度評價。
6月下旬,社科院、北京律師協會的專家們對互助網進行指導!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趙萍女士對互助網發展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專業委員會邱寶昌主任在律法方面為互助網提供了指導!
7月3日,《金陵晚報》以“求職成本如何降低? 異地求職請找‘互友’幫忙”為題報導劉柏龍的創業歷程,報導說:“……出現這么一群人,他們在不同的城市,通過網路認識了解成為“互友”,然後彼此為對方提供自己所在城市的交通、住宿、招聘會信息,甚至為這些異地來求職的朋友提供“導遊”服務。這種互助求職的方法,正在網路上悄然興起。……”
由於考慮09年年初將互助網總部搬遷到上海,08年8月份,劉柏龍從蘇州來到上海考察,之後在上海組織了一系列互友活動,比如8月份的三甲港聚會,中秋活動,11月份的長風公園聚會,12月份的上海互友年會……等等。
12月26日,《湖北日報》報導了互助網。
【2009年】
2009年初,經過08年下半年的考察和組織多次活動之後,劉柏龍正式確定將互助網總部從蘇州搬到上海。
1月8日,國內知名雜誌《深圳青年》大篇幅刊發了劉柏龍創立互助網的故事,對這種新現象持讚賞和肯定態度,文章說:“讓我們祝福這位年輕有為的小伙子吧”!
2月5日,來自中國最大的中文綜合排行榜網的一篇文章顯示,互助網已悄然位列中國大學生應該經常上的網站之一。
3月23日,大連《新商報》在“大連城事·鮮聞”版以‘大學生結互友異地求職、交通住宿資訊方面省錢省力’為題報導互助求職,文章以大連某互友前往上海求職以及東北某互友到大連求職的互助故事,報導了互助求職這種新的求職方式!文章說:“互助求職在我市大學畢業生中悄然興起。許多畢業生通過互助求職網路認識異地“互友”,然後在去該地求職時,‘互友’會在住宿、交通、資訊、就餐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而反過來,異地“互友”來連時,他們也會給予幫助。 ”
4月份劉柏龍組織上海互友前往朱家角踏青。
4月6日,上海知名報紙‘天天新報’以《異鄉不陌生,求職也風光--大學生互助求職盛行》為標題,通過互友會成員的互助事跡,報導互助求職這種新型求職方式。文章最後評論說:“互助求職不是強調對等互助,互助的真正含義是一種接力幫助”。
4月7日,中國西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大型城市報紙《西安晚報》在教育版發表‘個性化求職’文章,文章客觀分析了互助求職這種個性化求職方式,文章說:“互助求職的求職模式,在渠道上通過熟人介紹,一般成功率不低,可以通過自己的人脈關係獲取就業的信息,不拒絕任何可能的機會,各種途徑都要嘗試。”
4月17日,網上盛傳‘準畢業生求職必做七大功課’,互助求職作為必做的功課之一而榜上有名。文章指出,準畢業生要做好七大方面的準備,即:“撰寫簡歷、拍求職照、購置正裝、惡補英語、準備實習評定、明確求職目標、異地互助求職”。在談到互助求職時,文章指出:“在異鄉就讀的大學生可以考慮遠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求職,或者回家鄉工作。因此,若在9月初能尋找到異地求職互助的朋友或者能幫忙找工作的親戚非常重要。據悉,有家名叫“互助求職網”的網站,通過網際網路讓陌生的網友相識,互通各大學招聘信息,了解當地風貌、生活成本和行業發展情況。”
5月1日,劉柏龍聯絡全國各地的互友前往互助網上海總部臥龍崗召開互友會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
5月26日,全國知名文摘報、安徽省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文摘周刊》在‘財富板’發布互助求職文章,文章講述了我的創業故事,並對互助求職這種新興求職方式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5月下旬,劉柏龍從上海出發,北上南京、鄭州、開封等地看望互友,之後南下長沙,西去貴州。一路上拜訪熱心互友,並請教了各地熱心互友對互助網和互友會未來發展的看法與意見。
7月4日,武漢《可樂》雜誌以‘邊交朋友邊求職’報導了互助求職,文章講述了劉柏龍在大學畢業時的邊交朋友邊求職的故事。
7月5日,北京電視台在《首都經濟報導》欄目報導互助網,標題為:畢業生盛行異地“互助求職”。
7月29日,《共產黨員》雜誌09年6月份下半月刊報導了劉柏龍與互助網。
11月29日,《廣州日報》在B11版以《異地求職“互友”幫你忙》為題,講述了劉柏龍創辦互助網的故事,以及異地求職的實用性。文章描述說:‘當互友自己或朋友的公司要招人時,他們會第一時間將告示貼上去。除此之外,如果是相識的互友,還會幫你介紹工作。’
11月30日,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晚報《揚子晚報》報導了劉柏龍和互助網。文章說:“互助求職,最大的魅力在於‘人’這個因素。一樣都需要坐車,交通上並不會省太多錢,但是有了互友這張‘人脈地圖’,絕對會便利很多。”
12月份,互助網所在地從上海顧村搬到錦秋路上海大學對面。
12月27日,《遼瀋晚報》用一整版的篇幅,以“在家靠父母,在外靠互友”為題講述了互友會這種新現象,文章開篇指出:“隨著現在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地選擇異地求職,一種叫做“互友會”的新型求職方式正在大學生們中間悄然風行,藉助網際網路這個平台,通過當地的互友在交通、住宿、就業等各方面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幫助,不僅降低了互友們的求職成本和旅遊成本,他們還收穫了朋友,甚至更多……”
【2010年:正在進行中】
現在,劉柏龍28歲,正在奔三,
劉柏龍依然昂首闊步信心滿滿走在夢想的路上。
儘管前進的道路充滿荊棘和艱難,
但是劉柏龍始終堅信:有志者,事必成!

個人履歷

2005年畢業於哈爾濱商業大學財政學院。  2006年進入南京大學學習項目管理研究生課程。
劉柏龍
2007年根據自己的親身求職經歷創辦互助求職網,提出了一種新的求職方式,在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
互助求職起源於2005年,而劉柏龍是國內供認的互助求職第一人!
04年底05年初,當時正在哈爾濱念大四的劉柏龍將要只身前往南方求職,在從哈爾濱到北京、大連、南京、蘇州、上海、杭州、寧波等地求職的過程中,他一路上獲得了當地網友熱情的幫助:北京網友趕到火車站接、送他;南京網友安排他住在自己家裡;蘇州網友為他介紹工作;寧波網友周末帶他去遊山玩水,並請他吃品嘗寧波小吃;上海網友周末陪他去人才市場,並幫他當求職參謀……
畢業後,劉柏龍同樣熱情的接待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網友:安排網友住在自己家裡;幫助網友介紹工作;周末帶網友出去遊玩;……等等,受他幫助者達到數百人,因其熱情好客,樂於助人,人稱“小宋江”。
與此同時,如何讓更多人享受到互助的好處,如何降低求職者的費用,如何使就業變的更容易,如何在求職的同時結交各地朋友,如何將煩躁的求職過程變的充滿樂趣,一直是互助求職實踐者們思考的問題。
眾所周知,隨著中國高等教育逐漸平民化,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一年比一年突出,越來越多的人需要奔赴外地,遠走他鄉,以尋覓更多的就業機會。
但是,赴異地求職往往會遇到種種困難。如目的地從來沒去過,城市地形複雜,既沒有人幫助,也沒有同伴同行,或者即使有同伴,同伴對目的地城市也非常陌生,學子們到達目的地以後,往往需要查看地圖、找人問路、搜尋車站、安頓食宿等等諸多步驟,而這些事端又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花費過高的求職費用,有時候還會對外地氣候、飲食、住宿等感到不適應,有時候甚至會遭遇矇騙、偷竊、搶劫、傳銷等惡性事件……等等。

成就及榮譽

經過反覆實踐和論證,劉柏龍帶領“互助迷”們開創了“互助求職”、“互友”這些具有特色的概念!並於2007年5月1日創辦了公益性網路互助平台----------互助網
互助網提出了“求職+交友+互助”的新模式,將求職、交友、旅遊、互助等等因素有機融合在一起,解決了大學生異地求職帶來的種種不便,拓寬了就業渠道,使求職變的更節省、更溫暖、更安全、更快捷!互助求職被‘80後’的求職者稱為“革命性的求職方式”!
目前,互助求職悄然風行,互助已經成為網路時代新時尚!!

社會評價

我們希望互助求職網使正在求職路上的大學生們找工作變得更容易。中國的這種生活方式不久就會傳遍世界。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基於中國疆域遼闊,並且在就業方面大都市更具有吸引力的特點,大學生們在就業方面的互助互利成為韓國節目組十分感興趣的看點,當然也是中國年輕一代描繪出的具有新意的風景。 ------------韓國中央-KBS電視台
隨著網路時代和網路社會的來臨,用網路互助來解決問題,已經成為很多人的選擇。大學生異地求職往往多有不便,在互助求職論壇上聯繫一兩個當地的網友,有的提供交通和住宿的指南,有的甚至直接提供免費住宿,既降低求職成本、又可以結交朋友。許多網路互助的溫情故事不斷地見諸報端,讓我們感動。善用網路,可以讓我們獲益良多——除了幫助,還有愛心、溫暖和回報。 ------------廣州日報
到異地求職,意味著即將面對一個陌生的城市和一筆不小的開支,這是很多求職者在苦尋工作過程中難言的酸楚所在。近來,一種名為“互助求職”的新型求職方式正在網路上悄然風行,不少求職者通過網路交流平台,互相提供幫助,以此來降低求職的成本,提高就業的成功率。 ------------上海 新聞晚報
我們去一個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交通、住宿等該怎么辦呢?互助求職幫了大忙! ------------江蘇衛視 1860新聞眼
目前在網路上開始風行的這種互助行為,應該主要是出於節約求職成本的考慮。互助的網友能提供相關的有用信息、資源或者是能夠幫助解決求職過程中的食宿、交通問題,“互助求職”不失為現代求職的一種比較好的方式。 ------------浦東新區人才交流中心人才中介師 陸晴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互友”。大學生中興起“互助求職”,加入互助網路的成員要接待外地來求職的大學生,幫對方安排住宿,各高校的招聘會時間、主題也都摸得一清二楚,此外還要隨時留意各高校的內部網站,將相關信息提供給外地“互友”。如果他們到外地求職應聘,也將享受“同等待遇”。 ------------《中國青年報》一周聲音欄目
去一個陌生城市找工作,人生地不熟不說,在交通、住宿、生活等方面花費也過多。這時如果有一個朋友能提供一些當地信息,並給予一定的幫助,那么無疑將事半功倍。這種“互助求職”的新型求職方式正在網路逐步火爆,即將畢業走上崗位的大學生們通過網路互相協助,以降低求職成本,提高成功率。 ------------上海青年報
談及互助求職的好處,很多互友表示,異地求職最大的難處在於對陌生城市未知的恐懼及成本過高。而當地互友的出現,好像把異地求職變成探親訪友,一場求職下來,朋友又多了不少。同時還會節約成本,至少不會多花冤枉錢了。 ------------北京青年報
互助求職的興起,為大學生求職帶來了諸多便利,也可以擴大相互的交友圈。他們通常是在互助求職網站或者論壇認識,通過事先約定,當求職者去一個陌生的城市求職的時候,事先約好當地“互友”會在交通、住宿、租房、就業等各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中國青年報-青年時訊
這種被稱為“互助求職”的新型求職方式開始風行,並得到了許多求職者的青睞。 ------------青島財經日報
漸漸的,與劉柏龍聯繫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也形成了一個圈子互相成為朋友,都能彼此提供幫助。劉柏龍在南京的住所,經常會有從外地來寧找工作的大學生歇腳,他有了“小宋江”的稱號,朋友們管他住的地方叫“臥龍崗”。 ------------金陵晚報
隨著現在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地選擇到異地去求職,一種名為“互助求職”的新型求職方式正在網路上悄然風行。 ------------河北工人報
近來,一種“互助求職”的新型方式在網際網路上悄然風行。專家表示,找異地人幫忙的方式顯然讓大學生節約了求職成本。 ------------齊魯晚報
眼下,不少大學生為了找工作,不惜全國各地奔波,他們中間流行一句話:“在家靠朋友,在外靠互友!”互友是一個網路,這些加入“互友”的人,可以為這些異地求職的大學生安排食宿,幫他們蒐集各種招聘信息,甚至陪逛招聘會,如果他們自己到外地求職應聘,也將享受“同等待遇”——這就是最新興起的“互助求職”。 -----------《北京晚報》
網路讓求職方式多元化,互助求職成為新的風尚。互助求職的發展壯大讓求職者有了新的選擇,也給大學生創業以新的範例。 -----------中國產經新聞報
目前,嘗試過互助求職的人談論最多的是一個叫“互助求職網”的網站,因為有很多求職者是在成為該網站的註冊會員後才享受到“互助求職”的樂趣的。互助求職起源於2005年,隨著中國高等教育逐漸平民化,越來越多的人需要奔赴外地,以尋覓更多的就業機會。求職者通過網路交流平台,互相提供信息幫助,以此來降低求職的成本,提高就業的成功率。互助求職的理念提出了“求職+交友+互助”的新模式,將求職、交友、旅遊、互助等因素有機融合在一起,解決了大學生異地求職帶來的種種不便,拓寬了就業渠道。 ------------北京人才市場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