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姐(壯族民間傳說人物)

劉三姐(壯族民間傳說人物)

電影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古代民間傳說歌手,聰慧機敏,歌如泉涌,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人們對劉三姐無比喜愛,有關她的故事與記載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當成節日來紀念她。

200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申報的“劉三姐歌謠”,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項目類別,序號23。 經國家考證研究決定:宜州市作為劉三姐故鄉。相關作品電影劉三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三姐
  • 外文名:three sister Liu
  • 別名:三妹,三姐
  • 國籍:中國
  • 民族:壯族
  • 出生地廣西
  • 職業:古代民間傳說歌手
  • 主要成就:深受壯族百姓們的熱愛
  • 性別:女
  • 語言:壯語
  • 生活年代:初唐時期
人物介紹,傳歌路線圖,口頭傳統,身世說法,歷史記載,年齡,現代,後人斗歌,大觀園,相關傳說,傳說一,傳說二,其它相關,三月三,電影,歌仙節,

人物介紹

關於劉三姐原型身世,說法頗多。據廣西羅城縣誌記載:劉三姐原來618年出生在天河縣(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的藍靛村(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社區藍靛村),那裡還有她故居的遺址,那村劉姓的族譜中還有記載。下里離羅城的縣城很近,劉三姐常到羅城去唱山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羅城縣城城西北的多吉寺的後殿正中供奉著歌仙劉三姐的神像,稱之為“三姐歌殿”遊人常在那裡對歌,故有東門(羅城縣城駐地)四把好玩好耍一說,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在1958年《劉三姐彩調劇》創作組經過深入民間採風,認定劉三姐是羅城人。
最早創作演唱彩調劇《劉三姐》的都是羅城人,那是在1936年,羅城的〈抗日救國文工團〉首次創作演出了 該劇,到1958年,廣西的文學藝術家(其中包括羅城的仫佬族文學家包玉堂)。
羅城縣有‘三姐望鄉’和‘秀才看榜’兩塊天然的大石,縣城往懷群鎮方向走20多公里的鄉間公路,就可以看到這兩塊大石頭。據了解,這兩塊位於懷群鎮劍江村的大石頭自古以來就豎著的,因其形象性,被當地人起名為“三姐望鄉”和“秀山看榜”。兩塊大石所在的兩座山相對而立,大概只有200米的距離,“三姐”與“秀才”遙遙相望。 “三姐望鄉”可以清淅地看出是一個女孩戴著壯族的頭飾,背著一個背蔞,微微抬起頭,透過層層疊疊的青山,遙望著碧綠的稻田、潺潺的小溪、翠綠的修竹……與之相對的一座山上,一座山峰似乎被劈掉形成一塊天然的崖壁,一塊大石立在一旁。從山腳下抬頭望,仿佛一位秀才站在山頭,翹首抬望,似乎在仔細的查閱自己是否“榜上有名”,秀才帽子上絲帶被山風吹得飄然而起,由此可以斷定劉三姐的故鄉就在羅城。
據了解,劉三姐的故事發生在“那莫圩”,劇中對人物的進行較大的修改。莫老爺是壯族開明的領袖,被人們尊稱為“莫都佬”;他的兒子莫海仁是一個紈絝子弟,作惡多端,為害一方,多次加害劉三姐,最後莫都佬與其斷絕父子關係;阿牛哥是一個孤兒,被莫府的教書先生所收養,改名為“張偉望”,他發奮讀書,成為壯族第一位秀才;神秘人物馮子安是故事發展的一個關鍵,他表面上的身份是一位“游訪學士”,實際上他是一名皇帝派來的欽差大臣,最後他把劉三姐的事跡稟報給皇帝,皇帝下聖旨封劉三姐為“歌仙”,並為劉三姐建了一座牌坊。
傳說她生於唐朝(公元618——公元907)中宗年代,真名叫劉三妹,是廣西(中國南部)壯族人,活躍在廣西柳江流域,是個優秀的民歌手。她有著出口成歌的本領。三妹不但歌唱的好,人長的也非常漂亮,天生麗質又聰明,什麼活都不用學,一看就會。在三妹17歲這年在對歌的時候,她認識了一位青年,這位英俊的小伙子,也是一個唱歌能手,在對歌當中,兩人情投意合,互相愛慕,於是就私定了終身。可是好景不長,村裡的一個惡霸,對三妹垂涎多時,見三妹與小伙子情投意合,大發雷霆,決意把三妹搶到手。一天晚上,月光皎潔,三妹正和小伙子坐在柳河邊的岩石上看月亮,傾訴衷腸。忽然火把晃動,人聲鼎沸,原來是惡霸搶人來了,三妹和小伙子望望無路可走的山,又望望柳河。兩人決定要生在一起,死在一道,不求今生,只求來世,於是手拉著手雙雙跳進柳河那滾滾的波濤里。
宜州(劉三姐音樂噴泉廣場)宜州(劉三姐音樂噴泉廣場)
人們懷念這個民間的音樂家,民間歌手,因而每年三月三這天會到柳河邊上賽歌,悼念“劉三姐”。

傳歌路線圖

歌仙劉三姐的傳說家喻戶曉。那么,故事基本相同的劉三妹劉三姑、劉三媽,劉三太又是怎么回事呢?

口頭傳統

■如果以劉三姐的年齡變化為縱坐標,以其傳說的地理分布為橫坐標,就可以畫出一張“劉三姐傳歌路線圖”

身世說法

關於歌仙劉三姐的身份,歷來有許多說法。持“歷史人物傳說化”觀點的學者,多數引用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或王士禎《池北偶談》等書的記載,認為劉三姐是唐中宗“神龍中”(約公元706年)的歌唱能手,“相傳為始造歌之人”,“蠻歌之鼻祖”,是個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持“神話傳說歷史化”觀點的學者則以鐘敬文為代表,認為“劉三姐傳說之產生,乃後人根據當地流行之唱歌風俗,加以想像所造成者”,也就是說,先有歌俗,後人為了解釋這種風俗的形成,虛構了一個名叫劉三姐的歌仙。還有些學者認為劉三姐是古代的一位女巫,她唱的主要是巫歌。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民間文學普查的深入,廣東的民間文學工作者發現,在廣東湛江、茂名、陽江、清遠、肇慶、梅州等地,尤其是粵西地區,只要是歌俗盛行之地,到處都有豐富的“劉三妹傳說”,其故事類型與廣西的“劉三姐傳說”幾乎一模一樣。
各地劉三妹傳說大同小異,一般的說法是:當地有一名叫劉三妹的姑娘,特別會唱歌,有一位白鶴鄉的善歌少年慕名前來對歌,兩人對了七天七夜,不分勝負,後來兩人都化為石頭。或者說:劉三妹特別會唱歌,而且長得好看,被某人看上了,劉三妹為了逃婚,從某山岩上摔下來,後人就在此山岩上給她立一小廟,或直接用她的名字為此山命名等等。

歷史記載

關於劉三姐的最早記載大概要數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的《三妹山》:“劉三妹春州人,坐於岩石之上,因名。”這條文獻被清代《蕉軒隨錄》做了放大:“廣東陽春縣北八十里思良都銅石岩東之半峰,相傳為李唐時劉三仙女祖父墳,今尚存,春夏不生草。劉三仙女者,劉三妹也。《寰宇記》、《輿地紀勝》均載陽春有三妹山,以三妹坐岩上得名,今不知何在。”
更多的調查發現,在廣東陽江、茂名等地,還有“劉三媽傳說”,如乾隆以及道光年間《陽江縣誌》即記載說:“六月村落中,各建小棚,延巫女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樓,用以祈年。俗傳跳禾樓即效劉三媽故事。聞此神為牧牛女得道者,各處多有其廟。”
另外,在廣東陽山、連縣、羅定,廣西富川等地,還有不少“劉三姑傳說”,也是傳說劉三姑曾在某一岩石上唱歌,後來因某一原因死於當地,當地人就在岩上給她立一紀念物。
更奇妙的是,在廣東電白、高州一帶,還有“劉三太傳說”,當地方言中,太是太婆的意思。傳說她不僅在這一帶傳歌,還因歌聲曼妙,得了路人許多賞錢,但她除了自己衣食之用外,把多餘的錢都送給路邊的窮人了,後來遇仙,坐化於電白赤嶺,至今山上還有劉三太廟。
據此,有些學者得出結論說,劉三姐大概是唐代的一位職業歌手,以唱歌賣藝為業,遊走於兩粵之間,像一些著名歌星,到處走穴。

年齡

從三妹、三姐到三姑、三媽,再到三太,如果我們以劉三姐的年齡變化為縱坐標,以其傳說的地理分布為橫坐標,就可以畫出一張精緻的“劉三姐傳歌路線圖”:劉家三女兒,廣東陽春人,容貌秀麗,尤擅民歌,少年即以歌名,人稱劉三妹;稍長,北上廣西發展演藝事業,在廣西達到其事業之巔峰狀態,人稱劉三姐;中年以後折返廣東,先在兩粵交界的富川、連縣一帶傳歌,人稱劉三姑;越近老年,越趨故鄉,在陽江、茂名傳歌時,人稱劉三媽;最後終老於廣東電白,人稱劉三太。
也有人從媽與太兩字,猜測其曾經婚配,那個傳說中和她對歌的白鶴少年(或秀才),其實就是她的情人,很可能也是她的丈夫,他們因對歌而互生愛慕而私奔,不知情者因兩人突然失蹤,以為雙雙飛升成仙。
這些說法都很有趣,也很符合口頭傳統的變異性特徵,許多人借考證之名,其實恰恰創造了一種新的傳說。有時候,學者也是民間傳說流播的一個環節,正是藉助了學者的話語權威,一些新奇神妙的傳說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
■在口頭傳統中被賦予尊貴地位的女性,絕大多數是未婚少女,其實劉三姐年齡變化的縱坐標並不存在

現代

我們通檢民國以前的各種文獻,無論是文人筆記還是鄉土志,幾乎只有“劉三妹”一種稱呼。“劉三姐”一名成為當今通名,主要是因為20世紀60年代以來電影及歌劇《劉三姐》的影響。現代文藝的傳播威力遠勝於傳統的口口相傳,因而改變了歷代以來對於這位南國歌仙的通俗稱謂。也就是說,劉三妹由口頭傳統的“妹”成長為書面文學的“姐”,只是20世紀下半葉以後的事。那么,姑、媽、太又是怎么回事呢?
筆者在廣東電白調查時,電白縣文聯崔偉棟等人告訴我們,劉三太就是當地一個很會唱歌的小姑娘,不是從外地來的傳歌女子,她因為逃婚,從岩上摔下來以後,成了一個厲鬼,當地民眾為了平息她的戾氣,就給她建了一座小廟,但由於三妹是個小姑娘,不能受人跪拜,人們一跪下,神像就會倒下來,所以人們得叫她三太才行。
我們在電白霞洞找到這樣一個“仙姑廟”,該廟廟聯寫著“姑婆威靈保良民,仙人顯赫護全境”,神案上書“劉仙姑之神位”,廟旁插著許多信眾奉獻的錦旗,其中一面寫著:“恭賀三太婆婆、白鶴境主:佑我合家安康,財源滾滾來!”另有一面則稱之為“三太夫人”。據說電白的仙姑廟不只一座,在馬踏圩的赤嶺一帶,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為劉三太神誕,前後幾日,四方村民要在廟前搭台演戲,在廟前燃放煙花,非常隆重。
可見,劉仙姑、三太婆婆、三太夫人,其實都是劉三妹。同一人物,當她出現在故事中時,總是以“妹”的形象出現,但是,當她作為神靈被奉上神壇的時候,卻不能以“妹”的名義來接受祭拜,人們會很自然地把婆婆、夫人、娘娘、仙姑、三太這樣的尊稱加到她的名上。電白人“嬤”讀“嘛”音,劉三媽實為劉三嬤,也是一種尊稱。
這些尊稱頗似北方小姑娘自許為姑奶奶。姑奶奶既不代表她的年齡,也不代表她是否婚配,只代表她的尊貴與權威。也就是說,無論被稱做三妹還是三姐三姑三嬤三太,或者三太夫人,都必須放回到具體的語境中去看待,不能單純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
所有被奉為神靈的女性,在民眾的口頭傳統中都會被賦予尊貴的地位,如娘娘、媽祖、夫人、婆婆、太嬤、老母等等。她們不僅不是老太婆,相反,絕大多數都是未婚少女。古人視未婚女子的非正常死亡為厲陰,凡是遇到這種情況,一般都會建壇以祭,以安撫亡靈。這些早夭女子一旦升格為神,就會很自然地從民間獲取種種尊號,知名者如天后媽祖金花娘娘何仙姑悅城龍母、臨水夫人陳靖姑等。她們不僅不是做了夫人或媽媽的老婆婆,全都是妙齡早逝的如花少女。所以說,劉三姐年齡變化的縱坐標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後人斗歌

2008年4月8日早上7時,一行十幾輛裝扮一新的花車伴著喧鬧喜慶的樂聲,從莫老爺的家門口——忻城土司衙門,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劉三姐故事中的莫老爺,其人物原型就是忻城第12任土司,姓莫名猛字懷仁,這在史料中可是有據可查的。所以,說忻城是莫老爺的家鄉可謂言之鑿鑿。
莫老爺故鄉的“迎親”車隊招搖過市莫老爺故鄉的“迎親”車隊招搖過市
鼓樂聲聲,山歌悠揚,莫老爺家大辦喜事,難道是莫懷仁又要娶親了?上次被劉三姐奚落一回,這次他又看上了誰家的閨女?花車一路逶迤而行,竟然直奔“劉三姐家”——50多公里外的宜州而去。花車開進宜州城,在當地警方的護送下,風風光光地繞著城內的主要街道遊行了一圈,停在了宜州山歌廣場前。打頭的花車車頭上,醒目地寫著“莫老爺的家鄉——忻城”幾個大字,所過之處,引來眾人紛紛駐足圍觀。
劉三姐(壯族民間傳說人物)
不管是真是假,劉三姐和莫老爺這對冤家,已經在戲裡鬥了幾百年,如今莫懷仁的後人們竟大張旗鼓地打著莫老爺的旗號,跑到劉三姐的家鄉來招搖過市,大張旗鼓地求親來了。壯族人十分好客,壯家的三月三來到時,不管你從哪裡來,只要會唱山歌,就是最好的朋友。您看,劉三姐家鄉的人們並沒有對來自莫老爺家鄉的人們另眼相看,一樣用甜美的山歌歡迎著遠來的客人。在宜州的山歌廣場上,早已搭好了迎接的歌台。“唱山歌咧,這邊唱來那邊和……”不管是劉家還是莫家的鄉親,早就拋卻了從前的嫌隙,站在一起親親熱熱地唱起山歌來,正所謂相逢一唱泯“恩仇”。
當年莫老爺和劉三姐以歌相鬥,如今兩家後人又擺開了擂台,鬥起了山歌。只是這次,莫家人沒有搬出三個酸秀才,而是推出了自己的歌王。歌會一開台,來自忻城的歌王就和宜州的女歌王鬥起歌來。烈日當頭,“莫老爺”家的兩位歌王向兩位“劉三姐”獻起了殷勤:“阿哥有心插楊柳,為妹遮來一片蔭。”兩位女歌王卻並不領情:“楊柳綿綿隨風擺,不如青青翠竹林。”雙方你來我往,對答如流,意象比興信手拈來,機巧百出妙趣橫生。雙方歌聲不斷,只員、最初還是旗鼓相當,結果這次莫家人可不像上回那樣,幾個回合就敗下陣來。台下觀眾聽得開懷,不時發出會心的笑聲。
莫老爺和劉三姐家鄉的後人上台斗歌莫老爺和劉三姐家鄉的後人上台斗歌
說到與劉三姐之間的恩怨,忻城人有自己的說法。一位研究土司文化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劉三姐只是一位傳說中的人物,在歷史上找不到一個確定的人物與之對應,而莫老爺則是史料記載的真實人物,他的的確確曾在忻城生活過。傳說中的莫老爺被描寫成一個反面人物,但真正的莫姓土司在忻城做出了不少功績。

大觀園

桂林經典劉三姐大觀園坐落在風景怡人的桃花江畔,占地一百多畝,以劉三姐文化精華為主題,集觀賞、娛樂為一體的休閒遊樂場所。劉三姐大觀園內有電影《劉三姐》主要鏡頭畫面的修復再現,可親身體廣西壯、侗、苗、瑤的民俗風情生活情趣。
劉三姐大觀園景區劉三姐大觀園景區

相關傳說

傳說一

相傳唐代,在羅城宜州交界和的天洞之濱,有個美麗的小山村(現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藍靛村)。村中有一位叫劉三姐的壯族姑娘,她自幼父母雙亡,靠哥哥劉二撫養,兄妹二人以打柴、捕魚為生,相依為命。三姐不但勤勞聰明,紡紗織布是眾人誇讚的巧手,而且長得宛如出水芙蓉一般,容貌絕倫。尤其擅長唱山歌,她的山歌遐爾聞名,故遠近歌手經常聚集其村,爭相與她對歌、學歌。
劉三姐常用山歌唱出窮人的心聲和不平,故而觸犯了土豪劣紳的利益。當地財主莫懷仁貪其美貌,欲占為妾,遭到她的拒絕和奚落,便懷恨在心。莫企圖禁歌,又被劉三姐用山歌駁得理屈詞窮,又請來三個秀才與劉三姐對歌,又被劉三姐等弄得醜態百出,大敗而歸。莫懷仁惱羞成怒,不惜耗費家財去勾結官府,咬牙切齒把劉三姐置於死地而後快。為免遭毒手,三姐偕同哥哥在眾鄉親的幫助下,趁天黑乘竹筏,順流沿天河直下龍江後入柳江,輾轉來到柳州,在小龍潭村邊的立魚峰東麓小岩洞居住。
據說來到柳州以後,三姐那忠厚老實的哥哥劉二心有餘悸,怕三姐又唱歌再招惹是非,便想方設法來阻止。一天,他終於想出了個辦法,從河邊撿回一塊又圓又厚的鵝卵石丟給三姐,說:“三妹,用你的手帕角在石頭中間鑽個洞,把手帕穿過去!若穿不過去,就不準你出去唱歌!”接著鐵青著臉一字一頓地補充道:“為兄說一不二,絕無戲言。”
先還是甜甜微笑的三姐,看著哥哥的滿臉慍色,那裡還敢像往常那樣據理爭辯,拾起丟在面前的石頭,暗忖道:“我又不是神仙,手帕角怎能穿得過去?”她下意識地試穿,並唱道:哥發癲,拿塊石頭給妹穿;軟布穿石怎得過?除非凡妹變神仙!
“管你是凡人也好,神仙也好,為兄一言既出,絕不更改!”哥哥像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心想:這一招夠絕了吧,還難不倒你?誰料三姐淒切婉轉的歌聲直上霄漢,傳到了天宮七仙女的耳里。七仙女非常感動,恐三姐從此歌斷失傳,於是施展法術,從發上取下一根頭髮簪甩袖向凡間劉三姐手中的石塊射去,不偏不歪,把石頭穿了一個圓圓的洞。三姐無意中見手帕穿過石頭,心中暗喜,張開甜潤的嗓子:
畫作畫作
哎……穿呀穿,柔能克剛好心歡,
歌似滔滔柳江水,源遠流長永不斷!
從此,劉三姐的歌聲又縈迴魚峰山頂、樹梢,慕名來學歌的對歌的人連續不斷。後來,三姐在柳州的蹤跡被莫懷仁偵知。他又用重金買通官府,派出眾多官兵將立魚峰團團圍住,來勢洶洶,要捉殺三姐。小龍潭村及附近的鄉親聞訊,手執鋤頭棍棒紛紛趕來,為救三姐而與官兵搏鬥。三姐不忍心使鄉親流血和受牽連,毅然人山上跳入小龍潭中……
正當劉三姐縱身一跳的時候,頓時狂風大作,天昏地暗。隨著一道紅光,一條金色的大鯉魚從小龍潭中衝出,把三姐馱住,飛上雲宵。劉三姐就這樣騎著魚上天,到天宮成了歌仙。而她的山歌,人們仍世代傳唱著。為紀念她在柳州傳唱的功績,人們在立魚峰的三姐岩里,塑了一尊她的石像,一直供奉。

傳說二

據傳劉三姐為唐代壯族農家女,年幼聰穎過人,被視為“神女”。十二歲能通經傳,指物索歌,開口立就。自編自唱,歌如泉涌,優美動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譽。十五歲時聘於林氏,唐開元十年(722年),為抗拒林氏逼婚,與情人張偉望出奔,不知所終。民間多以為雙雙成仙而去。廣西宜山壯族傳說,劉三姐生於唐中宗神龍元年(703年),從小聰慧過人,能歌善唱。12歲即出口成章,妙語連珠,以歌代言,名揚壯鄉。後曾到附近各地傳歌。慕名前來與她對歌的人絡繹不絕,但短則一日,長則三五天,個個罄腹結舌,無歌相對,無言以答,羞赧而退。然而她的才華卻遭到流氓惡霸的嫉恨,後被害死於柳州。傳說她死後騎鯉魚上天成了仙。也有的說她在貴縣的西山與白鶴少年對歌七日化石成仙。還有的說財主莫懷仁欲娶她為妾,三姐堅決反抗,莫買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飄然而去。

其它相關

三月三

劉三姐是壯族民間傳說人物。其傳說最早見於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來,有關她的傳說與歌謠 文獻記載很多。壯族民間口耳相傳的故事與歌謠更為豐富。

電影

大型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是中國·灕江山水劇場之核心工程,由桂林廣維文華旅遊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出任總導演,國家一級編劇、中國實景演出創始人、山水文化機構董事長梅帥元任總策劃、製作人,歷時五年半努力製作完成。它集灕江山水、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及中國精英藝術家創作之大成,是全國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實景演出”。演出集唯一性、藝術性、震撼性、民族性、視覺性於一身,是一次演出的革命、一次視覺的革命。

歌仙節

“三月三”,是壯族地區最大的歌圩日,又稱“歌仙節”,相傳是為紀念劉三姐而形成的民間紀念性節日。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這一天定為壯族的全民性節日──“三月三”歌節。每年的這一天,自治區首府南寧市及其他各地都要舉行盛大的歌節。歌節期間,除傳統的歌圩活動外,還要舉辦搶花炮、拋繡球、碰彩蛋及演壯戲、舞彩龍、擂台賽詩、放映電影、表演武術和雜技等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另外,各種商業貿易、投資洽談等活動亦逐漸增加,形成“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新風尚。屆時,嶺南壯鄉四海賓朋雲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絕於耳的嘹亮歌聲,寄託著人們對歌仙劉三姐的思念和對豐收、對愛情、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