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娘娘

金花娘娘

金花娘娘,又稱金花夫人、金花聖母,送子娘娘等,是中國粵、、甘、鄂、浙等地傳統民間信奉的生育女神。

屈大均廣東新語》表示,金花娘娘端午節觀看龍舟競賽時溺斃,屍體數日不腐敗,還有異香,接下來湖中浮現一塊木頭雕像,神似金花。於是雕像被當地人膜拜,金花也被視為神明,因為求子較為靈驗,被尊為送子娘娘。

金花娘娘一說生於蘭州,一說生於廣州西華路上的金花直街。只有黃埔長洲島上的金花古廟留存,是廣州地區保存完整的金花廟。香港荃灣也有一座金花夫人廟,每年農曆四月十七同樣慶祝“金花誕”。

2018年5月,廣州市黃埔區申報的金花娘娘的傳說”被列入廣東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花
  • 別名:金花夫人、金花聖母、送子娘娘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州
  • 出生日期:農曆4月17日
  • 職業:送子、送雨
  • 信仰:道教
簡介,歷史記載,《廣東新語》,《粵小記》,《重修皋蘭縣誌》,《皋蘭縣誌》,神話傳說,蘭州版,廣州版,中國民間信仰,蘭州,廣州,奇聞軼事,託夢左宗棠,“總統菩薩”,金花寶珠,信仰傳承,相關影視資料,

簡介

金花娘娘金花娘娘
中 文 名
金花
職 業
送子、送雨等
別 名
金花夫人、金花聖母、送子娘娘
信 仰
道教
國 籍
中國
祖 籍
廣州
出生日期
1388年農曆4月17日
蘭州

歷史記載

《廣東新語》

曰:“廣州多有金花 夫人祠,夫人字金花,少為女巫,不嫁,善能調媚鬼神。其後溺斃湖中,數 日不壞,有異香,既有一黃沉女像容顏絕類夫人者浮出,人以為仙,取祀之。 因名其地曰仙湖。祈子往往有驗。婦女有謠:祈子金花,多得白花,三年兩朵, 離離成果”。

《粵小記》

曰:“金花者,神之諱也,本巫女,五月觀競渡,溺於湖,屍旁有香木偶皖 肖神像,因祀之。或曰:神(金花娘娘)本處女,有巡按夫人分娩,數日不 下,幾殆;夢神告曰:“請金花女至,則產矣!密訪得知。甫至署,夫人果誕 子。由此無敢婚神者。神羞之,遂投湖死。粵人塑像以祀。神姓金,名花, 當時呼為‘金花小娘’。以其令佑人生子,不當在處女之列,故稱夫人云。”

《重修皋蘭縣誌》

曰:金花仙姑降生於蘭州井兒街。其父金應龍,祖籍苑川河畔的榆中縣金家崖村,後在井兒街教場關租地耕田,遂移居。“其母方氏,為上界仙普玉女降凡,夜夢吞日月,金光閃耀,遂身懷有孕,於明洪武二十二年農曆七月初七晚,臨盆作草,降生一女,取名金花。

《皋蘭縣誌》

遺碑記述:金花3歲時,即端莊聰慧,不葷不帛,盡顯仙風秀骨。4歲始捻麻紡線,孝敬父母,好讀經文。年將及笄,父母將金花許配蘭州南山大馬蓮灘王家莊華嶺子村庶民王尕福子,後人稱尕福爺,金花執意不從。明永樂三年(1405年)金花剛滿17歲。六禮既成,迎親到期。金花心愿已定,於當夜亥時,一手拿火棍,一手拿麻線,將線頭系在灶龕,便飛身出門,離家西去。金花出蘭州西稍門,去下西園與舅舅道別,便直上晏家坪稍事休息。後途經摸石灣、泉神廟,在神樹峴稍歇。次日晨,父母不見女兒蹤影,心慌意亂,便四處覓尋。其母追至晏家坪,不見金花身影,心中茫然,罵聲“小冤家”,便從原路返回(晏家坪原名“冤家坪”,源於此,後改名“晏家坪”)。後見金花所紡麻線垂空,下系灶間,即著其兄天元依線追尋。當金花行至大嶺山今永靖縣神樹峴時,被哥哥追至,勸妹一同歸家。此時金花對哥哥直言:“妹妹乃慈航分形,光分南海,肩負普渡眾生脫苦海之重任。如今功果圓滿,已成正果,此行此別,不能後退半步。”哥哥雖不相信妹妹的話,但又無可奈何,只好用試探的口氣說:“你若真的成仙,可與我當面顯個靈驗。”金花遂將手拿火棍插於道旁巨石之上,只見火棍瞬間生枝吐葉,變為一棵枝繁葉茂的青松。哥哥目瞪口呆,驚奇不知所措,知道一時難以攜妹回家,只好忍痛長嘆而歸。兄妹分手,金花繼續西行。又經蒲家溝、小乾溝梁、格水嶺、歇馬殿、黑山頂,直達浪頭山。

神話傳說

蘭州版

據史書記載,明代以前,關山就是千峰吐秀,林木蔽天,鳳翥龍蟠,風光旖旎的仙境寶地。歷史不但在這裡留下了許多文人墨客的名章絕句,還留下了許多美妙的傳說,有鐫陝甘總督福康安祈雨靈驗,奏明聖上乾隆皇帝敕封“神泉”為“廣潤侯”的碑誌,有英國傳教士在光緒年間修建的避暑別墅,有外國人在此取走“金馬駒”的洞穴鑿印,其中“金花仙姑”植火棍於石,瞬間綠枝生葉的“火棍松”至今還枝繁葉茂,至於有關“金花娘娘”的故事,更是流傳至今,千古不衰。
相傳,500多年前,蘭州井兒街有個金家,金家有個姑娘名叫金花。
金花長得好,做得一手好茶飯、針線活。由此十里八鄉說媒求親的一個連著一個,金花爹憑著媒婆婆三寸巧舌,輕易地應允了金花的親事,把她許給了一個人家。
聰明能幹的金花,不盼富貴一世福,但願夫妻恩愛長。可是,父母之命不能抗,媒妁之言不能違,眼看迎親的日子將臨近,金花心裡不安。
這一天,趁爹娘出了門,金花站在房門口,手裡拿著繞在燒火棍上的麻線疙瘩,牙一咬,心一橫,抬腳出家,不問路,糊裡糊塗就往鄉下奔。由於走得急,那一疙瘩麻線繩還拿在手上,一邊走,一邊撒,彎彎曲曲一溜一串,她一點都不知道。
金花姑娘顧不得腰疼腿酸,渾身淌汗,一會兒走,一會兒跑,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她實在太累了,癱坐在一塊青石板上,喘著氣才發覺自己手裡攥著燒火棍,繞在燒火棍上的麻線繩,一溜一串,從山道繞上山彎,線兒完了。
金花出走以後,她媽進了門,發現女兒不見了,傷心落淚。金花哥忙去找,他低頭一看,麻線頭兒拴在門扣上,麻線繩兒曲曲彎彎無盡頭,他高興地說:“這麻線繩繩無有頭,妹妹走到哪,這線繩繩撒到哪,我踩著麻線繩兒去找她。”
哥哥出了門,跟著麻線繩,麻線出城他出城,麻線上山他上山,也不知他跑了多少路程,麻線繩兒斷了頭,抬頭一看,妹妹端溜溜地坐在亂石灘里,兩眼望著山尖尖。這就是關山有名的傳說之一,青岡古樹———金花仙姑的“捻線桿”。
燒火棍戳通了青石板
金花的哥哥一心想把妹妹拉回家。而金花姑娘卻怎么都不回去。
他放心不下,動手拉她。就在這時金花姑娘站起身,嘴裡說著“不回,不回,”,手裡舉起燒火棍,狠勁在那青石板上戳下去。說來真是奇怪,燒火棍戳通了天衣無縫的光溜溜的青石板,直插在山坡上面,而且那松木燒火棍,眨眼間,上面長出了嫩枝,嫩枝上面生出了松針。
金花的哥哥驚奇地看著這棵燒火棍變成的松樹,知道一時三刻難以勸妹妹回家,他愣愣地在青石板前面站了好一會兒,最終長嘆一聲,懷著又疼愛又難捨的心情,轉身回了家。
從此以後,這個亂石灘,就叫作松樹峴,松樹峴里至今長著這一棵大松樹,它仍然枝繁葉茂地長在青石板上,只是合抱不住的樹身,把青石板裂開了一條縫。
淚滴成泉
金花的哥哥走了以後,金花起身往山上走去,上了一條大山,晴空萬里,她站在山樑上,遙望著煙雲中的家鄉,突然思念起親人來,禁不住心裡一酸,眼淚簌簌滾落在地上,眼淚落下去的地方,霎時變成了一眼清泉,泉汪水清,像放了蜜一樣甜。
以後,人們把這眼泉叫吧咪山池,那泉水清澈見底,四季不乾。過去,每逢莊稼遭旱,人們還到這裡來取水哩,說取了水回去,天上就能落下雨來
金花姑娘的哥哥,慌慌張張跑回家,見了爹媽如此這般一說,爹媽怨他不該在深山野嶺丟下妹妹,隻身返回。哥哥後悔莫及,又順著麻線繩追了上來。他跑到松樹峴,只見青石板上的松樹長成一旗桿高,葉兒如傘,卻不見妹妹的面,他又爬上吧咪山,只見一眼清泉,潺潺流淌,還是不見妹妹的面,他爬上山尖,只見山巒起伏,松林茂密,哪裡還有他的妹妹?他跑前跑後地呼喚,也沒有看見妹妹的面,以後人們三番五次在山上尋,去溝里找,也沒見金花姑娘的影子。
不知過了多久。一年,這一帶遭了旱災,莊稼地里顆粒無收。可是,奇怪的是,這吧咪山上上下下卻長滿了吧咪———野生米谷,百姓從四面八方湧向這裡收割,度過了災荒,人們說,這是好心的金花姑娘遍撒籽種,長起的米谷。
從此以後,每逢天災,這吧咪山上的野生糧食長得格外好,因此,這一帶的人把這座山叫“吧咪寶山”。

廣州版

1、金花是在端午節觀看龍舟競賽時不慎溺斃後被人們尊為神仙,求子靈驗。
2、洪武七年(公 元 1374 年),廣州巡按的夫人臨盆難產,更換了多名接生婆均未能生產,巡按 大人手足無措,累極小憩,夢見一老翁“請金花姑娘來,可保母子平安”。巡按 大人立即派人在廣州城內四處查尋,共尋得名金花的中國民間女子十餘人,逐一喚 到後堂,最後一位年芳十四的姑娘,剛進入後堂,巡按夫人即平安產下一男 嬰。巡按大喜,認為金花是仙女下凡,口呼金花娘娘救其夫人於危難,對金 花叩謝。這事很快就傳遍廣州城,許多婦女臨產都來找金花祈求庇佑,保生貴子。但不幸的事也發生了,竟無人敢與她成親。隨著年歲漸長,金花姑娘變得終日鬱鬱不樂,最後竟投湖自盡,死後 屍體浮出,多日不腐,且發出異香,埋葬後不久,湖中又浮出一個沉香木小像, 相貌酷似金花,廣州當地居民將其迎接回來,建祠祀奉,尊之為“金花保子 惠福夫人”。該湖稱為仙湖,其廟為金花廟,並將金花的生日農曆四月十七日 定為金花誕。中國民間還有一些傳說,比如說金花姑娘是一位有錢人家的侍女, 主人家生了一個兒子,特別愛哭,但只要金花姑娘抱抱,小孩馬上就不哭了, 特別好帶,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好多人家的孩子都來找金花姑娘抱抱,慢 慢的金花姑娘就成為專門關愛婦女兒童的神仙了。

中國民間信仰

蘭州

金花仙姑成仙后,當地百姓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建廟供奉。初時修建池廟一間,繪畫金花娘娘神幀一幅。到了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了吧咪山池廟金花娘娘大殿三間,泥塑神像供信眾敬奉。很快,因其靈感四方,便由起初的方神轉而成為吧咪山方圓百里內信奉者共同尊崇的神靈,吧咪山也隨之成為道教聖地,歷代有所興建。
嘉慶末道光初年重修,同治初年兵燹動亂中焚毀一空。清光緒五年(1879年),紳士曹炯應城鄉民眾心愿:“因金花仙姑祈雨輒應,功德於民,具呈報懇請總督奏稟光緒皇帝旨飭禮部,準加封號,列入祀典。”光緒七年(1881年)農曆正月十九欽定後,陝甘總督左宗棠準旨敕建靈感神祠,並自捐俸銀500兩,募集白銀5000兩,在同治二年焚毀廢墟上重建池廟及大殿,左宗棠親筆書寫“敕建靈感神祠”銅匾一塊。民國時期,吧咪山池廟曾經五六次擴建,皆毀於1958年。“現有建築都是上世紀80年代以後再建的。
吧咪山建廟伊始,僅限於吧咪山周圍村民的朝山敬香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金花仙姑的影響面擴大,周圍朝山敬奉者越來越多,加之當時政府的申報、嘉獎,每年農曆三月三舉行金花仙姑慶祝西王母聖誕的祈禱活動,四月八舉行紀念金花仙姑升仙日廟會,七月七舉行紀念金花仙姑誕辰等中國民間廟會蔚為風氣。
以上廟會都是在吧咪山進行,也有數十廟一起進行的,那就是大型祈雨水會。
“蘭州一代地處西北黃土高原腹地,氣候乾旱,雨量稀少。中國民間祈雨,由來已久。“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現象,祈雨源於集體的原始信仰和原始習俗。”
歷傳吧咪山金花仙姑祈雨靈驗,周邊永靖二十四廟、臨洮十八廟、蘭州大馬蓮灘六廟的信眾,為求得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常來吧咪山求雨取水,通稱“水會”。由於各地水會的形式不同,各賦其名。永靖二十四廟俗稱“玉女神會”,臨洮十八廟通稱“龍華海會”,蘭州大馬蓮灘稱為“旱水會”。
“玉女神會”的水會隊伍從農曆四月初八一早出發,沿固定路線到吧咪山池廟的“神池”取水。“神池”,也叫“水晶宮”。據傳,仙姑羽化成仙時,“雙足踏破水晶宮,五龍捧聖百脈通”,池深五尺許,水從兩石窩滲出。池旁還有一棵神奇的百年古松,叫“線桿松”,相傳因金花仙姑捻線的線桿而得名。念金花仙姑寶誥,行一系列叩拜程式,然後,把總將神水瓶用紅線紅布包紮,倒立神池取水。取到水後,周行二十四廟,最後還於池廟。
“龍華海會”由十八廟聯合舉行,一般是在後山“玉女神會”結束將神水送回金花仙姑神池之後,“龍華海會”人員於農曆四月十六晚間再到吧咪山取“神水”。
起初祈雨,尚無戒律,衣食同常,葷素不忌。每次只派兩位普通信士,一人懷抱取水寶瓶,一人手捧尕福爺牌位,徒步前往吧咪山,求水祈雨。據說,有一年祈雨,取水者因為求見金花仙姑心切,未經值班童子稟報,便急匆匆闖入金花仙姑內殿,叩拜請安。此時,金花仙姑正在蓮台上梳妝,意外一驚,匆忙間不慎將抿頭水撩進寶瓶,竟導致一場洪水漫淹的重大災難。自此以後,才訂立“旱水會”的神規戒律。
最艱難的祈雨活動,當數清康熙年間蘭州大馬蓮灘神會求雨,因其艱辛難耐,信眾稱為“苦水”,亦稱“旱水”。“旱水會”的艱難之處在於取水隊伍要“鑼三聲,鼓三聲,三步一小拜,七步一大拜”地到達吧咪山池廟。民國時當地詩人蔣步穎曾寫有兩首《悲鄉人行香求雨》詩:“頭圈楊柳手捧香,後先奔走意倉皇。最憐闤闠小兒女,不識不織喜欲狂。 ”“燒盡信香磕盡頭,鐘鼓慘切使人愁。崇朝不睹山川郊,六事桑麻孰與謀。”
“數百年間,在天災頻發之時,政府通過提倡儀式性的祈雨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怨。

廣州

長洲島上的金花古廟建於清代中期,該廟二進為金花殿,專門供奉金花 娘娘,兩側有十二奶娘(又稱“十二婆祖”、“十二延女”)附祀,分別是:栽 花夫人杜氏、送花夫人蔣氏、保胎夫人陳氏、瀨花夫人林氏、養育夫人鄧氏、 保痘夫人胡氏、梳洗夫人張氏、教食夫人劉氏、教飲夫人梁氏、教行夫人黃 氏、腰抱夫人萬氏、大笑姑婆祝氏(古時,“花”者,指胎兒、嬰兒也,“白 花”指男孩,“紅花”指女孩)。據說在金花廟裡求子非常靈驗,求子者在每一位奶娘前插一炷香,直到手裡的香插完,如果最後一炷香輪到的那位奶娘手裡抱著孩子,就預兆得子,便用紅繩系住,這個孩子就會託身為自己的孩 子;如果這位奶娘手裡是空的,就無需再求,等來年繼續拜金花求子。
中國民間奉祀金花娘娘最隆重的日子是農曆四月十七日“金花誕”。舊時誕日, 四鄉信徒,必到廟中祭拜。從清晨開始,各鄉獅子隊接踵而來,爭先恐後涌 入廟中,善男信女,輪流跪拜。要求生男育女者,祈求生育平安者,最為虔 誠。廟堂中掛個大燈籠,四周懸掛者紅白兩色彩帶或花朵,供求子者採摘。 求男摘白花,求女摘紅花。人們一邊參拜,一邊祈禱,口中念叨:“祈子金花, 多得白花,三年兩朵,離離成果。”民眾在金花廟前開壇打醮,演戲酬神,還 有八音歌台、畫舫船歌。廟前陳列盆景、書畫、古董等,更有來自四面八方 的養鳥愛好者帶著漂亮的籠子、出色的鳥雀到此斗唱,還有燈飾展示,名曰 “唱燈花”。婦女組織“金花會”,集資慶祝,到期備辦祭品,請戲班,唱八 音,非常熱鬧。

奇聞軼事

託夢左宗棠

光緒初年(1875年),左宗棠領兵入疆,同入侵的沙俄交戰。一天,左公在伊犁被敵圍困,軍情十分危急。左公徹夜難眠,忽伏案入睡,朦朧中見一仙人,秀眉粉黛,飄然案前,正色嚴詞地說:馬上突圍,可轉敗為勝,否則將全軍覆沒。並說:我是蘭州西南百里處的女神,等你凱旋迴蘭,我將以三天的清風細雨迎接你。左公正要問話,這女子已飄然而去。左公猛醒,知是一夢,回想夢中所見,深感奇異。回味夢中所言,不無道理。左公忖道:如果金花娘娘真的有靈,我凱旋迴蘭後一定給你修廟塑金身。結果,左公突圍成功,將侵犯者趕出國門。左公率軍回蘭州,果然清風細雨三天。左公在蘭向同僚談及夢中之事,得知蘭州西南百里處吧咪山確有一位金花仙姑女神,左公慨然曰:真神也。於是,親出俸銀五百兩,當即派人重修金花仙姑廟宇,繪塑神像並奏請光緒皇帝敕封,四時祀祭。左宗棠在離甘回京前夕,親筆題寫了 “靈感神祠”銅製匾額,送至金花仙姑廟懸於神殿。

“總統菩薩”

民國初年,張廣建駐甘時,連年大旱。城鄉紳民呈請省府迎請吧咪寶山金花仙姑到蘭州祈雨。張廣建持疑,並對紳民說:迎請金花仙姑祈雨,如三天內降下好雨,我將仙姑請到轅上隆重報答;如果三天內無雨,我就將仙姑金身扔入黃河。城鄉紳民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從吧咪山將金花仙姑請到蘭州,供奉於蘭州井兒街行宮(不存)設壇祈雨。在祈雨的頭兩天,烈日炎炎,晴空萬里,信眾個個心急如焚。第三天限期已到,時至中午,天空仍不見一絲雲彩,人們的心一下子懸了起來,眼巴巴望著碧空發獃。就在人們緊張祈盼之時,東方升起一片濃雲,漸漸向天空漫延,霎時,濃雲覆蓋蘭州上空,細雨瀝瀝,越下越大。蘭州民眾冒雨奔向井兒街金花仙姑行宮,敬香叩拜,感謝金花仙姑靈感。前往朝拜者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這時,張廣建總督也派自己的轎夫趕來,請金花仙姑的神轎到轅上接受隆重報答。神轎抬至轅門,張廣建帶文武官員出轅門迎接,但八抬神轎卻不進轅門。有紳老提醒總督:金花仙姑顯靈降雨,你曾有言在先,要按功將金花仙姑的神位提升。張廣建會意,便脫口而出:那就稱“總統菩薩”吧。話音剛落,金花仙姑的神轎款款進了轅門。後來,這件事在省城蘭州及各地廣為流傳,金花仙姑的尊號也因此改稱“靈感金花仙姑總統帶雨菩薩慈悲普濟元君”。

金花寶珠

民國35年(1946年)夏天,蘭州附近百里內久旱不雨,百姓呈請省府,要求迎請吧咪寶山金花仙姑到蘭州祈雨抗旱。時任甘肅省政府主席兼駐甘綏靖主任的朱紹良、侯任省政府主席顧正倫允準,並親率省府官員到小西湖迎接。神奇的是,金花仙姑的神轎剛到蘭州小西湖,天上就星星點點下起了小雨。仙姑神轎在雨中徐行,雨越來越大,直到神轎抵達井兒街行宮,大雨傾盆。連續下了三天三夜,蘭州一帶的旱象完全解除。官民同慶,都深感仙姑靈感,拯救了萬民。為感謝金花仙姑,朱紹良夫人獻出了一顆珍藏多年的寶珠,親手戴於金花仙姑頸項。顧正倫夫人用黃金製做了一朵金花,親手系於仙姑胸前。

信仰傳承

農耕文明時期,因為黃河水車,蘭州接濟了周圍很多逃荒者。在皋蘭什川一帶,人們稱汲灌能力較強的水車為“金花水車”。
“連自己人世命運都主宰不了的金花,其事跡本身並不偉大。”張北辰說,燒火棍插石板上長成茂密的松樹,傳說中這樣的意象表現了金花不回家的決絕態度,金花最後以生命為代價做出了徹底反抗,精神的崇高性使其實現了人性與神性的對接,“本質上是個悲劇”。
出生在當地,出身卑微,作為大眾中的普通一員,金花與民眾首先沒有身份上的距離。當時,媒妁之言是大多數人都無法違抗的宿命,神話色彩的中國民間故事寄託了當時女性的期望和叛逆。同時,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在想方設法改變生存處境,要面對各種束縛和障礙,在現實中一次次受挫之後,人們容易心生懷疑並寄託於超自然的力量。
金花離家出走時一路留下的剪不斷、理還亂的麻線,是尋找的線索,也代表了金花對人世的牽掛。”楊立民說,金花除了感恩於家庭和當地鄉親,還包括當初許配之家。據傳,金花仙姑成仙后,為報答原許配王姓婆家諸親的敬慕之情,曾許下神願,說天行有道,風雨無常,以後若遇大旱之災,就去找她取水求雨。
解放前每年農曆五月,蘭州信眾都會去吧咪山將金花仙姑神像請到井兒街“回娘家”。那時,天經常會下雨,有人說是金花仙姑的思家之淚。張北辰說,在此層面上,金花仙姑是“雨神”,表達了民眾極度渴盼風調雨順的物質訴求。
2008年以來,每逢重陽節,楊生劍都會在吧咪山舉行與朝山敬香相關的登山節。他說,活動雖然賠了很多錢,但還會辦下去,“這是一件善事”。2009年,楊生劍策劃錄製了《吧咪山神韻》的宣傳光碟,他正在積極宣傳金花仙姑的傳說和吧咪山風景。
1994年,舊城改造,原先坐落於城關區井兒街的金花仙姑殿便遷建到了五泉山公園東側的紅泥溝志公觀處,現今,井兒街的金花廟原址已成了醫院。
除此以外,金花仙姑的廟宇和傳說分散在蘭州市柳溝大坪、寺兒溝、梁家灣、青石咀、新城、河灣、段家灘、鐘家河、五泉山、桃園,臨夏縣趙關、大廟山、辛傅、大河、泉眼、賈家原,臨夏市金花占壇,東鄉縣河灘金花壇,永靖縣砂子溝、龍匯山、陳家溝、霧宿溝、下銓、三原、新原、陳家、上古、太極川等地區。

相關影視資料

金花娘娘和關山的傳說》,儺戲,蘭州西固陳坪農民藝術團(2010.4.8)
《祈雨歌》,儺舞,蘭州西固陳坪農民藝術團
《永靖文史資料選輯》,圖書,永靖縣文史委員會(2010)
《吧咪山神韻》,光碟,楊生劍(200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