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輯風格

剪輯風格

剪輯(film editing) 影片圖像與聲音素材的分解與組合。即將影片製作中所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選擇、取捨、分解與組接,最終完成一個連貫流暢、含義明確、主題鮮明並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它是對拍攝的一次再創造。剪輯與剪接不同,後者指對膠片的具體工藝處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剪輯風格
  • 外文名:film editing
  • 屬性:聲音素材
  • 對應影片圖像
剪輯簡介,目標,

剪輯簡介

剪輯(film editing) 影片圖像與聲音素材的分解與組合。即將影片製作中所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選擇、取捨、分解與組接,最終完成一個連貫流暢、含義明確、主題鮮明並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它是對拍攝的一次再創造。剪輯與剪接不同,後者指對膠片的具體工藝處理。
早期電影只是將拍攝到的自然景物、舞台表演原封不動地放映到銀幕上。從美國導演D.W.格里菲斯開始,採用了分鏡頭拍攝的方法,然後再把這些鏡頭組接起來,因而產生了剪輯藝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剪輯是導演的工作。但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聲音和音樂素材的剪輯也進入了影片的製作過程,剪輯工藝越來越複雜,剪輯設備也越來越進步,於是出現了專門的電影剪輯師。剪輯師是導演重要的合作者 ,參加與導演有關的一切創作活動,如分鏡頭劇本的擬定、排戲、攝製、錄音等。對剪輯的依賴程度,因導演的不同工作習慣而異,但剪輯師除了應完全地體現導演創作意圖外,還可以提出新的剪輯構思,建議導演增刪某些鏡頭,調整和補充原來的分鏡頭設計,改變原來的節奏,突出某些內容或使影片的某一段落含義更為深刻、明確。
從影片素材到一部完整的電影作品,在剪輯上往往要經過初剪、復剪、精剪乃至綜合剪等幾個步驟。初剪是根據分鏡頭劇本,把人物的動作、對話、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鏡頭組接起來;復剪是在初剪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正;精剪是經過對畫面反覆推敲後,結合蒙太奇結構進行的更為細緻的剪輯 ;綜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場景都拍攝完畢,各片段都經過精剪之後對整體結構和節奏的調整。在整個剪輯過程中,既要保證鏡頭與鏡頭之間敘事的自然、流暢、連貫,又要突出鏡頭的內在表現,即達到敘事與表現雙重功能的統一。

目標

建立節目的剪輯風格
一.由於電視節目的種類繁多、形式各異,編導者的風格不同,這就決定了針對不同種類的節目應採用不同的剪輯方式。剪輯師在動手剪輯一部片子前,必須首先熟悉節目,把握住編導者的創作意圖及藝術追求,根據節目的內容、形式、風格考慮所採用的剪輯手段,建立片子的剪輯風格。剪輯風格一旦確定,就應保持前後一致,使之貫穿於整個剪輯過程中。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剪輯師來說,建立剪輯風格雖然重要,但表現是為內容服務的,因此必須服從而不能違背編導者的創作意圖和藝術要求,要與節目的主題、內容、形式、結構達到有機地統一。
二.選擇畫面剪輯點 。
在後期剪輯中,無論是剪動作、剪情緒、剪節奏,剪輯點的選擇都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符合事物發展的邏輯,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下面試例舉幾種選擇剪輯點的處理方法,以供參考。
1.不同類型節目的剪輯
綜藝晚會類節目,大多數以歌舞為主,其剪輯點需按歌曲內容及音樂旋律、節奏、樂句、樂段來選擇,並且在音樂節拍強點上切換鏡頭比較流暢。
電視劇類的節目,多數按劇情的發展及人物情緒的變化來選擇剪輯點。
訪談性節目,一般按訪談者的談話內容及現場氣氛來切換鏡頭。紀錄片及紀實性專題片的剪輯要力求真實可信,尤其是長鏡頭拍攝時,剪輯要儘量保證鏡頭完整,避免剪得過細過碎。
競技體育類節目,由於動感較強,應選擇動感強烈的地方作為切換點。
2.鏡頭長度的選擇
一般說來,鏡頭景別、畫面信息量的多少及畫面構成複雜程度都會影響鏡頭長度的選擇。
就景別而言, 全景鏡頭畫面停留時間要長一些;中近景鏡頭要稍短一些,特寫鏡頭還要短一些;
就畫面信息量而言,信息量大時,畫面停留時間要稍長一些,信息量少的則要短一些;
就畫面構成複雜程度而言,畫面構成複雜的,停留時間要稍長一些,反之則稍短一些。
對於敘述性或描述性的鏡頭,鏡頭長度的選擇應以觀眾完全看懂鏡頭內容所需的時間為準。
對於刻畫人物內心心理及反映情緒變化為主的鏡頭,鏡頭長度的選擇不要按敘述的長度來處理,而應根據情緒長度的需要來選擇,要適當地延長鏡頭長度,保持情緒的延續和完整,給觀眾留下感知和聯想的空間。
3.鏡頭之間的組接
“動”接“動”、“靜”接“靜”是鏡頭組接的基本原則。所謂的“動”與“靜”是指在剪輯點上畫面主體或攝像機是處於運動的還是靜止的狀態。遵循這一原則進行鏡頭組接可保持視覺的流暢及和諧。
兩個固定鏡頭組接時,畫面主體都是靜止的,其剪輯點的選擇要根據畫面的內容來決定(靜接靜)。
兩個固定鏡頭組接時,其中一個鏡頭主體是運動的,另一個鏡頭主體是不動的,其一種組接方法是尋找主體動作的停頓處來切換;另一種方法是在運動主體被遮擋或處於不醒目的位置時切換(靜接靜),如果兩個固定鏡頭主體都是運動的,其剪輯點可選在主體運動的過程中。
一般說來,剪動作時,鏡頭組接是以主體動作的運動因素作為依據的,小景別的動作要少留一些,大景別的動作要多留一些。(動接動)。
當兩個鏡頭都是運動鏡頭,並且運動方向一致時,應去掉上一鏡頭的落幅及下一鏡頭的起幅進行組接(動接動)。
如果兩個運動鏡頭的運作方向不一致時,就需在鏡頭運動穩定下來後切換,即保留上一鏡頭的落幅和下一鏡頭的起幅進行組接(靜接靜)。
“動”接“動”的一種特殊用法是所謂“半截子”鏡頭組接。即不同運動主體或運動鏡頭在運動過程中進行切換,這樣一系列的“半截子”鏡頭組接起來給人的動感更強,節奏更鮮明,在體育集錦類節目的剪輯中套用較多。需要注意的是,組接鏡頭時要考慮運動主體或運動鏡頭的方向性及動感的一致性。
除了“動”接“動”、“靜”接“靜”外,常見的還有“動”接“靜”和“靜”接“動”。在進行後兩種畫面組接時,要充分利用主體之間的因果關係、對應關係、呼應關係及畫面內主體運動節奏的變化,做到由動到靜,由靜到動順理成章的自然轉換。
4、“跳軸”現象的處理
在前期拍攝時,由於攝像師未充分意識到軸線問趣,或者即使前期拍攝時建立並遵守了軸線原則,但後期剪輯時需打亂原來的鏡頭次序重新組合,就可能產生“跳軸”現象。如果這個問題不加以解決,會造成觀眾理解上的混亂。
當遇到“踏軸”問題時,剪輯師可採取一些補救措施,消除或減弱“跳軸”現象。
(1)利用動勢改變軸線方向。在兩個跳軸鏡頭中間,插入一個人物轉身或運動物轉彎的鏡頭,將軸線方向改變過來。
(2)插入中性鏡頭。在兩個運動方向相反的鏡頭中間,插入一個無明顯方向性的中性鏡頭,可減弱“跳軸”的影響。
(3)藉助人物視線。在跳軸鏡頭中間插入一個人物視線變化的鏡頭,藉助人物視線的變動,改變軸線方向,清除“跳軸”現象。
(4)插入特寫鏡頭。在跳軸鏡頭中間,插入一個局部特寫或反映特寫鏡頭,可減弱“跳軸”現象。需要注意的是,插入的特寫鏡頭要與前後鏡頭有一定的聯繫,否則顯得生硬。
(5)插入全景鏡頭。由於全景鏡頭中主體在畫面所處的位置、運動的方向或動作不很明顯,插入後即使軸方向有所變化,但觀眾的視覺跳躍不大,可減弱“跳軸”現象。
三.控制剪輯節奏
電視片的節奏是由畫面主體或攝像機鏡頭的運動、鏡頭的長短、景別的變換、組接時的切換速度等多種因素構成的。它是片子中事件、情節或人物情緒變化的速度和強度,是影響片子好壞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前期拍攝時,攝像師應根據編導者的意圖及節目的形式、風格,控制攝像機的運動速度(例如輕鬆、歡快的節目,攝像機的運動速度可稍快一些;莊重、抒情的節目運動速度可緩慢一些),從而形成節目的節奏基調。
在後期剪輯時,剪輯師總的說來要遵循這一節奏基調,再結合節目的內容及結構安排,根據事件及情節發展的“輕重緩急”,形成有起有落、張弛有度的剪輯節奏。在剪輯時,尤其要注意的,一是段落的剪輯節奏要與片子的總體節奏相吻合和匹配;二是段落與段落之間的節奏變化要適當,變化過快或過慢都會給觀眾心理上產生不適應的感覺。
另外,後期剪輯時,在一個段落中採用一成不變的剪輯節奏,會使觀眾產生疲乏厭倦的感覺。如果適當變化剪輯節奏,採用剪接加速度的方法,使組接的鏡頭越來越短,利用鏡頭的積累效果,可使段落形成一個高潮。但在做這種節奏處理時,一定要注意張弛結合,每一個高潮點後都要留出一個緩衝釋放的空間,給觀眾以回味和聯想的餘地。
情景喜劇的剪輯風格
情景喜劇一般都是影棚內的布景,基本是三面布景一面開放,所有攝影機都是從這一面拍攝。這種形式基本上和咱們平常看的電視綜藝節目的錄製現場差不多。
從鏡頭類別主要是:中景、近景、特寫這三類,有點全景,大全很少,搖臂在特定場景才會用。
鏡頭拍攝主要以固定鏡頭為主,移動鏡頭中,搖多移少。
基本情景喜劇的場景就固定的那么幾個,每個場景中發生事件的區域是固定的幾塊。
所以這樣看來剪輯風格就比較固定了:
圍繞闡述劇情,剪輯風格平實,少用特效,鏡頭間都以平切完成,攝像角度較為固定。基本上每個場景發生的事件,都是先中景交代事件發生地點,再近景交代事件人物,及人物關係,再看具體內容,如果是對話則會更多上對話雙方特寫,如果是有動作則近景交代。根據劇情需要偶爾插入慢鏡頭、蒙太奇等手段增加喜劇效果。
傳統剪輯風格
傳統剪輯 也可稱為剪輯的基本功。其主要作用有兩個,一是保證鏡頭轉換的流暢,使觀眾感到整部影片是一氣呵成的 ;二是使影片段落 、脈絡清晰 ,使觀眾不致把 不同時間、地點的內容誤認為是同一場面 。因此 , 這種剪 輯必須做到:①防止混亂。鏡頭銜接必須準確無誤,不脫節不重疊,人物動作的方向、空間關係必須一致。②鏡頭轉換協調。剪輯往往以動作形態、節奏為剪輯點,即“動接動”、“靜接靜”。“動接動”指在鏡頭或人物的運動中切換鏡頭,如一個搖攝鏡頭接另一個搖攝鏡頭或一人奔逃的鏡頭接一人追逐的鏡頭等等。“靜接靜”指從一個動作結束後(或靜止場面)接一個動作開始前(或靜止場面)。③省略實際過程。即省略不必要的、觀眾不看自明的過程,而仍能保持動作或情節的連貫。如一個飛機起飛鏡頭接一個飛機降落鏡頭可以省略旅行過程,一個桃花盛開的鏡頭接一個滿地落葉的鏡頭可以省略時間的變化過程等等。傳統剪輯,基本上是按著正常的生活邏輯進行,但又不是自然主義地記錄生活中的全部過程。
創造性剪輯風格
創造性剪輯 習慣上稱能提高影片藝術效果的剪輯方法為創造性剪輯,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戲劇性效果剪輯。運用調整重點、關鍵性鏡頭出現的時機和順序;選擇最佳剪輯點,使每一個鏡頭都在劇情展開的最恰當時間出現。
②表現性效果剪輯 。是在保證敘事連貫流暢的同時 ,大膽簡化 或跳躍,有選擇地集中類比鏡頭,突出某種情緒或意念。將一些對比和類似的鏡頭並列 ,取得揭示 內在含義 、渲染氣氛的效果。
③節奏性效果剪輯。一般說來,鏡頭短、畫面轉換快,能引起急迫、緊張感;鏡頭長、畫面轉換慢,可導致遲緩或壓抑感。因此長短鏡頭交替,畫面轉換快慢結合可造成觀眾心理情緒的起伏。利用這一點,在剪輯上控制畫面的時間,掌握轉換節奏,就可控制觀眾的情緒,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這種剪輯節奏也稱剪輯調子。然而鏡頭的長短、轉換快慢不能超越觀眾對內容含義理解的限度,否則就會造成混亂。剪輯調子常常也表示出影片情節或情緒的段落,使影片起伏張弛有致。影片中一個段落的剪輯調子是由鏡頭的數目來計算的,稱剪接率。鏡頭數目多,稱剪接率高或快調剪輯;鏡頭數目少,稱剪接率低或慢調剪輯。
電影剪輯的過程和原則
電影剪輯往往需要經過初剪、復剪、精剪以至綜合剪等步驟。初剪一般是根據分鏡頭劇本、依照鏡頭的順序人物的動作對話等將鏡頭連線起來。復剪一般是再進行細緻的剪輯和修正,使人物的語言、動作、影片的結構、節奏接近定型。精剪則要在反覆推敲的基礎上再一次進行準確、細緻的修正,精心處理,使語言雙片定稿。綜合剪則是最後創作階段,對構成影片的有關因素進行綜合性剪輯和總體的調節直至最後形成一部完整的影片。這通常是導演和攝製組主創人員共同來完成的。 在電影開拍之前,電影剪輯人員通常要把材料湊成剪輯初稿,目的是要達到一種能為人所理解並比較流暢的分鏡頭劇本。所謂流暢的剪輯即是鏡頭之間的轉換使觀眾看了後不產生明顯的跳進,在看一段連線動作時思路不會被打斷。剪輯中另一個重要原則是不能錯亂。不能因鏡頭轉換而造成視覺上的混亂。所謂“動接動”、“靜接靜”即是鏡頭轉換達到協調的重要法則。能否延長或縮短一個事件在銀幕上的停留時間,是剪接者能否控制影片進度的一個重要要素,是導演和剪輯師在控制影片節奏和時間安排的一個高度靈敏的手段。以上這些都是剪接中的原則要求。當然這些只是技術上的要求。而真正要使電影的藝術創作達到高水平,必須使戲活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