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山縣

鹽山縣

鹽山縣隸屬河北省滄州市,全縣總面積800平方公里,位於滄州市東南部,東臨渤海、北倚京津、南接山東,是“兩省”(河北省與山東省)“三市”(滄州市、德州市濱州市)的中心,素有“冀魯樞紐”、“京津門戶”之稱。

距天津120公里、北京220公里、濟南160公里,距黃驊港50公里、天津港110公里,半小時可以出海,1小時可以登機。

邯黃鐵路、新京滬高速、205國道等國省幹線縱貫縣境,京九鐵路京滬鐵路(客運專線)、朔黃鐵路三大鐵路幹線和石黃高速津汕高速等交通大動脈擦肩而過。

全縣總面積80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4萬畝,人口45萬(2013年),轄6鄉6鎮,450個行政村。198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環渤海經濟開放縣”,2004年被國家發改委規劃編入“京津冀”都市圈,2011年《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鹽山被規劃其中。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8年9月29日,河北省政府發出通知,正式批准鹽山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鹽山縣
  • 外文名稱:英譯:Yanshan County
  • 別名:高城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河北省滄州市
  • 下轄地區:鹽山鎮、望樹鎮等鄉鎮
  • 政府駐地鹽山鎮
  • 電話區號:0317
  • 郵政區碼:061300
  • 地理位置:河北省東南部
  • 面積:796平方公里
  • 人口:45萬(2013年)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千童祠、慶雲舊城
  • 火車站鹽山站
  • 車牌代碼:冀J
  • 途經鐵路:邯黃.京九.朔黃.京滬鐵路(客專)
  • 行政區劃代碼:130925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候,水文,行政區劃,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交通,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城市建設,社會保障,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科技發展,旅遊,歷史名人,

歷史沿革

今之鹽山轄境,西周屬齊國麥丘邑,春秋戰國時代地處齊燕之交;秦屬齊郡柳縣(治:今黃驊羊二莊)與齊郡厭次縣(時治:今陵縣神頭鎮)交界地帶。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置,故治在今河北黃驊市羊二莊鎮,屬齊郡,後屬從齊郡中分置濟北郡。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柳縣撤消併入章武縣。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西漢劉邦所設,屬幽州渤海郡。縣治最初在今鹽山縣城東南20里處故城趙附近。
舊縣鎮,在商、周、戰國時期稱“饒安邑”,意為“其地豐繞,可以安人”。《史記·趙世家》中講到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趙將龐攻齊取饒安”即指此地。秦時此地稱“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萊,置此城以居之,故名。”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於此置縣稱“千童縣”。
漢靈帝改千童縣置,治今舊縣鎮,屬渤海郡。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後為 滄州治。
西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馬炎做皇帝時高成縣改為高城縣,屬冀州渤海郡。南北朝時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將章武縣、西章武縣撤消併入高城縣。當年高城縣治北遷至大留里,即今黃驊市舊城鎮舊城村。
隋開皇六年(586年)析陽信縣、高城縣置無棣縣。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西章武縣故城(今黃驊市齊家務鄉乾符村)置魯城縣,轄北部。同時,還劃出高城西南部置浮水縣(今孟村新縣鎮),其餘仍為高城縣轄。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高城曰鹽山(有鹽山、峽山)。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為鹽山縣。
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魯城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無棣縣劃入陽信縣。
唐貞觀八年(634年),復置無棣縣。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徙治今新縣鎮。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省入清池縣。
明洪武九年(1376年),因鯗魚書院興起遷縣治於東隅(即今縣城)。
民國期間,析鹽山“四鎮”中的舊城、韓村、羊二莊三區及滄縣濱海地區組建新海設定局。
1938年,日偽以新海設定局轄區建立新海縣分治。
1945年,為紀念先後犧牲在第四區(羊二莊)許官管區大趙村的抗日民主政府(駐第五區:高灣)縣長楊靖遠(關東人,時稱“楊鬍子”,於1938年犧牲)和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六旅副旅長、冀魯邊軍區副司令員黃驊(於1943年6月30日犧牲),“新鹽山”改稱靖遠縣,“北鹽山”——新海改稱黃驊縣。
1949年,靖遠縣復稱鹽山縣。
1955年,析孟村等地建孟村縣。
1958年11月8日,孟村、慶雲、鹽山合併,稱孟村回族自治縣,縣委駐地鹽山鎮,12月25日,改稱鹽山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鹽山縣地處河北平原東部濱海平原區,地理坐標為北緯37°49′—38°06′,東經116°56′—117°30′。東鄰渤海,北倚京津,南接山東,是江浙一帶至京津、東北的必經之地。距北京市380公里,天津市150公里,濟南市160公里。
鹽山縣

地貌

鹽山縣地處冀中平原東部,地勢低平,起伏不大,最高海拔12.5米,最低海拔4.7米。
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其西部是太行山山前沖積扇緣的一部分,中部是由黃河、漳河、滹沱河、唐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的廣闊平原,東部為渤海潮汐堆積形成的濱海海積湖積平原。

氣候

鹽山縣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年平均溫度12.1℃,雨熱共季,年平均降雨量624毫米,無霜期200天左右。

水文

鹽山縣南部以河流衝擊相為主,岩性以灰褐、灰黃色粘砂為主,砂層分布呈條帶狀,單位湧水量2.5-5.0m3/h·m。水質較好,礦化度1.0-2.0g/L。北部為濱海相沉積,岩性以黑灰色粘土為主,含水層為粉砂,厚度7-15.0m,砂層呈帶狀或環狀分布,單位湧水量小於2.5m3/h·m。水質較差,礦化度1.5-3.0g/L。

行政區劃

截至2009年,鹽山縣轄6鎮6鄉,450個行政村。6鎮包括:鹽山鎮韓集鎮千童鎮慶雲鎮聖佛鎮望樹鎮。6鄉包括:邊務鄉小營鄉小莊鄉常莊鄉孟店鄉楊集鄉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3年底,鹽山縣總面積79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2.8萬畝。

水資源

鹽山縣淺薄層淡水面積253.5平方公里,微鹹水面積327.8平方公里。該層主要由降雨入滲及灌溉回歸水補給,水平徑流緩滯。
鹽山縣地表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徑流量和過境水資源。
鹽山縣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6419.5萬立方米,平水年地表水資源量為3380.3萬立方米。
鹽山縣水資源總量包括地表水、淺薄層淡水和深層地下水資源量之和。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0493.9萬立方米,可利用量10303萬立方米。平水年水資源量7186.7萬立方米,可利用量為7010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

截至2013年,鹽山縣總人口45萬,漢族占總人口的比例為99.3%,少數民族有回、蒙、苗、壯、布衣、朝鮮、滿、哈尼等,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比例為0.69%,其他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比例為0.01%。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基數)多年來維持在100:90-105的範圍內。

交通

鹽山縣交通便利,205國道(山廣線)、省道滄樂線、武港路,由縣城交叉過境。全縣鄉村公路368.1公里,已實現321個村通柏油路。
距津浦鐵路滄州站43公里;距天津港150公里,黃驊港80公里;距京滬高速公里35公里,距津汕高速海興出口27公里。

經濟

綜述

截至2010年,鹽山縣經濟總量由2005年的30.9億元發展到2010年的82.6億元,年均增長21.5%;2005年人均GDP7603元,2010年18404元;財政收入由2005年的1.357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5.31億元;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7.7億元,增長了4.8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利稅分別比2005年增長5.6倍、6.3倍;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1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65元,年均分別增長11%和7%。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62億元,增長了2.4倍。三次產業比例由2005年的20.35:47.8:31.7轉變為2010年的13:67:20。

第一產業

鹽山縣盛產小棗、玉米、穀子、高粱等,經濟作物有苜蓿、設施蔬菜、金絲小棗、棉花、花生等,菜、棗、草、畜為農業四大支柱。
2010年,鹽山縣糧食總產量達到29.38萬噸,比2005年增產3.93萬噸;畜牧、果品、蔬菜的增長占農業總產值的61%;省市級農業產業化企業達到22家,農業產業化率達到40%,比2005年提高11個百分點。農民工資性收入比重超過60%。

第二產業

截至2010年,鹽山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4%,經省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2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到2家。2010年萬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1%,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累計降低18.2%和11.8%以上。

第三產業

截至201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由2005年9.58億元達到2010年23.53億元,年均遞增19.69%。外貿進出口總額2010年達到8000萬美元,是2005年的30倍。主要經濟指標連續五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綜合經濟實力在河北省的排名上升了33個位次。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截至2010年,鹽山縣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2.49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6%,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100%。

社會保障

截至2010年,鹽山縣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7萬人;為75歲以上老人發放了生活補貼,7萬人實現了脫貧。

教育事業

截至2010年,鹽山縣新建學校24所,改造國中13所,鹽山中學遷建工程基本完成。

醫療衛生

截至2010年,鹽山縣完成了阜德醫院建設、縣醫院改建以及76所村級衛生室達標升級。

科技發展

截至2010年,鹽山縣18家企業與國內科研院所建立了緊密聯繫,25家企業建立了研發中心,研發新技術、新產品120多項。

旅遊

千童祠位於滄州市東南鹽山縣千童鎮,北距鹽山縣城25公里。千童祠內有東渡堂、泰山堂、友誼堂,記載著秦代方士徐福勇率童男童女、百工巧匠成功東渡及對日本列島的影響。
公元1373(明洪武六年),置慶雲縣。知縣楊思義移縣治於鬲津河(今漳衛新河)北岸慶雲鄉址,草創城垣。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知縣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規模。“城凡四門,東西孔道皆有關旋,以南北二門地僻閉之。”公元1466(成化二年),知縣張彪重築,城牆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又浚池於下,寬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門,東曰“瞻岱”、南曰“觀瀾”、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門仍閉。以後各代,或改四門,或建樓櫓將台,多有修葺,不一一贅述。
武帝台古遺址位於中捷農場駐地偏北五公里,面積約1300平方米,在耕地以前基高約二十餘米,並有小廟一座,可容數人睡覺,有泥塑像,據稱系漢將劉猛之“奉禮”。
據考,武帝台下部基址為西漢遺蹟,上部系後世修築,台往東這海邊的土地是西漢時期黃河在此入海造成的河口沖積扇。故此台在漢初正是臨海建築《魏土地記》載:“章武縣東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距六十里,谷雲漢武帝東巡海上所築。”《大清一統志》載此為扔台,北台在今沙井子村(今屬天津大港),已被夷為平地。

歷史名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