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芋

刺芋

刺芋(學名:Lasia spinosa)是天南星科刺芋屬的植物。多生於陰濕草叢、溝邊、田邊以及竹叢中。其幼葉可供疏食,根莖可入藥,能夠消炎止痛、消食、健胃。

刺芋主要分布在泰國、台灣島、馬來西亞、印度東北部、緬甸、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錫金、中南半島、孟加拉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南部和西南部、廣西南部、廣東南部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刺芋
  • 拉丁學名:Lasia spinosa
  • 別稱:刺過江,旱茨菇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澤瀉目
  • :天南星科
  • :刺芋屬
名稱,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長環境,主要價值,

名稱

刺芋(元江、海南)刺過江(雲南永德),早茨菇、金茨菇(雲南梁河),野茨菇、山茨菇(雲南華寧),“帕南”、“派克那”(傣族語),刺茨菇(廣西合浦),簕芋、野簕芋、 竻水菇(廣東),水茨菇(廣西博白),簕菜薯(廣西陸川),山連藕(廣西龍津),簕地茹(廣西玉林)

形態特徵

多年生有刺常綠草本,高可達1米。莖灰白色,圓柱形,粗可達4厘米,橫走,多少具皮刺;節間長2-5厘米,生圓柱形肉質根,鬚根纖維狀,多分枝;節環狀,多少膨大。葉柄長於葉片,長20-50厘米;葉片形狀多變:幼株上的戟形,長6-10厘米,寬9-10厘米,至成年植株過渡為鳥足一羽狀深裂,長寬20-60厘米,表面綠色,背面淡綠且脈上疏生皮刺;基部彎缺寬短,稀截平;側裂片2-3,線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多少漸尖,向基部漸狹,最下部的裂片再3裂,小裂片長15-20厘米,寬2-3厘米。花序柄長20-35厘米,粗0.75-1厘米,佛焰苞長15-30厘米,管部長3-5厘米,檐部長25厘米,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鈍,長2-3(-4)厘米,粗0.75厘米,黃綠色。果序長6-8厘米,粗3-3.5厘米。漿果倒卵圓狀,頂部四角形,長1厘米,先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長5毫米,粗3.5毫米。花期9月,果翌年2月成熟。

分布範圍

產雲南南部和西南部、廣西南部、廣東南部、台灣。也見於錫金、孟加拉、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馬來半島、中南半島至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的沙撈越。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30米以下的田邊、溝旁、陰濕草叢、竹叢中。

主要價值

幼葉可供蔬食。根莖藥用,能消炎止痛、消食、健胃;可治淋巴結核、淋巴腺炎、胃炎、消化不良、毒蛇咬傷、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炎。獸醫用以治牛馬勞傷,催膘。
【性味歸經】辛,平。
【功能主治】消炎,止痛,消食,健胃。用於慢性胃炎,消化不良,風濕性關節炎;外用治毒蛇咬傷,淋巴腺炎,淋巴結結核。
【用法用量】 0.5~2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佤藥】金茨姑,刺芋,刺過江:根莖治小便黃赤,慢性胃炎,腎炎水腫;外治皮膚熱毒,毒蛇咬傷,骨折傷筋《中佤藥》。【傣藥】帕南:根莖治淋巴結核,淋巴腺炎,胃炎,消化不良,毒蛇咬傷,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炎《滇藥錄》。啪啷,派克那,喝怕難(西傣):根莖治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跌打損傷,風濕性關節炎,外用於淋巴腺炎,淋巴結結核,毒蛇咬傷《滇省志》。【哈尼藥】惹育:根莖功用同傣族《滇省志》。【基諾藥】秧多:根莖治慢性胃炎,消化不良,風濕性關節疼痛《基諾藥》。
根狀莖(慈姑):辛,平。消炎,止痛,消食,健胃。用於胃脘脹痛,消化不良,風濕關節痛;外用於毒蛇咬傷,瘰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