竻慈姑(植物)

竻慈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刺芋(Rhizome of Spiny Lasia Spinyelephantsear),1年生有刺常綠草本,生於陰濕山谷、澤地、池塘。屬滲濕利尿藥;解毒藥。

刺芋,年生有刺常綠草本,高達1m。根莖橫走,圓柱形,粗可達4cm,灰白色,多少具皮刺,節間長2-5cm,鬚根纖維狀,多分枝,節部環狀,稍膨大。葉柄長於葉片,長20-50cm;葉片形狀多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竻慈姑
  • 拉丁學名:Lasia heterophylla Schott
  • 別稱:天河芋、勒茹茹、水刺芋、水竻鉤、勒蒙、竻芋、竻藕、勒慈茹
  • :植物界
  • 分布區域:分布於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 拼音名: Lè Cí Gū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來源,資料來源,

形態特徵

刺芋,年生有刺常綠草本,高達1m。根莖橫走,圓柱形,粗可達4cm,灰白色,多少具皮刺,節間長2-5cm,鬚根纖維狀,多分枝,節部環狀,稍膨大。葉柄長於葉片,長20-50cm;葉片形狀多變,幼株上的戟彬,長6-10cm,寬9-10cm,至成年植株過渡為鳥足-羽狀深裂,長、寬20-60cm,表面綠色,背面淡綠且脈上疏生皮刺;基部彎缺寬短,稀截平;側裂片2-3,線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坡外形,多少漸尖,向基部漸狹,最下部的裂片再3裂,小裂片長15-20cm,寬2-3cm。花序柄長20-35cm;佛焰苞長15-30cm,管部長3-5cm,檐部長25cm,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鈍,長2-4cm,黃綠色。果序長6-8cm,粗3-3.5cm;漿果倒卵圓狀,頂部四角形,長達1cm,先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長5mm,粗3.5mm。花期9月,果到年2月成熟。乾燥根莖圓柱狀,表皮棕褐色,有隆起結節及銳利的硬刺,節間長約6-7cm。有殘留側根痕及向里捲曲的葉柄基部。藥材多切成斜片狀,斷面灰白色或粉紅色,粉性,有許多棕色小點。味麻辣。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30m以下的田邊、溝旁、陰濕草叢、竹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主要價值

【性味】味苦;辛;性涼
【歸經】心;肺;膀胱經
【化學成份】根莖含水麥冬甙(triglochinin),及酚類,胺基酸,有機酸和糖。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健胃消食。主熱病口渴;岳熱咳嗽;小便黃赤;腎炎水腫;白帶;風濕痹痛;跌打腫痛;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小兒頭瘡;胎毒;痄腮;淋巴結結核;癰腫瘡癤;毒蛇咬傷
【功效分類】滲濕利尿藥;解毒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嶺南採藥錄》:解毒。爛頭、爛腳,煎水洗之;小兒胎毒、爛肉,煎水洗及為末摻之。
2.《陸川本草》:消炎,解毒,利尿。治身熱、口渴,頭痛,小便黃亦,一般熱性病。
3.《南寧市藥物志》:清熱利尿,消腫散瘀。治肺熱咳嗽,腸胃熱毒,小便赤熱,營養性浮腫。

栽培技術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氣候和陰濕環境。宜選擇肥沃、疏鬆、潮濕的壤上或砂質壤上栽培。
栽培技術繁殖入法:用分株繁殖法。春季,從母株分挖出帶根些分株,按行株距30cm×15cm開穴定植。
田間管理 每年中新除草2-3次,結合中耕除草,追肥1-2次;定期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夏、秋季採收,挖取根莖或全草,洗淨,曬乾或切碎曬乾。
根莖含水錶冬甙忒(triglochillifl),及酚類,胺基酸,有機酸和糖。

來源

出自《嶺南採藥錄》。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刺芋的根莖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sia spinosa (L.) Thwait.[Dracontium spinosum L.;Lasia heterophylla Schott;L.aculeata Lour]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挖取根莖或全草,洗淨,曬乾或切碎曬乾。

資料來源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