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屏風

刺繡屏風

漢·劉熙《釋名·釋床帳》:“屏風,言可以展障風也”。即可以作為擋風、間隔、遮蔽之用。可見,屏風自誕生之日起,就是室內分割和室內裝飾的重要手段,具有富貴禎祥、鎮宅祛邪、平和性情、江山永固的文化內涵。而且,屏風自產生以來,就與中國傳統漆藝有著密不可分的淵緣。屏風是傳統漆藝中的一個重要產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屏風
  • 又稱:屏門或屏障
  • 擺放位置:門窗間,床後或床兩側
  • 作用:擋風、遮蔽、隔間
  • 種類:插屏,折屏,炕屏
簡介,屏風種類,從形制上劃分,從材質和工藝上劃分,從題材上劃分,歷史起源,發展歷程,漢代的刺繡屏風,魏晉至隋唐五代時期的刺繡屏風,宋、遼、金、元時期的刺繡屏風,明清兩代刺繡屏風,現代刺繡屏風,屏風作用,屏風,讓家居顯得更美,中式屏風雅致華麗,

簡介

“屏風”又稱為屏門或屏障,是指設在門窗間的屏風。古代的房屋大都是土木建構的院落形式,當然不像現代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子堅固、密實。所以為了擋風,古人便開始製造屏風這種家具,並多並多將屏風置於床後或床兩側,以達到擋風的效果。漢劉熙《釋名.釋床帳》謂:“屏風,言可以屏障風也。”就是說屏風有擋風、遮蔽、隔間的功用。
刺繡屏風
屏風一般陳設於室內的顯著位置,起到作用等作用。它與古典家具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渾然一體,成為家居裝飾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呈現出一種和諧之美、寧靜之美。屏風的製作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立式屏風、摺疊式屏風等。後來出現了純粹作為擺設的插屏,它嬌小玲瓏,饒有趣味。古時,王侯貴族的屏風製作非常講究,用了雲母、水晶、琉璃等材料,在鑲嵌工藝上,用了象牙、玉石琺瑯翡翠、金銀等貴重物品。可謂極盡奢華。然而,民間的屏風製作大都崇尚實用樸素。大有陳設素屏者,而且,自魏晉以來,此風大盛。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作《素屏謠》曰:“當世豈無李陽冰篆文,張旭之筆跡,邊鸞之花鳥,張藻之松石,吾不令加一點一畫於其上,欲爾保真而全白。”表明了其對素屏的崇尚之意。民間的素屏與帝胄之家的華屏相比,真是別具一格而韻味悠閒。

屏風種類

屏風的種類豐富多彩。

從形制上劃分

插屏。亦稱座屏。形如立鏡,下有座架,屏面插入底座。形制比較高檔複雜的還配有頂帽,底座配站牙,組合而成,氣勢宏偉,又便於拆裝。也有屏面和底座實為一體的,但大多是小型的。
小型的座屏可置於客廳面積較大的家庭中,充當影壁或照牆的角色,避免開門見廳,還可烘托出客廳的藝術氛圍;大型座屏常為三扇式,也有五扇式,一般正中一扇最大最高,兩側高度依次遞減,呈“山”字形,故稱“山字屏”。清中期以後,不少單扇座屏的屏心被改為鏡子,俗稱“穿衣鏡”。還有規格較小的座屏,放在書桌几案上的稱為“硯屏”,放存炕上的稱為“炕屏”,遮擋蠟燭的稱為“燈屏”。
折屏。又稱曲屏。由多扇連線組成,並可摺疊。造型上也有平板和落槽之別。一般為雙數組合,如四扇屏、六扇屏、八扇屏、十二扇屏,等等。每扇之間以掛鈎相接。擺放時可曲可直,比較靈活。
就是人們常見的以掛鈎相連的屏風,既可以分隔空間又可充當裝飾品;而較罕見的掛屏,高度已縮小到八九十厘米,每扇分別掛置在牆上,屬於純粹的裝飾性屏風。曲屏風是一種可摺疊的屏鳳,也叫“軟屏風”。它與硬屏風不同的是不用底座,且都由雙數組成。最少兩扇或四扇,最多可達數十扇。有以硬木做框的,也有木框包錦的,包錦木框木質都較輕,屏心也和帶座屏風不同,通常用帛地或紙地刺繡或彩畫各種山水、花卉、人物、鳥獸等。一般說來,帶座屏風較重,曲屏風較輕。在陳設上,帶座屏鳳多陳設在居室正中的主要位置,而且相對固定。曲屏風則不然,在宮廷中,這種屏鳳多設在各宮正殿明間,屏前設寶座、條案、香筒、宮扇等物。這樣借後面的屏風擋住人們的視線,更突出了屏鳳前的陳設,造成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
曲屏風曲屏風
以上兩種屏風中的大型屏風適用於樓堂館所,中小型屏風適用於餐館茶室和家庭。
掛屏。即懸掛於牆壁之上的掛屏。大多為成對、成組條幅式,也有扇形、桃形、梅花形的。還有中堂兩側配一副對聯的。也有單幅的。
炕屏。即在炕上安置一幅小型屏風,作為裝飾之用,故稱炕屏。也有的床榻將圍子設計製作成屏風格式。
桌屏。亦稱硯屏,是擺放在桌案上的小型屏風,也是宋代以來比較普遍使用的裝飾擺件。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硯屏辨》:“自東坡、山谷始作硯屏,即勒銘於硯,又刻於屏,以表而出之。”

從材質和工藝上劃分

漆藝屏風。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屏風以漆藝的居多。這是由於中國漆藝已有七千年的悠久歷史,工藝品種繁多,藝術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千文萬華。不同工藝各有千秋。玉石鑲嵌類層次清晰,玲瓏剔透;金漆彩繪類色彩艷麗,燦如錦繡;雕填戧金類線條流暢,富麗堂皇;刻灰潤彩類刀鋒犀利,氣韻渾厚。漆藝屏風一般以松木為胎骨,有木性穩定、不易開裂走形的優點。但也有些高檔屏風的屏面為髹漆雕畫的,而框線則為紫檀、花梨等高檔材質。
此外,有木雕屏風、石材屏風、絹素屏風、雲母屏風、玻璃屏風、琉璃屏風、竹藤屏風、金屬屏風、嵌琺瑯屏風、嵌磁片屏風等等。

從題材上劃分

除歷史典故、文學名著宗教神話、民間傳說、山水人物、龍鳳花鳥外還有書畫。即將字畫裝裱於屏面之上,或直接在屏面上書法繪畫。如漢《西京雜記》:“趙合德所居昭陽殿中設木畫屏風”。《唐書》:“房玄齡集古今家誡書於屏風”。唐代大詩人杜牧詩曰:“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又如清代乾隆皇帝作《穿楊說》一文,對“百步穿楊”成語提出質疑。命工匠製作十二扇折屏,親自將全文五百三十八字用墨筆書寫於屏風之上。
此外,還有一種博古屏風。從題材上講,“博古”與廣泛採用的人物、山水、花鳥等題材相比,以古香古色的器皿及精美配飾件為主題,多配以插花,別有一番書卷氣,高雅別致。從寓意上講,有“論古不外才識學,博物能通天地人”之意。

歷史起源

《物原》說:“禹作屏。”此說雖早,但無據可證。《三禮圖》說,“屏風之名出於漢世,故班固之書多言其物。”此說雖有根據,但還有比其更早的記載。《史記;孟嘗君列傳》中有“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后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的記載,可知屏風之名在戰國時期就已有之。而屏風的使用早在西周初期就已開始。不過當時沒有屏風這個名稱,而稱其為“邸”或“ ”。《周禮;冢宰;掌次》:“設皇邸。”邸,即是指屏風。皇邸,就是以彩繪鳳凰花紋為裝飾的屏風。屏風也可稱為“ ”或“ 座”,是專指御座後所設的屏風。《尚書;顧命》:“狄設黼 綴衣。”《禮記》:“天子設斧依於戶牖之間。”鄭玄注曰:“依,如今綈素屏風也,有繡斧紋所示威也。”《漢書;嚴助傳》:“負黼依。”《師古注》:“白與黑畫為斧紋謂之黼也,依讀曰 , 之形如屏風而曲之,畫以黼紋,張於戶牖之間。”《三禮圖》卷八,司几筵曰:“幾大朝觀、大鄉射,凡封國命諸侯,王位設黼依(黼依與斧 同)。”其制,以木為框,糊以絳帛,上畫斧紋,近刃處為白色,近鞏處為黑色。名為金斧,取金斧斷割之義。舊圖雲,縱廣八尺,畫斧無柄,設而不用之義。實際上,它不僅有禁止擋風的作用,也是一種很講究的陳設品。到戰國時期,屏風的製作已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河南信陽戰國楚墓出土的漆坐屏,雖屬陪葬明器,然而製作技藝和工藝水平之高,令人驚嘆。屏座由數條蟠螭屈曲盤繞,做工圓滑自然,加上彩漆的裝點,蟠螭栩栩如生。

發展歷程

漢代的刺繡屏風

漢代,屏風的使用更為普遍,有錢有地位的人家都設有屏風。據《西京雜記》載:“漢文帝為太子時,立思賢院以招賓客。苑中有堂隍六所,客館皆廣廡高軒,屏風帷帳甚麗。”
漢代屏風在種類和形式上較前代有所增改,除獨扇屏外,還有多扇拼合的曲屏,也稱連屏,或疊扇屏。此時,屏風常與床榻結合使用。如山東諸城漢畫像石的屏風,中間放置與之配套的床榻和茵褥。有兩面用和三面用的,也有多扇而兩面用的。兩面用是在床榻後面立一扇,再把一扇折成直角,擋住床榻的一頭。三面用是在床榻的後面立一扇,左右各有一扇圍住兩頭,也有多扇兩面,即後面由兩扇或三扇圍護,一扇折成直角,另一扇立在床榻一側。還有在屏風上安兵器架的。如山東安邱畫像石上的屏風,後面右側安兵器架,用以放置刀劍等兵器。還有一扇的,放在身後,長短與床榻相等。如甘肅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屏風,屏身不高,屬小型屏風。
近年出土的實物中,以長沙馬王堆墓出土的漆屏風最為典型,屏身黑面朱背,正面用油漆彩繪雲龍紋圖案,綠身朱鱗,體態生動自然。背面朱色地上,滿繪淺綠色棱形幾何紋,中心繫一谷紋玉璧,圍板四周,圍以較寬的棱形彩邊。在下面的框線下安著兩個帶槽口的木托,起保證屏身直立的作用。洛陽澗西漢墓出土的陶屏風,也屬於這一類。
屏風,一般多用於室內,偶爾也在室外使用,但不多見。有一種較大的屏風,專為擋門起遮蔽作用,位置相對固定,名曰“樹”。也有把屏風稱為“塞門”或“蕭牆”的。《爾雅;釋宮》:“屏,謂之樹。”《禮記;雜記》下:“樹,屏也,立屏當所行之路,以蔽內外也。”“天子外屏,諸侯內屏。”鄭玄註:“屏謂之樹,今罘 也。”可知當時的屏風還有罘之名。
罘之名,由來已久,到王莽時才漸漸不聞。當時人們多把罘 解釋為“復思”。王莽篡政後,改國號“新”,下令拆去漢陵罘,其意在於使人們不復思漢也。
室內所用屏風,大多用木製成,而室外的屏風,用木製的就不多了。為了經得住風雨侵蝕,常用土石砌成。作用與我們今天所見的影壁和照牆相同。晉崔豹《古今注》載:“罘 ,屏之遺像也,熟門外之舍也。臣來朝君,至門外當就舍,更詳熟所應對之事也。”意思是讓人們行至屏外時,稍事停留,復有所思。這裡有屏風遮蔽,一旦繞過屏風,便須見禮應對,無暇思索。因此,當門設屏,第一可以擋風避光,第二增加了室內的陳設,第三為來客劃出一個特殊地段,給人們一個思考準備的場所。
漢代時,屏風多以木板上漆,加以彩繪。紙張發明之後,則多用紙糊,上面畫各種仙人異獸等圖像。《後漢書;宋弘傳》曰;“弘當燕見,坐新屏風,圖畫列女,帝數顧視之。弘正容言曰:‘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帝即為撤之。’”這種屏一般多扇組成,每扇之間用鈕連線,可以摺疊,比較輕便,用則設,不用則收起來。人稱曲屏。四扇稱四曲,六扇稱六曲。還有多扇拼合的通景屏風。
屏風還有鏤雕透孔的,河南信陽楚墓出土過一件木製鏤雕彩漆座屏。這類屏風多用木製,中間鏤雕出立體感很強的圖案,是一種純裝飾性的屏風。漢代,這種屏風還很盛行。《三輔決錄》載:“何敞為汝南太守,章帝南巡過郡,有雕鏤屏風,為帝設之。”
還有一種較小的屏風,名曰“隔坐”,多為獨扇素麵。《後漢書》就有對這種屏風的描述:“鄭弘為太尉時,舉弟五倫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見,弘曲躬自卑,上問知其故,遂聽置雲母屏風分隔其間。”《三國志;吳書》載:“景帝時,紀亮為尚書令,子騭為中書令,每朝會,詔以屏風隔其座。”這兩段記載,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當時屏風的使用情況。

魏晉至隋唐五代時期的刺繡屏風

魏晉至隋唐五代時期,屏風的使用較前代更加普遍。不但居室陳設屏風,就連日常使用的茵席、床榻等邊側都附設小型屏風。這類屏風通常為三扇,屏框間用鈕連線,人坐席上,將屏風打開,左、右和後面各立一扇。在東晉顧愷之《列女傳圖》中還可以看到當時使用屏風的情景。圖中屏為三扇,描繪通景山水。這種三扇屏風,無須另安底座,只須打開一扇,便可直立。這時的屏風,除起陳設作用外,更主要的還是起遮蔽擋風作用。南北朝時,這類屏風開始向高大方面發展,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南史;王遠如傳》:“屏風屈曲從俗,梁蕭子云上飛白書屏風十二牒。”摺疊屏風的特點主要在於輕巧靈便,獨扇屏風卻不然,它形體寬大且重,還必須有較重的豎向木座支撐,否則不能直立。由於穩重,它在室內陳設中的位置相對比較固定。
隋唐五代時期盛行書畫屏風,史書及當時的給畫中屢有記載。《新唐書;魏徵傳》中有:“帝以旗上疏列為屏障。”《新唐書;李絳傳》記:“李絳元和二年為學士,憲宗命與崔群、錢徽、韋弘景、白居易等,搜次君臣成敗五十種,為連屏。”“舊紀元和四年,御製君臣事紀十四篇,書於六扇屏風。”還有的屏風雙面有圖,可以隨意陳設。單面就不然,只能靠牆陳設。這種連屏還不受數量限制,可以根據需要隨意增加。寧陶轂在《清異錄》中說,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孟知祥做畫屏七十畫,用活動鈕連線起來,隨意施展,晚年常用為寢所,喻為屏宮。

宋、遼、金、元時期的刺繡屏風

宋代屏風的方案資料甚少,然而形象資料卻很多。如宋代繪畫《梧蔭清暇圖》中的屏風,四邊較寬,框線內鑲里框,以矮佬和橫棖隔成數格,格內鑲板,浮雕絛線,屏心描繪山水風景。屏下鑲裙板,鏤雕曲邊豎欞,下有墩子木。李公麟《高會學琴圖》中的屏風和范仲淹像中的屏風屬同一類型。寬框線,全身素麵,不作任何裝飾,裙板鏤出壺門洞,兩側有站牙抵夾,底座與屏框一木連做。從畫面看,都是室外使用的場面。推測這類屏風為紙絹裱糊,重量不會太大。
屏風的使用情況在宋代墓葬中也有所表現。河南禹縣(今河南禹州市)宋墓壁畫《對坐圖》描繪墓主人夫婦倆生前對坐飲茶的情景。兩人分坐在靠背椅上,身後有屏風遮蔽,這樣的陳設形式,主要是為顯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屏風形體不大,獨扇,從畫面人物的比例看,高度與站立的人大體相同。估計也是隨用隨設的輕便之物。
較大的屏風形象應以宋人《白描大士圖》為代表,屏心為獨扇,從畫面人物比例看,形體龐大。木框之內給菱形寬邊,屏心滿飾六方龜背錦,比屏前所設的炕榻還長出許多。宋劉松年《羅漢圖》中的屏風,為三扇,中扇稍大,邊扇稍窄,並向前折成一定角度,呈為“八”字形,可以自行直立。這類實物資料,有山西大同晉祠彩塑中的聖母像。聖母端坐鳳紋寶座上,身後立海水紋三屏風。屏風正扇寬大,兩邊扇稍窄並微向前收,呈“八”字形,這種陳設形式,源於商周時期的“斧依”。直到明清時期,皇宮中還保留著這種形式。
考古發掘中也不乏其例,河南方城縣出土的宋代石屏風就很典型。屏框四周起細線,下部有橫檔,起額外加固作用。素麵,下有插榫。從形制看,與河南禹縣宋墓壁畫墓主人身後的屏風當屬於一類。橫檔之下,兩面刻花,一面刻小朵花卉及石榴紋,另一面刻纏枝芙蓉花。山西大同金墓出土木屏風二件,楊木質,通高116厘米,底座高38.7厘米,屏寬38.3厘米。由雲紋底座和長方形屏框組成。框內裝方格架,兩面裱糊綾絹,然後書寫作畫,現僅存殘片。屏框下裝屏座兩個,座中開口,屏風插入口內,即可直立。河南方城鹽店莊村宋墓出土石座四件,兩側花紋上卷,中間有長方形缺口。高9.5厘米,發掘報告未說明用途,金代木影屏和山西大同白馬河元代王青墓出土的陶影屏底座相比較,可以斷定是專為架設屏見的底座。山東高唐金代虞寅墓壁畫所繪的屏風,還裝飾著精美的牡丹紋。
元代屏風除王青墓出土之外,還有大同市馮道真墓出土的木影屏,底座已朽,從殘存的痕跡看,為雲頭座,屏身上部刻小方格窗,四周鑲四塊條板,屏身下部用兩根棖檔間為三格,塗深棕色顏料,外罩桐油。
宋代屏風在造型、裝飾上,尤其是屏框內分割小格的作法,到明代還在普遍使用。

明清兩代刺繡屏風

屏風在宋代以前基本以實用為主,裝飾次之。到了明代,屏風不僅為實用家具,更是室內不可缺少的裝飾品。明代屏風可分為座屏風和曲屏風兩種。座屏風又分多扇組合和獨扇插屏。多扇座屏風由多扇組合而成,或三扇,或五扇,最多九扇,都用單數。每扇用活榫連線,可以隨時拆卸。屏風下有長榫銷,插在座面的孔中。底座多為“八”字形,正中一扇較高,並且稍寬一些,兩邊扇稍向里收,這樣屏風就立。

現代刺繡屏風

屏風發展至盡,發生了各式各樣的變化,現在它主要以三種屏風的形式展現出來。一種是明清代發展最佳化過來的座屏,現在稱為落地屏風。它主要有莊嚴、氣派的特點。寧外一種是明清時代發展過來的多扇屏風,現在稱為摺疊式屏風。它的古典特色更為突出。第三種是2006年才設計出的屏風,叫琉璃紗屏風,又叫黑紗繡屏風。它由黑紗繡製成,配以金屬外框。適合各種酒吧,娛樂場所裝飾用。具有非常強的藝術效果。現代屏風深入到人們的生活各個方面,為家庭裝飾增添了一條靚麗風景圖。

屏風作用

屏風,讓家居顯得更美

常常聽到一些朋友抱怨,想在家中的客廳和飯廳之間擺放一個屏風,跑遍市內家具商場,卻發現合心意的屏風太少。要么款式少,且大多數是中式的設計;要么偶爾找到一個設計新穎的屏風,價格也不便宜。
事實上,小小的屏風確實比較難尋“芳蹤”,即使是大型的家具商場也少有開闢專門的櫃檯銷售屏風,只有少數布置精美的家具賣場能夠找到幾款,所以消費者要買到合心意的屏風,確實要多花時間和精力。但是對不少人而言,就算為了屏風“踏破鐵鞋”又何妨。因為在家中擺放一個美麗的屏風,就好像端莊的女子蒙上面紗,能夠添上幾分幽雅、嬌媚。

中式屏風雅致華麗

中式屏風是市面上最常見的,其價格根據其所選用的木料、雕刻的手藝、大小等而相差懸殊。便宜的只需要數百元,而質量上乘的則價格不菲。中式屏風給人華麗、雅致的感覺,屏風上刻畫各種各樣的圖案,在工匠的巧手下,花鳥蟲魚、人物等等栩栩如生。若喜歡中式家具的典雅、美觀,那么中式屏風無疑是很好的搭配。當然,即使家居風格不是以中式設計為主,也可以選擇中式屏風。在不同設計元素的調和下,也許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與中式屏風設計風格比較接近的還有日式屏風,同樣以設計典雅、大方見長。傳統的日式屏風的圖案也是取材於歷史故事、人物、植物等,大多是工筆畫。色彩方面也多用金色、灰色、白色等柔和色調,只是市面上正宗的日式屏風較難找到。
最近幾年家居圈颳起了懷舊風,中國的屏風幾乎受到了全世界時尚家居界的關注和喜愛,它呈現出來的文化底蘊和營造出來的悠然、清靜的氛圍,恰好是居家生活中能夠讓人備感愜意和舒適的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屏風自然也不能忽視。
在1982年、1986年舉辦的第一、二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中,漆藝的評比項目都是屏風類。1990年舉辦的第三屆,仍以屏風類為主,並擴大到家具類。在中國最高層次的漆藝作品評比中,始終突出屏風類是深有道理的。因為屏風這種載體,最能夠充分展現漆藝中各種工藝的各種風格,也最易將多種工藝綜合運用,熔於一爐。在題材方面,也比器皿類和家具類有更加廣泛的包容性。
在全國三屆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中,北京和全國各地的漆藝廠家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多種形制、多種材質、多種工藝、多種題材的屏風精品,將中華屏風文化推向了歷史的高峰。其中北京金漆鑲嵌有限責任公司三次蟬聯金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