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七(每月的第七日)

初七(每月的第七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農曆紀年法中每月的第七日稱為初七,在某些特定環境裡特指節日初七,依照農曆的中國傳統節日有有正月初七(人日)、七月初七(七夕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初七
  • 英文名:Day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 節日時間:每月的第七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中國
  • 相關節日:七夕節,人日
正月初七,簡介,來源,習俗,攤煎餅,吃七寶羹,戴人勝,贈花勝,出遊、登高,撈魚生,吃餃子,七月初七,

正月初七

簡介

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人日”,即“人類的生日”,這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 中國傳統民間稱初七這天為“人日”“人勝節” 或“七元日”。根據漢代東方朔《占書》記載,農曆新年的首八天為人和不同畜牧作物的生日,依次序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晉朝董勛《答問禮俗說》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故此,每年正月初一為雞的生日,初二為狗的生日,初三為豬的生日,初四為羊的生日,初五為牛的生日,初六為馬的生日,初七為人的生日,初八為谷的生日,接著,初九為的生日,初十為的生日。傳說女媧創造蒼生,順序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並於第七天造出人來,故此初七為人的生日。因此,傳統民俗認為,正月初七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俗稱“人日子”。

來源

古人認為正月初七以晴為好,寓意人壽年豐,天下大同。漢時東方朔的《占書》中就有“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的說法。可見“人日”的說法至少在漢朝時就已流傳了。
在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貼於屏風或窗戶,也戴在頭髮上,因此,“人日”也稱“人勝節”。
專家介紹說,這一天,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有“撈魚生(類似吃生魚片)”的習俗,寓意越撈越高、步步高升。此外,一些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麵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
詳見中文百科詞條:人日

習俗

攤煎餅

中國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吃七寶羹

用七種菜做成的,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台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客家人喜用魚一起煮,取食有餘之意。汕頭市區的菜攤,在這一天將7件菜搭配好,論把算錢,不計斤兩,人們樂意接受。農村哪一戶欠一兩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湊成七件,沒人說他是賊。

戴人勝

人日節時,中國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小人的形狀,戴於頭上。也貼於屏風等處。

贈花勝

是日,人們製作各種花勝(類人勝,樣式為花朵)相互饋贈

出遊、登高

人日節也是仕女出遊與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撈魚生

南方一些地區,人們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裡,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吃餃子

大部分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著用餃子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人日子”。尤其在東北地區,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也叫“管小孩”,“管大人”,“管老人”,這裡的“管”是管夠,也就是說,在這三天裡,誰要是被"管",誰就可以吃餃子。

七月初七

中國民間有七夕乞巧的風俗。傳說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孔雀東南飛》:“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詳見中文百科詞條:七夕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