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樣羹

七樣羹

七樣羹又稱七樣菜七寶羹或七種粥,是潮汕、閩南地區春節時獨具特色的一種傳統食俗。

七樣羹是指: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蘭”等蔬菜同煮,寄寓“新(芹)春發(蒜)大財(大菜),久(韭)合各人(芥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樣羹
  • 分類:民俗
  • 地區:潮汕,閩南
  • 別稱七樣菜七寶羹或七種粥
誕生緣由,延續習俗,古書記載,

誕生緣由

七樣羹是潮汕地區民間頗具特色的一種食俗。“七樣羹”即由7個不同品種的蔬菜煮成一鍋吃,由來已久。相傳,宋朝有一京官遭到奸臣陷害,被貶江南。正月初七這天,他來到榕江邊一個偏僻荒野,頓覺頭暈眼花,飢餓難忍,只好就地採摘了幾樣野菜,煮成雜菜湯聊以充飢,剛吃完,頓覺眼睛明亮,渾身有了力氣,後來該官員復職高升,憶起當年在江南嘗過的救命野菜共有七種,於是讓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務必隨便取七樣不同的蔬菜,煮成“七樣羹”而食。

延續習俗

時人爭相仿效,食“七樣羹”,以其寄託對新的一年的祈望,陳陳相因,“七樣羹”食俗沿襲至今。“七樣羹”食俗饒有情趣。首先,在蔬菜品種的選取上,要能寓意吉祥如意,事業興旺發達的,例如:“大菜”(即芥菜 ,寓意吉祥,事業興旺,家人健康平安;“春菜”寓意春風得意;“厚合菜”寓意做事合人,希望得到貴人的提攜栽培;“韭菜”寓意仕途發達……如此種種,不一而足。“七樣羹”煮法十分隨便,各種蔬菜取適量,生菜落鍋,熱火煮熟,便成了原汁原湯的“七樣羹”。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每年春節剛過,潮汕各地鄉村,舉凡旅居異地的遊子,歸國探親觀光的海內外僑胞,他們都興致勃勃地與親人共同品嘗清醇可口的“七樣羹”,敘鄉情,談發展,醉倒在濃濃的鄉情之中。
七樣羹

古書記載

農曆初七為人日節。當天早上,婦女就會採集菠菜、芹菜、茴香、蒜、蔥、韭菜、芥菜、白菜等七樣菜共煮而食,這叫“七樣菜”。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云:“正月初七日為人日,以七樣菜為羹”。客家地區對“七樣菜”的叫法不一。粵東地區稱“七樣菜”,福建寧化、江西石城等縣稱“七樣羹”,江西寧都縣則叫“七寶羹”,海南叫“全家福”,而且其菜的品種不一,有的是指蒜、芹、蔥、韭、魚、肉、米米果;有的指蒜、芹、蔥、韭、肉丸、芫荽、芥;還有說“七樣菜”應該是指芥、芹、蒜、菠、菖、蔥。“七樣菜”雖然品種略有不同,但意思都是以其諧音圖吉利、平安。芹菜喻示人勤勞,蔥使人聰明,蒜使人精於打算,韭菜使人幸福長久,魚比喻年年有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