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結肩

簡介,病因,臨床表現,治療,

簡介

凍結肩是肩周炎中常見的一個類型,通常所說的肩周炎又多半指的是凍結肩。因50歲左右為高發年齡,因而又叫“五十肩”,以中老年人多見。

病因

目前確切的病因尚不清楚,有人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人認為與全身性代謝障礙有關。肩部外傷、腦中風、偏癱等肩部缺少活動的患者,日久也常發生凍結肩。本病系多滑囊病變,病變累及盂肱關節關節囊、肩峰下或三角肌下、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滑囊等處。早期病變為滑囊充血、水腫和滲出。後期滑膜腔粘連閉鎖、纖維樣變。初期疼痛影響了肩部活動,在以上受累組織間的纖維化和瘢痕的發展又進一步限制了肩部活動。

臨床表現

一般可分為急性期、慢性期和恢復(緩解)期3個階段。凍結肩起病急,疼痛劇烈,肩部肌肉保護性痙攣,致肩關節活動受限。急性期一般持續2~3周之後進入慢性期。但多數患者無明顯急性期,而是起病緩慢。慢性期疼痛比急性期輕,但攣縮加重,肩關節呈凍結狀態,致使穿衣、梳頭甚至便後擦手紙等動作均感困難,經過數月至1年後,逐漸進入恢復期,炎症、粘連等病變逐漸吸收,疼痛逐漸減退,活動功能逐漸恢復,病程一般要持續1~2年。

治療

急性期以止痛為主。使用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如消炎痛、扶他林、芬必得等,均有較好的抗炎鎮痛的效果。老年人使用該類藥物須注意劑量不要太大且不宜長期套用,以免損害肝腎功能。肌肉鬆弛藥如芬那露、脊舒、氯唑沙宗等不僅能緩解肌痙攣,還兼有止痛效果,激素進行關節內或局部壓痛點封閉治療,用三角巾吊起患肢制動,均有一定的止痛效果。進入慢性期後可做適當的肩部功能鍛鍊,以防止關節攣縮加重,取彎腰位將患臂下垂做前後、左右的擺動或劃圈動作,待活動範圍改善後,利用雙手爬牆動作牽拉肩部逐步上舉。理療、針灸、按摩推拿、關節內注射(激素+利多卡因)行壓力擴張(盂肱關節)關節囊,均有一定療效。在疼痛基本緩解後,要加強肩部功能鍛鍊,積極恢復肩部活動功能。對少數肩部活動嚴重受限者,可在麻醉下先用手法松解粘連,而後進行肩部的功能鍛鍊。凍結肩雖然有自愈傾向,但患病期間仍需積極進行功能鍛鍊,否則肩雖然不痛了,仍會留下肩關節活動障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